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当刘錡从京湖战区调防到淮南战区的时候,就发现南宋政府不在淮河一带设下防御的做法实在是不太安全,便屡次上表要求驻防淮河沿岸的重镇。
  他打算把总指挥部设在淮南重镇扬州,分兵防守宝应和盱眙,三地互相策应,以此力保淮南不失,又打算驻军清河口,以监视、阻挡明军可能的南下。
  朝廷一开始没有回应刘錡,不曾理睬他。
  当时的朝廷只想要和平,谁能顾及到战争?
  注定建设淮河防御的行为万一被明国误解了,引得友邦惊诧,那可如何是好?
  直到明宋战争阴云密布,朝廷才重视起了刘錡的建议。
  周麟之出使胜算渺茫的时候,朝廷忙不迭的允许了刘錡重点驻防淮南重镇的建议,允许刘錡出镇扬州,并且实现他的三地驻防计划,还主动给他提供了数量不小的军费。
  刘錡得到朝廷允许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二十日,距离明军出兵只剩下三天,他再怎么紧赶慢赶也是做不到的。
  除非有火车,否则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实现他的淮南驻防计划。
  更别说刘錡从京湖战区转移到江淮战区之后,面对镇江府的军队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换了一批军官才勉强掌控住,否则镇江府的军队他根本指挥不动。
  南宋军队里大大小小山头林立,刘錡虽然是在两淮地区起家的名将,但是后来被解除兵权,调任荆南知府,做了文官。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刘錡当了很久的文官,早已不再是军队序列的战斗武将,就算刘錡曾经击败金军威名赫赫,也不免为军中派系所累,对指挥军队非常头疼。
  镇江府大军原先的都统制是刘宝,刘宝被弹劾去职之后才由刘錡接任,刘錡等于是空降的都统制,军中尚且怀有疑虑,对他的命令多阳奉阴违,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刘錡只能向朝廷请命调集他侄子刘汜在内的亲信旧部来帮助他掌控军队。
  这种情况下,朝廷倒也没有为难他,允许了他的请求,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需要时间整合军心,收拾掉不听话的刺头儿。
  而明军的行动确实出乎刘錡的预料。
  当他三月二十日他得到朝廷允许驻防淮南地之时,他尚且认为明宋双方就算要开战,也应该还有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明军需要调度,需要安排,不可能立刻发起进攻。
  他并不知道明军的调度已经全部完成,就等着下令了。
  他觉得这段时间足够他从容的调遣军队安排淮南防御了。
  于是他三月二十日当天派了人去扬州安排大军渡江之后的情况,三月二十二日才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渡江。
  他万万没想到,三月二十三日,明军就发兵了。
  当时淮南地根本没有可以和明军对抗的军队,官员忙不迭的南逃,把城池拱手让给明军,明军进展迅猛,一路上几乎除了赶路就是赶路。
  当三月二十六日刘錡得知明军出兵的时候,明军已经攻到了宝应县。
  刘錡大惊失色,立刻做出安排,让麾下大将王刚立刻带领一万兵马抢先渡河,火速赶往宝应驻防,希望还能来得及,如果来不及,那就退而求其次,驻防高邮,堵住明军南下之路。
  王刚率军在淮南地疾驰猛进的时候,三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了高邮县,王刚得到消息的时候知道大事不好,但是也无法继续北上,只能就近选择露筋镇驻防,把消息告诉刘錡,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三月二十九日,刘錡刚刚拖着病躯从镇江府移镇扬州的时候,就得到了王刚的汇报,得知明军已经占据了高邮,有进一步南下的可能。
  刘錡大惊失色,意识到自己失了先机,已经没有成功建立淮南防御的可能了。
  他强行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遏制明军兵锋,想方设法守住扬州和瓜洲渡,避免明军成功渡江踏上江南地。
  该死!
  刘錡一拳捶在了桌案上,对明军痛恨不已。
  他没想到明军会突然袭击,也没想到淮南地的那些州县居然沦陷的那么快,他感觉明军可能根本没有打仗,这些州县也根本没有抵抗,明军只是在赶路,然后进驻城池,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穿了淮南地。
  他的猜测是对的,淮南地的官员根本没有选择抵抗的,一来是胆怯,二来想要抵抗也没有军队、武器装备,又谈何防御呢?
  他们只能选择逃跑。
  刘錡无可奈何,只能命令王刚小心防守,堵住明军南下之路,为他接下来的调兵遣将争取时间。
  王刚接到命令之后就开始布置防御,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刘錡交给他的任务,在这里给他争取时间。
  事已至此,刘錡也不得不感叹明军行动迅速、战术精巧,已然在淮南地站稳了一只脚,除非宋军能夺回高邮,一波反推,推倒淮河边上,否则淮南就很难防守了。
  刘錡拖着病躯看着地图思考策略,左看右看,都感觉只靠自己一支部队难以成事。
  他整顿军队的时间不多,但是多少也整顿了四万人的军队以供使用,他带来三万人防守淮南,留下一万人防守镇江。
  尽管目前还不知道明军数量,但是不管怎么看,他带来的三万人都不足以一波反推把明军推回去,最多只能防守。
  之前朝廷答应调派殿前司禁军前来支援,禁军也很早就整顿出兵了,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影子。
  他又派人联络建康府的王权,希望王权可以派兵到镇江府协防,并且渡江到扬州增援,充实他的兵力,但是王权那儿满口答应,却不见任何行动。
  刘錡顿时感觉自己明明背靠江南大宋的老巢,却好像孤军奋战在绝境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他,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局面一点一点滑入对他极为不妙的深渊之中。
  这种感觉可真够奇妙的。
  都是大宋军队,却分的那么开,把彼此分的那么细,真的好吗?
  刘錡只是感慨,倒也没有希望更多,因为他自己未尝没做过类似的事情,只能说这种事情积重难返,非大破不得大立。
  如果援军一直不来,那么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固守扬州、镇江府,并且动用他掌握的长江水师的力量防守长江,严防死守,拼死阻挡明军南下的势头,在扬州将明军拖住。
  这是他现在所能设想的最好的局面。


第683章 刘錡老了
  在当前情况下,刘錡所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就是守住扬州、镇江,控制瓜洲渡路线,把明军挡在淮南,不让明军突破长江防线,然后为接下来的反攻争取时间。
  只要不让明军突破长江防线,只要可以把明军挡在江北,宋廷就能反应过来,就有时间调兵遣将扭转战局。
  他觉得如果宋廷还想着不交岁币,还想着能够给自己减轻一些负担,应该不会浪费他拼死争取来的时间窗口,一定会赶快调兵遣将充实江南防御,让明军知难而退。
  如此,也不枉费他一番苦战。
  于是刘錡决定加强扬州的防御,同时下令部将吴超率领瓜洲水军严防瓜洲渡,又派遣一支部队驻守瓜洲镇,防止明军从陆上攻破瓜洲镇,以威胁到瓜洲水军。
  一切布置下去之后,他就下令给王刚,打算让王刚且战且退,率领北上的部队逐渐撤回扬州,集中主力在扬州设防,背靠长江作战。
  这样或许可以阻挡明军的锋芒,实现他的力挽狂澜的战略计划。
  然后他不放弃争取援军的努力,接二连三派出使者南下寻求朝廷和王权的支援,希望他们尽快让援兵抵达镇江府,然后渡江前来扬州,协助他一起防守。
  不过就在他布置好战术防御的时候,三月三十日,他忽然接到了王刚的求援讯息——
  明军主力向露筋镇发起进攻,数万军队将他团团包围,外围防御被明军快速突破,他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已经陷入重围,被压缩到露筋镇的小小区域之中,苦战不得脱。
  还请刘錡立刻发兵支援,否则驻守露筋镇北上军队万余人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他着重强调——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拔地,都非常强,轻而易举的就摧毁了他们设置在外围的防御工事,宋军不能抵挡。
  而且明军不仅骑兵众多剽悍异常,连火器都非常精良,远超大宋,还请刘錡多多防备,让援兵千万小心明军的骑兵和火器。
  得知这个消息,刘錡大惊,立刻意识到明军这是要干脆彻底地吃掉他一部分军队,削弱他的兵力,使他不能集中全力防守扬州,更可以很很打击他的军心,让他麾下的军队军心动摇,不敢全力对抗。
  双方交手的第一战对于大军和整场战役来说都有着绝对重要的意义,绝对不能就此战败。
  于是他立刻传令部将来见他,要安排救援事宜。
  不一会儿,他的侄子刘汜和部将李横、魏友、王方等奉命前来,刘錡开始与他们商量支援王刚的事情。
  他们就明军的兵力和势头商量了一阵,决定派遣一万军队北上支援、接应王刚,争取把王刚所部带回来。
  但是针对这个作战计划,部将李横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明军包围露筋镇攻打王将军,恐怕不仅仅是要消灭王将军所部,也是想要吸引我军前往支援,这样就能与我军展开野战。
  王将军说明军擅长野战,且军中多骑兵,我军若与之野战,恐不能占据上风,救援之举会困难重重,还请将军三思,我军可用之兵不多,而朝廷援军迟迟未至。”
  李横的担忧,刘錡并非没有想过。
  “你的担忧,我也很清楚,我也知道危机重重,明军不好对付,擅长野战,但是王刚所部一万人,我能就这样放弃吗?我若放弃了王刚,军中又会如何看待我呢?
  这仗还没有大打出手就放弃了军中大将,眼睁睁看着他覆灭,军中那些原本不服我的人会如何看待我?军心会动摇,人心就散了,这仗就打不下去了。
  到时候明军还没有来扬州,扬州大军就会崩溃星散,我拦不住,你们也拦不住,江北防御就完了,而且,眼睁睁看着部将覆灭而不救援,这不是主将能做出来的事情。”
  刘錡尽管担忧战况,担心大军不能取胜,担心自己派去的大军会打水漂,但还是不能放任王刚全军覆没。
  明军这正大光明的阳谋让刘錡无比纠结,可无论如何,作为主将、宿将,他都不能放任王刚全军覆没而无所作为。
  于是他下令,由他的侄子刘汜和部将魏友领兵一万前往露筋镇解围,救回王刚,尽可能多带回部队,自己统领剩下的军队继续经营扬州,招募壮丁,加固城防。
  他叮嘱刘汜和魏友,让他们绝对要小心明军的骑兵和火器,特别要注意明军骑兵,对付骑兵一定要结阵,一定不能放松警惕被骑兵找到可乘之机。
  万一到时候需要支援,也要立刻派人回到扬州,他会亲自带兵接应。
  刘汜和魏友领命,很快就领兵出击了。
  他们走后,刘錡继续安排扬州防务,加高城墙,安置守城兵器,在城外广置障碍物、陷坑。
  不管援兵会不会赶来,他绝对不会就此放弃这场战争,他要在淮南和明军拼到底。
  另一头,在露筋镇,周至登上一座小山包,远远看着被团团包围的露筋镇,嘴角微微勾起。
  “刘錡还是老了,行动慢了,但凡能在淮南占据一座城池,也不至于让我如此顺利突进到高邮,现在才派兵驻守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收缩兵力死守扬州、瓜洲渡,如此背靠长江,还能给我带来一些麻烦。”
  周至的书记官周志学跟在他身边远眺露筋镇战况,笑道:“本来咱们就是突然行动,也没让他们知道,他要反应过来了才是真的可怕,话说你这是打算引蛇出洞还是单纯的只想把这支宋兵聚而歼之?”
  “两者都有吧!”
  周至笑道:“能引蛇出洞当然最好,我也想试试所谓的南朝名将到底有多能打,野战争锋到底能和我大明军队打到什么程度,而且能野战消灭敌军当然最好,总好过攻城,又要耗费大量时间,还要承担大量伤亡。”
  “那倒也是,不过刘錡到底是名将,不会那么轻易就让咱们得逞吧?”
  “一万人的军队,他敢不救吗?他若是不救,这一战就算打赢了,也不会再有人信赖他了,不会再有人跟随他了。”
  周至摇头道:“刘錡老了,更在意名声、威望,若是有人坏他的名声和威望,他会比死了还难受,名将名将,多少人盯着看呢。”
  “这方面你倒是了解的挺透彻啊。”
  周志学调侃周至。
  周至呵呵一笑,说道:“行军打仗,无外乎算计敌人,怎么算计敌人,如何把敌人算计到位,这就要看各自的本领了,我能算计他,他也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