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穷途末路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城里十万二十万的人惨遭屠戮……城池如果坚持抵抗,给攻城军队带去大量伤亡,攻城军队几乎一定会屠城。”
苏咏霖深吸一口气道:“他们是因为相信我,所以听我的命令,进了城池,可是我却不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安全的在城池里活到大战结束……”
“这种事情,在战乱年代谁也不敢保证,大战一起,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活?上战场,本就该抱着必死之决心,竭尽全力厮杀,如此才有生还之可能。”
田珪子连连摇头。
“可是我的计策从最开始设计,就已经注定了一旦有城池被攻破,就必然会遭到屠城。”
苏咏霖叹了口气道:“大平原上,城与城之间甚至不能互相支援,因为金贼骑兵太多了,一城告急,只能自己顶住,否则会连累其他城池。
我当然希望一座城池都不被攻破,但是这未免也太难了,有些城池的守军只有两千人,金军动辄数万,面对超过十倍的敌人,守军真的能扛住吗?”
田珪子看着苏咏霖,发现这个时候的苏咏霖脆弱的不像个样子,与他在公开场合坚定铁血不惜一切的模样完全不同。
只有在极少数人面前,苏咏霖才会偶尔流露出内心的脆弱和柔软,这是作为那极少数人之一的田珪子才知道的秘密。
人有了压力,是应该适度的释放,可是田珪子并不总是认同苏咏霖的脆弱。
“阿郎还是太仁慈了。”
田珪子只是摇头道:“这样的世道,一旦遇到战乱,谁敢保证一定能活下来?百姓不能,我们也不能,阿郎何尝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与金贼死战?战端一开,没有谁能超脱事外,每个人都该做好死掉的准备。”
苏咏霖点点头。
大道理他都知道,但是他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总觉得有点情绪不得不抒发出来。
“我都知道,我也很清楚,我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可是再细细一想,坚壁清野之前和坚壁清野之时,我可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只想着达成目的,为此不惜付出一切。
偏偏在之后,在这个时候,我才起了这种担心,担心一旦城破,他们会不会遭到屠戮,一旦城破,他们会不会重新沦为奴隶……珪子,我也是个伪善的人啊。”
第405章 本就抬不了头的赵构就更不敢抬头了
什么才是伪善?
什么才是至善?
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但是田珪子坚决不认同苏咏霖说自己是个伪善的人。
他若是伪善,这世上还有善良的人存在吗?
把那么多人从生死线上救下来,让他们吃饱穿暖有钱拿,让他们开始活的像个人,有个人样子,这样的人,心中会没有善念吗?
他们这一群人,或者说整个光复军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苏咏霖的努力和拼搏而得以活的像个人样,如此万家生佛之举,就当做不存在?
所以田珪子要反驳。
“世上没有至善之人。”
田珪子坚决的摇头:“世上也没有两全其美之法,阿郎,这是你一直挂在嘴边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是你行事的准则。
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你在人力所能扭转的范围之内已经做到了那么多,千古帝王将相,哪一个做得比你好?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苏咏霖转过身子,靠在墙垛上看着田珪子看了一会儿,然后呵呵一笑。
“事到临头,总是被你安慰……这是第几次了,珪子,每次我心里有事,总是能被你安慰,感觉你就像知心大姐一样。”
“知心大姐?额……呵呵呵呵,我只是在说事实罢了。”
田珪子笑了笑:“阿郎是真心地在为他们考虑,只是有些事情超出阿郎的能力范围,确实办不到,而更多的人,根本不把百姓当人,只是当成牲畜而已,对他们予取予求,河北山东之民能得阿郎庇护,何其幸也?”
“何其幸也……”
苏咏霖仰着脖子看着逐渐变得暗沉的天空,长叹一声:“这都能算作是幸事,那他们平日里又会悲惨到什么地步呢?珪子,这世道有病,病的好严重啊。”
“那就下猛药,用大剂量,狠狠地治好这世道!”
田珪子捏紧了拳头:“阿郎的话,一定可以办到!阿郎一定可以把这病连着病根一起拔掉!只要阿郎在,只要阿郎带着我们,就一定可以办到!”
“一定?我可不敢那么说。”
苏咏霖笑着摇了摇头:“只是说尽力而为吧,人活一世,还到了我这个位置,总要给世人留下点让他们觉得高兴的东西,不然我就白活了。”
田珪子的一席话让苏咏霖对心里好受多了,沉甸甸的压迫感也有了些许的缓解,感觉到了这种趋势,苏咏霖便鼓起了精神,跟着田珪子离开了城墙,回到了光复军总部。
回到总部的时候,正好碰上耶律成辉与耶律元宜并肩而来,两人神色匆匆,正在商量着某些事情。
碰着苏咏霖,两人立刻行礼。
“苏帅!”
“免礼。”
苏咏霖笑呵呵地看着两人道:“看你们行色匆匆的模样,是来办事的?”
“是,林郎中让我们来汇报一下背嵬军的粮饷还有一些军需物资的数目,这不背嵬军马上要出动了,各方面的准备都要办好,粮饷司里现在也忙得很。”
耶律元宜嘴快,抢着回答。
苏咏霖点点头。
对北边采取守势是他定下的坚壁清野之策,但是在南边,因为只有孔彦舟一支敌军,他并不担心应付不来。
曹州和单州是赵开山时期西征溃败之后好不容易保下来的。
虽然两地被孔彦舟毁的不成样子,杀了很多人,但是两州的幸存人士无不对孔彦舟恨的牙痒痒,所以苏咏霖就在曹州和单州招募本地人参军,以他们对孔彦舟和金军的痛恨,绝对是非常优秀的兵源。
这两地的新兵大多进入了破敌军和游奕军之中,怀着对金人和孔彦舟的彻骨痛恨,新兵们的训练非常刻苦,渐有精锐之势。
背嵬军一直都是赵开山麾下最精锐的部分,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都是最好的,一时半会儿根本不需要补充兵员。
军队重建得差不多了,苏咏霖又因为此处产土硝,所以在这里设立了火药工坊,专门为大军生产合格的颗粒火药。
赵作良按照苏咏霖的要求,调集山东人力物力在这里扩大生产,打算把这里变成光复军火药的一个供给基地,也顺带着对两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建设。
而就在完颜亮正式南下出征后的第五天,孔彦舟也正式出击了,兵锋直指曹州和单州。
根据情报,孔彦舟的军队人数确实不多,看样子只有五六千人,根本不像是来威胁光复军的,倒像是来冬游赏雪的。
当然了,只有五六千金军出动的原因并不是孔彦舟拉不出那么多军队,而是孔彦舟不得不用大量军队防守金宋边境,很多机动兵力动弹不得。
这一情况一开始出乎苏咏霖的预料,让苏咏霖以为赵构窝囊了大半辈子终于要雄起了,还特别意外。
但是根据苏长生从嘉兴情报总部送回来的情报分析,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之前,完颜亮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下令让南宋出兵北上攻击光复军,之后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的还被泄露出来,整个朝野上下、整个临安都知道了。
要说攻击光复军这种事情,如果有便宜可以占,那估计南宋也不是干不出来这种事情。
可问题就在于完颜亮居然“命令”南宋攻击光复军。
完颜亮摆出宗主国的架子,要以宗主国皇帝的身份命令南宋攻击光复军,还说什么事成之后给他们边境四州作为酬谢。
若仅仅如此,估计也不会引发后面的事情,偏偏完颜亮还加了一句——要是不出兵,违背我的命令,等我收拾完光复军就来收拾你们。
这下可好,把整个南宋朝廷里的主战派都给刺激到了。
你要是好好商量,用商量的语气,南宋虽然不会听话,但也不一定会生气。
可是你偏偏用威胁的语气,让这些年逐渐抬头的南宋主战派势力一下子抓住了机会,大造舆论。
主战派的文人墨客们把金国的威胁联系上南宋十几年给人家当附属国、皇帝给人家当儿皇帝的屈辱,成功掀起了一波舆论攻势,立刻就把主和与卖国绑在了一起。
值此关键敏感时刻,谁敢说以和为贵,那就是投降卖国,皇帝不处置你,主战派的人们一人一口唾沫给你淹死,让你社会性死亡。
朝堂上的风向标急速转变,主和派势力不敢抬头,本就抬不了头的赵构就更不敢抬头了。
于是在主战派势力的强烈要求之下,南宋朝廷做出了积极备战的决策,要求边境各军队整顿军备,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准备应对金军的南下攻势。
与此同时,为了策应这一要求,主战派朝臣又强烈要求赵构召回之前被贬斥的著名主战派灵魂人物张浚,请他回来主持大事。
金兵随时可能南下,朝廷需要一个有着丰富军事统帅经验的人来统御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人当然不能是武将,文官群体中打过仗的人也越来越少,张浚则是旧时代的遗老,目前主战派能想到的最好人选。
然而对于这个要求,主和派以汤思退为首那是真的不能接受。
三年前,就是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力主弹劾张浚,让张浚被贬斥到永州居住,不得妄议朝政。
好不容易压制住的主战派势力,如果因为这一场风波全面复苏,乃至于张浚这种超级刺头都回来了,那可就不妙了。
在这个层面上,汤思退隐隐约约和赵构达成了不需要言语就能确定的默契。
因为赵构也很不喜欢张浚这种主张北伐的刺头。
他一回来,赵构的安生日子没了,汤思退的权力也就岌岌可危。
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第406章 完颜亮还真我们最好的朋友
老实说,张浚没什么高超的军事才能,统御能力也很一般,与麾下部将的关系也处不好。
身为文人的高傲让他经常对一些立下战功的武将做出不好的事情,使得他的武将群体中的名声也不太好。
他多次率领军队和金军作战,就没有一次真正取得过胜利,富平之战的大败更是他无法抹去的人生污点,葬送了西军精锐和关中土地。
所以不管怎么说,他都不能算是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救时名臣。
但是他一力主战,是主战派乃至北伐派的灵魂中坚人物,屡次战败屡次再战,精神意志极为坚韧。
尽管多次被贬斥,数次起复,依旧不改志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高呼北伐,高呼战斗,是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人物。
在秦桧一手遮天的黑暗年代里,张浚也依然坚持北伐立场,不曾动摇。
正是因为他极强的政治战斗力,所以主和派朝臣都知道,张浚在朝堂上对他们的威慑力远超过在军事上,他们要想过安生日子,就必须不能让张浚回到中枢,否则张浚一定会折腾死他们。
张俊一旦回到中枢,就会像苍蝇一样天天在他们耳边念叨着北伐北伐北伐,能把他们烦死。
于是围绕着张浚是否应该回归中枢重新执掌军事,主战派与主和派爆发了激烈的论战。
光复军与金军爆发战略大决战的同时,南宋朝廷也在进行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整个朝廷没有一天是不在争论的。
但是朝堂上关于张浚是否回归的争论并没有影响之前的决策。
枢密院传递命令,着边境各军整顿军备,进行演武,以为对金国的威慑,彰显宋国绝对不会接受完颜亮毫无理由的命令的决心。
为了进一步查清楚大宋国的军事底子以备不时之需,枢密院还打算派人前往前线进行巡查,摸一摸大宋朝的军事家底。
得到这个命令,边境各军终于一扫之前吃喝玩乐的奢靡状态,被逼无奈也要重新拿起武器开始整顿军备,演练军阵。
之前对军队物资下手不是很厉害的军官们急急忙忙想办法查漏补缺,准备应付巡查官的检查。
而那些对军队物资下手太厉害、吃空饷太过分的军官则求爷爷告奶奶请各方帮忙,帮他一个忙,只要成功挨过去必有重谢之类的。
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终于要检查了,下面总不能坐以待毙,全都动弹起来了。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边境宋军都开始动弹起来了。
和当时赵开山攻打开封的时候完全不同。
宋军全面整顿的消息当然瞒不过金军的探查,边境金军各州很快就得到了相对应的消息,得知宋军正在进行大规模战备。
这是要北伐?
孔彦舟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