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人远离政治已久,早已没了当年宫廷中明争暗斗的本事,只剩下残破的躯体和灵魂。
  见着面容苍老的赵构流泪满面的模样,他们直接就泪崩当场,四个风烛残年的老者聚在一起抱头痛哭,哭的昏天黑地,连周围的内侍宦官都不敢向前劝说。
  好不容易流干了眼泪,赵构带着老哥哥老姐姐坐了下来,给他们上茶,向他们嘘寒问暖,询问这些年的风霜雨雪。
  赵佶是怎么死的,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是怎么样的。
  赵桓是怎么死的,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又是怎么样的。
  他们所知道的那些兄弟姐妹们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们遭受了怎样的残酷对待等等。
  随着三人的痛苦自述,饶是以赵构多年历练阴狠毒辣毫无人性的心境,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丝波动。
  但也仅仅只是一丝丝波动而已。
  因为当年赵构被赵桓派出去当割地使者的时候,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赵构说话,宫里宫外,除了他的母亲韦氏,他是惊人的孤立。
  所以除了那一丝丝的波动之外,赵构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大仇得报的快感。
  本该得到保全的他们,受了三十多年的苦。
  本该被牺牲掉的他,却阴差阳错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
  命运啊!命运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这里没有人,赵构很想放声大笑,笑到声嘶力竭为止!
  可惜,这里有外人。
  当然了,赵构召见他们三人可不仅仅是为了听他们哭诉,这种毫无营养的话题持续一阵子也就够了,接下来赵构更加在意的还是他们在中都对光复军的见闻。
  得知他们都见到了苏咏霖,赵构立刻兴趣大增,立刻询问他们关于苏咏霖的问题。
  赵金奴三人顿时感觉赵构比起他们这些亲族,似乎更在意苏咏霖?
  “苏将军很年轻,容貌俊秀,身材高大,看上去并不能感觉到他就是千军万马的指挥者,我们初次见到他的时候,都感觉他谈吐不凡,有书卷气,是某家贵公子,而不是光复军的大将军。”
  赵金奴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对苏咏霖的最初印象告诉了赵构。
  “年轻?俊秀?”
  赵构皱起眉头。
  在他的印象里,他觉得苏咏霖这种带兵硬生生反推了金军的猛人不说三头六臂,也该是豹头环眼金刚须,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那种。
  结果对方居然长的像个贵公子?
  赵栩和赵杞也给出了一样的答案,他们也觉得苏咏霖长得不像是个行伍中人,硬是要说的话,或许可以和当年大宋的名将狄青相比较。
  狄青就是长得特别帅但是打仗特别生猛的那种狠人,对上号之后,赵金奴三人都觉得苏咏霖和狄青很像。
  不过在赵构看来,狄青那种人物百年难得一遇,而且从来也没有人说狄青身上有书卷气,有书卷气的,大抵出身不平凡。
  苏咏霖,应该不是什么草莽出身,很有可能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接受过良好教育。
  赵构对苏咏霖有了一个最基础的判断。
  接着他又继续询问苏咏霖的相关问题,问他的话语,问他的为人,把所有赵金奴等人知道的都问了一遍,问到深夜才放他们走。
  而从那以后,赵构在也没见过赵金奴等南归宗室子弟们。
  他们被礼部官员按照一定的待遇区分对待,有的得到了亲王待遇,有的只有小官待遇。
  居住地也大为不同,最顶级的几人有了大宅院可以居住,生活条件很好,有的却只能住小门小户,甚至连他们在金国中都的居住待遇都有所不如。
  甚至还有很多待嫁之龄的女子被不由分说的定了亲,立刻准备嫁出去,连临安风貌都没有体会完全就要被送到人家家里了。
  宗室子弟们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想象中的优厚待遇,反而像是物件一样被礼部官员操控,这让他们感到不满,但是当他们提出想要见赵构的要求时,都被无情驳回。
  而这些事情赵构就算是知道也不会在意,只会让礼部官员加大力度,把这些宗室子弟回归带来的财政问题降到最低。
  他没有那么多闲钱可以养闲人。
  因为他的钱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去处。
  开封。
  陈康伯带来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谈判成果。
  光复军方面有意用包括开封在内的整个南京路土地与南宋做交易,换取大量的钱财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用于维持自身的战争需求。
  陈康伯北上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和光复军商量一下内附的问题,如果可以达成协议的话,他们就真的是躺赢了,为此付出什么爵位和俸禄都不在话下。
  但是光复军没有和他们谈论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来得及询问光复军的统治意愿,就被光复军塞了一个大难题。
  开封和南京路,相当于大半个河南之地,要不要?
  如果要的话,打算花多少钱来买?
  这个问题被陈康伯带回来之后,一开始没有公开讨论,而是宰辅团队内部进行商议。
  对于这个问题,宰辅团队和赵构本人都有一种极强的既视感,他们忍不住的开始回忆起历史故事。


第541章 赵构已经进入舒适区
  北宋宣和二年,宋徽宗为了完成宋朝占领燕云十六州的悲愿,与金国结下海上之盟。
  双方商定,由金国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双方南北夹攻,一起覆灭辽国。
  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国则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国,双方睦邻友好,共分天下。
  不过在那个时候,金国已经对辽国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和宋的联盟多是完颜阿骨打一力推动,金国统治集团对此则不是很上心。
  宋徽宗则低估了处于上升期的金国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也高估了宋军的战斗力,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随后金国出兵对辽国发起决定性打击,准备一举灭辽,而北宋也相约出兵北上燕云,试图对即将破灭的辽国上演一出趁火打劫的戏码,也顺便完成海上之盟的约定。
  但是没想到宋军废到了极点,连即将亡国的辽军都打不过,反而被一波推倒全军溃散。
  被金人打的没脾气的辽军却依然可以击溃心怀不顾的宋军,眼看着宋军如此无能,金国人又是鄙视又是心怀不轨地帮他们攻破了幽州等地。
  虽然他们还是按照盟约把幽州交给了宋朝,但是迁走了全部的人口和财物,让宋朝花费一大笔军费只得到了空城一座。
  不仅如此,宋国还要支付金国购买幽州等地的费用和金军击溃辽军的辛苦费。
  等于北宋花了两遍钱,买到了一座没什么太大意义的空城。
  当时宋朝举国欢腾,还以为他们终于完成了祖先的悲愿,回到了燕云之地,赵佶本人功劳盖过祖先,为一时圣君。
  然而当时力主和北宋结盟的完颜阿骨打已经病逝,完颜吴乞买上位,金国内部主战派占据绝对上风,对宋国的武力十分鄙视,对宋国的财富却又十分垂涎。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
  这个故事给了全体宋人一个教训——军事力量不够,就不要贸然图谋开疆拓土,否则会被打成渣渣,碎一地,捡都捡不起来。
  所以接受了这个教训的南宋君臣从此就把这个教训刻在了骨子里,任何进取都会被视作极具风险的行动,除非有政治强人强行推动不得已而为之,否则断然不会进取。
  进取就是等于自杀,毫无意义,还不如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硬要把当下的情况往那个时候套,也不尽然。
  光复军不是金人,双方并没有可比性,而开封是宋国的故都,幽州对于宋国而言是个相当陌生的地方,强行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讨论未免有点强行担心被迫害,有损大国国格。
  所以宰辅团队商议了很久,吵架吵了七八次,都没有得出一个可以说服对方的结论。
  总体来说,汤思退和沈该并不支持光复军的这一提案,觉得这样做危险性太大了,万一重蹈覆辙,对宋国来说简直是致命失误。
  张浚表示可以和光复军就这一问题继续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之中判断光复军的真实意图,不要放弃真正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枢密院三人组持中立态度,认为维持现状是最好的,最好可以和光复军达成一个互不侵犯的协定,给大宋争取整顿军备的时间。
  因为大宋的军备真的很烂,很多军队尚且没有满员,强行出动难度很大。
  赵构面对宰辅团队的分裂意见感到非常无奈,他自己其实并不想要和光复军就开封问题进行谈判。
  开封,是故都,对于赵构来说要是可以回到故都,毫无疑问是对他执政的合法性的一次大大的强化,他理应非常高兴,并且力主推动此事。
  可是这一天对他来说来的太晚了,也太不巧了。
  要是赵佶和赵桓早死二十年,而这一天在二十年前就来到了,那么他或许会毫不犹豫的推动这件事情。
  可是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一来,他已经进入到人生暮年,年轻时尚且没有雄心壮志,更别说现在了。
  二来,他终于得知了赵桓的死讯,赵桓已死,太子已立,内部再也没有任何势力和个人可以威胁到他的皇位,而外部,金国已经灭亡。
  所以他已经彻底安全了,他进入了安全状态,迅速构建了自己的舒适区。
  进入舒适区的赵构已经不是很想折腾了。
  天下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赵构的个人处境,而他的处境又直接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
  赵构不想折腾了,赵构想过几天安生日子,想要回到靖康之变以前那梦幻般的生活当中。
  没有压力,没有折腾,没有风险,那快快乐乐的生活。
  陈康伯之前觉得金国的灭亡会给南宋带来不可知的风险,但是他没料到最不可知的风险来自于他的皇帝陛下。
  此时此刻,进入安全舒适区的赵构已经有了【怠政】的想法。
  思来想去,他觉得光复军是否臣服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光复军不南下找南宋的麻烦,就无所谓。
  他想着光复军不是金人,光复军也是汉人,应该可以谈判。
  所以与其想方设法让他们投诚、然后还要考虑很严重的政治问题,不如干脆和光复军和平共处。
  他立国也好,称帝也罢,都无所谓,只要不和大宋敌对,就可以。
  所有人不要再想着回归中原,就那么让他度过一生,至于今后会发生什么……只要他死了,爱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
  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度过往后余生,过舒服日子,什么都不要发生,什么都不要出现,一直维持下去,直到他死。
  怀着如此的设想,赵构对这件事情的反应非常消极,对于宰辅团队持有的普遍意义上的消极态度他还是挺满意的。
  而张浚这个一力推动北上的人……
  赵构开始有点后悔把他喊回来了。
  他要是不回来,现在的局势应该就不会如此的尴尬。
  可是人已经回来了,已经做上了参知政事的高位,没有合适的理由又怎么能把他赶走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光复军是敌是友还没有最终确定。
  只要这个问题得以确认,张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怀着莫名的想法,赵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开封虽然是大宋故都,但是残破已久,且中原局势未定,贸然回归,不仅要支付大量银钱,还要寻求治理,这就又是一大笔银钱的支出,得不偿失,我看,还是算了吧。”
  八月十三日的宰辅团队会议上,赵构给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最终看法。
  “而且对于光复军,我以为,只要能与之订立和约,互不侵犯,其他的也不重要,彼等平定中原,心高气傲,且不说是否愿意内附。
  就算愿意,这一群骄兵悍将该如何驾驭又是问题,给予何种待遇,往何处安置,彼等若有过分的要求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是问题,与其烦恼,不如干脆不要谈这些事情。”
  赵构不仅决定不要开封,还决定放弃和光复军洽谈归附的事情,转而寻求与之订立和约的可能性。
  大宋不需要光复军的臣服,只需要光复军与他们签订互不侵犯的协定,一切就没有问题。
  往后他们建国也好,称帝也罢,都无所谓。
  反正赵构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想法让汤思退和沈该惊喜莫名,却让张浚感到惊讶和相当的不满。
  张浚立刻表示反对。
  “陛下!开封是我朝故都,更是中原重镇,返回开封就意味着我朝重新回归中原,对于中原百姓来说,他们翘首以盼大宋回归,大宋若是不回归,他们又该是何等的绝望?”


第542章 怠政之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