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复兴会控制区,苏咏霖定下了扫盲、教化、思想宣传等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复兴会给与这些地区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教育经费,以期培养出更多可靠的政工人才。
在获得了时间的当下,这一行动对于苏咏霖来说显得游刃有余。
在行政领域苏咏霖打开了总务局和复兴会的两条线路,在军事领域,苏咏霖也充分发挥了总务局和复兴会着两条线路的作用。
就算是一个传统帝王,在他建国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军事贵族集团作为他的后盾存在,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政权,并且与文官政府达成平衡,构建王朝运行的模式。
以此为理由,苏咏霖当然可以断绝任何人伸手到军队里的可能。
总务局内负责军事这方面的全部都是军队里原先的参谋司成员,且清一色全部是复兴会成员,军队这一块,苏咏霖一点都不会放松。
之前因为军队扩张太快,十万精锐主力直接暴增到五十万人,太多良莠不齐的人混进了军队里,直接导致潼关攻防战的失败。
苏咏霖于是掀起整军热潮,通过各种手段把军队总人数控制在了四十万人的规模。
十万军官、战兵被整理出局,或者回家务农,或者就地散入燕云之地的村庄内,或者转入辅兵序列。
军队改组从六月到十月,四个多月的功夫完成,五大兵团和一个虎贲军的改组完成,而下一步当然就是坚决的文化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这方面苏咏霖带出来的老底子都是强中手,通过诉苦大会和公审大会将降兵、新兵们快速融入群体,通过思想文化教育让他们认同光复军的理念,再通过军事训练让他们掌握军事技巧。
对于一支一天可以吃三顿饭的军队,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半年就能发生大变,一年就能脱胎换骨,三年就能成为打不烂拖不跨的铁军。
步军方面苏咏霖算是经验丰富了,而在骑兵方面,因为直接接管了原先金国在燕山以北的草原上设置的【群牧】,苏咏霖不仅获得了很多战马,还得到了善于养马的契丹牧人。
而在这个领域,就涉及到了光复军的民族政策。
因为苏咏霖是主打民族大联合政策的,除了女真人,大家都是朋友,以此将契丹人、奚人、渤海人等各族群全部纳入统治之中。
而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燕云地区汉人算是主流,燕云以北以东以西,汉人就绝对不算是主流了,契丹人和奚人才是主流。
不过在当下,有一点是非常利于苏咏霖的。
汉文化在整个东亚地区处于绝对优势的霸主级别地位,堪称本地区文明灯塔。
异族团体和政权未必对汉人政权有什么好感,但是对汉文化却充满好感。
不说其他族群,单说契丹人和奚人,他们当中的精英群体都以掌握汉文化为荣,会说汉话写汉字的人绝对不少,过着汉人式生活的人也绝对不在少数。
苏咏霖无意帮契丹人和奚人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当然他也不会刻意限制和打压他们的民族文化。
他只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上充分发挥汉文化的优势,使汉文化成为绝对的主流,让他们主动向汉文化靠拢。
这方面,还真要感谢把汉文化发扬光大的大唐帝国。
他们虽然送出去很多东西,一手培养了强大的外部敌人,还用节度使制度玩崩了政局,但是他们也用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族群。
于是当汉民族重新奋起即将称霸东亚的时候,周围的各民族精英早也遭到了汉文化的深度影响。
就算他们建立国家,成为统治阶级,也会不自觉的信任汉文化,采用汉文化,仰慕汉文化,并且开科举,走上汉化之路。
辽国如此,金国亦如此。
这就给苏咏霖解决民族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第546章 开山祖师爷苏咏霖
战后,苏咏霖曾主持召开面对契丹人、奚人和渤海人等生活在光复军占领区内各族群人士的碰头会。
会议上,他就很明确的给了他们承诺。
“之前的承诺依然有效,我绝对不会食言,我对你们会和对待汉人一样,因为你们会说汉话,会写汉字,也读过汉家经典,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都会对你们一视同仁。
你们的族人可以做官,可以经商,可以务农务工,可以下海捕鱼,可以和汉人通婚,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只要他们愿意,我不会因为他们的族群而做出任何的限制。
当然,等立国之后,他们也可以和汉人一样读书进学,学习知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汉家士子一起光明正大的竞争官职,这方面我不会做出任何限制。”
苏咏霖做出这个表态之后,等于承认了各族人士的公民权,各族人士都为此感到心安,盛赞苏咏霖的宽广胸怀。
于是,以耶律成辉、耶律元宜为代表的契丹人,以米援、贺司为代表的奚人,还有以李宝成为代表的渤海人等,都被苏咏霖任命为总务局高官,伴随他左右,象征着各族围绕在苏咏霖身边。
苏咏霖把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安排在了民政司。
把米援与贺司安排在了军政司。
把李宝成安排在了财政司。
他把一部分实际权力交给了各族的领头人物,把他们纳入统治阶级当中,予以任用,安抚人心。
苏咏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内部的高度评价,各族人士为此感到心安,不再怀疑光复军的诚意。
民族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之后,苏咏霖就开始把夺取的金国战马和亟待训练的骑兵全面迁入燕山以北的广大草原之上,在这里接收了金国留下的群牧底子,设立了燕山牧场。
苏咏霖以虎贲军副将丁思远兼任燕山牧场总管,任命原先群牧中的官员契丹人耶律兴文和塞里出任副总管,大规模任用原先诸群牧的专业牧人,协助光复军的骑兵部队养马、训练。
苏咏霖在总务局中单独设立了牧司负责对接燕山牧场的业务,直接由牧司对接燕山牧场,单独划拨财政份额用于牧马。
燕山牧场初建就有超过五十万匹马,为了饲养训练这些战马,苏咏霖则保留了五千人的牧场职员,还有总人数达到八万人的光复军骑兵轮流在这里驻扎、生活、训练。
出于今后的战争考虑,一个牧场在苏咏霖看来是不够的。
所以苏咏霖又盯上了金国的上京会宁府地区,打算夺取之后就在这里设置第二个牧场,再饲养一大群马匹。
随着苏咏霖的励精图治,光复军占领区内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形势一片大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月末,苏咏霖和赵惜蕊合著的第一本政治教科书《苏氏政论》完成了。
苏咏霖做了最后的修缮和润色之后,于十一月初一下令刊印五百本,先期交付到中都复兴会总部。
苏咏霖在这本书中将自己过往的全部经历和随之而来的经验做了充分的描述,对上等人是如何愚弄、奴役平民百姓这一环节也做了充分的描述和解释,并且给出了破局的方法论。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复兴会的成员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思路,为他们大量培养政工干部给予指导。
在战争期间,这是快速扩大组织人数与斗争的重要教科书,而在之后的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问题上,这本书还没有涉及到。
这一部分的内容,苏咏霖打算在之后的岁月里抽时间完成。
很多涉及到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内容并不能一拍脑袋瓜子就确定,就当前这部分内容也是苏咏霖在征战过程中确定可以办到的,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的事实。
至于接下来的内容,也要在今后的国家建设进程中予以实践和确认,然后才能著书立说。
而这一部分内容补全之后,苏氏理论将具备取代儒家治国思想的可能,为后人治理国家、寻找出路提供帮助。
这一思想一旦诞生且完善,必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算有人想要倒行逆施,也绝对掩盖不了它的光辉。
在此之后,十一月初五,苏咏霖召开复兴会总部会议,在会议上宣布要建设复兴会干部培训学校的事情,争取不仅在总部,还要在复兴县内建设这样的学校,大量培养政工干部。
对于田珪子提出的经费问题,苏咏霖决定直接专款拨付,让田珪子给出费用申请,交给林景春,林景春直接拨付到复兴会总部。
“任何事物出现之初,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造反起事也好,耕种土地也好,不外如是,我的意思就是,不要怕花钱,只要钱花对地方,那就是值得的!
想想吧,咱们从女真贵族手里榨出了五百多万两黄金,两千多万两白银,这笔巨款,总要有个去处,不仅可以用在农业建设上,也能用在修缮长城和黄河上,更能用在复兴会身上。
复兴会是我的根基,是我的一切,是我全部的希望所在之地,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复兴会重要,诸位,你们一定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为我们彻底清算上等人给我们带来的苦难的那天的到来,添一把力气!”
“喏!”
与会全体复兴会员向苏咏霖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除了复兴会,苏咏霖最重视的当然还是军队,军队内部的诉苦大会和公审大会他多次参与,多次亲自给士兵讲述他所看到的人间惨剧,多次亲自主持公审大会。
苏咏霖声音洪亮,演说富有激情,条理清晰,甚至可以说有点煽动性,所以他所主持的公审大会总能得到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应。
而他也经常出现在军队里,和士兵们说说笑笑,一起吃军队里的伙食,和普通士兵一样坐在地上,与他们边吃边聊。
军事训练的时候,他则是铁面无私的训练官,看到有士兵动作做得不对,他会亲自上前做演示,看到士兵偷懒,他会严厉训斥这名士兵,责令他写检查,在全队面前做检讨,并且加罚。
到了晚上的篝火谈心会上,他又像个知心大姐一样询问士兵们过去的生活,询问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并且带领他们展望未来。
就思想教育这一块,苏咏霖绝对是天字第一号小能手,他的讲述能力可以让在一旁的指导员自惭形秽,打心眼儿里佩服苏咏霖不愧是大家的开山祖师爷。
第547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对军队投入大量的心血之后,苏咏霖也会要求军队给他足够的回馈。
十一月中旬,严酷的寒冬之中,苏咏霖给辽东兵团拨付了大量的过冬用品和干肉等高热量食物,传令给辽东兵团,要求辽东兵团发起上京会战,对残存在上京地区的金国余孽发起最后的决战。
他要求辽东兵团将金国伪帝完颜雍活捉,送到中都接受全民公审。
为了增加这一次会战的成功率,苏咏霖还特意调遣辛弃疾率领虎贲军一万精骑前往辽东兵团,增加辽东兵团的机动战力。
在这个前提下,苏绝和魏克先制定了两路进攻会宁府、左右夹攻的战术,打算趁着没有下大雪的时候对会宁府实现闪电一般的快速进攻,尽快拿下会宁府,生擒完颜雍,结束这场战争。
十一月十八日,辛弃疾作为大军先锋率先出击,他统领三千精骑快速向会宁府方向发起冲击,打响了这场会战。
而在中都,苏咏霖召开了总务局会议,宣布要在北方地区选择部分土地开展棉花种植行动,将长期作为观赏类作物的棉花当做一种战略任务来种植,并且推进发展棉纺织技术。
苏咏霖说他在江南的时候见到过棉纺织制品,感觉冬天穿上棉纺织品异常温暖,认为棉纺织品非常适合在寒冷地区制成衣服穿,对保暖有着相当不错的作用。
不过因为北方地区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的经验,所以他建议选择部分地区展开棉花种植的试点,并且选择善于织造的纺织业人士对棉花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总务局对此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苏咏霖是觉得可惜,明明很早以前中国就开始在庭院中种植棉花,但是却长期把棉花当做观赏类作物来看待,并未发现棉花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未来他是准备大规模开发辽东的,而在辽东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里,便宜而又有着相当不错保暖效果的棉花将成为军民两用的法宝。
怀着如此的想法,苏咏霖把行政命令颁布下去,令总务局农务司专门组织一支队伍推进此事,从棉花育种到种植到收获进行一番研究,为大规模推普及种植奠定基础。
而与此同时,苏咏霖也开始安排从山东、河北以及河东地区向辽东地区移民的事情。
燕云包括中原地区虽然经历战火之后,被摧毁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但是大体上既得利益者还是占据绝对优势,出于稳定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