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这一类的争端往往会局限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会存在意气之争的问题。
  而且在建国之功上,各大兵团都有自己的功劳,所以苏咏霖从来也没有给各支军队分什么功劳大小。
  但是吧,这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军队内部都会有大比武之类的内部比拼,在外部来看,自然就是比拼战绩了。
  周至所在的河南兵团是光复军系统内最早成立的兵团级建制,也是战功非常耀眼的一支兵团。
  他们刚一成立就拿下了河南地,驱逐了所有的金兵,夺取了开封,之后还在关中攻略上与齐鲁兵团合作,一起控制了关中,在事实上灭亡了金国。
  所以河南兵团的战功是非常拿得出手的。
  换做周至本人,也算是名气比较大的名将,他正式成为苏咏霖部下之前的经历一般没人提起,之后屡次带兵打击金国立下功勋的事情是他坐稳一军正将的绝对依仗,所以他也很有底气。
  不过虎贲军毕竟是皇帝亲军,中都禁军,精锐中的精锐,清一色骑兵,都是用来保护皇帝本人的强大力量,所以尽管虎贲军虽然只是军级编制,但是虎贲军各级军官在面对高自己一个级别的兵团军官的时候也不会发憷。
  周至作为半路加入苏咏霖集团的将军,面对打一开始就跟着苏咏霖的中都禁军副将耿兴文,心中略有不安也是正常的。
  他很担心自己作为一军正将镇不住虎贲军副将,生怕这个虎贲军副将为人太过强势,不听命令,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
  一线战场上最怕的就是友军之间不能互相配合,如果友军之间不能互相配合,天胡开局都能打成筛子。
  就好比某支军队,明明拥有强大的兵力和强大的武器装备,愣是被打出了【撤退转进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劫掠钱财侵略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惊人态势,最后“转进万里,虎踞海岛”。
  这种情况在周至跟随赵开山那段时间还真是挺常见的。
  各支部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相配合,友军遇到困难根本不去帮忙,甚至还有互相扯后腿的。
  不过到了苏咏霖手下,这样的情况倒是没有出现过,可是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周至一直都担心这个问题会重现。
  似乎是看出了周至若有若无的担忧,耿兴文邀请周至一起吃了一顿饭,在席间,耿兴文谈起了当年真定血战前后苏咏霖的一系列操作。
  真定血战时期,周至还在赵开山手底下作战,对那场战斗前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太清楚,只知道最后,苏咏霖通过这一战奠定了河北之主的身份。
  不仅如此,这一战之后,苏咏霖的威势还让光复军三巨头之一的孙子义放弃了独立,选择投效。从此作为苏咏霖的部下活动,一举让苏咏霖的实际势力超过了赵开山。
  这在当时可给赵开山气得要死,并且深深地感觉到了苏咏霖的巨大威胁,光复军内部的主流从此就从合作变为了对抗,也为赵开山走向终末这件事情狠狠地推了一把。
  “当时,我军的处境也不好,前有狼后有虎,金将大军虎视眈眈,所有人都觉得孙将军不能救,我军自己尚且自身难保,若是分兵去救,打不打得赢不说,还有被金贼切断后路的危险。
  但是陛下力排众议,说唇亡齿寒,孙将军为我侧翼,他若是覆灭了,金贼就能顺利包抄我军后路,让我军进退失据,最后也有极大的可能覆灭,于是陛下亲率骑兵突袭了金贼后方,捣毁了金贼的粮道,而我很有幸,就是那支骑兵当中的一员……”
  周至顺着耿兴文的回忆,仿佛回到了那一年真定血战的战场上,看到了当年战场上无比危险的一幕幕,意识到了苏咏霖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自己还有着巨大的威胁,他却果断分兵前往救援孙子义,并以此作为扭转战局的开始,最后不仅凭借勇气打败了金军主力,还赢得了孙子义的心。
  而在当时的光复军内部,周至自己都可以感觉到各支军队鱼龙混杂人心不齐,想什么的都有,互相之间看不顺眼互相坑害战友的也不在少数。
  而在那样的情况下,在一群坑货队友的映衬之下,冒着危险主动帮助友军脱离覆灭危险的苏咏霖简直就是一股清流,确实值得孙子义率领全军投靠苏咏霖。
  现在想想,苏咏霖的名声之所以那么好,也和他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不无关系。
  说完过去的事情之后,耿兴文就非常感慨地说道:“所以从那以后,整支部队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内部矛盾当然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内部矛盾都不能凌驾于外部矛盾之上,我们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这……就是复兴会的说法,对吧?”
  周至忽然想起了之前张越景对他说过的一些事情。
  “您也加入了复兴会吗?”
  耿兴文笑着问道。
  “不,还没有,我只是被张司令推荐,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张司令也建议我去听听课,但是军务繁忙,训练任务繁重,我一直没来得及去听课。”
  周至摇了摇头,又问道:“咱们这些将领,有多少人加入了复兴会?”
  “这个我就不能说了,而且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我已经加入了,所以我不仅要以军人的身份要求自己,也要以复兴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
  耿兴文呵呵笑道:“将军不用担心虎贲军会独自行动,在军国重事面前,所有大明军队只有外部矛盾,没有内部矛盾,军队行动统一听指挥,绝无例外。”
  周至缓缓点了点头,心中茅塞顿开,就像是一直走在一条漆黑的小道之中,忽然发现了前面不远处出现了光亮一般。
  自从苏咏霖成为光复军实际上的领袖之后,军队内部的矛盾争端的确大大减少,且互相之间坑害、见死不救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发生过了。
  作战过程中,各支军队配合十分默契,你攻打哪儿,我攻打哪儿,咱们齐头并进,或者我这边攻击顺利,你那边攻击受阻,我就主动派兵来帮你一把。
  当这样的情况成为明军内部的一种惯例之后,明军就自然而然的取得了又一种超越这个时代大部分军队的优势。
  友军有难,一定出手帮助,但凡有余力,一定不遗余力,彼此之间超越地域和出身,以信任和真诚相待,是这支军队非常特殊的一点。
  他感觉这一仗打完,是应该抽点时间好好儿的去什么培训班上上课,认真地了解一下复兴会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居然能够在军队内部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刻的认知。
  看来也不能一头扎进军事训练之中就完全不管不顾其他的事情了……


第672章 白条的隐患
  跟耿兴文见了面之后,周至又和水军副将周满城见了面,传达了参谋院的指令。
  一样的,周满城也表示自己会听从周至的命令,当然,在一线战斗时,希望周至充分的放权给他。
  “这一点你可以保证,陛下说了,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攻城拔地是我所长,水上争锋是你所长,你且放心,水上争锋战术,我绝不干涉。”
  周至做了一个承诺,周满城非常满意。
  三支不同建制归属的军队就此达成了一致,确定了统一指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现在,他们可以一致对外了。
  而与此同时,由枢密院主导的后勤运输任务也顺利到位了。
  苏咏霖改制以后,枢密院就成了军队的大管家,不再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但是军队作战的时候,枢密院需要指挥辅兵、民夫全力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前线士兵但有所缺,必将问罪枢密院。
  因为这层关系,孙子义在苏咏霖决心开战之后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后勤供应的准备了。
  本次作战还是按照过往的惯例,就近征发民夫参与到为军队保障后勤的工作当中,且调集军中辅兵作为后勤保障部队的核心,对民夫队伍进行组织。
  苏咏霖明确了战兵的职业性之后,也随之明确了辅兵的职业性,他将辅兵也编入了枢密院的辖下,予以相应的待遇和重视。
  相对于战兵,辅兵的待遇约为战兵的三分之一,直接收入不高,工作量却不小,很多事情都要辅兵去做,但是辅兵一样算作明军士兵,家属也有军属身份,享受政策优待。
  辅兵的确也是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很有必要。
  比如保养武器,军队里有很多武器,武器需要保养,且不同的武器需要不同的保养方法,刀枪怎么保养,弓弩怎么保养,床子弩怎么保养,攻城器械怎么保养等等,这些事情不是随便找人就能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辅兵来负责。
  而且一些特殊部队也需要辅兵的帮助,比如重骑兵部队,重骑兵光靠一个人是无法行动的,穿戴盔甲需要人帮忙,上马下马也需要人帮忙,一个重骑兵最少需要两个专业辅兵帮忙才能完成战斗准备。
  所以在辅兵的招募问题上,苏咏霖一般倾向于军队内部解决。
  一般来说军队每一次精简人员、裁撤不合格兵员的时候,明军都会给兵员两个选择,一个是留下来转为辅兵继续为军队服务,一个是转业回老家,参与分发土地,并且务农。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被裁撤的士兵都会选择转为辅兵,继续在熟悉的军队之中工作,明军军中的辅兵多来源于此。
  战争一旦开始,地方政府会按照枢密院的命令签发当地民众参与支持军队后勤。
  而这个时候,军队里熟悉军务的辅兵就会自动成为民夫们的队长,带领数量不一的民夫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确保军队物资不会被不懂事的民夫损坏。
  这场战争也是一样的。
  苏咏霖签署命令,允许枢密院发动山东地方民夫十万人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着山东地方官府协助枢密院一同办理此事。
  接着他又下达复兴会中央的命令,着山东各地复兴会组织全力配合地方官府,发动不至于影响到春耕安排级别的人力物力,全力为军队提供支持。
  参加后情保障行动的辅兵自然有相对应的安排,而参加后勤保障行动的民夫则由地方官府按照劳役规定提供饭食、补助,算作参加劳役。
  报酬方面,地方财政允许则由地方财政给钱,财政不允许则由枢密院出面签发白条发给民夫,作为费用抵偿,将来可用于抵税。
  值得一提的是,苏咏霖从来没有允许地方官府发给白条,这个权力一直都被中央机构掌握。
  有钱的情况下尽可能由地方官府给钱,让参加劳动的民夫拿到实实在在的钱或者物。
  没钱的情况下才会由相对应的中央部门出面发给白条,并上报财政部审批备案,然后拿到白条,下发到民间。
  比如和军事相关的动员则由中央枢密院出面签发白条,和工程相关的动员则由中央工部出面签发白条,大体上也就这两个部门拥有签发白条的权力,而且还要上报财政部审批备案,不能乱来。
  如果把这个权力下放给地方官府,那会闹出什么乱子来,苏咏霖也并非没有考量。
  而且说到底,白条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替代政策。
  因为大量工程上马的当下,明帝国财政紧张,拿不出太多的钱,只能用这种借贷的方式向民间借贷完成工程、行动。
  苏咏霖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赋予白条一定的价值,使得白条可以借取民间的人力物力,用于提前完成大工程。
  本质上就是借钱干事。
  政府信誉完美的时候,白条的价值非常坚挺。
  比如苏咏霖就听说民间做交易的时候货币不足,或者铜钱太重,人们不乐意随身携带太重的铜钱,这个时候,就有人使用明帝国政府的白条作为货币,买卖双方都很乐于使用白条来交易。
  而一旦政府信誉出现了问题,白条会瞬间沦为废纸,毫无价值。
  所以当建国前三个月的时候,苏咏霖在听说民间有人用白条做货币进行交易,他恍然惊觉自己似乎在不经意间开创了一种特殊的纸币。
  一种以中央政府信誉和政府税收为担保的纸币。
  虽然暂时还不具备大规模铺开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能依靠白条促进民间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提升,则毫无疑问会为未来中国进入金银本位及纸币经济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铜的用处太多,是非常好的物理、化学实验材料,且中国缺铜,把铜用来大规模铸钱实在是太浪费了。
  继续通行铜钱只会继续引发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毕竟在这个时代搞铸币税还是难度比较大的。
  而如果能通过政府信誉纸币建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