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明帝国到底怎么了?
他们的科举……真的是科举,真的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吗?
汤思退咽了口唾沫。
“荀子的言论,我也稍有涉猎,与圣人经典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若是引入科举考试进行考核的话,恐怕……”
“还好吧,没什么人在意的,现在也完全通过了,而且比起文科,其实我们大明国上上下下都更加在意理科法科和工科的考试。”
辛弃疾笑道:“我朝皇帝陛下说了,圣人经典虽然好,但是前人研究了千年,早就把该研究的研究透了,继续研究也不会有什么所得,所以与其皓首穷经,更重要的还是理科法科与工科的考试。”
汤思退再次被雷到了。
明国皇帝苏咏霖居然说圣人经典考试不重要?
他居然说更重要的是其他科目的考试?
“北朝皇帝陛下当真是如此说的?”
“是啊,不仅陛下如此认为,其实我们朝廷也是这样认为的,经典确实已经研究太久了,前人注释早就比原著更多了,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个人有个人的理解,继续研究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余三科上。”
辛弃疾又喝了一口酒,眯起眼睛笑道:“法科,顾名思义,就是讲究法律的,国家建立,法律是最重要的,并且法律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所以陛下设法科考试,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
理科是讲究天文地理算术等世间真理之道的考试,故此命名为理科,陛下认为行军征战、农业生产等等国家大事都需要理科所研究的学问出力,所以特设理科考试,培养人才。
工科也是一样的,行军打仗需要军械,需要营房,百姓居住需要房屋、城池,农业生产需要水利工程等等,所以我朝也需要百工人才,陛下于是特设工科考试,培养人才。”
辛弃疾竖起三根手指,把除了文科之外的三科考试给汤思退大概的讲解了一下。
而汤思退显然已经被明国科举考试的内容给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了。
科举考试素来都是读书士人角逐文才的舞台,是选拔最优秀的文人的舞台,可是明国科举考试是个什么情况?怎么连工匠都要上场考试了?
“百工也能参加科举考试?”
“为何不可?只要于国有利,就是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要唯才是举,这是我朝陛下认为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就该不拘一格的录用人才为国家服务。”
汤思退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样的科举考试了。
明国的科举考试只是挂着一个科举考试的名号而已,内里,已经完全不同了。
感觉有点曹孟德唯才是举的意思?
一场接风洗尘的宴会本来是为了安抚辛弃疾的,结果汤思退自己给搞不明白了,于是宴会之后,汤思退立刻前往皇宫拜见赵构,把探知到的消息告诉了赵构。
赵构对此也相当惊讶。
“文理法工四科分科取士?工也算士?”
赵构诧异道:“苏咏霖到底是怎么想的?分科取士也不是这么个取士法,他这明显是把四科并立,而且文科里居然还要加入荀子文章,这……他是怎么通过朝廷评议的?”
赵构有些难以理解。
汤思退刚才在来的路上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个解答。
因为苏咏霖是强大的开国皇帝,更是功勋卓著打遍中原无敌手的马上皇帝,军队都听他的,他的威望太高,权势太重,强行用自己的权威推动此事,臣属不敢反抗。
他的臣子们全都妥协了,全都认怂了,就任由他乱来。
谁让他手握四十万精锐善战的军队呢?
至于赵构不能理解……
嗯,很显然,赵构从来也不是什么靠军功上位的强大帝王。
他之所以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是因为宋徽宗只有他一个儿子侥幸逃脱了被俘获的命运,他没有军功,也没什么大的政绩,反倒是有着向敌国卑躬屈膝称臣纳贡的经历。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靠阴毒的权术和利益的交换得到的,苏咏霖的这种纯靠实力的境界他是无法理解的。
想让他理解马上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这种事情,怕是做不到的。
这种事情汤思退想明白了,但是什么也不敢说,只能附和着赵构的话。
发了一阵子牢骚,赵构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左右苏咏霖做的任何事情。
怀着些许没来由的沮丧,赵构开口问道:“辛弃疾此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搞清楚了吗?”
“目前还不清楚,他嘴巴很严,非要到正式场合才说。”
汤思退摇头道:“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好时机问他,尤其之前还出了那样的事情。”
那样的事情自然就是流民包围驿站的事情。
不说还好,一说,赵构又怒了。
“刘玮是个废物!废物!这样的废物根本不配做余杭县令!别审了,直接罢免!撤职!滚到岭南去!永远不准回来!”
赵构一开口,基本上确定了刘玮的仕途死亡。
虽然他在朝中有一些身份不低的靠山,否则也做不了余杭县令。
但是这件事情牵扯到北朝明国,使得【友邦惊诧】,属于国际争端,是赵构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所以刘玮背后的靠山是什么也不敢做的。
汤思退自无不可,当然会去安排刘玮的流放之地,然后让这个倒霉蛋彻底告别鱼米之乡,去未开化之地和野人为伍作伴。
赵构正式决定接见辛弃疾的日子是两天之后,于是在赵构接见的前一天,辛弃疾正式把明国国书递交给了宋方,让宋帝赵构了解到明国此次南下的需求。
接到国书之后,赵构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国要派遣一名高级军事主官作为正使南下商议此事。
他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辛弃疾在此之前一直藏着掖着,就是不把南下的具体目标透露出来。
这是可以用来商议的事情吗?
这根本就是战败赔偿吧?
怀着空前的受到欺骗的感觉与愤怒,赵构一甩手把明国国书砸在了地上,当着宰辅们的面怒吼连连,连什么【苏咏霖小儿欺人太甚】之类都说出口了。
第651章 真的和明国刀兵相见,有几成胜算?
对于赵构的反应,汤思退一脸惊诧。
在他看来,修身养性多年的赵构不该有这种反应——据说他当年跪着接受金国人册封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反应啊。
得知赵佶和赵桓的死讯,他也只是悲伤的哭泣,并不敢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恨意——对金国人的恨意,尽管他的很多亲人都死在金国人手上。
可是赵构一样不曾打算复仇。
这样一个软弱性格的皇帝,怎么会产生如此怒火?
还对着明国皇帝?
他赶快上前捡起了被赵构砸在地上的明国国书,拿起来一看,没一会儿,直接瞪圆了眼睛,脸色煞白。
沈该站在一旁,看着汤思退脸色煞白的模样,不管不顾的把国书从汤思退手上夺了过来,展开来一看,没一会儿也变得脸色煞白了。
王纶和叶义问还有周麟之赶快围上去一起看,看了没一会儿,一个个惊声低呼,大感不妙。
这份国书其实挺言简意赅的,没什么特别的东西,意思就是黄河之所以崩坏,都是你们宋廷的错。
是你们三易回河搞得河北废掉了。
是你们任命的东京留守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毁掉了河南和两淮。
现在中原大地处处残破,起因都是因为你们,是你们的一系列操作毁掉了中原。
如今大明国定鼎中原,正是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时候,可是我们看着残破的中原和凄怆的百姓,欲哭无泪,意识到必须要修黄河。
可是面对着残破的黄河大堤与高昂的费用,大明国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和物资来填补进去了,这样一来,大明国就想到了作为犯罪者的你们。
啥也不说了,出钱吧。
也不要多少,之前你们每年给金国多少,现在就给我们多少,给钱给物可以商量,但是有一个前提,即每年交给大明国的黄河特别维修费用总价值不能低于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两绢布。
就这样。
一份言简意赅阴阳怪气的国书就写完了。
“陛下!这……”
王纶抬起头,看着面红耳赤怒火冲天的赵构。
“他们修黄河,居然要我们出钱?说这是我们的错?混账东西!混账东西!他苏咏霖要修黄河就自己去修!现在居然来怪我大宋?当年的事情他懂什么?他知道什么?还想要岁币?痴心妄想!痴心妄想!!!”
赵构明显是气着了,艺术家的修养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个骂街的混混泼皮。
他对着苏咏霖就是一顿国骂,把各种能想到的肮脏词汇一股脑儿的往苏咏霖脑袋上套,俨然是把苏咏霖和明国当做十恶不赦的混蛋了。
赵构在气头上。
而群臣除了生气,更多的是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能把国家军事主官派来做使者上以这个问题,显然是代表着明国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所以这件事情注定非常严肃,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掉的。
而且这里头说不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你们要是不把钱送过来,那就千万别怪我们领兵南下自己来取了。
王纶是最先想到这个点的。
“陛下息怒,稍安勿躁,明国以军事主官南下为使者递送国书,显然是表示他们对此事的重视,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并且隐隐有用兵马威压我朝的意思。”
王纶把这层担忧说出来,汤思退和沈该立刻变成了苦瓜脸。
但是赵构却没有。
“让他压!让他压!我还怕他不成!”
赵构红了眼睛,一甩手把桌上的茶碗砸碎了。
“让他领兵来啊!他来啊!我大宋是好欺负的吗?他有四十万兵,我就没有四十万兵?他若敢南下,我必要他好看!!”
赵构怒吼连连,看上去非常有种,以至于宰辅团队都觉得好奇——你怎么突然那么有种了?
不过想想,也不是不能能理解。
国书里的话确实很难听。
明国国书的意思就是把中原如今的衰颓和黄河的问题全部甩到宋廷头上,将罪责归咎于仁宗神宗和哲宗三代皇帝,俨然是对着赵宋皇室的列祖列宗开炮了。
中原到如今,全是你们赵宋皇室干的,你们要为此负全责。
赵构的确有理由生气。
天子家族怎么会犯错呢?犯错的都是臣下,是无能的臣下,绝非皇帝。
但是。
汤思退面色很差的进言了。
“陛下,明国大军十分精锐,金国数十万大军,仅仅三年之间就全部崩溃,完全无法对抗明军,显然,明军远强于金军,而我朝大军虽然数量多,但是……”
汤思退的话没有说完,但是就这短短的几句话也足以让赵构从盛怒之中反应过来,然后紧紧地皱起了眉头。
宋军打不过金军。
金军打不过明军。
消除同类项,得出结论。
宋军打不过明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眼前。
因为这个事实太过于显而易见了,所以当明国想要修黄河却缺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宋国,想到了他们孱弱的军力和富有的印象,以及曾经给金国送岁币的事实。
能给金国,不能给我?
他们不打这个主意就怪了。
赵构沉默了,汤思退也沉默了。
周麟之一眼看向了面色惨白的王纶——他记得之前王纶曾经在西夏使者失望离开的时候说过,宋国因为惧怕强邻而不敢提升自己,那么迟早会引来强邻的觊觎。
那个时候,宋国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宋国该怎么办?
周麟之忽然间又想起了张浚,也想起了陈康伯,更想起了之前那些告诫朝廷要整顿军备小心明国的主战派臣子。
虽然他一样心怀警惕,觉得明国不会那么干脆的就和大宋和平相处,但是他根本没想到明国那么快就开始对大宋心怀不轨并且试图动手了。
一动手还是要岁币这种卑鄙无耻的操作。
怎么这也该修饰一下,装扮一下,稍微友好一点吧?
直接把军事主官派过来,这不是明晃晃的威胁吗?
赵构和宰辅团队的五人一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赵构才压低了喉咙,低声询问宰辅们。
“你们有什么看法,都说说吧。”
“陛下,开战是万万不可的,非到万不得已,不能有此设想,主要,还是以谈判为主,我等可以用两国签订的协约反驳明国,斥责明国背盟毁约,必然为天下人所耻笑,以此击退明国的妄念,维护大宋的国体。”
汤思退素来反战,更别说是这种根本看不到胜算的战斗,所以他力主和谈。
赵构心中一阵无力,头更低了。
“能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