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我清楚的,我也没有打算强行让其他人学我,也不会强制他们不纳妾,他们愿意最好,不愿意我也不干涉,这方面的事情我也没打算一步到位。
但是珪子,将来让女人走出家门做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将来会多出很多女子能做的工作也是必然的,就和我们在泰安州做的一样,我绝不会停下来。”
苏咏霖开口道:“所谓男耕女织不过是理想的设想罢了,把这一半的劳动力强行锁在家里,让她们只能从事农业的辅助,或者相夫教子,对于国家而言并不正确,我觉得,这方面必须要予以改变,就从复兴会开始。”
泰安州的情况让苏咏霖确定,女子不是不能出门做工,只要给钱,只要有收入,占据人口绝对多数的农家绝对不会不让家中女人出门做工。
泰安州的一些工场内做工的女子依然很多,很多人家都会想方设法把家中女儿送到工场内做工赚钱,工场内是日结工资,所以等于每天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钱。
农家怎么会不愿意呢?
至于其他的城里姑娘和大户人家姑娘只占人口的少数,当大多数完成变革之后,少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知道了,这方面的会议我会找个时间召开的,先从复兴会员们开始,慢慢来。”
田珪子点了点头,接下了苏咏霖的命令。
田珪子离开之后,苏咏霖决定召见礼部尚书孔拯和两个侍郎周江、耶律瑾,以及整个礼部科考司的所有官吏,把他们一股脑的喊来,准备决定第一届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
礼部的人都知道,想要继续维持之前五经经义为主的考试内容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能降低自己的期待,准备接受皇帝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掺入科举考试之中。
果不其然,苏咏霖第一个要掺进科举考试当中的就是《荀子》。
“《荀子》有很多至理名言,我非常喜欢,儒家大能也应有荀子一席之地,宋儒迂腐,不接纳荀子,新朝新政,当以科举为先,当以接纳荀子为先,所以经义考试除了诗书礼易春秋,还要加入《荀子》。”
苏咏霖一锤定音,决定除了传统五经之外,还要加入《荀子》这本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
礼部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满脸苦涩。
科举考试关系甚大,考试内容的更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改,不仅仅是其他的士子,连他们自己的子弟都要面临严重的问题。
大家都没有学过荀子,有些人也不过是粗粗涉猎一些,没有精研过,真要把荀子加入其中,若是不能控制好出题数量和比重,要出大事的。
然而这还不算,苏咏霖还有想法。
“唐时科举百花齐放,有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全方位对士子进行考察,选拔出来的多为一时俊杰。
宋初沿袭唐朝的做法,然而到了王安石主政的时候,科举只设进士一科,将原来的明经、学究等科都撤消并入进士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考试,改试经义、论、策,殿试仅试策一道。
这样做固然有助于王安石行变法之策,但是对人才的选拔就落入了下乘,难道治国仅仅是靠经义,靠五经就能完成的吗?孔部堂,你说说看,这样做合适吗?”
第619章 他王安石变得,我苏咏霖变不得?
正确答案你都说出来了,还问我干什么?
孔拯无可奈何,心中暗暗吐槽苏咏霖的霸道,却不得不站出来回答苏咏霖的问题。
“陛下所言甚是,治国,不仅仅是五经可以办到的,治国需要的还有很多东西。”
“没错,治国,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别的不说,就说眼下大明要推进的整治黄河国策,需要多少学识?仅仅一个修筑堤坝,就需要通工学,懂天时,明地理,晓算术,仅仅是五经,能为我选拔出整治黄河的人才吗?”
苏咏霖一拍桌子,怒道:“这些你们都没有考虑过!你们只考虑了你们自己!你们只担心自己的子弟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你们根本不在乎国家大局!”
苏咏霖骤然发怒,礼部众官员被吓得一哆嗦,赶快向苏咏霖请罪。
苏咏霖冷哼一声。
“治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科举,是选拔方方面面人才的考试,怎么能仅仅只靠五经来选拔士子呢?加上荀子也不够!我的意思,是要恢复唐时科举的分科取士,将王安石的做法彻底罢黜。”
礼部的官员们互相看了看他们对方,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卧槽。
他们只感觉自己的心头就像一片大草原,平时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结果苏咏霖几句话,就跟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一样,给他们的心田糟蹋的彻彻底底。
“陛下,这……兹事体大,是否缓行?进士科取士自前朝熙宁四年以来,实行已经足足九十年,天下士子早已习惯了进士科取士,骤然变更,恐非易事。”
周江连忙进言,希望以这样的理由阻止苏咏霖的“贸然”之举。
苏咏霖冷声道:“王安石变法之时,分科取士早已实行三百余年,那时候的士子反对情绪岂不是比现在更加猛烈?但是他不也是变了吗?我只是把它又变回来了而已,怎么?他王安石变得,我苏咏霖变不得?”
苏咏霖盯着周江看,看的周江压力山大,根本不敢抬头。
但是他依然不希望就此妥协。
一旦妥协,改变科举考试的模式,谁也不知道苏咏霖会搞出多少科来分科取士,那么对于他们的子弟来说,短期内的优势将大大缩减,他们寄希望用科举考试在短期内引入大量山东士人以维护集团利益的想法就将落空。
虽然说长久来看掌握最多教育资源的他们依然可以在分科取士方面占据优势,但是不能在眼下巩固优势,长久,又是多长多久呢?
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于是他硬着头皮道:“陛下,臣知道这并非不可以,可是……可是为国选才的大典骤然变更规制,不仅时间不够,恐人力物力方面都……都不够……”
“并非不可以就是可以。”
苏咏霖摇了摇头:“当年王安石既然能把这件事情办成,我要是办不成,岂不是说我连王安石都不如?我虽然有诸多不足之处,确也不愿意承认我不如王安石。”
一国皇帝不如一介臣子?
这种诛心之言论谁敢承认?
眼看着苏咏霖把问题上升到这个级别,于是周江哑火了,偃旗息鼓,不敢再说什么。
孔拯看着周江唯唯诺诺连连后退,也失去了全部的想法,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争了。
转而就实际问题和苏咏霖做讨论——
您要是能搞定,那咱们佩服您,可要是您提出要求却不能给出足够的人力物力,那可真不能怪咱们,是不是?
王安石变法以前也是和科举相关利益方做了很多利益交换或者是殊死搏斗,期间利益相关方升官或者贬职的不知凡几,整个过程也持续了好几年才最终尘埃落定。
而现在距离洪武二年的科举考试不过五个月。
五个月的时间,皇帝陛下就能完成整个改革过程?
孔拯还真就不信了。
就算按照旧的科举规则那也得有三轮考试才能选拔出最后的进士们,你皇帝陛下啥都不管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那你如何应付得了这三轮选拔考试呢?
仅仅从中央层面做出改变还不行,还要从地方学府开始就进行充分的变革,而这需要的时间是以年作为单位的,期间还要遇到各地方不同程度的反弹,直到最后尘埃落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王安石的科举变革推行十余年之后,等他倒台,一度又被改了回来,是后来改革派再次上台才把他的规则恢复,至此才算是成为永久的规则,皇帝陛下打算轻而易举的就改变天下人的想法吗?
恐怕不会很容易吧?
“陛下,此时此刻距离洪武二年科举考试不过五个月的时间,五个月之内想要完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变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臣并不反对陛下的革新,但是这似乎需要一些时间,不单单是士子们需要时间接受,朝廷方面也需要时间接受,重新布置。”
孔拯再次进言。
他说的倒也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所以苏咏霖没有驳斥他,而是点了点头。
“孔卿说的不错,的确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决定洪武二年的科举考试取消地方的考试,全国愿意参加考试的士子直接到中都来,直接参加洪武二年的科举考试,一考定输赢。”
苏咏霖给出了对于朝廷来说最简单易行且省钱的策略,而这毫无疑问又和火星撞地球一样把礼部官员们撞得不轻。
“陛下,这……”
“事急从权。”
苏咏霖阻止了孔拯继续说话,开口道:“内容改革最重要,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一边,地方考也是考,到中都考也是考,反正都是考试,换一个地方考而已,就眼下来说,不管距离中都多远,五个月还赶不到吗?所以这不妨碍大局。”
苏咏霖把这件事情说得很轻巧,仿佛只要照他说的做就能轻松解决似的。
礼部众人还想继续劝阻,但是被苏咏霖拒绝了,强行通过了这一决议,要求礼部负责执行。
礼部官员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苏咏霖的要求。
这方面的内容到此为止,苏咏霖接着开始和他们商讨分科取士的想法。
照着苏咏霖的意思,经学考试只是一个基础,基础之外还要增加一些专门考试,就如同唐朝科举的明经明算明字之类的科目。
而且他不是单纯的想要恢复唐朝的科举,而是想要在唐朝科举的基础之上做一些改进,做一些更加细致的分科取士。
比如他想要推进工科取士。
“行军征战之中,我深感工匠对于国朝之重要性,古人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因此行军征战第一要务是粮草,贯彻到国务上,那就是农为国之根本,这一点不能改变。
可除此之外,行军征战还有很多需要顾忌的地方,比如军用器物,这些都不是军队自己可以制作生产的,所有存在的东西,无一不需要经过工匠之手。
长刀也好,盾牌也好,盔甲也好,弓弩也好,箭矢也好,军帐也好,大车也好,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匠人,不说行军,就说日常,难道就少得了匠人吗?
城池需要匠人指导修缮,农具需要匠人指导制造,堤坝需要匠人指导维修,道路需要匠人指导铺设,这些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但是我们离不开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也离不开匠人。”
苏咏霖站起身子,背着双手在宫殿内缓缓踱步,边踱步边说自己的“心里话”。
第620章 四科取士
对于苏咏霖的这些说法,孔拯等人其实并不排斥。
因为自唐宋以来,古人自汉以来所秉持的奇技淫巧思想和道家的机心思想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批判。
而宋朝对这一现象的更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真的,宋朝在这方面的作用比唐朝还要大,四大发明之三出现在这一时期就是明证。
宋朝政府不光没有像以往的统治者那样视工巧之便为简单的“奇技淫巧”,加以禁绝,相反,还制定了对出色的科技发明的奖励制度。
于是工匠们就有了研制技术与工具的动力,有宋一代发明创造的数量之大、思虑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在科技领域有突出才能的人通常会被列入“奇才异行”名录,可以直接选拔进政府机构,比如宋人冯继升改良了火药法,朝廷赐衣物束帛进行奖励。
宋政府不仅从民间选拔人才,也会主动培养人才,比如宋政府会在中央设立专科学校,包括医学院、算学院、天文历法学校、武学院等,都隶属于国子监。
除此之外,宋人还开创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制度,如医学院学生根据成绩的上等、中等、下等分别给五到十五贯钱。
这让投身于技术发明行列的人们得到了切实利益,自然鼓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学技术发明的行列,主观客观上都推进了宋朝的科技发展。
虽然这种做法较为粗糙,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可依然对宋政府提升国力有很大的帮助。
苏咏霖曾经思考宋朝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宋朝的诸多政策和之前之后的历代王朝相比都是那么的不同,思来想去,他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无法夺回这一点上。
失去燕云十六州,河北之地无险可守,军事上又无法夺回,由此带来的巨大国防压力迫使宋政府从经济和科技领域寻找突破点。
赵光义把宋人在传统道路上上升的可能性打断了,后继者对辽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