反正他们现在肯定是不敢说要皇帝全部答应明国要求、尤其是向明帝国称臣这一说,尽管他们实在是太想促成和平了。
同样的,对于明国的四大要求,史浩也觉得无法全部接受。
赔款和岁币是史浩心中觉得可以接受的条件。
割地他虽然难以接受,但要是明国的要求不多,倒也不是不能谈,为了换取和平好让南宋有喘息之机,不是不可以。
可明国狮子大开口,一开口就要整个淮南东路八个州府,八十万人口,这未免有点把南宋当成猪来宰的感觉,太过分了。
称臣这一项也非常过分了。
南宋刚刚从向金国称臣的耻辱之中走出来不久,现在又要走回原地,这对南宋的国格还有南宋君臣的人格打击实在是太严重了。
他们无法接受。
赵昚与史浩明确了南宋可以接受的最高限度的条件之后,史浩决定再次出使明军大营。
得到明军照会之后的第二天,史浩再一次来到了明军大营,与周至还有周志学领衔的明南征军指挥层进行谈判。
“北朝的要求,大宋已经明了,对于北朝的诸多要求,大宋皇帝陛下觉得并不高兴,一连提出四款要求,北朝未免胃口太大。”
史浩这一次上来就对着苏咏霖的四条要求开炮。
周志学则对此针锋相对。
“当初辛总长南下的时候只有岁币的要求,南朝却不答应,大明无可奈何之下才决定开战,要说错,这也是南朝的错,大明现在所需要的,都是战胜所得,没有问题,这四条必须全部答应,否则议和就不可能。”
史浩不甘示弱。
“北朝毫无缘由向大宋提出岁币之要求,难道是正确的决定吗?”
周志学冷笑。
“那是为了整修黄河,而黄河之彻底崩毁,就是南朝一手造成……史相公,我们还是不要就这个问题多做讨论了,我们还是继续我们原先的议题吧!”
周志学眼看着史浩似乎想要就黄河问题进行辩论,立刻出言打断了史浩的施法。
史浩施法被打断,满脸都是不愉快,但是作为战败方的代表,他不能驳斥战胜方的要求。
于是正式的谈判就此开始。
正式的流程必然是求同存异,所以双方首先就战争赔款问题进行商谈。
六百二十万贯钱的赔偿已经没有问题,已经得到了南宋皇帝的承认,所以四款要求中的第一款得到了双方的认定,可以接受。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款,明国方面要求南宋每年提供价值等同于三十万两白银和三十万匹绢布的岁币,每年运送至双方边境地区交割。
对于这个要求,史浩认为这太难为南宋了。
“战争已经让大宋受创严重,六百二十万贯钱已经让大宋伤了筋骨,还要三十万两白银和三十万匹绢布,这对于大宋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几乎是不可负担的,难道北朝希望眼睁睁看着大宋分崩离析吗?”
周志学对此完全不打算让步。
“当年你们给金国那么多岁币也没见你们分崩离析。”
“那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金国不也是南下大肆劫掠破坏之后才让南朝交的岁币吗?南朝不一样交到前年?况且大明军队南下一不烧杀二不抢掠,严格约束军纪,对南朝百姓没有战争之外的侵犯,难道不比金国好多了?”
周志学一番说辞让史浩顿时无言以对。
确实,周志学说的很有道理,要说当年金国对南宋的伤害,那肯定是远远比现在明军造成的伤害要大的。
更别说金军一路南下一路烧杀抢掠,不单单索要了岁币和战争赔款,还掳掠了不知道多少民众一起北上成为奴隶。
相比之下,明军却严格约束军纪,除了战争之外,没有对南宋进行更多的破坏,没有焚烧民房,没有掳掠民众,也没有破坏田地。
一路南下,被明军攻占地区的百姓没有受到伤害,反而还有明军军队维持秩序,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仿佛他们行军作战真的就仅仅只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军队非常听话,听话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世上居然有这样的军队?
第711章 赵昚要做最后的挣扎
战争进行时,南宋官方逐渐了解到明军严格约束军纪、没有对南宋民间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时候也觉得非常惊讶,觉得这颇有当年岳家军冻死不拆屋的风范。
但是这样一来,史浩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驳斥明国方面的理由了。
这让他颇有点纠结。
见史浩涨红了脸的模样,周志学看了一眼周至,周至心领神会。
“这样吧,既然南朝真的有困难,那么大明也不是不可以为南朝考虑一下,岁币方面可以再谈谈,价格也不是不能降低一些。”
“代价呢?”
史浩一脸紧张的看着周至,显然没有被他的话术所骗过。
对此,周至耸耸肩,表示无所谓。
“第三款,割地,南朝必须答应,则岁币方面还可以再谈,若是不答应割地,一切免谈!”
史浩就知道是如此。
果然,明国方面用第二款要求来要挟第三款要求的实现了。
然而第三款要求在史浩看来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一旦失去了淮南东路,则南宋就将彻底失去淮河防线。
虽然之前宋廷也没怎么经营过淮南,整体的防御目标就是守江不守淮,可是经此一战,朝中防御政策必然有所改变。
宋廷一定会大力经营淮南防线,让淮南防线变得更加可靠,可以庇护长江流域,可要是明国把淮南东路割走了,那么南宋再怎么建设其他部分都没有意义,双方的战线就已经推到长江流域了。
宋廷终于不用继续争吵到底是守江还是守淮了。
这是这后果未免太严重。
史浩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对于南宋来说,淮河就等于北宋的燕云,是不能失去的,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淮南东路绝对不可以割让!”
史浩坚决地摇头了。
周至顿时黑了脸,周志学的面色也非常不好。
“如果南朝打定主意不割让淮南东路,就说明这和谈是谈不下去了,难道南朝觉得大明军队真的拿不下临安?还是说南朝觉得趁这个机会能够集合足够的军队和大明军队交战?南朝莫非是在以此为缓兵之计?”
“并非如此!”
史浩连忙表示道:“只是北朝的要求太过于苛刻,大宋实在不能接受,否则接受者必为万夫所指!”
周至拍了拍桌子。
“史相公,南朝貌似没有搞明白如今的处境,你们战败了,十几万军队被大明军队打败,大明军队是以战胜的身份对你们提出要求,和谈,可以谈,但不代表你们可以拒绝。”
史浩左思右想觉得为难。
“大宋并非不知道这种事情,但是……但是……”
“没有但是!现在你们还能就岁币问题稍微争取一些,如果不答应,大明军队会立刻攻城!风景秀丽的临安会瞬间沦为战地,沦为一片废土,这是南朝希望看到的吗?”
周至的表情渐渐变得凶狠:“还是说南朝皇帝打算再来一次靖康之耻呢?”
史浩瞳孔一缩,立刻联想到了某些不太好的画面。
“北朝真的要鱼死网破吗?”
“你似乎有什么误解?”
周至冷笑道:“就我军一路南下所见识到的南朝军队的战斗力来看,鱼死是可以的,但是网绝对破不了,史相公不要对南朝军队的战斗力有过多的误解,这不利于史相公分析签订和约的利弊。”
史浩一愣,随即就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
“北朝未免太过于霸道了,完全不顾盟国之情谊……”
周志学摇了摇头。
“异位相处,南朝怕不会做的比大明更温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实力有所差距,所以国与国之间,还是不要感情用事比较好,史相公,感情不能为国家和百姓争取利益。”
史浩彻底无话可说了。
于是周至直接把话挑明了。
“答应,还是不答应?若是答应第三款,则第二款的岁币数量可以酌情减少,若不答应,明天此时,大明军队就会开始攻打临安城,绝不留情!到那时,你们就更没有选择了。”
史浩左思右想,觉得只靠临安守军已经没有翻盘的希望,至于其他地方的军队……
明国也不是没有相对应的边防部队,一旦侦察到南宋边防部队的大规模调动,必然趁虚而入,到时候情况会更严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朝中有人建议调集荆湖地区和川蜀地区的精锐军队来临安勤王时,史浩才坚决反对了这一提议,认为两淮战区已经崩毁,不能让其余两个战区的主力部队也出事。
所以眼下的战局就真的变成了城外明军对抗城内宋军的战争了。
而城内宋军除了这座临安城可以为依仗之外,什么都没有。
这仗怎么能打赢呢?
但是这些条件史浩是真的不敢答应,赵昚不松口,他真的不敢做主,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所以史浩最后还是向明军方面请求给他一些时间回朝斡旋。
“斡旋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成果,也必须要有时限,时限就是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之内必须给出结果,否则明天此时,就是大明军队正式攻打临安之时!”
周至给史浩下了最后通牒。
史浩离开之后,周至和周志学商量着,觉得城内宋人心里没有逼数,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应该摆出坚决的姿态,让城内宋人彻底失去幻想,面对现实。
然后两人联署命令,下令围城明军主力开始行动。
大量攻城器械准备好使用。
投石机准备使用,床子弩准备使用,临冲车准备好使用,撞车准备好使用,云梯准备好使用,木幔准备好使用。
火药武器立刻开始战前检查,刀枪剑戟弓弩箭矢立刻开始战前检查,各部队营指挥使以上军官和指导员全部到总指挥部开会,领取各自的任务,然后回去分配任务,各指导员回去召开战前动员会。
火头军立刻开始给士兵准备战饭,要求全部用干饭,并且拿出肉类给士兵补充能量。
按照明军的军规,战前一天三顿饭必须全部都有肉,油水可以多放一些,以便让士兵养力气,肚里有油水,打起仗来更加持久。
全军立刻进入最高级别战备状态,一刻也不准懈怠,随时准备攻打宋都临安。
就在赵昚因为明国的四大要求不可让步而怒不可遏雷霆震怒之时,明军的行动给了临安城内的人们以巨大的压力。
军官们士兵们登上城墙看着城外明军积极的战备行动,看着越来越多恐怖的战争器械被推倒城下准备进攻的时候,他们纷纷感觉到了强烈的恐惧。
这种恐惧刺激着城内每一个人的心,并且很快波及到了朝廷,波及到了赵昚本人。
“明国真的会攻打临安吗?”
赵昚带着满脸的疑惑和不甘心询问史浩。
史浩默默点头。
他并不怀疑。
可是赵昚还是不愿意相信,就像是死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溺水者一样,孤注一掷的相信那根稻草真的可以承受住他的重量,让他活下来,让他可以呼吸。
所以他决定等,他决定最后梭哈一把,要和城外准备攻城的明军玩心跳,他觉得他的勇气可以扭转局面,可以让明军变得理智。
他像一个只剩下最后筹码的赌徒一样,红着眼睛不顾全说想要开最后一把,把自己的全部堵在最后一把上,没有理智。
他并不会相信那根稻草打一开始就不可能救他,也救不了他。
他很勇不假,但是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们大部分已经无法忍耐了。
第712章 临安条约
明军准备攻城的消息传来,群臣集体震动,他们不约而同的直接来到皇宫恳求赵昚停止无谓的挣扎,接受明军的要求,避免临安城重蹈当年开封之覆辙。
他们痛陈当年开封被攻破之后城内人等的悲惨遭遇,请求赵昚理智对待这件事情,不要和明军死战到底。
他们深深的记得当年开封城内发生的事情,记得除了皇室蒙难,他们这些大臣也没好到哪里去。
绝大部分大臣都被搜刮了全部的财产,还有一部分倒霉蛋因为和皇室的关系太近,从而和大量皇族一起北上辽东苦寒之地,受尽屈辱,死在当地,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明军真的攻城,而宋军真的受不住,他们就会重蹈覆辙,成为永远的笑柄。
因为明国已经取代了金国,拥有金国全部的国土,也掌握有辽东苦寒之地,想要把他们流放到传说中的五国城,一点也不难。
利益受损,他们不能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