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方如果没有驻军,那就靠行政官府自身招募衙役之类的存在来负责临时治安。
  等国家治理上了正轨,苏咏霖理清了全部的问题之后,再腾出手来建立国家的治安系统,把地方治安体系规范化明确化。
  至于各行省的机构搭建、官员负责人之类的,因为新朝草创人手奇缺,暂时不设置,等立国之后慢慢安排。
  目前国家地盘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多,中央尚且可以承受直接管束每一个州的事务。
  等未来整个行政机构运行起来,有立下功劳的优秀官吏脱颖而出,合适的人选逐渐增多,苏咏霖再一个一个的设置具体的行省建制,把一级行政区划搭建起来。
  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蒙元当初搞行省制度也是一个省一个省的搞,摊子一下子铺那么大,会出问题的。
  这一点,苏咏霖并不着急。


第600章 非社稷军功不得封爵
  具体的制度规划宣布的差不多了,苏咏霖又谈了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
  最后,则是爵位和勋位的安排。
  在这方面,苏咏霖给新朝定下了一条规矩。
  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文官治理一方,管理民众,兴修水利,所以社稷军功主要就是武将获得,文官很难获得,而这一规定相当于变相拒绝大部分文官进入爵位体系。
  这一安排掀起了内定的行政系统文官们心中的波澜。
  宋朝因为文人政治的特点,所以文官做到一定品级立下一定的功劳都会授予爵位,很多著名文人身上都有爵位傍身,走出去很是拉风。
  金承宋制,对封爵这一块也放得比较松,也有很多拥有爵位的文官,几乎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特色。
  而苏咏霖却把这一规矩给改了。
  他规定非社稷军功不得封爵。
  “汉朝曾有规定,非刘姓不得称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在我看来,这并非毫无意义,将士上阵杀敌,用命去拼搏,实在是值得敬佩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决定定下这样一条规矩。”
  苏咏霖是这样解释的,但是怎么听怎么牵强。
  这还不算,苏咏霖还继承了宋朝封爵制度的某些优点。
  比如将爵位的尊荣性质大大降低,把贵族的味道大大减弱了。
  宋朝封爵虽然很多,而且公爵侯爵满地跑,看似封爵很容易,但实际上官员因为爵位而得到的利益也比较少。
  宋朝武将封爵有很高的,比如狄青,实封两千一百户,而文官封爵名义上有万户的,可实封最高也就一千户。
  封的少不说,封爵的利益也大大减少,唯一的利益就是发俸禄的时候折算一户为二十五文钱,随着俸禄一起发放,感觉更像是为了多发钱而给的头衔,而不是什么贵族头衔。
  文官有,武官也有,大家都有。
  但是因为这些爵位多是一代终身爵位,很难由子弟袭爵,所以这一时期大家对爵位的追求也不是很狂热,以至于这一时代人们给大官写墓志铭,都把个人获取的爵位写在头衔的最后面,很不在意似的。
  这两点也被苏咏霖继承了。
  他规定,新朝爵位不予世封,不存在父亲的爵位由儿子继承的事情。
  爵位给官员带来的唯一利益就是一户实封折算二十五文钱,随每月俸禄一起发放。
  实际上爵位相当于一个拿钱的头衔,有了爵位就能额外拿一笔俸禄,仅此而已,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因为封爵就能成为贵族那是不存在的。
  这也是宋金政治之中平民化的特色之一。
  内定的文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于这一系列的爵位规定感到些许的不满,但是嘴上不敢多说什么。
  因为新朝的建立,他们实在是出力有限,几乎等于是躺赢,对于血拼金军杀出新朝的武将团队,他们没有底气争取这一利益。
  于是孔拯、霍建白和耶律成辉等人一言不发,默认了这一结局。
  至于武将们。
  那是苏咏霖一手带出来的心腹,完完全全听他的命令而办事,哪怕苏咏霖不设爵位他们都不会反对,更何况是眼下呢?
  爵位的规定也很简单,苏咏霖只设亲王、国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七等爵位,论供功赐封。
  接着还有勋位。
  勋位就没有对武将的特殊照顾了。
  苏咏霖宣布将会对立下功劳的文武官员授十二级勋位,作为他们除了本职、爵位之外的额外福利。
  相比于爵位,拥有勋位的文官武将不会因为勋位增长什么权力,但是勋位可以帮助他们在官位有缺额的时候优先递补。
  这一规定引起了文官团体的广泛注意和赞同。
  比起单纯授予钱财和象征性荣誉的爵位,勋位看起来更加实用。
  在勋位的安排上,苏咏霖参考了隋唐勋位制度,设下十二级勋位,文官武官都有十二级勋位制度。
  文官十二级勋位为上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尹、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与协正庶尹。
  武官十二级勋位为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获得勋位的标准一是起步官职,文官从五品,武官从六品。
  二是肉眼可见的治国、治军实绩。
  于是苏咏霖给目前的高级文官武将们晋封了一批爵位和勋位。
  比如赵作良,成为唯一的文官柱国和文官爵位拥有者,被封为临沂县公。
  其后一批文官都被赐给正治卿以下的勋位,再也没有文官得到爵位的。
  而武将行列,五大兵团的司令官都被封为柱国勋位,其后也有上护军、护军等中高级勋位被赐封给立下功劳的军官们。
  爵位方面,五大兵团的司令官统一被授予开国县公的爵位,其下多为县侯、县伯等等爵位。
  武将们因为功勋卓著,不说爵位,得到勋位的数量也远多于文官们。
  文官们对自己很难得到爵位的事实不是很高兴,但是对于可以得到勋位这一补偿还是接受的。
  基本上的国家新制规划会议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场关门会议开下来,新朝的规章制度尽收眼底,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尤其是文官们,一场会下来,他们普遍感觉到的是苏咏霖对自己的绝对自信和对权力的强欲与把控。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对未来新朝的政治规则持悲观态度,觉得这对于臣下来说不是好事。
  但是这对于新朝来说绝对是好事。
  但是苏咏霖借着这一天赐良机,大刀阔斧的砍掉了历朝历代以来延续到如今的一些顽疾。
  他砍掉了很多冗官的存在与支出,砍掉了很多爵位的支出,砍掉了很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朝廷节省了大笔的费用。
  宋朝冗官冗兵的制度问题被他一刀切,让新朝得以轻装上阵,大跨步的前进,为未来进一步的变革奠定了财政基础。
  这一场秘密会议提前确定了新朝的政治军事格局,虽然还有很多没有得到确认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感到担忧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这场会议的结果是喜人的。
  苏咏霖确定要称帝,并且新朝的政治权力军事权力也划分完毕,接下来,就是静静等待苏咏霖正式决定称帝的日子。
  以及尚未决断的新国家的国号。
  九月十四日,结束秘密关门会议之后,苏咏霖正式召开了总务局扩大会议。
  他把总务局大大小小的领导官员全部喊过来开会,对他们公开宣布了预备称帝的事情和新国家新制度的事情。
  当然还是让不曾了解到内情的人感到惊讶。
  比如行省制度,比如司法独立制度,比如新的爵位勋位制度,比如人事大权被苏咏霖完全控制的现实。
  但是他们发现他们的上官清一色力挺苏咏霖、并没有任何上官提出异议之时,他们明白了,真正的国务会议已经结束了。
  他们来参加的是一场通知会议,而不是协商会议。
  他们只要接受这个结局,等待命运的审判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呢?
  怀着未能进入新朝高官群体的失落感,怀着没有得到苏咏霖真正信任的失望感,他们又开始期待着全新的未来的到来。
  这场会议上,除了宣布之前已经确定的事情,统一大家的认知,苏咏霖还决定推出新国家的国号——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务必庄重。
  于是一系列未来的高官显贵们齐聚一堂,就未来国号的事情发表各自的看法。
  大家各抒己见,誓要为新朝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国号。


第四卷 天下扬明 


第601章 明
  这场关乎未来的辩论还是挺激烈的。
  首先,与会人员就新朝所属德行一事进行商议。
  有些人认为应该按照五德始终说的说法,新朝代金朝而立,金为土德,土生金,所以新朝应该为金德。
  也有人认为新朝是克金朝而立,彻底覆灭了金朝,按照五德始终说,新朝应该为木德。
  两派人争执不下,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说五德相克很久没有人用了,因为这会伤害前朝遗民的感情,不利于王朝统治,所以更加温和的五行相生之说才会占据主流。
  有的说金朝还有什么遗民?你是?
  双方又吵了起来。
  最后苏咏霖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于是果断拍板。
  新朝克金朝而立,因此新朝为木德,不为金德。
  皇帝决定了,群臣于是偃旗息鼓,不再争论。
  接下来是国号的问题。
  这个问题争论的相当激烈。
  有人主张说苏咏霖祖籍在山东,山东古为齐地,所以新朝国号应该是齐。
  也有人说山东号称齐鲁之地,古鲁国也在山东,所以以鲁为国号也无不可。
  还有人说苏咏霖擒灭金国于燕云之地,所以新朝国号可以为燕。
  又有人说金国最后覆灭于关中,关中为秦地,所以新朝国号应该为秦。
  他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谁。
  苏咏霖沉思良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朝之立,并非我一人之功劳,若是只有我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覆灭金国建立新朝,如果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一个人,那么为了新朝建立而付出心血乃至于性命的人又算什么呢?”
  苏咏霖这样说,倒是让在场的人们感觉有些意外——
  建立一个帝国,最伟大的当然是皇帝本人,皇帝本人就象征着这个帝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
  那些战死的丘八们?
  他们算什么?值得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着他们?
  从来没有人觉得他们是值得怀念的,他们只要能活着,就能得到泼天富贵,就够本了,死了那叫运气不好,怨不得别人。
  当然,苏咏霖的老班底们对此并不觉得多么奇怪,因为苏咏霖一直都是这样说的。
  当初真定血战之前,苏咏霖就明确表示过,他不认为凭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改天换地,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办到那么多的事情。
  他之所以可以支撑到那一步,是因为他的身后站着千千万万的志同道合之人,这些人认同他的理念,信任他的指挥,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因为他们的存在,苏咏霖才能走到那一步,并且逆势取胜,击溃完颜阿邻,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此期间,又有多少人因为他的宏图伟业而战死呢?
  没有这些人和他站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和金军死斗,新朝如何能建立起来?
  建立不起来的。
  苏咏霖站了起来,站在所有人面前,深情地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每每念及为了建立这个国家而战死的英烈,我都心痛难耐,与他们相比,我一个人的荣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个国家的建立,不仅有生者的付出,也有英烈所付出的全部。
  新朝之所以能够建立,乃是千千万万光复军的战士在前线奋战所致,乃是千千万万黎民百姓在后方为军队运输粮秣所致,乃是诸位臣工宵衣旰食所致,乃是无数英烈慷慨赴死所致,我如何能独占鳌头?”
  “新朝的国号,不应该只是考虑我,而应该考虑到所有为了建立这个国家奋战到底的人们,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说罢,苏咏霖叫人拿来纸笔,他挥毫将自己心中所想写在了纸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正是有千万英烈之牺牲,才有如今中原之光复,才有如今华夏正统之恢复,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英勇之反抗,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都只是泡影罢了。”
  “我只用三年就从一介草民成为一任皇帝,从造反的逆贼成为正统的象征,看似不可思议,所以我知道你们有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