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将抽调大量人力物力攻关黄河。
  在这个档口,他不希望南宋改变主和的对外政策,所以他也希望通过汤思退了解到南宋的实际动向。
  比如赵构是否有退位的想法,赵昚有没有近期登位的可能等等。
  于是在正式接见南宋使节团之前,苏咏霖主动召见了汤思退。


第615章 苏咏霖不懂艺术
  和苏咏霖对汤思退的印象一样,汤思退长的中正平和,容貌端正,国字脸,一律长髯衬托的整个人不怒自威,一副标准的官相,将古代中国以貌取人的官场潜规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算是苏咏霖,第一眼看到汤思退也不会产生什么恶感。
  就算是现代,把汤思退放到中老年妇女群之中,广场舞一跳,腰一扭,骚话一讲,妥妥的师奶杀手,能气死其他的广场舞老头。
  所以说人不可貌相啊。
  苏咏霖如此恶意的揣测着汤思退的现代退休生活。
  “汤相公,久闻大名,却未曾得见,实在可惜,今日一见,得偿所愿,实为幸事。”
  苏咏霖笑颜相对,语气温和。
  汤思退谨守礼仪,没有丝毫逾越。
  “陛下过奖了,外臣只是一介庸人,承蒙我朝皇帝陛下不弃,殄居高位,时常感到有负所托,心有不安。”
  这是标准的官场套话,对于苏咏霖的礼貌性称赞,他总不能真的这样说自己,双方互相客套一下,摆正双方的交谈地位,然后开始谈正事。
  所以苏咏霖不以为意,笑了笑,赐他坐下,让他与自己近距离交谈。
  坐下之后,汤思退稍稍喘了口气,这才意识到自己对面的这个年轻的有点过分的人真的是偌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
  虽然之前就有传闻说大明皇帝陛下苏咏霖非常年轻,但是真正见到他,才觉得这种说法是真的。
  即使他刻意的蓄了胡须,让自己看上去没有那么年轻,但是一张翩翩贵公子的脸庞还是能让人看出他的实际年龄,甚至这样下去也会让人产生误判,哪怕他已经三四十岁,可还是会有人把他看做一个年轻人。
  这真的是覆灭偌大金国的人物可以拥有的一张脸庞吗?
  此时此刻,汤思退忽然感觉自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不做天子,只做人皇了。
  他就是上天降下来对付金国的天上人吧?
  否则根本没有道理啊。
  这样一个人可以覆灭那么强大的金国,并且统领四十万强悍的光复军……现在该叫明军了,若是没有神助,怎么可能?
  汤思退这样想着,便收起了全部的小心思,拿出全部的谨慎小心,准备应对苏咏霖的问话。
  “南朝派遣汤相公来见我,可见南朝对我大明国之重视,这种心意我是感觉到了,不过我有些疑惑,不知汤相公能否为我解答?”
  “陛下请说。”
  “当初,我向南朝提出,可以将开封归还南朝,只是需要一些辛苦费用罢了,南朝为何拒绝了呢?开封是南朝故都,南朝真的一点也不想回归故都吗?”
  苏咏霖认真地看着这位南宋首相。
  汤思退的心思百转千回,他认真地琢磨了一下苏咏霖的意思,感觉苏咏霖这话很有深意。
  看起来是在问大宋为什么不要开封,但实际上,这是变相在判断大宋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要和明国和平相处啊。
  汤思退看穿了苏咏霖询问的真正含义,很快想好了滴水不漏的回答。
  “大宋自然想要回归故都,当时很多朝臣也赞成大宋回归,但是很快,朝臣发现了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
  “回归故都不是说回去就回去,迁都之事到底有多大的牵扯,陛下想必也清楚。”
  苏咏霖点了点头。
  “迁都,兹事体大,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察也。”
  “正是如此,所以我朝君臣思虑再三,觉得迁都回开封有很大的问题,不单单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的问题,还有回归之后如何治理,回归之后如何面对残破的故都,要花多少钱修缮等等问题。”
  汤思退苦笑道:“不瞒陛下说,我朝历来有富庶之名,但是这富庶是给外人看的,财政艰难才是给自己人看的,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很多地方都把税收征到绍兴四十年了。
  一旦迁都,开封要修,黄河要修,河南之民要安抚,军队也要迁移,要增加,朝廷财政支出不够,又要征税,到时候闹得民不聊生,麻烦还是我朝自己的,陛下,您说呢?”
  汤思退对着苏咏霖大吐苦水,苏咏霖寻摸一阵,也露出了苦笑。
  “可惜啊,南朝不要开封,却把这个大麻烦丢给了我,我也要整修开封,也要治理黄河,我也要安抚百姓,也要驻军,怎么,这些问题你们要面对,我就不要面对的?”
  “陛下三年平定中原,覆灭金国,军功赫赫,实乃天上人也,外臣实在想不通还有什么问题是可以难得到陛下的。”
  汤思退一脸讨好的笑容。
  好家伙,难怪能做到南宋首相,说话的艺术炉火纯青,高帽子一顶又一顶,苏咏霖三个脑袋都戴不下来。
  “每个人都把我说的跟神一样,只有我自己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啊。”
  苏咏霖走下自己的座位,坐到了汤思退的身边,就跟唠家常一样向他吐苦水,把他吐的苦水三倍还给了汤思退,汤思退听得一愣一愣的。
  要不怎么说苏咏霖能开创一个帝国做皇帝而他只能做首相呢?
  吐槽的能力也是苏咏霖更强。
  汤思退感觉自己面对着一度密不透风的高墙,完全搞不清楚这堵墙背后是什么。
  但是他觉得他的意思应该已经传递给了苏咏霖,而苏咏霖的意思也传递给了他——
  他们双方彼此都没有干扰对方和对方搞摩擦的想法。
  双方都想老老实实过日子,不想搞摩擦,只要和平相处,就万事大吉。
  几轮交锋之后,这个核心思想是传递到位了。
  接着苏咏霖又和汤思退讨论了一些没什么营养的话题,比如赵构的爱好,赵构平常喜欢做什么之类的,逐渐把话题引到了赵构身上。
  汤思退对此并不避讳,于是苏咏霖就得知赵构和他老爹一样,实际上属于一位艺术家,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志趣一直在笔墨方面,是一位相当勤于学习书法的皇帝。
  这一点上,苏咏霖就和他不能比。
  平仄公正是什么?
  宫商角徵羽又是什么?
  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到底有什么牛逼的?
  水墨画又有什么精妙之处?
  运笔破笔又有什么技巧所在?
  他一概不通。
  要是和赵构面对面讨论这些问题,他会被赵构鄙视的。
  赵构热爱艺术,就算是南渡初期被金军追的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时候,也不会忘记练习书法,常常练习到手腕酸痛。
  他热爱书画艺术,对于名人字画不惜一切代价的收集、保护,逃命的时候也不忘带着,对这些东西比对自己的女人在乎多了。
  苏咏霖就十分感叹。
  老赵家为什么要做皇帝呢?
  搁现代,老赵家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绝对是文娱圈顶流,分分钟的流量都能让人望尘莫及的那种。
  可他们偏偏在这个大争之世做了皇帝。
  时也?命也?
  苏咏霖属实是不清楚了。


第616章 王安石:我改变了科举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老赵家被时代推上了皇帝宝座,但是苏咏霖基本确定了,赵构现在牙口好,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时间内看不到退位的可能性,本身也暂时没有这个想法。
  虽然立了太子,但是距离他退位不做皇帝,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不管怎么说,这个权力到底还是掌握在赵构自己手里的。
  可能是苏咏霖覆灭了金朝,永久改变了历史走向,让赵构不再因为金军南下之事黯然退位,失去了做皇帝的兴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咏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而且看起来,汤思退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于是苏咏霖接下来就和汤思退聊了一些双方通商的事情,表示开放哪几个通商点,双方该如何交易、通关商税之类的。
  在这个过程中,汤思退隐晦的谈起了海州私盐的事情,苏咏霖佯装不知道,很是惊讶。
  “什么?还有这种事情?汤相公放心,我一定派人去查,绝不姑息养奸。”
  汤思退当时就感觉苏咏霖的演技骤降,和之前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敷衍吧?
  完全就是敷衍吧?
  可想而知,苏咏霖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处理这件事情的打算,乃至于海州私盐的事情也就是苏咏霖在背后作祟。
  但是汤思退秉承赵构的意愿,又不能明说,也不能为此和明帝国翻脸,于是只好咽下这口气,打算回去之后狠狠惩治南宋楚州方面的私盐贩子们,间接打击海州私盐泛滥的事情。
  对付不了明国,还对付不了你们?
  话说回来,之前赵构下令让楚州官府方面打击私盐贩子,但是打击来打击去,楚州方面的私盐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还扩散到了更多的地方。
  根据他的眼线通报,之前的打击更多只是做做样子,真正的大头根本没有被触及到,倒霉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
  而那些小鱼小虾倒霉之后,更多的私盐份额转移到了某些高官所控制的家养私盐贩子的手上,反而帮他们完成了产业资源整合,让私盐产业更加顺畅的流通起来了。
  这可不行,这帮家伙狼狈为奸,上下串通起来,对抗临安的命令,实在是胆大包天。
  更关键的是汤思退在这其中捞不到一丁点好处。
  所以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
  汤思退和苏咏霖的私人会晤结束之后,苏咏霖公开宣见了汤思退,在公开见面会议上以明国皇帝的身份正式和宋国皇帝赵构签署友好协定,正式结盟修好,世世代代永为盟国。
  其他的一些边角料问题都不算是问题了。
  与东亚三国正式会面、签订各项条约之后,明帝国的存在也算是得到了【国际认证】,是一个被广泛承认的负责任的大国了。
  而且这一切对大明帝国来说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建国伊始,苏咏霖除了搞定国际认证,确立明帝国的东亚霸主地位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清内政,让明帝国新生的官府机构正常的运行起来,不出乱子。
  对于这一点,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大明帝国建国之后第三天的朝会上,礼部尚书孔拯就向苏咏霖提议正式开科取士。
  对于这个建议,苏咏霖没有回绝的理由和必要,开科取士的确是明帝国正式在中原确立统治地位的象征行为。
  不知多少人都在等待着明帝国第一次的开科取士。
  所以苏咏霖在朝会上同意了这一要求,对外宣布明帝国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即将在洪武二年的阳春三月正式开始。
  但是在科举制度上,苏咏霖开始动手了。
  他下旨给礼部。
  【朕遍问群臣,得知金之科举效仿宋,宋之科举自王安石发生改变,安石以前,科举重诗赋论策,安石以后,科举重经义,然朕以为,经义一道,不足以治国。
  朕以为,安石所为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故当罢黜,大明国用,经义、策论、诗赋、算术缺一不可,故大明科举当海纳百川,广纳良才,岂可因区区经义而不纳之?】
  苏咏霖的这道旨意在礼部掀起了一阵波澜。
  孔拯揉着太阳穴,一脸苦涩,头大如斗。
  他早就料到苏咏霖肯定要在科举制度上面动手动脚,乃至于把科举改的面目全非,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北孔的利益,他选择了默认这一结局。
  他本以为苏咏霖会稍微温柔一点,不要一上来就让他无法做人,可未曾想到苏咏霖还是那么直接,一上来就是王炸,把他炸的七荤八素。
  看着苏咏霖的意思,他要废王安石以来科举重经义轻诗赋策论的局面,废掉这一改革措施,并且将之前的科举模式再给拉回来。
  他不仅要增加诗赋策论的比重,把科举取士的规则带回唐朝和宋初的模式,搞不好还要往科举考试里加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说老实话,每一次变革必然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都有人阻止。
  当年王安石变革的时候阻力也非常大,但是科举改革还是通过了。
  当时没人知道这到底是好还是坏,但是木已成舟,士子们只能强行配合,弃诗赋,改追求经义之道,开始摇头晃脑死读书,皓首穷经。
  可以说元明清科举制度的逐渐僵化少不了这位大神的这一举措的重要功劳。
  然而现在,这是大家都遵守的规矩,你一上来就要变更规矩,虽然说新朝新气象吧,但是也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