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辛弃疾想起了他所知道的一些当年的趣事,笑道:“当初金军下江南进攻,号称搜山检海捉赵构,赵官家给吓得直接坐船逃到了海上,根本不敢在陆地上立足,可谓是懦弱到了极点。”
  韩泰也随之笑道:“若我水师能取胜,赵官家再一次出逃,那可就好看了。”
  “我也很想看到这一幕。”
  苏咏霖点了点头,开口道:“但是若要看到赵官家出逃,关键在于马步军和水师任何一支威胁到临安,而马步军威胁临安的前提是南宋水师覆灭,所以,关键还是在水师。”
  苏咏霖定下了这场战争的关键点——覆灭南宋水师。


第666章 铸炮
  参谋院的参谋团对苏咏霖提出的关键点表示认同。
  并且他们进一步认为应当立刻给水师准备更加充足的物资,把水师拉出来做战前紧急调整,以备战时所需。
  苏咏霖全部采纳,然后下令蛟龙军全军集合进行战争演练,同时下令枢密院为蛟龙军准备充足的后勤支持。
  尤其是主战火器,用床子弩发射的火箭,这种超出宋军预期的强大火器应该是明军水师占据大战上风的重要依仗之一。
  水师的问题安排妥当之后,苏咏霖又开始安排陆军的行动。
  就地理上来看,最适合执行这个任务的当然是张越景所部河南兵团。
  他们在关中之战胜利之后就回到了河南地继续驻防,关中则交给了苏海生与齐鲁兵团驻防。
  眼下他们直接与南宋的京湖战区、淮南战区接壤,出动一支部队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算是就近调动,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
  一个军三万人执行这个任务或许还有所不足,所以还需要增兵。
  苏咏霖决定从中都方面调派两万人的精锐铁骑南下,配合河南兵团的一个军进行作战。
  夺取中原、燕云和草原马场之后,明军就在骑兵方面彻底甩开了南宋,一扫两宋在骑兵方面的巨大劣势,建立起了极为强大的骑兵部队。
  通过战争的催化,当前明军可堪一用的骑兵数量已经超过五万,且基本上都是一人双马,动力十足,拥有相当的战术水平。
  燕山马场和正在建设之中的辽东马场拥有马匹数量已经超过了八十万,苏咏霖打算用五年时间将其数量扩充到百万以上,并且建立一支十万人的常备精锐铁骑,纵横驰骋于帝国北疆。
  除了十万人的精锐铁骑之外,苏咏霖还打算大力拓宽明军士兵的专业技能。
  他打算争取让明军达到人人可以骑马的地步,到最后直接把优秀的战马当做战争武器,一般普通的驽马、骡子、驴子之类的则当做代步工具,建立军队的全骡马化,提高军队的机动性。
  专业骑兵自然需要专业的训练,但是一般士兵仅仅只是骑马赶路,倒也不算太难。
  他计划中的明军将会成为一支高度专业化、机动化的强大军队,拥有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都远不能及的战术水平。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可就是眼下来说,明军依然拥有宋军远不能及的骑兵力量。
  如果说水师方面南宋还能和明军一较长短,骑兵方面,苏咏霖就有底气直接把南宋打穿。
  这五万人加上水师一万三千人的兵力,以六万三千人的精锐兵力执行这个任务,对于明军的战略目的来说,大体上是足够了。
  随后,苏咏霖和参谋院商讨应该征调哪支部队进行作战。
  一番讨论之后,明军高层一致决定征调河南兵团里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周至所部游奕军,此战当以周至为总指挥,令他指挥五万军队向南宋江淮战区发起进攻。
  命令很快确定完毕,并且用最快的速度发往相关各司进行准备。
  中都禁军当中的骑兵,河南兵团下辖的游奕军,还有水师蛟龙军,三支部队需要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这次军事任务。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苏咏霖又抽空去了一趟工部军械局火器司,去视察目前大明朝的火药武器研发工作。
  早些时候,他就把管型火器的图样交给了火器工匠们,希望他们照葫芦画瓢能尽快打造成功火炮,哪怕是只能打实心弹的火炮,对于目前的战争模式来说也是极为重大的革命性改变。
  不说陆军,让水师装备可以轰击的火炮,就基本上就能让水战告别跳帮战时代了。
  苏咏霖之前忙于战争和生存,对火器研发不甚上心,除了提供钱财和物资之外,就没有过问火器研发的情况。
  等占据中都基本稳定局势之后,他才稍稍分出一些精力在火器研发上,而那个时候他就得知工匠们已经经历了四次失败了。
  不是说工匠们手艺不行,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力,很快就用铁把管型火器打造出来了,长达三米左右的巨大炮身看上去的确威武不凡。
  然后工匠们开始进行铁弹的发射试验。
  也幸亏他们记住了苏咏霖让他们在实验的时候远离试验场地并且找好掩体的告诫,否则苏咏霖都等不到今天,就能给这帮工匠收尸了。
  简单来说,就是不出意外的三次惨烈的失败。
  第一批五门铁炮五连炸,炸的干脆彻底,声若惊雷,破碎的铁块甚至击碎了一架木制瞭望台,给大家伙儿吓得不轻。
  一块铁片直接擦着火器部门负责人邱远的头皮飞了过去,给邱远吓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苏咏霖改造之后的火药爆炸力度大大提升,火药工匠们不断提升火药的爆炸性能,而这铁炮扛不住那么强大的力量,直接裂开了。
  第一次实验宣告完全失败。
  工匠们吸取教训,知道是他们冶炼的铁的强度不够,于是奋发图强,将掌握的冶铁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好几个昼夜不眠不休轮班冶铁,铸造炮身,很快打造出了第二批五门炮,接着进行试验。
  毫无意外,又是五连炸,炸的干脆彻底,把工匠们的心炸凉了大半。
  他们开始反思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们铸造铁炮的技术和铁的强度该怎么提升之类的,一群老资格铁匠昼夜苦思冥想,甚至还把其他部门的铁匠喊来一起研究。
  经过充分的论证之后,他们开始了第三次行动,再次铸造了五门铁炮,继续进行试验。
  还是五连炸,倒是比上次炸的没那么碎了就是。
  工匠们看着残破的试验场欲哭无泪。
  他们集体愁眉苦思,思来想去。
  忽然间火器司主事邱远想起苏咏霖跟他们说过,如果铁不行,就用铜试试看。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火器司借调了一批铜和铜匠,让他们协助火器司进行铸造,因为铜比较贵,所以就铸造了两门试试效果。
  还真别说,用铜铸造的铜炮成功发射了,球形铁弹成功击中了试验场所在的山体,砸了一个坑出来,看上去效果不错。
  工匠们激动得不能自已,互相拥抱庆祝,觉得他们终于完成了对苏咏霖的承诺。
  但是这个时候,邱远提出了一个问题。
  “铜可贵着呢,这可是用来铸钱的,真要全拿来铸炮了,步军要用,水师也要用,几百几千门不打底,那得用多少铜?咱们还有铜能拿来铸钱吗?”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说话。
  而且他们也的确不太清楚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们只管技术,从技术层面确定了新式火药武器的可行性。
  但是邱远觉得这样上报上去肯定不能得到通过,必然会引发一些经济层面的批判,财政部必然不会答应,所以他还是要求工匠们使用铁进行尝试。
  工匠们苦劝邱远,说铁真的不行,试了三次,全给炸了,到时候铁炮拿出来还没炸死敌人,先把自己人弄死了,这算什么?
  邱远也不是不知道这里头的关键,只是觉得用铜铸炮成本太高,以大明朝如今的财政状况恐怕很难承受住。
  “我知道光用铁不行,可是用铜也受不住,朝廷肯定不会同意大规模用铜铸炮,还是得用铁。”
  两方面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工匠突发奇想。
  “光用铜不行,那不如试试用铜和铁加在一起铸造炮身?你们觉得呢?”
  当场所有人就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这个工匠,把他看的浑身不自在。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邱远顺着这个提议想了下去,感觉在火器效用和朝廷财政中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于是他允许工匠们进行试验。
  苏咏霖前来的档口,正是火器司决定用铜和铁尝试联合铸造炮身的时候,至于怎么联合,他们也找到了一个初步的方向——铁芯铜体。
  这一点关系到一个物理性质,即铜的熔点远远低于铁的熔点。
  工匠们不知道这是物理性质,但是他们有经验,长期的工作让他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之谈,有了这些经验,他们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尽管此时他们的努力还在进行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完成这样一门炮。
  苏咏霖来看的时候,铸炮工作还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第667章 为陛下炼出合格的铁!
  苏咏霖跟着邱远一起来到了铸炮间,看到了顶着高温铸铁打铁的工匠们。
  “铁芯铜体这个法子是谁想出来的?”
  苏咏霖饶有兴趣的询问邱远。
  “是一个工匠,叫王铁头,半辈子就和铁打交道,当时他也就是那么一说,臣也就是那么一想,就觉得这个法子说不定可行,毕竟铜是用来铸钱的东西,拿来铸炮,恐怕财政上收不住。”
  “你考虑的很周到,这确实是个问题。”
  苏咏霖点头道:“不说咱们,南朝缺铜缺的要死,铸钱还要亏钱,到咱们这儿,未必就能免俗,我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做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也是需要时间的,一时半会儿扭转不来。”
  “所以虽然用铜能成功造出火炮,但是臣感觉这样不行,是要出问题的。”
  邱远开口道:“正好王铁头提出了这个想法,也就稍微试一试能不能用铁和铜加在一起完成炮身的铸造,如果可以的话,不失为良策。”
  苏咏霖沉默了一阵子,想着有没有自己可以提供的帮助,思来想去,忽然如一道闪电穿过脑壳般,想到了一个要点。
  “对了,你们铸炮的时候,记着,炮身的厚度不能都是一样的。”
  “啊?”
  邱远有点懵,眨了眨眼睛,问道:“陛下何意?臣不是很明白。”
  “之前你们铸炮,是不是炮管子的厚度从炮口到炮尾都是一样的?”
  “额……这我还真没注意过,铁头!铁头你过来!”
  邱远朝着铸炮车间里喊了一嗓子,没一会儿一个脸上黑黢黢的三十多岁的铁匠就跑了过来。
  “啥事……哟!陛下!草草草草民见过陛下!”
  王铁头一眼看到了站在邱远身边的苏咏霖,手足无措地向苏咏霖见礼,被苏咏霖抬手阻止了。
  “好了好了,不用多礼,大明朝也不讲究这个。”
  苏咏霖笑呵呵的问道:“铁头,你跟我说,之前咱们铸炮的时候,炮管子是不是从炮口到炮尾的厚度都是一样的?”
  王铁头眨了眨眼睛。
  “是啊……不对吗?”
  “呐,问题之一,就在这儿了。”
  苏咏霖一拍手,开口道:“不能这么搞,铸炮的时候,炮管子的厚度要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炮尾的管子厚度要最厚实,炮口的倒是可以稍微薄一些。”
  “这是为什么?”
  邱远和王铁头一起看着苏咏霖。
  苏咏霖想了想,决定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给他们听。
  “你们想啊,咱们铸炮,是为了把铁弹从炮管子里打出去,让它飞的更远,能比投石机砸的更狠,对不对?”
  “对。”
  两人点头。
  “那你们觉得铁弹和发射火药在炮管子里头是怎么作用的,才能让铁弹从炮管子里飞出去?”
  “额……是发射火药在炮管子里爆炸,然后把铁弹炸出去了,对吧?”
  王铁头用手比划了一下:“轰的一下,先炸自己,再轰别人,不然的话炮管子也不会被炸碎,我是这么想的。”
  这家伙还给说出了七伤拳的感觉。
  不过,倒也没错,这东西的本质上就是先炸自己,再炸别人,自己要扛得住炸,才能确保把敌人炸死。
  于是苏咏霖笑了笑。
  “对咯。”
  苏咏霖指了指王铁头:“铁弹和火药都要塞到炮尾,炮尾就是火药点燃爆炸的地方,你们想啊,点燃发射火药,轰隆一下火药爆炸,然后把铁弹使劲儿推出炮管子,这样才能让铁弹飞出去。
  火药爆炸在什么地方?就在炮尾,这个地方要是不够厚实,那炮管子不就直接给炸穿了?比起这个,炮管子其他地方倒是没必要那么厚实,之前你们多次实验多次失败,我觉得就有这里头的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