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竭力维持财政的正常运行,可谓是劳苦功高。
所以其他亲信扶不起来,出身普通农户的林景春却是凭借自己的本领就能升任新国家大管家的职位。
剩下一个工部其实没什么值得争抢的,除非用意不在朝政,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捞钱,那么工部的职位的确有捞钱的可能。
尤其在当下,新朝建立以后,治理随时都有肆虐可能的黄河将成为工部的首要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大量的资金流水,从中狠狠捞一笔的难度想来并不太大。
但是与此同时黄河也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黄河什么时候又要在什么地方决口,到时候民众怨声载道,百官嘲讽,苏咏霖暴怒,工部肯定要背锅。
所以在这一阶段,大家对工部都不感兴趣,甚至对于第一任工部尚书怀着隐隐的怜悯和幸灾乐祸。
谁会是这个幸运的倒霉蛋呢?
不过谁都没想到,苏咏霖居然专门为了工部的事情做了一番讲话。
“工部,自有六部以来,工部就是最不受人重视的那个,因为总有人觉得务工是一件低贱的事情,觉得能工巧匠等掌握技术的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会承认他们有什么地位。
但是我要说,这种想法是彻头彻尾错误的,技术真的很重要,能工巧匠真的很重要,当年金贼蹂躏中原,杀戮百姓无数,但是唯一得到存活的,就是尚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金贼这种塞外野人都知道能工巧匠的重要性,而我们泱泱华夏居然把能工巧匠视作贱人,殊不知一位能造出有力军械的能工巧匠到底有多么重要?能够帮助军队立下多大的功劳?
当年夏国工匠造神臂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宋军震怖,连忙求学、仿制,须知强力军械素来都是我中原军队所以能够击溃塞外部族南下进攻的有力臂助,什么时候却轮到夏国工匠先我们一步发明神臂弓了?”
苏咏霖一边敲桌子一边痛心疾首道:“我以为,先人认为技术发展并不好,可能是因为吃过那样的苦,早些时候一定发生过因为技术进步所以人们都去追求新技术,但是新技术不完善,最后发生惨剧的事情。
由此,先人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新技术永远没有咱们自己的勤劳可靠,勤劳可以让你永远有饭吃,而新技术一旦失效,就会没饭吃,我以为先人应该是出于生存的目的而对技术产生了不信任。
但是技术发展是必然的,新的工具比旧的工具更有利于生产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小问题可以不断的修缮,但是不能拒绝他,不能因为先人一句话就把技术发展当做洪水猛兽,从此永远不信。
这是钻了牛角尖,是错误的,这种观念必须要改正,且对于技术外流、工匠外流的事情,我感到非常痛心,同时也觉得非常生气,我也知道,你们都不愿意揽上工部的事情,所以,时征!”
“臣在!”
林景春麾下军械司负责人时征站了起来。
“工部尚书的任务我就交给你了,修城墙也好,修道路也好,修黄河也好,发明军械制造军械也好,所有的一切,都归工部管辖,也是你的职责,林景春是你的老上司,该怎么用钱,你直接和他沟通,精诚合作!”
“喏!”
时征面色激动。
林景春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显然对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老部下升任工部尚书一职感到非常高兴。
第597章 孙子义的请求
时征是在两年多以前军械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始做军械司负责人了。
最早军械司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生产线没有生产线,全是时征带着一群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把光复军的军工体系拉了起来。
后面能工巧匠的募集和安排,原料的采集和储存,火器的生产,刀枪弓弩的生产,铠甲的生产等等等等,都是时征全权负责。
光复军征战天下,任务很重,除了缴获金军的武器之外,大部分武器也要靠自己生产,尤其是火器和弓弩。
越到后面,对自产武器的要求就越大,时征的压力也就越大,林景春负责财政工作分身乏术,只能把胆子全部甩给时征,时征全部扛住了。
农家子出身的他抗压能力特别好,不管压力多大,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苏咏霖能通过胜利给他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但是生产组织之类的工作都是时征搞定的,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复兴会组织部当中,他是副部长之一。
这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让他最大限度的发挥工部的力量,集合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比如兴修各地水利,比如治理黄河,比如修缮、建设道路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集中力量去办理的大事,没有一个强势的善于组织人力物力的首脑可办不到。
苏咏霖把时征的副手乔云良任命为工部左侍郎,又任命熟悉燕云情况的燕云汉人出身的旧金国官员侯良哲为工部右侍郎。
解决完这些主要任命之后,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的权力就分配的差不多了。
山东系燕云系和外族系的人都在行政和司法系统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家说不上多么满意,但是至少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被亏待了。
苏咏霖没有亏待他们,大体上也是按照了他们的功劳和能耐对他们进行了职务的划分。
指望他一碗水端平那是不可能的,能做到眼下这个地步,在很多看来其实已经足够了。
后面主要行政高官下面的办事官吏的任命就可以让他们内部商量着来,苏咏霖做为主要负责人就负责审核审核名单,斟酌用人。
而且主要高官没办法安排太多的自己人,不仅是要顾及各方势力,也要顾及到自己人的实际水平跟不跟的上国家行政需求。
但是高官做不了,底下跑腿办事的小官小吏还是可以办到的,虽然学识经验不足,但是通过跑腿办事,他们也能成长为合格的官员。
很多人需要的就是机会和平台,有了机会和平台,就能利用时间让自己得到成长,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也能成长为合格的官员。
在科举考试正式开始之前,整个朝廷需要有一个框架和一个完整的办事机构,这个时候是往里头塞自己人的好时机。
科举考试要是开始了,想要继续塞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苏咏霖是这样想的。
行政和司法分配完毕,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了。
军事方面纯粹是苏咏霖的自留地,任何人都别想让苏咏霖受到什么钳制,他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其他人不能也不敢有想法。
目前来说除了五大兵团加一个禁卫虎贲军,还有军队内部的文职系统之外,朝廷里也就枢密院和参谋院两个军事机构。
枢密院搞后勤,参谋院负责战场指挥,苏咏霖居中总揽全局,掌握全部的军权。
五大兵团、禁卫虎贲军和军队内部的文职系统现在都是稳定的,正在运行的,不需要额外增减什么,主要就是新的枢密院和参谋院。
参谋院里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因为参谋这个职业还是苏咏霖自己创造的,军队里的参谋都是在行军征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
所以参谋院打一开始就注定是被自己人完全掌控的,军队的指挥权绝对不会旁落。
而在苏咏霖的整个军事生涯里,除了自己做出的决策之外,参谋方面立功最大的人,其实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在军事方面确实很有才能,不仅能参谋,能决策军机,还能亲自上阵带兵打仗——金国的北京大定府就是辛弃疾带着一万虎贲军铁骑昼夜奔驰突袭拿下的。
苏咏霖都感觉辛弃疾颇有点当年霍去病的感觉。
但是比起军队里将星云集闪耀的局面,受过精英教育的辛弃疾无疑能在具体的文职工作方面做出更多的建树。
所以苏咏霖在此之前就和辛弃疾做了一番谈话,表示希望可以任命他为参谋总长,负责军队军事行动的总体策划,这方面的职位,除了他,没有人可以做得更好。
而这就意味着辛弃疾今后将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亲自随军出战。
“我知道你的梦想一直都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原,而现在,咱们已经做到了,未来咱们要走的更远,走的更远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为了不走错路,你的才能就很有必要。”
辛弃疾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点头答应了苏咏霖的建议,决定出任参谋总长的职位,为全国军队的军事行动保驾护航,为未来大军走的更远、飞得更高添砖加瓦。
苏咏霖很高兴,于是许诺让辛弃疾出任参谋院参谋总长,同时任命原背嵬军将领周翀和原武毅军将领马维英一起担任参谋副长,为辛弃疾之辅佐。
自此,苏咏霖的复兴会基本盘完全掌握了拥有军队指挥权的参谋院。
至于枢密院,虽然没有了参赞军机的职权,但是作为负责军队后勤和军队日常统筹工作的“国防部”,一样很重要。
军队后勤物资的管理和军队军职的升迁与文官系统不一样,在苏咏霖的设计中是完全两个分开的体系,文官管文官的升迁,武官管武官的升迁,这方面的工作具体就是枢密院在掌管。
所以枢密院的安排一样不能随意。
当时苏咏霖思虑再三也没有选择出合适的人选担任枢密使。
主要这个人不仅要有一定的才能,还必须是自己所信任的人,军事才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话,是忠心,不会乱来。
人事权素来都是苏咏霖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不管是文官的还是武官的。
为了枢密使的人选,苏咏霖在会议召开之前就头疼过一段时间,思来想去不知道该选择谁,但是后来,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选主动上门来了。
孙子义。
孙子义在某天午后前来拜见苏咏霖,两人就那么谈笑风生,回忆过去的事情,说说笑笑,好不惬意。
就那么谈着谈着,孙子义很顺理成章地向苏咏霖提出了辞去燕云兵团司令官、转任他职的请求。
当时苏咏霖很意外,不知道孙子义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想法,至少苏咏霖本人在当时并没有想要更换孙子义的职位的想法。
于是他询问孙子义为什么要这样做。
孙子义这才把他心中所想全部告诉了苏咏霖。
苏咏霖在击败完颜亮之后,任命孙子义为燕云兵团司令官,为五大主力兵团之一的领导者,是全国全军最顶级的五名大将之一,地位不可谓不崇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子义总是觉得哪儿哪儿不对劲,哪儿哪儿不舒服。
他总觉得身边的人看他的表情有点怪,私下里也总有一些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他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了。
问题出在他没有苏绝、苏海生、韩景珪、张越景等人那么辉煌的战绩上。
第598章 孙子义急流勇退
想当初,“五虎将”每一个人都不是那么的服众,每一个人都有闲言碎语傍身,所以当时孙子义的感觉倒还不是那么特殊。
但是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苏绝率领辽东兵团平定辽东,杀死金国伪帝完颜雍,用战功和威望让所有质疑他的人闭嘴了。
现在论苏咏霖麾下诸将,所有人都认为平定辽东剿灭金国伪帝完颜雍的苏绝是排第一的,没有质疑。
苏海生率领齐鲁兵团拿下了整个河东,大战三次小战二十次,无一落败,声威赫赫,现在拿下关中覆灭金国也有他的一半功劳。
当初还有人说苏海生纯粹是苏咏霖手下听命的先锋将,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现在也没有这种声音了。
韩景珪率领河北兵团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大部分,确保了燕山牧场的安全,攻克了金国西京大同府,洗刷了汉人自石敬瑭以来不能光复军燕云十六州的耻辱。
张越景击溃金军光复了河南地,收复了宋国故都开封,又攻克潼关,攻克长安城,收复了一半的关中,乃是苏咏霖麾下第一个统军单独出征取得战果的,那也是声威赫赫。
他们四人都有绝对过硬的军事实绩坐稳兵团司令官的位置,让苏咏霖信任,让同僚承认,让部下服气。
所以硬生生从将星云集的光复军中打出来的他们成为司令官理所当然。
而孙子义,之前是苏咏霖的战友,在旧光复军时代打过一些胜仗,但是规模不大。
后来在真定血战前夕打了败仗,差点被灭掉,还是苏咏霖派兵救了他,于是他投靠苏咏霖。
接着他做水军负责人,又带兵北上燕云地区,后来理所当然的转任燕云兵团的司令官。
说战功,他也有,但是并不辉煌。
虽然河北大反攻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曾经攻城略地包围了中都,但是大反攻的那惊天动地的一战是苏咏霖亲自指挥的,攻破中都也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