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咏霖想要进行科举考试改革的方案正好戳到了他们的痒痒肉,对他们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于是他们集体来了劲儿,在朝堂上对苏咏霖提出的改革计划大力支持。
山东系文臣有心反对,但是势力不够强,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是真的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拥有基本盘和政治同盟的皇帝苏咏霖强行推动科举考试的改革计划。
第622章 他们再也不怕被卷死了
“因为古人多重经义,重道德,重文章,对于世间万物真理知之不多,了解的兴趣也并不大,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其实在我看来,经典已经被前人研究的差不多了,继续研究下去,也不能研究出什么更有新意的事情。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中的道理贯穿古今都能使用,是我们不能抛弃的重要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此,经典当中的内容已经没有必要让士子们皓首穷经、刨根问底了。
与之相对的,是工科、理科与法科这些科目,它们还大有所为,别的不说,就说大军行军征战之时所非常仰仗的火器,金贼喊它震天雷,所以咱们也就这样喊了。
最早,震天雷威力有限,后来,经过很多能工巧匠的改进,把火药量和火药成分配比进行了修改,不断提高震天雷爆炸的效果,于是到现在,震天雷已经成为我军不可或缺的重要主战火器。
我军之所以可以打败金贼,少不了震天雷的大力相助,而震天雷是研读经典就能得到的吗?不是的,震天雷是工匠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一点改进出来的。
这,需要大量工科士子和理科士子的投入,需要充分的学识,需要充分的实践,这些都不是研读经典可以得到的,却能充分的增强军力、国力。
因此,我以为,大明朝的科举和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就要放在除了文科之外的这三个科目上,对它们进行充分地发扬与鼓励。”
苏咏霖毫无顾忌的在国务会议上提出自己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听得山东系文臣头晕目眩。
除开元从系,燕云系和外族系的臣子们也知道他们在儒家经典考试的方面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内卷数百年的山东汉人士子抗衡。
让他们读经典写文章,他们绝对会被卷死。
但是在工科、理科与法科方面,在这些传统儒家士子并不太擅长的领域,他们却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工科、理科和法科方面,他们基本上将和儒家士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若得到妥善的教育,未来一样可以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算今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再多,他们也不怕被卷死。
皇帝的科举考试改革计划和教育改革计划就是冲着这一点。
利用军事强权和他们的支持,将山东系的势力打压到最低,在山东系还没有利用传统优势彻底占据政治优势的时候,将这一可能性切断。
经过完颜亮的骚操作和金国民族政策的打压,加上苏咏霖领导的光复军大起义的冲击,中原地区的传统儒家文人的力量在金国覆灭、明国初建的档口正好处在有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而这一时期,苏咏霖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达到了最高峰。
于是苏咏霖联合燕云系和外族系,以元从系为基本盘,以压倒性多数的支持率通过教育改革法案和科举考试改革法案。
这两个法案具体的细节还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基本精神不会改变,就是要罢黜进士科一科取士与经义取士的科举考试基本规则,重新确立分科取士的精神,引入更多教材,培养学子向多方面发展,开拓国家未来之路。
把科举考试这一条最普遍的上升通道从原先的一条路拓宽为四条路,大大拓宽了上升渠道的容量,给予底层社会更多的上升途径。
除此之外,苏咏霖还规定了大明帝国也会召开武举考试,并且对应的设立武学。
这一点,王安石变法之后的宋朝其实有很多经验可以采纳。
王安石变法对武举和武学进行了一些改良,的确培养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军事人才,配套的将兵法改革措施让北宋中后期的军事出现了短暂的复振,打的西夏屁滚尿流。
可惜这一变法成果没有能长久维持,在国家整体政策和社会风俗的加持之下,很快宋军还是废拉不堪了。
苏咏霖则表示自己要吸取前人的优秀经验,国家不仅要有文学,也要有武学,中央不仅要有国子监,也要有专门的中央军事院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
很多王朝要么是有武学没有武举,要么是有武举没有武学,军事完全靠着将门传承和偶尔出现的天才人物,没有稳定的传承。
这将极大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这是苏咏霖所不能容忍的。
不说统一之前,就算是未来统一之后,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也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军事力量的衰退对于一个大一统国家而言是致命的。
他现在不缺军事人才,和金国战斗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军事人才足够他用上好几十年,但是大明国不会只有那么几十年。
建立武学、筹办武举是保持军队专业性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因为军队方面是苏咏霖乾纲独断的范畴,苏咏霖想要怎么搞武学和武举都没有人会反对,所以关于武举和武学的一些列内容都顺利通过,没有任何波澜。
于是建立中央军事院校、从民间和军队里选拔优秀的军校生进入学习、接受有志之士参加武举考试以及武举考试内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被顺利通过。
苏咏霖调拨专款,由专人负责在中都城东北忠烈祠堂所在地的周围选址建设直属中央的军事院校,专门负责培养军事人才。
军事方面的问题通过起来总是比文治方面要轻松得多,苏咏霖想要在军队里做些什么,往往是没有人敢说三道四的。
就算是建立军校培养军事人才,不断拔高军事人才的地位,也没有什么人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这也算是占了金国的便宜,要是在宋国故地搞这样的事情,怕是要受到不小的阻碍。
金国可没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在金国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上搞军事改革,自然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也不会有人不长眼的选择阻碍。
不过其他方面,倒也不是那么顺利就是了。
山东系文臣可以不在乎武举和武学,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不能不在乎分科取士计划。
当苏咏霖在十月二十七日的大朝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之后,引起了很多山东系文臣的上表抗议。
洪武元年十一月初一,大明帝国建国之后一个月的当天,抗议开始了。
部分山东系文臣认为苏咏霖这样做是不尊重圣人,把圣人的地位降低了,不符合古人一直以来的传统,会给天下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联系着苏咏霖要做人皇不做天子的政治宣言广布天下,他们十分担忧大明帝国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前朝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数百年的国祚还不能证明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吗?
有山东系文臣上表抗议之后提出辞职的请求。
比如礼部祭礼司员外郎武仲礼,他就上表向苏咏霖表示抗议,然后提出辞职的请求。
还有他的同僚傅华荣、丁源,也一起上表向苏咏霖表示抗议,并请求辞职。
还有人用绝食的方式抗议,试图掀起舆论支持,以此颠覆苏咏霖的决定。
比如五十岁的老儒、礼部祭礼司郎中葛兴贤,他就向家人表示他要绝食抗议苏咏霖的行为。
“陛下一日不收回成命,我一日不进食,到死为止!”
他决定效仿古之先贤与历史上著名的谏臣、硬骨头,把逐渐失控的名为大明帝国的高速马车拉回原先的轨道之中,避免让这辆马车继续脱轨。
第623章 痛打落水狗
葛兴贤的做法让山东系文臣们感到非常的激动。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出头,在这一时刻,他们都为他捏紧了拳头,希望他可以坚持的久一点。
而更有行动派已经站了出来,和葛兴贤一起绝食抗议,又派人在整个中都传播此类绝食的消息,引得中都人议论纷纷。
大部分人虽然不知道具体内情,但是朝廷斗争这种事情他们活在天子脚下的这群人是见得太多了。
而且他们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新朝立国仅仅一个月就闹出这等事情,怕是不妙啊。
这件事情传到了孔拯的耳朵里,孔拯一愣,随即大惊失色,立刻找来同样面色不佳的周江商议对策。
“这种事情为什么之前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自作主张?为什么做事之前不与我商量?我要是知道,就是拼了命也不能让他们如此乱来啊!”
周江一开始也不知道此事,他知道的不比孔拯早多少。
但是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并非没有预见。
“科举改革之事发生之后,咱们礼部同样支持陛下的改革计划,或许在那些人看来,咱们和陛下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他们或许不再相信礼部会和他们站在一起,至少咱们两人不会。”
“这……我……”
孔拯这才反应过来。
他自以为自己成为了山东系文臣的领头羊,但是此时此刻他才意识到,因为他的一系列妥协退让的行为,已经让他在山东系文臣群体当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
有些人已经不再信任孔拯,出于他们自己的紧迫感和不安全感,他们决定主动出击,用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
可是这些人完全没有搞清楚现在的局势,礼部都无能为力,他们一群散兵游勇又能如何?
“这种做法太蠢了!陛下刚刚登基,正是要振兴朝政改革弊端的时候,这个时候和陛下作对,不是找死吗?!”
周江也非常紧张。
“更要紧的是除了咱们,其他各方势力都会支持陛下,一旦引起他们的联合打压,咱们的处境会变得非常被动!那些人……太冲动了!”
“不是冲动,就是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太久了,不知道现在皇位坐着的是根本惹不起的人!不知道现在的局势根本容不得任何人肆意妄为,除了陛下!”
说着,孔拯就要往外跑。
“您去哪儿?”
周江追着询问。
“去皇宫!给他们善后!”
孔拯没好气道:“真要给他们把事情弄砸了,咱们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孔拯说的当然是对的,他的努力方向也是对的,但是很可惜,当他赶到皇宫的时候,骤然听闻尚书省首脑、平章政事赵作良因为这件事情主动向皇帝苏咏霖请罪,自请降职的事情。
孔拯愣了片刻,忽然间反应过来,顿时感觉腿有点软。
赵作良向苏咏霖请罪的事情还真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
这件事情和赵作良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赵作良还是站了出来,说闹事的官员都隶属尚书省,归尚书省管束,他赵作良作为尚书省首脑,没能阻止部下做那么愚蠢的事情,他也要负责任。
教育改革方案和科举改革方案明明是利国利民之举,却有那么些看不懂时局的人做出那么愚蠢的行为来阻止,甚至还引起民间舆论,作为平章政事,他约束部下不严,难辞其咎。
于是他自请降职。
苏咏霖“非常感慨”。
“些许妄人胡作非为,即使是我也没有想到,更何况是赵相呢?”
他安抚了赵作良,认为他没有犯大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糊涂,所以大的惩罚是不需要的。
但是在日常小事上做得不到位,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麻烦,所以赵作良应该受到一些惩罚。
于是苏咏霖象征性的罚了赵作良三个月的俸禄。
好了,尚书省首脑被罚了,下面那些人又该当何罪呢?
苏咏霖的反击来的非常迅猛。
上表辞官的十二名文臣被允许辞官,全部赶回原籍,永不叙用。
绝食抗议的八名文臣被降职为基层官员,失去了原先的领导职位,失去了权势。
山东系文臣的力量比较弱小,更没来得及发动更多的力量支持他们,只是凭借着维护传统的立场去执行这场抗争,是没什么用的。
所以他们只是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并且给中都居民提供了一段时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场小风波之中,一共二十人遭到惩处,按照朝政势力派别划分,他们毫无疑问都将被划分为山东系的势力。
苏咏霖这个决定下的很快,吏部直接通过,直接把这份惩罚坐实了,二十名山东系文臣遭到皇帝的雷霆打击。
而当他们知道他们被惩处的消息的时候,还有点没反应过来。
因为这太快了,皇帝的反击太快了。
朝廷也太过于配合了。
他们不知道,换在南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