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汤思退素来反战,更别说是这种根本看不到胜算的战斗,所以他力主和谈。
  赵构心中一阵无力,头更低了。
  “能谈成吗?”
  “老臣会竭尽全力。”
  汤思退如此表示。
  沈该也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代表皇帝和汤思退一起跟辛弃疾打前哨战,用大义名分压制辛弃疾,明国这样的无理要求必然不会得逞。
  赵构似乎有点心累,想了想,就摆了摆手。
  “那汤相公,沈相公,这件事情就托付给你们了,务必为我驳回辛弃疾。”
  “遵旨。”
  两人应下了赵构的命令,缓缓离开宫殿做准备去了。
  剩下枢密院三人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赵构就让叶义问和周麟之离开了,独独留下了王纶。
  “德言,这件事情我只和你一人商量,你要对我说实话。”
  赵构直勾勾的盯着王纶看。
  王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陛下请问。”
  “大宋的军备,到底如何?若是真的……真的和明国刀兵相见,有几成胜算?”
  赵构问这话的时候很紧张,没什么底气,感觉这样问有点不符合他一直以来的想法。
  但是莫名的,他想要问一问。


第652章 赵构需要一个背锅侠
  面对赵构的问题,王纶惊讶地咽了口吐沫。
  他不敢相信这个一直以来都软绵绵的皇帝居然会主动询问军备的事情,乃至于——
  有了想要开战的心。
  为什么?
  他不知道赵构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不知道素来畏敌如虎的赵构为什么忽然间有了战备的心思。
  或许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同?
  或许是没有和明军交过手所以赵构心怀幻想?
  王纶不知道原因,可是王纶知道他的职责所在。
  于是他向前一步。
  “陛下,大宋军备的报告,臣已经上表很久了。”
  赵构略有些尴尬。
  之前的他只想着安稳度日,欢乐享福,以及帮助下面的小兄弟再次抬头,重振男儿雄风,抓住壮年的尾巴好好潇洒一下,哪里会关心这些事情?
  那个时候和他谈军事不就等于是在要他的命吗?
  但是现在……
  “我知道,我只是想再确认一下,以当下大宋的军备,能否对抗明国军队?”
  王纶沉默了一会儿。
  “大宋额定兵员数量总共在四十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二人,但是根据之前的战备调查显示,其中起码有三成被各地军官、边地守官吃了空饷,剩下的七成中真正的精兵数量也不多,有大量老弱病残滥竽充数。
  且各地情况非常复杂,吃空饷的情况分布不均,有恪尽职守兵员满额的,也有大量吃空饷只顾自己的,目前为朝廷惩戒的人数数量有限,以小见大,或许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没有被发现。”
  他稍微提炼了一下之前的军备报告的内容。
  赵构的脸色差了很多。
  “大宋安稳不过十几年,就到了这个地步?”
  “是的,一旦和约签订,文恬武嬉已是常态,军备废弛,军队操练严重不足,相当多的士卒被当做军官的私奴指示,耕田打杂无所不为,就是不训练。
  少数维持训练的军队也是军纪败坏,日常只是喝酒赌钱,有上官巡查就装模作样操练一番,上官一走恢复原样,继续喝酒赌钱,根本也不会主动操练战技,所以臣才建议陛下整顿军备,才……”
  “可以了,具体情况我已经知道了。”
  赵构赶快阻止了王纶继续说下去,忙问道:“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一旦开战,大宋最多能调动多少可战之兵?”
  王纶稍微盘算了一番。
  “若仅仅只是防守,最多可调动二十万左右的兵马,若选择进攻,当下不可能多于十万。”
  “二十万是一地还是……”
  “淮南、荆湖、四川三地之总和。”
  赵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大宋四十万兵马,居然被吃了那么多空饷?”
  “三成算是好的,臣甚至听闻某些地方五兵有三被吃了空饷。”
  “什么?!”
  赵构一拍桌子:“是谁?!胆大妄为!三成我也认了,他居然要了六成?是想造反吗?!”
  王纶忙说道:“只是听闻,尚且没有真凭实据,算不得准,或许只是谣传。”
  “什么谣传?我要的是真实的数字!真实的数字!”
  赵构拍着桌子怒吼道:“王纶!你这个枢密使是怎么干的?为什么如此失职!你还想不想做了?!之前的事情也是,一点都不严谨,一点都不谨慎!枢密使何等要职!你说!你还要不要做!”
  王纶被吓得赶快跪下。
  “臣知错!臣知错了陛下!但是陛下,臣真的是竭尽所能了!臣每每派人前往军中调查,总是会遭到莫名其妙的阻碍,军中军官上下沆瀣一气,很难查出真正的情况,若真的要全面排查,非陛下亲自下令且单独组成一支调查队伍才行!”
  赵构气的站起来左走一圈右走一圈,思来想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
  “明国都欺负到家门口了,咱们自家的军备却废弛到了这个程度,看来不管管是不行了!不管怎么说,王纶,这件事情交给你去办,你要权,我给你,人你自己去选,我要结果!”
  王纶咽了口唾沫,硬着头皮道:“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在短期内整顿军备,是不可能见到大的成效的,而若明国趁我不备,南下胁迫,大宋将非常困难。”
  赵构当然知道这话说的不假。
  之前王纶多次上表向他提起整顿军备的事情,他无心无力,只觉得想要过安稳舒服的日子,根本不想费那么大的心思整顿军队。
  赵宋皇室的家法传统,就是荣养武将,让武将变得足够富裕、舒适,这样就算地位低,没什么尊严,他们也不会想要造反。
  历代皇帝哪个不知道吃空饷的事情?
  可是他们根本不会想要全面解决,也难以全面解决。
  吃空饷早已被默认为是武将除了正规福利之外的潜在福利了,真要整治吃空饷的事情,就等于要对全体武将的利益所在开刀,必然引起武将群体的集体抗议乃至于反弹。
  而且这也有助于朝廷钳制武将、控制兵权、避免武将势大夺权,经历过苗刘兵变、淮西军变和四大将事件的赵构对此还是相当敏感的。
  和平的时代,平庸且听话的军队,这是赵宋家法之所以能够解决五代遗风的精妙所在。
  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家法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只是作为皇帝,赵构这位大神又怎么能承认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自己没有及时整顿军备、耽于享乐和故意放纵而造成的呢?
  “平时不整顿军备,事到临头才发现无兵可用,诸臣误我!王纶!你也误我!”
  赵构强行甩锅给王纶,无视了之前王纶多次上表要求整顿军备的事实,让王纶大为惊讶。
  但是惊讶归惊讶,王纶知道赵构需要一个台阶,需要一个背锅侠,需要一只可以为他扛起责任的替罪羊。
  于是他只能悲催的向赵构认罪。
  “臣知罪,请陛下饶恕。”
  “起来,去办事,许你戴罪立功,若不能戴罪立功,数罪并罚!”
  赵构一脸威严的告诫王纶。
  于是王纶悲催的成为了主要负责任的人,把一切都扛在肩上,一肩挑起了这次突发的政治事件。
  另一头,汤思退和沈该全权负责起了和辛弃疾谈判的重任,誓要用大义名分把辛弃疾和明国的无理要求驳回。
  因为赵构很生气,不想见辛弃疾,所以辛弃疾就直接和汤思退与沈该谈判。
  这一回谈判可就没有之前那么友好的氛围了,汤思退和沈该满面寒霜,看着老神在在的辛弃疾,摆出了一副决不妥协的姿态。
  “辛总长,对于大明国此番遣使南下,我等以诚相待,本以为辛总长会带来两国携手共渡难关的好消息,可不曾想,大明国却是要违背两国订立的盟约?这可不是君子所为。”
  汤思退一坐下就开始对辛弃疾发动进攻。
  辛弃疾冷笑一声。
  “汤相公此言差矣,两国订立的盟约中,有任何关系到治理黄河的内容吗?没有吧?两国当然睦邻友好,互帮互助,而且你们说,大明国成功治理黄河了,南朝不会因此得利?”
  汤思退眨了眨眼睛,寻思了一番。
  目前淮南地确实在南宋的统治当中,每当黄河泛滥夺淮入海的时候,南宋也会遭到侵袭,绝非毫发无伤。
  明国如果成功治理黄河,把黄河改回故道,南宋当然会得到利益,能够回复淮南之地往日的繁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防灾损失等等。
  这倒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明国方面提出向南宋索取一些治理黄河的费用看上去也是合情合理……个鬼啊!
  汤思退一拍桌子。
  “这是北朝自己的事情,治好与治不好都是北朝自己的选择,受灾与否也是两国自己面对的,我朝可从未要求北朝在黄河泛滥的时候为淮南地遭受损失而付出费用!”
  “南朝好意思这样说吗?黄河沦落到今天这个份上,是谁干的?南朝心里不清楚吗?”
  辛弃疾满脸嘲讽道:“南朝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哲宗皇帝三次整治黄河,三次失败,每一次都酿成大灾,不只是我们这样认为,南朝自己人不也这样认为吗?
  我听说第二次回河失败的时候,苏东坡就在徐州,被大水一冲差点跟着全城百姓一起丧命,侥幸逃回一命之后就对着朝廷破口大骂,引为一时盛谈,你看,难道这是我说的吗?”
  “那……那……”
  汤思退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第653章 我就是那个调动军队的人
  汤思退一时间熄火了,无法继续输出,可是输出不能停。
  于是蓄满了能量的沈该接下了汤思退的话茬儿,决定继续反击辛弃疾。
  “这种事情难道是我朝愿意看到的吗?我朝也不愿意!但是当时的黄河多次决口,河道堵塞严重,不得不修,必须要修。
  我朝也是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尽力了种种努力,竭尽全力治河,只是因为种种情况失败了,治河失败者何其之多?怎能全怪我朝呢?”
  “但是如此失败的只有南朝吧?三次尝试,三次失败,朝中争论不休,朝外工程或是拖沓,或是急躁冒进,完全不把百姓的性命放在眼里,以至于死亡数百万人!”
  辛弃疾皱眉头道:“数百万人死亡,千万人受灾,河北河南山东两淮之地多处被大水冲为白地,继而引发饥荒、瘟疫,死者又有多少?黄河改道遗毒至今,又有多少人为其所害?损失多少财力物力?这笔损失你们算得过来吗?”
  辛弃疾倒不是不知道北宋整修黄河的真实原因和目的。
  这方面的问题在苏咏霖召开正式会议之前就开过了小会,内部商议过。
  北宋整治黄河就是黄河不修不行了。
  自中唐以来,不断滋生的人口导致关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到唐末五代时期,关中生态环境濒临崩溃,黄河河道堵塞严重,不修就会到处决口,随意改道。
  五代时期因为军阀乱战,黄河无人管理,以至于彻底失控,到了北宋,接下这个摊子的赵宋王朝不得不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
  至于应付辽国军事威胁什么的只能算是原因之一,且不是主要原因。
  当年赵匡胤和赵光义时代,北宋就有在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的措施,当时的精英们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对下游河道堵塞的影响,所以在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努力之下,在五代时期彻底失控的黄河决口问题在赵光义朝得到了初步控制。
  只是植树造林这种做法没有在宋朝得到公开宣扬,也没有进一步形成全民共识,形成朝廷的一致观念,以至于后来人亡政息,没有延续下去。
  说到底,宋人修黄河就是为了解决黄河在当时频繁改道的问题,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不修也确实是不行。
  但是出于政治攻势的需要,以及未来万一出现黄河整治工程失误的时候还能顺便甩锅,加上苏咏霖实在是厌恶极了那些眼高手低的蠢货,所以才公开宣布那样的内容。
  他们的眼高手低和愚蠢决策让数百万人为此丧生,让千万人受灾,让北方经济凋敝,民生残破,所产生的后果至今没有消除。
  这种程度的抹黑,难道过分?
  反正辛弃疾一点也没有觉得苏咏霖对北宋决策的抹黑有什么过分的。
  所以他的攻势迅猛,没有任何留情,对汤思退和沈该一顿猛喷。
  辛弃疾说的的确是实话,汤思退和沈该心里一清二楚,无法驳斥,于是又拿出了黄河自中唐以来逐渐失控的陈词滥调试图为自己开脱。
  “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灾难连连,根本没有人在意黄河的事情,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