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最近读书,读到先秦时期儒法之争相当激烈,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各执一词,激烈争斗,我们可以借这个由头,把咱们装扮成法家学派的继承人,用儒法之争掩盖咱们的真实目的。”
  田珪子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复兴会员们的兴趣。
  最近越来越喜欢读书的魏克先就站起来发言了。
  “儒法之争很有趣,因为那个时候,是采用法家学说的秦国灭掉了山东六国,一统天下,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诸侯完全采用,后来秦灭汉兴,汉最开始采用的是黄老之学,到武帝时才变为儒学,这方面我觉得很有意思。”
  苏咏霖笑着站起来说道:“先秦诸子百家,儒学法学黄老之学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未来我们可以就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门的学习和讨论,学习他们的长处,摒弃他们的短处。
  而眼下,正如田总理所说的,我们力量弱小,不足以正面与士绅官僚对抗,所以我们可以巧借名目,乔装打扮,把咱们变为法家信徒,借着司法官署对儒士进行制衡,同时发展培养我们自己的同志。
  新朝建立以后,必然是要以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方式,而论及科举,如果考试内容不变,咱们的同志根本不可能与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抗衡,所以在科举方面,我也会进行一定的改良。
  以荀子学说分化士人,并且引入专门的司法官考试,咱们的同志需要另辟蹊径,通过学习荀子学说与参加司法官考试而进入朝廷和地方,获得官职。
  另外在儒家士人所不重视的环节中,比如被他们视为奇技淫巧的方面,我也会在科举考试当中进行改良,咱们的同志也可以通过这一方面的学习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说完,苏咏霖进行了一番总结。
  “眼下复兴会的力量虽然不能主导国事,虽然科举考试必然要进行,儒家士人必然会进入朝廷,但是利用他们所不重视的方面与之抗衡并且最终翻盘,也是咱们获取胜利的方式。
  诸位,为了实现咱们最终的理念,为了碾碎所有的上等人,让所有国民都能吃饱穿暖接受教育,让他们都明白他们不是生来该贫穷,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请诸位稍作忍耐,埋头苦干,等待与之抬头相对的那天!”
  苏咏霖面向全体与会的复兴会员深深鞠躬。
  全体会员也随之起立,向苏咏霖致意。
  “喏!”
  他们的回复沉重而坚定。
  随后,复兴会中央进行了表决,表决通过了苏咏霖提出的建国草案。
  得到了复兴会的理解和支持之后,苏咏霖便拿着修改之后的建国草案召开了第二轮秘密会议。
  第二轮秘密会议的参与者都是总务局当中的主要领导官员,是包括旧官员旧士绅在内的内定的开国高官。
  这些事情必须要和他们率先通气,商量,然后给他们一定的允诺,分配一部分权力,让他们安心,继续做好他们该做的事情。
  民政司、财政司、祭礼司、农务司、军务司、刑法司、工务司、都察司等主要部门的官员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激动的前来参加这场高等级非公开的会议。
  众所周知,一般公开的会议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而是为了通知已经决定的解决方案存在的。
  真正可以做出决策的会议一般都是非公开的,除了当事人,外人也只能凭借事后的一些无法掩盖的表象来做出判断。
  就好比眼下,所有接到通知的与会者都知道这场会议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建国之前分配权力的大会,是一场决定开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治形势和政治走向的会议,能够参与进来,就可以看做内定了一个重要实权职位。
  所以他们相当的惊喜,忙不迭的挤出时间来参加这场会议。
  会议举办的当天,民政司郎中耶律成辉、民政司员外郎耶律元宜、陈吉昌来的比较早。
  抵达会场外面等待进场的时候,他们聊了一些公务上的问题,彼此都比较客气。
  没一会儿,祭礼司郎中孔拯和他的好友、祭礼司员外郎周江,还有财政司员外郎曹凯一起来了。
  看到这三人一起出现,同为山东人的陈吉昌立刻向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打了招呼,就凑了过去与孔拯等人交谈,看上去很是亲密。
  也不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话题,谈着谈着就围在一起哈哈大笑,仿佛天下局势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一样。
  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眼见如此,都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同在民政司办事数月间,也没见他对咱们多么热情,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还以为他为人正直,现在……你看他那谄媚的样子,孔拯一来,立刻凑上去,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耶律元宜看着耶律成辉低声道:“此人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能这么做,怕不是事先听到了什么风声,孔拯怕不是要做高官了?”
  耶律成辉想了想,冷哼了一声。
  “不说孔拯当不当高官,这些山东人什么时候把咱们放在眼里过?整个祭礼司大部分官员都是山东人,平日里背着咱们一口一个非我族类,哼!说他们是酸儒腐儒真是一点错都没有!”
  耶律元宜想了想,面色并不轻松。
  “话也不能这样说,按照现在的局势判断,新朝建立以后礼部尚书一职必然是孔拯的,礼部平时没什么,但是科举考试可是礼部一手操办。
  不管咱们今后打算办什么,跟他们把关系搞得太僵都对咱们没好处,到时候他们稍微使点绊子就能叫咱们颗粒无收,事情可不能这样发展。”
  耶律成辉摇了摇头。
  “你以为这种事情将军不知道?祭礼司是祭礼司,礼部是礼部,是人都知道科举考试由礼部操办,而且也知道中原士人,尤其是山东一带的士人最多,若是开科举,他们的优势肯定最大。
  真要完完全全搞科举,用不了多少年,朝堂上放眼望去就全是山东人了,你真以为将军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这要是真的,新朝到底是天下人的新朝,还是山东人的新朝?”
  耶律元宜感觉耶律成辉说得有道理,又想到之前耶律成辉经常被苏咏霖喊去商议政务,一谈就是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的,便有了兴趣。
  “如果这样说的话……您听到了什么风声?”


第589章 朝政之道就是制衡之道
  耶律成辉比起耶律元宜更受到苏咏霖的重视,也是整个外族系臣子当中最受宠的人,耶律元宜自然认为耶律成辉知道的更多。
  不过耶律成辉在此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苏咏霖的一系列行动到底有什么意义。
  只是出于对苏咏霖的些许认知,他有一些想法。
  “风声算不上,但是你忘了之前春耕的时候将军说的那些话?”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啊,那是《荀子》当中的名言,《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经典,但是并不属于科举考试出题范围当中的儒家经典,我听说宋人素来不喜《荀子》,而将军却偏偏用《荀子》的名言来驳斥春耕祭祀,可想而知,将军早就对此有了想法。”
  耶律元宜想了想,又问道:“您的意思是,将军会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做一番更改?比如添加《荀子》的相关内容?”
  “必然如此,你且放心好了,真按照原来的方式考试,不用多久满朝堂都是山东士人了,咱们这些人论起儒家经典,又怎么可能是那些汉人士子的对手呢?”
  耶律成辉自嘲般的笑了笑:“大辽从立国到亡国,契丹人进士唯有耶律大石一人,现在就算将军允许吾等契丹人入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又要多少年才能出现一个契丹进士呢?
  别说咱们契丹人,奚人,渤海人,要是没有将军的提拔,能通过科举考试上位吗?就算是燕云的汉人,在科举考试方面也远不如山东人,他们谁不担心?”
  耶律元宜想了想,觉得耶律成辉说得有道理,可还是忧虑重重。
  “您说得对,将军必然有将军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咱们也要做点什么吧?咱们都是曾经和将军作对过的,若是将来被人翻出旧账来,以此攻讦,怕是不好收场。”
  “将军若要杀我们早就杀了,何必留我们到现在?再说了我们和将军是因为公理对战,又不是为了私心,战败之后投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古已有之,何须慌乱?”
  耶律成辉摇头道:“而且朝政之道就是制衡之道,将军的势力主要在军队里,朝政方面将军缺少助手,又不能让山东士人一家独大,必然会想方设法的任用我等制衡山东士人。
  而且和汉人不同,新朝建立之后,必然以汉人为主导,汉人多方势力互相抱团,各有各的活法,而我们若要生存,只有向将军靠拢,只有将军可以成为我们的后盾,将军必然也知道这一点。”
  耶律成辉说到这一层,耶律元宜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彻底明白了。
  他在金国主要担任军职,对政治类事务了解不深,这方面还是需要政治老手耶律成辉多多提点。
  只有跟这种大神在一起,才能搞好政治啊。
  不一会儿,在军务司任职的奚人米援、贺司也接到了通知前来参加会议,在财政司任职的渤海人李宝成也接到通知来参加会议。
  这三人看到了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也凑了上来套近乎。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族群,各有各的风俗习惯,不过都不是汉人,这个共同点可以将人数和政治势力居于劣势的他们联合在一起,抱团对付汉人的政治势力。
  苏咏霖对待他们也算是优厚,也算是信任,让他们根据各自在金朝的官职和特长做了相关的职位,还给了领导类的职位,他们也没有不满意的。
  不过接到这场秘密会议的通知之后,他们也意识到当前的局面即将面临大洗牌。
  谁能在未来占据高位,抢占先机,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而作为外族人的身份,让他们在汉人臣子面前显得相当尴尬,难以单打独斗。
  不抱团,实在是无法生存。
  而他们这群人当中,身份地位最高、最早和苏咏霖相识且投入他麾下的,就是耶律成辉。
  尽管耶律成辉当初也是一个俘虏的身份,但他就相当于是苏咏霖阵营中的外族元老,是能够常常被苏咏霖喊到身边商议国事的大佬。
  在这个档口,当然要提前拜码头认老大,背靠大树好乘凉。
  他们聚在一起,那边也有很多人环绕在孔拯身边,双方互相看不顺眼,空气中隐隐有火花蹦现。
  就在这两拨人互相抱团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第三波人来了。
  燕云汉人、原金国盐铁使、现任财政司郎中霍建白。
  原金国侍御史、现任刑法司员外郎冷杰。
  原金国蓟州刺史、现任农务司郎中韩先令。
  原儒州刺史、现任工务司员外郎侯良哲。
  这几人是抱团来的,不知道是在外头碰上了还是互相之间就有联系,已经通了气,进来的时候有说有笑,似乎对今日的会议胸有成竹。
  几人当中领头的是财政司郎中霍建白,进来之后他看到了耶律成辉,便主动上前与耶律成辉交谈了一阵,谈了些有的没的,带过了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接着就各回各的队伍里。
  他们之间是有共同点的,同样属于人数不够底蕴不足一类,且和苏咏霖之间曾有激烈的敌对行为,与此同时,他们都生活在燕云地区,在地域上没有分别。
  民族之间的分别和地域之间的分别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模糊。
  虽然同属汉人,但是时间和地域分离给燕云汉人和中原汉人带来了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的矛盾对立。
  燕云汉人官僚瞧不起中原汉人表现出来的怂、没有武德,而中原汉人士大夫看不起燕云汉人那胡化的作风,觉得他们脏,一点都不优雅。
  所以两方面经常产生矛盾。
  比如之前春耕问题发生的时候,孔拯主导的祭礼司非常希望苏咏霖可以按照传统举办春耕祭祀活动,而当时主要和孔拯唱反调、支持苏咏霖的就是霍建白。
  孔拯说希望苏咏霖尊重传统,以安人心。
  霍建白就和他唱反调,说用举办祭祀的钱去兴修水利才是最好的安抚人心的方式。
  吃到肚子里的粮食才是最实在的,其他的一切都是空的!
  孔拯感到非常不满,和霍建白辩论,霍建白不甘示弱,与孔拯针锋相对。
  当然最后苏咏霖也没有理睬孔拯,反倒夸奖了霍建白讲究实际问题,没有评论孔拯,于是这场人心之争是霍建白胜利了。
  霍建白对此洋洋得意,经常明里暗里讽刺孔拯是个榆木脑袋,不知变通,而孔拯对此显然是记恨上了。
  这就好,他们两方面有矛盾,对于耶律成辉等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