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3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座的诸位当中,也有不少金国旧臣,他们对金国的官制都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比起苏咏霖仿照完颜亮罢黜门下省和中书省,他们更加在意的是苏咏霖只给了尚书省统领四部行政的权力。
  三省六部里的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包括了国家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了部分司法权。
  而苏咏霖拆分了户部为民政部和财政部,把这两部和礼部工部一起交给了尚书省,但是剩下来的吏部、兵部和刑部的权力则没有给尚书省。
  当然,兵部在宋金制度当中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其职权因为这一时代的特殊情况而被枢密院取而代之,国家军事决策问题基本上没有兵部什么事情。
  可是吏部的权力和刑部的权力还是有的,也挺有存在感的。
  他们赶快接着翻看。
  这一看之下才发现苏咏霖在这里头搞了大事情。
  他把吏部独立出来,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不对任何朝廷机构负责。
  等于吏部由皇帝亲自掌控,人事大权由苏咏霖亲自把持,不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任何人,哪怕是名义上。
  苏咏霖对此甚至都不怎么想要解释的。
  “吏部执掌遴选官吏,而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更是国朝治理的重中之重,身为皇帝,对此责无旁贷,必须亲自提领,不可疏懒。”
  好家伙,漂亮话一说,把那么重要的权势变成自己的,甚至连做做样子都不做,还说这是【不可疏懒】,搞得不掌握大权就是十恶不赦似的。
  开国皇帝说话做事就是那么有底气啊……
  而且人事权不属于尚书省也就算了,苏咏霖还把刑部单独拎出来,更名为法部,不再把法部至于尚书省的控制之下。
  接着又把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加上一个不曾变更的大理寺,将这三个部门独立设置,不受任何朝廷机构的影响,不受尚书省的钳制,单独行使各自的权力。
  而且苏咏霖还对这三个部门的职权进行了重新规划。
  他把原本属于大理寺的审判职权划归法部,由法部专门负责案件审理,不仅中央设置法部,在地方还要根据地方级别设置法部的分支部门,不属于地方行政序列,不受地方行政干预。
  而大理寺转而负责审核,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拥有对法部案件审判的审核权与驳斥权。
  都察院则是监察机构,专门负责对官员的监察,当然了,法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也是官员,也在监察之列。
  且国家法律的制定、更改和增添删减等大动作与重大影响的案件皆需要法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方面的参与。
  必要情况下,如重大刑事案件或者重大的法律变更、修改,则需要组织三个部门的联席会议、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活动,任一部门不能擅权,不能擅自作出决断。
  苏咏霖对司法立法机关的重新诠释和未来规划比之前吏部事情还要让众臣属感到惊讶。
  尤其是要在地方设置法部下属部门这一环节,引起最多的讨论和担忧。
  这是要把司法权彻底从地方行政官员的手里夺取?
  好家伙,这一设置可真是揽权揽的彻底啊。


第592章 孔拯注意到了一个华点
  对于突如其来的制度修改,坐在孔拯身边的曹凯觉得必须要说一下这个问题。
  他觉得这个事情上不能让苏咏霖太过分。
  把人事权拿走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搞这一出。
  且不说人力成本需要付出多少,需要增加多少官职,这些都是钱,而且这样一来,地方官员想做什么就有了更多的掣肘,失去了相当强大的一个威慑性武器。
  这侵犯的是大家的利益啊。
  但是他刚准备动弹,孔拯眼疾手快的拽了一下他的衣袖。
  曹凯不解地看向了孔拯,孔拯紧着眉头微微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多嘴。
  曹凯很是疑惑,不知道孔拯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大家既然决定同进退共奋斗,他就不能乱来,以免遭到同僚的不满和抛弃。
  在这个大家需要抱团才能生存的时代,他的所作所为极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仕途。
  所以曹凯还是忍住了。
  但是曹凯忍住了,有人没忍住。
  比如现任财政司员外郎、燕云汉人出身的旧金国官员张文义就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将军重视法律固然是好的,但是这一设想未免太难达成,过往地方邢狱事件都是交由地方官府执行,若是全部单独放置出来,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官员、吏员,增加多少耗费了。”
  这话一出口,孔拯注意到霍建白皱了皱眉头,有些惊讶的看向了张文义,显然张文义的行为没有事先和他通气。
  孔拯暗暗觉得欣喜,感觉这群燕云汉人到底还是粗鄙了,连手下都控制不住,于是他又看向苏咏霖,期待看到苏咏霖的不快。
  但是苏咏霖还是一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得体微笑。
  张文义所说的的确也是问题所在。
  过往只有一些重大案件和死刑案件需要用到中央朝廷的司法部门来处理,一些地方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直接交给当地主管官员来处理就可以了,没有听说要在地方专门设司法机构的。
  往大了说这叫侵夺地方职权,说出去不好听。
  往小了说这也是耗费大量钱财和精力的事情,且遍数全国,也未必能组织起那么多司法方面的人才,怎么设置这些部门,怎么安排那么多司法人才负责办事,这都是难题。
  要花钱的,要花很多钱的。
  不过苏咏霖还没有回应,霍建白就站起来反驳张文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军想要为未来的国家立下法度法规,这是好事,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且有宋以来冗官之现象有多严重,张员外郎,你不知道吗?何谈没有充足人力?”
  张文义看着霍建白,似乎感到了一些什么,于是他面带尴尬之色的低下了头。
  不说别的,霍建白所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有宋一代冗官现象之严重,导致朝廷官位严重不够,新人上来了没有足够的职位,老人时刻担心职位被新人取代。
  因为录取的进士太多,朝廷官位不够,引发了很多政治事件,而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更为后来北宋的新旧党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
  所以朝廷有多大的招募需求,民间就能提供数倍于之的应聘人员,难道朝廷需要官员,还会有招募不满的情况发生吗?
  场面一时间变得有些尴尬。
  派系头头不说话,你一个下面人站起来越俎代庖,是不是有点过分?
  眼看着张文义涨红了脸,就要社死了,苏咏霖微微一笑,开口说话了。
  “就是因为地方官府的不专业不敬业,才会出现那么多冤假错案,民间才会出现六月飞霜之说,可见冤情之多,这一类的事情,就我本人走遍多地所见到的,难道还少吗?
  这样的错误前朝犯了,我绝对不会再犯,缺人才,那就办理专门学府,培养人才,问题出现就要改正,不改正难道就放任如此儿不管不顾吗?民间冤情就当没有看到吗?
  我知道这样会耗费大量事件,耗费很多的钱财,但是这样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因为做起来难就不去做,这不是为政之道,更不是为人之道。”
  苏咏霖看着张文义,缓缓道:“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也是朝廷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这是确实存在的,你没说错,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去解决,不是吗?”
  苏咏霖的态度显然十分坚决,不容动摇。
  于是众人连连称是,不再反对。
  张文义也暗暗松了口气,意识到自己的社死危机勉强度过了。
  倒是一直没说话的孔拯注意到了一个华点。
  一个被苏咏霖一句话带过的华点。
  办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这……
  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苏咏霖打算培养专门的法学人才?
  要另外办学?
  教授的还不是传统儒家经典,而是法学相关的内容?
  孔拯很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苏咏霖看上去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他也不敢现在就问,只能把疑惑藏在心底,准备之后在合适的时机询问。
  行政和司法方面被苏咏霖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是重头戏军事方面。
  苏咏霖没有设置那个形同虚设的兵部,而是保留了枢密院,依然设置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不过把枢密院的职权限定在了日常军事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以及军队人员的升迁、奖惩,都由枢密院负责办理。
  而真正的军事策划与军事指挥权则转移到了新设的部门参谋院当中。
  参谋院将由军队内的参谋司扩充而成,所有人员都有军事经验,是从军队里晋升而来的,首脑是参谋总长和参谋副长,专司军事指挥。
  现在的光复军将在未来改编成国家军队,五大兵团和禁卫虎贲军包括全部的军队部门都在编制上属于枢密院,但是真正的指挥权在参谋院,而枢密院和参谋院又直接向皇帝负责。
  当然了,这种结果在众臣属看来没什么意外的。
  苏咏霖本身就是光复军最早的创始者之一,后来的三巨头之一,更是在最后挽救光复军的救世主,现在的光复军是苏咏霖一手改组的。
  军队方面本来就是苏咏霖个人为所欲为的环节,谁都没有想过能在军队方面和苏咏霖讨价还价,除非——他活腻了。
  军队怎么安排,怎么设置,怎么培训,怎么作战,那都是苏咏霖可以一言决定的事情。
  原因无他,因为他的功绩,他的威望,他的军事才能。
  别说他,当年赵光义驴车漂移之前也都没有干出以文御武的事情。
  当初的枢密院很多高官都是武将出身,干仗之前赵光义也是甩开文官政府,单独和枢密院商量,不跟文臣勾勾搭搭。
  对于开国皇帝和拥有进取之心的皇帝,军队都是不容外人染指的存在,只要他们可以指挥,必然是他们自己来指挥。
  但是如果皇帝本身是个无能之人,在军队里面失去了威望,社死了,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各种手段都要用上,决不能让军队失控。
  行政司法军事三个大头解决了,接下来一些边边角角的中央机构其实并不重要。
  什么国史院、宣徽院、弘文院、集贤院、天文院、国子监等等机构的设置都仿照前朝,金宋都有,一脉相承,所以并不重要。
  中央制度已经基本确定,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地方制度。
  苏咏霖对地方制度进行了一番很大的变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行尚书省】制度。
  简而言之,苏咏霖要把金国时只是权宜之计的行尚书省制度变成定制,乃至于将其作为国家之下的一级行政区划,予以固定。
  这番变动确实很大。


第593章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苏咏霖提出的的行省改革计划,是对汉魏“行台”制度和金国“行尚书省”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汉魏时期,尚书台成为中央实际决策机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彰显中央的力量,有些地方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会由中央派出专门工作组处理,称之为行台。
  这一制度源远流长,但是到隋唐时期逐渐废止。
  金国时因为频繁的军事行动,这一制度又被拿了出来,但是主要出现的原因多是因为军事问题,为了给执行公务的尚书省高官以军政实权,方便他行事,彰显中央权威。
  此时的行尚书省并非定制,也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一种官署机构。
  而苏咏霖的改革方案则不然。
  他准备在在地方上以【行尚书省】的名义取代唐宋以来的道、路级建制,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等曾经的监察机构、后来的行政机构。
  他打一开始就要把行尚书省变成确切的一级行政机构,行尚书省主要负责承接中央尚书省的政令,对地方行政进行管理。
  看到这个地方,众臣属心中凛然。
  苏咏霖对此的解释还是很有他个人的风范。
  “国朝初立,往往是经过战乱而结束乱世,此时往往人口锐减,天下人心思定,地方上除了恢复生产并没有太多的闲杂事务,中央朝廷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这个时期,由朝廷直接管辖到州县二级倒也不算难度太大,唐的道,宋的路,最开始都是监察官署,并非行政官署,但是到后来,慢慢的都有了行政职掌。
  原因很简单,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大增,人心思变,地方上小事大事全部增多,需要朝廷决定的事情越来越多,朝廷不堪重负,不得已赋予道路官署行政职掌。
  最开始,这都是强干弱枝的策略,受到前汉州牧和前唐节度使的影响而做出的决策,但是往后,又不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