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他们两方面有矛盾,对于耶律成辉等人来说是好事。
也就是他们有矛盾,燕云汉人才能和他们契丹人搞好关系,要是这群汉人抱团在一起排挤他们,凭他们这点人数怕是经不起几轮打击就得跪着唱征服了。
就算苏咏霖拉偏架也一样,因为苏咏霖自己也是汉人,且中原大地上汉人的数量占绝对多数,他不可能为了他们这群外族人抛弃掉汉人的基本盘,除非他脑袋坏了。
也因此,在新朝即将建立的档口,外族系和燕云系的政治联合显得理所当然。
相对应的,他们都和山东系的人互相看不上眼。
霍建白和孔拯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就当没有看到对方似的,继续和自己身边的人交谈。
霍建白绝对不会和孔拯有什么联合。
孔拯当然也不会寻求与霍建白的互相谅解。
两人暗戳戳的都在寻找对方的弱点,并且警惕着对方可能在这轮权力洗牌当中获得什么收益。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敌人,他们互相之间已经决定了。
第590章 称帝建国的时机,已然到来
别的不说,汉人玩弄权术的水准是真的很高,这一点耶律成辉不得不佩服他们。
不管是在辽国,还是在金国,汉人都能凭借人口基数和掌握土地财富的数量逼得外族统治者不得不用汉法治理他们,而不能强行使用自己的习俗法规。
汉人的习俗法规根深蒂固,比他们的政权难对付多了。
因为统治上的问题,统治者就算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开科举考试作为汉人精英进入朝廷掌握权力的途径,以此换取他们的配合。
但是他们在考试上又非常的强势,一个个的勤奋好学,人均卷王,统治者自己的本族人完全无法抗衡,被卷的要死要活,逼得统治者不得不用各种拉偏架的方式来增加本族人在朝中的比重,压制汉人官僚的数量。
如果不压制的话,整个朝廷早晚全是汉人,汉人就算在军事上失败,也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把整个朝廷重新汉化。
这种能力太可怕了。
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好,在汉人擅长的儒家经典领域全都是渣渣,顶级大佬拎出去也不够人家区区一届考生对付的,绝对会被卷死。
这不限制能行?
现在耶律成辉唯一不能确定的就是苏咏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付这群卷王,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科举考试当中为燕云系和外族系的子弟增加筹码。
反正纯粹拼儒家经典的考试,耶律成辉敢确定自己亲自下场也干不过那群山东士人。
随着时间推移,会场外头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大差不差,也能在这三个政治团体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属。
新朝初立,不同的政治派别就已经泾渭分明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跟谁合作,不跟谁合作,跟谁敌对,不跟谁敌对,大家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可以预见的是,新朝建立之后,这种彼此之间的争斗很快就会上演。
最后抵达会议现场的是苏咏霖的老部下们,以田珪子和辛弃疾等人为首的元从势力。
他们最早跟随苏咏霖,最早和苏咏霖并肩作战,而且据说这群人里除了一个辛弃疾是出身高门大户之外,其他的清一色草根。
包括这个看上去沉静、稳重的苏咏霖亲信田珪子,都是草根出身。
也真是难为了苏咏霖,带着一群泥腿子,居然愣是打下了这偌大的江山,还从这群泥腿子当中拔出了高个子。
不过细细想想,当初打下天下的早期金军甚至还是一群塞外野人,连草根汉人都不如,不照样坐了天下?
所以说这打天下的活计还真不能看出身。
但是治理国家就不一样了。
当年刘邦何等傲气?
他说老子马上打的天下,不需要你们这帮儒臣说三道四。
然后儒臣回复他说——马上打的天下,也能马上治理天下吗?
刘邦不说话了。
所以后来加入光复军政权的这些投机分子都是怀揣着如此的认知进入这个政权的。
草根泥腿子们打天下不怕死,但是治理天下,你们行吗?
治国理政,经济学术,工程建设,长远规划……不还是要靠我们?
话虽如此,可他们都是苏咏霖的亲信,最早跟随苏咏霖成长起来的牛逼人物,将来必然在新朝廷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跟他们打好关系,对于本势力派别来说意义非凡。
所以他们出场之后,自然就受到了三方面人物的统一拉拢和示好。
尤其是田珪子,孔拯、耶律成辉和霍建白三人一起上前与他交谈,满脸都是讨好的意味。
整个场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过了一阵子,会场大门应声打开,苏咏霖秘书处的秘书长沈格站在会议室大门口,邀请在外面的几十号大人物进入会场就坐,等待苏咏霖的到来。
一群人熙熙攘攘的进了会议室,按照各自的地位高低和派别所属落座,还没说几句话,苏咏霖就来了。
苏咏霖来了之后也不啰嗦,直接切入正题。
“过去,我曾说过,金国覆灭之日,就是我称帝而王天下之时,这是我的目标,我不曾忘记过,而现在,金国已然彻底覆灭,所以,称帝建国的时机,已然到来。”
会议刚开始,苏咏霖的开场白就引爆全场,让众多臣属激动莫名。
接着以祭礼司郎中孔拯为首,诸多臣属官员甚至齐齐向苏咏霖跪拜,口称【万岁】,准备恭贺苏咏霖称帝,先拍一波马屁先。
苏咏霖对此不置可否,没有阻挡,不过他随后表示这件事情是要进行的,但是在此之前,还有很多事情要改变,要行动。
“吾国非承继而来,乃将士用命,臣属齐心,推翻金廷而夺取,战争期间,金国官员之腐败、军队之怯懦、权责之不分,历历在目,可以说金国之覆亡,有一多半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
对于这样的国家,我以为,它是失败的,对于一个失败之国,我没有理由在即将建立起来的全新国度之中继承它的失败之处,所以有些事情,必须要更改,必须要落实到位。”
苏咏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所有人于是神情肃穆,等着苏咏霖正式提出他的改革方案。
苏咏霖也不客气,拿出了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计划。
“自唐末五代以来,由于节度使权力失控,军政财权一把抓,致使天下失序,兵强马壮者即可为天子,继魏晋门阀之后,节度使化身为军阀,权压天下。
军阀之间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甚至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言语,可见当时局势之混乱,所以从五代到宋国建立,历朝历代都以揽权和限权为核心构建官制。
揽权,自然是皇帝揽权,限权,当然是限制武人之军权,试图让天下秩序回到正常轨道之中,他们的这种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却一直没有成功,一直到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样的努力才终于见了成效。
赵匡胤以文官治国理政,以自身威望压制武臣,拨乱反正,逐渐让国家回到正轨,但是这一过程尚未告终,他就去世了,赵光义接下他的皇位,试图先建立军功稳固自身地位,然后继续赵匡胤的未尽之业。
之后的事情,诸位都知道了,赵光义没有军事才能,两次北伐两次惨败,失去了建立军功稳固自身地位再继续赵匡胤事业的可能,无奈之下,他走了极端。
以皇权为后盾,促使文人压制武人之权,处处打压武人,拔高文人,以东华门外唱名者为好男儿,以边疆血战沙场者为贼配军,后面发生的事情,我想诸位也不至于不知道。
为了拔高文人压制武人,防止武人专权乱政夺取赵家皇位,赵家人没什么是做不到的,但是仅仅是打击武人也不够,文臣势大,一样可以威胁皇帝,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宋国设立了一套极为复杂臃肿的官制。
不瞒诸位说,宋国设计的这套官制,我至今为止还没有全部搞明白,我实在不明白下官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上官是何人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不只是我,诸位中不明白此事的,也大有人在。
我不能接受这套臃肿复杂的官制继续运行下去,我必须要对此做出改变,相对应的,天下行政区划之制也要做出对应的变更,以此符合我新朝之破而后立的气象!”
苏咏霖的声音不大,但是态度非常坚决,不容商量的味道溢于言表。
第591章 苏咏霖在这里头搞了大事情
众臣属心中震撼不假,但是该说不说,苏咏霖会对这方面动手、做一番更改的设想并不出乎他们的意料。
作为一个造反者上位的典范,苏咏霖上位成功之后肯定会想方设法查缺补漏,以确保自己地位的稳定,不会照搬照抄金国的政治制度。
如此一来,他对于满是漏洞的金朝官制和作为金朝官制参考者的宋朝官制肯定充满了不满和不屑,一定会想要对他们动手,做一番修改。
趁着尚未正式称帝建国的档口,做什么都有理有据,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他必然做出改变。
就是改变程度的高低罢了。
但是这里面也有些问题。
改变的程度如果不大,只是修修补补,那么当然没什么所谓,还是大家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感觉,旧官僚一定会比新的官员更加得心应手。
可是看苏咏霖的意思,这恐怕不是什么小打小闹就能结束的局面,苏咏霖估计对新朝有一番相当细致的规划和改变。
那对于在座的诸位来说,恐怕就不是可以坦然面对的事情了。
诸多不熟悉的制度和官制必须要了解,被彻底砸碎之后重组的官僚体系也需要磨合,这段时间内,或许连政治斗争争权夺利的心思都没有,熟悉职位和负责事项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难怪苏咏霖不直接称帝,感情拖了那么久,是在憋大招啊!
他们紧张的等待着苏咏霖公布他的全套方案。
苏咏霖没有拖拉,拿出了他筹划已久的改革方案给到每一个与会者手上,让他们每人都可以细致的观看他对于新朝制度的初步设计。
一边看,一边讲,那效率就会高很多了。
“治国理政,讲究一个办事效率,平白无故增添许多部门,却又不能确定职掌,冗官遂为宋以来之朝政顽疾,是以,我决定在中央朝廷罢中书省、门下省,独设尚书省以总领朝政。
尚书省统领民政部,财政部,礼部,工部四部门,专司负责行政之务,上接皇帝之令,下达各办事部门,确保政务落实到位。”
苏咏霖翻开第一页,首先开始讲解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央朝廷新规定。
这一点倒也并没有让人觉得很惊讶,虽然三省制度很不错,设计者的初心也完全体现在了规则上,但是三省制度从诞生开始,能够真正按照设计初衷运行的时间就少得可怜。
三省的运行设计的很好看,中书下令,门下评议,尚书落实,三省平行,互相协作,互相制衡,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行政失误。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三省首脑都是宰相,谁高谁低?谁的话语权更重?
中书一定要做到的事情,如果门下愣是不接受怎么办?
中书和门下终于把事情解决了,轮到执行的层面,尚书也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件事情搞不好,办不到位,肯定要出岔子,怎么办?
你也是宰相,我也是宰相,凭什么你就高我一头能给我下令,而我一点看法都不能有?
中书的长官如果因为某些事情有了更高级的头衔,门下慑于他的盘外战术不敢驳斥他的意见,又该如何?
所以这个制度运行下来,三省互相协作的时候有,但是互相对抗彼此争权夺利时候更多。
在隋唐五代时期,使用三省制度的国家都会出现三高官官权势交替上升占据主流从而压制其余两省的情况。
比如在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较为强势,而尚书省就较为弱势,乃至于长官被排除在决策机构之外,彻底沦为执行机构。
宋朝亦是如此,尚书省名存实亡。
而到了金朝,完颜亮为了集中权力,也厌倦了官僚之间无穷无尽的扯皮,于是他罢黜了中书省和门下省,把行政机构缩编为尚书省。
他单独下令给尚书省,不需要中书,不需要门下,直接由他一个人乾纲独断,从制度上增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苏咏霖取金朝而代之,金朝的行政体系里尚书省有一席之地,【行尚书省】制度更是元朝【行中书省】制度的直接来源,而且苏咏霖本身也觉得这一做法挺不错的,就春秋笔法带过了这是完颜亮的创举,把它作为即将建立的新国家的规定。
在座的诸位当中,也有不少金国旧臣,他们对金国的官制都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