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咏霖这话可不是随便乱说的,也是他切实存在的需求。
辽东兵团击溃了辽东金军之后,大规模的金军抵抗是没有了,但是辽东地面上同时也生活着连原先的金国女真人都称之为野人的生女真部落,散布在白山黑水之地,数量还真是不少。
苏咏霖为了肃清辽东,给未来辽东开发奠定基础,就命令苏绝和魏克先带领辽东兵团的士兵展开犁庭扫穴式的战斗,力图将辽东土地上的生女真部落一扫而空,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
不过这个工作还真是挺艰难的。
这些生女真数量多,分布也并不平均、密集,往往需要攻破一个部落之后审问这个部落的俘虏,才能得到其他一些部落的具体位置。
当然了,这些部落的生女真就没什么战斗力了。
他们单个人或许可以很勇猛,一个部落也算是有战斗力,但是没有统一指挥和配合。
大规模战场争锋看的是指挥与配合,单兵强者生女真在这方面根本不是辽东兵团的对手。
只是接连不断的深入原始丛林之地进行丛林作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苏咏霖有钱,钱是小事,而粮食才是大事。
辽东刚刚平定不久,生产的粮食自给自足尚且艰难,更别说供给大军作战,大军所需要的粮食基本上都是苏咏霖从山东直接海运到辽东。
虽然海运可以削减大量人力物力,增加运输量,但是相对于军队的消耗,依然相当艰难。
苏咏霖就打起了高丽的主意。
反正高丽就在眼前,近水楼台的,跟他们要一些粮食,或者买一些粮食,也算得上是就地取用粮秣,简单方便,可以给辽东兵团多一个粮食来源。
尹鳞瞻倒也知道辽东地界上生活着很多部落,原先金国女真在这一块地盘算是共主,现在明帝国的势力进来了,当然需要战争来确立自己的地位。
但是开放互市购买粮食……
这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高丽国内粮食当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也并非太过富裕,若是开放互市,会不会出现什么其他的不可控因素呢?
尹鳞瞻不敢多做考量,担心苏咏霖不开心,于是很快表示道:“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陛下若准许,外臣当在回国之后立刻与王上商议此事,尽快给陛下一个答复。”
“嗯,我知道你们国小民疲,要你们供给大军粮食的确是为难了你们,所以我也不要你们白白供给,我会照价给钱,不会亏待你们。”
苏咏霖点了点头,没有为难尹鳞瞻,也不显得霸道不讲理。
尹鳞瞻对此表示信任,他信任大明帝国作为天朝上国的国家信誉。
之后,苏咏霖对外正式宣布承认高丽国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并且以大明帝国皇帝的身份正式册封王晛为高丽国王,正式册封王祈为高丽国王太子,赐给相关的服饰、印玺。
王祈和尹鳞瞻在次日上表谢恩,并且亲自入宫在苏咏霖面前跪拜,行君臣之礼,表示对大明帝国的臣服。
西夏使者是第二位抵达的。
正使叫做任得恭,在西夏国内担任兴庆府尹的职位,是任得敬的弟弟,显然也是任氏权臣家族的一员,而且地位还很高。
夏国的制度应该和金国差不多,没有像明帝国这样的军政分离,他这个兴庆府尹肯定也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兵马。
任得敬把他派来,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承认藩属国的事情,一定还有任得敬的个人诉求。
而且这一次,上一回跟来的副使斡道冲不见踪影,副使换成了另外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想来也不是什么狠角色。
估计这一把李仁孝连派人求救的机会都没有。
任得恭显然有“要事”要和苏咏霖商议,抵达中都之后就求见苏咏霖,还不是正式求见,而是私下里求见,希望可以和苏咏霖单独会谈。
用意之明显溢于言表。
苏咏霖没有回绝,在正式宣布接见西夏使节团之前,就私下里安排了一场与任得恭的会面。
任得恭这一次带来了比上一次丰厚一倍的见面礼,还是大量的牛羊与铜铁等物,直击苏咏霖的好球区,所以苏咏霖给他的笑脸很多。
任得恭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于是装模作样的恭贺了苏咏霖称帝的事情,接着很快就话锋一转,进入了正题,谈到了李仁孝和西夏政权以及任得敬的现状问题。
他试探了一下苏咏霖对西夏政权的态度,发现苏咏霖对西夏政权并没有什么不满,也不想参合西夏的事情,顿时感觉想要达成目的有点难。
但是他没有放弃。
眼看常规试探没有效果,任得恭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
“陛下,夏国主虽然对外自称姓李,且自称夏国国主,但是对内完全是帝王做派,用党项人之嵬名姓氏,用本国年号,不用陛下洪武年号,自称朕,不称臣,这样的行事作风使得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都觉得非常不合适。”
苏咏霖佯装不悦,皱了皱眉头。
“此事当真?”
“此事当真!”
任得恭看到苏咏霖不高兴了,感觉欣喜,于是说道:“夏国是小国,然而现国主完全没有做国主的自觉,把自己当做皇帝,总是耀武扬威,种种行为实在是僭越,所以如果陛下希望,外臣等可以助陛下拨乱反正!”
第614章 苏咏霖决定帮助李仁孝
拨乱反正?
任得敬已经忍不住想要跟李仁孝摊牌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苏咏霖这边刚刚立国,还有多如牛毛的事情需要处理,一时半会儿抽不出精力去应对西夏方面的事情,从他的角度来说,果然还是希望西夏维持目前表面上的稳定。
“拨乱反正?”
苏咏霖挑了挑眉毛,看着任得恭:“你的意思是惩戒李仁孝?”
“若陛下希望,当然可以,若陛下希望更进一步,吾等也可以助陛下罢黜现国主,更换对陛下和大明国更为忠心的国主。”
任得恭图穷匕见,显露出了任氏集团的终极想法。
好家伙,这已经不是分国的想法了,这是赤裸裸的要取而代之了。
苏咏霖思虑片刻,觉得这断然是不可以的。
任得敬一帮人野心勃勃,能力非凡,若是掌控了西夏,必然能够把西夏军政整合在一起,增强西夏的国力,这不符合苏咏霖的利益。
所以他一早就决定在这件事情上需要帮助软弱的李仁孝,而不是野心勃勃的任氏集团。
李仁孝年龄大了,也软弱,行政方面固然可以有些建树,但是指望他在军事方面有所建树,至少从苏咏霖的角度来看,是很难的。
一个没有强大军力的西夏就非常符合苏咏霖的想法。
让李仁孝当政可以很好的稳定西夏政局,让西夏不至于陷入内乱,不会消耗太多的元气以至于苏咏霖吞并西夏之后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去恢复西夏地区的生产。
得到一个相对稳定且社会经济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的西夏对于苏咏霖后续经略西域、征服西辽的计划也是有着很大的裨益的。
而苏咏霖也考虑到如果不答应任得敬等人,他们肯定会手足无措,但是接下来必然向南宋寻求帮助。
南宋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目前他还不得而知。
所以认真思考之后,苏咏霖决定先与之纠缠一阵子,拖延一点时间,敲打一下任得敬,观察一下任得敬方面会做出什么应对。
同时,他决定要开始推进对西夏的渗透和人员进驻,与李仁孝方面取得直接联系,为接下来颠覆任氏做一番准备。
于是苏咏霖开口了。
“李仁孝虽然有僭越之举,但是对我和大明国还算是恭敬,些许错误不至于要到罢黜他国主之位的地步,况且夏国初为大明国之藩属国,这边确认藩属国,那边就要罢黜国主,未免太不好看。”
苏咏霖摇了摇头,开口道:“不管怎么说,他的罪过也不至于要到罢黜他的地步,姑且下旨斥责他,责令他改正,用大明洪武年号,不得僭越称朕,以观后效。”
苏咏霖说的也在理。
这边刚成为了人家的宗主国,然后就要罢黜人家的国主,说出去实在是不好听。
怎么着也要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屡教不改,再行严惩,这样比较妥当。
任得恭无话可说,知道这个时候继续强求苏咏霖严惩李仁孝是不合适的,苏咏霖也不会答应,只会增加他对任氏的不满,于是他只能悻悻作罢,不再谈论此事。
不过苏咏霖的话还没有说完。
“你们对于我非常坦诚,这一点我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你们也要知道,你们的身份是夏国主之臣,君臣之别还是要有的,除非夏国主准备造反,否则不能随随便便就把罢黜国主这种话放在嘴边,这种事情你们明白吗?”
苏咏霖的这番话给了任得恭一番震慑。
他这才意识到他出发之前任得敬对他说的话还是对的。
苏咏霖做为上位君主,必然对这种下克上的事情怀着天然的反感与防备,他们要是想和苏咏霖商量这里面的事情,恐怕不会很容易。
但是任得恭也注意到了苏咏霖话语当中的前提条件——除非李仁孝真的准备造反。
任得恭稍微有了些思量,连连向苏咏霖告罪。
之后,倒是苏咏霖主动向他询问了一些关于西辽的事情。
“听闻当年耶律大石率军转移到西域地方重建辽国,辽国至今还在,不知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陛下也知道辽国的事情吗?”
“知道一些,但是不多,主要我部下有不少契丹人,他们都比较关心辽国的事情,我也就顺嘴问一问,毕竟夏国接壤西域,知道的事情一定比我多一些”
“原来如此。”
任得恭也没有想太多,说道:“当年耶律大石的确在西域故地立国,重建辽国,之后东征西讨,据说打下很大的疆域,也有很多的部众和军队,这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如今辽国是女帝当政。”
“女帝当政?”
苏咏霖有点好奇,问道:“哪个女人做皇帝?”
“是耶律大石的女儿,名为耶律普速完,辽国先帝,也就是耶律大石的儿子去世的时候,太子还年幼,辽国先帝于是下诏让女帝临朝称制,代管皇位,但是没想到女帝直接称帝了。”
“她想做武则天?”
苏咏霖笑了笑:“她能耐如何?辽国内部稳定吗?可有动乱发生?”
“没听说有什么动乱发生,想来不是个寻常女子,不过我们也得到消息,说当年耶律大石去世之后,是他的妻子临朝称制,后来把皇位还给了辽国先帝,所以辽人估计已经习惯了。”
任得恭如此回复。
苏咏霖点了点头,对辽国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
女帝当政也没有发生内乱,说明辽国内部确实很稳定,耶律大石给这个国家打下的底子很丰厚,在当地算是强国,也难怪后来很多国家都用契丹的发音称呼中国。
此时不是图谋西辽的时候。
还是整顿内政,修炼内功,同时等待南宋和西夏内部发生问题,准备吞并这两个国家,一统华夏大地吧。
至于高丽。
蕞尔小国,一支偏师就能平定,何患之有?
随后,苏咏霖正式接见了任得恭等西夏使节团,公开宣布承认西夏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公开册封李仁孝为夏国国王,承认李仁孝对西夏的统治。
与此同时,苏咏霖还下旨斥责李仁孝。
苏咏霖指责李仁孝没有尽到藩属国的义务,有僭越之举,要求西夏全面采用洪武年号,并且李仁孝不准称朕,只能称孤道寡。
他表示过一阵子会派人去见李仁孝,考察夏国是否按照苏咏霖的要求改正了僭越之举,若没有改正,必有严惩。
苏咏霖这边刚刚接见完了西夏使节团,南宋使节团就来了,脚前脚后,算是非常凑巧了。
苏咏霖得知这一回南宋的使节团正使为南宋尚书左仆射、首席宰相汤思退,得知南宋对他称帝的事情非常重视。
汤思退。
这个人可是很有意思,面对金国,他的态度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倒和他的表字【进之】背道而驰。
这个一味想着退却畏缩乃至于有通敌嫌疑的人,现在来到了中都。
老实说,苏咏霖离开南宋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南宋的官方人物有过什么来往,对于他们目前对明帝国的态度也不是很了解。
作为唯一可以和明帝国成为对手的体量“大国”,苏咏霖对南宋目前的官方态度比较重视。
因为之后他打算推进内政建设,不打算执行向外扩张的战略,治理黄河将是重中之重。
他将抽调大量人力物力攻关黄河。
在这个档口,他不希望南宋改变主和的对外政策,所以他也希望通过汤思退了解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