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犀利的大箭刺破空气冲向城池,有的撞在了城墙上被弹了出去,有的则因为角度正力度大而直接嵌入城墙内,有的则攻到了城墙上,对光复军造成一定的威胁。
  相比之下,投石机的威胁更大一些,巨大的石块如雨点一般砸落到城墙外、城墙内还有河间城中,给守军带去伤亡的同时,也会给城内带来一些打击,让靠近城墙的建筑物遭到破坏。
  巨大的声响震慑着城中人心,那些未曾经历过围城战的普通百姓躲在安全的地方,听着隆隆的声响,心中的确畏惧。
  而指导员伍安翔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战时安抚人心,并且动员城中没有成为预备兵的民众支援前线作战。
  他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天冷了,储备的冬衣不足,他们可以缝补厚实的衣物、鞋袜、兜帽,或者给前线将士们清洗衣物、晾晒衣物,再有就是协助火头军做饭做菜,让前线将士能吃口热乎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还能行动,就可以为守城做出贡献。
  伍安翔作为城防司令部的二把手,他的任务就是坐镇城中,安抚人心,组织民众支援前线。
  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丝毫不比城防正面战场要低。
  他游走在每一处工地之间,视察每一处民众们做工的状态,有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时,他穿着军装带人巡逻的身姿也能给城中民众带来安全感。
  只要他还在巡逻,只要他的身体还挺立着,那么河间城就稳如泰山——不少河间居民都是这样认为的。
  城内原有的富贵大家族基本上都随着苏咏霖南撤的步伐前往山东避难了,留下来的都是普通百姓。
  这些进入城内居住的大家族比那些地主乡绅更有看法,他们知道一旦打起仗来很难不作为炮灰而存在,所以甭管是否愿意出仕苏咏霖,先到山东这些安全的地方避难去。
  家里的屋子封锁起来,大门给堵上,值钱的东西要么带走,带不走的挖个坑埋了,反正绝对不会给苏咏霖做什么贡献就是了。
  等战事结束再回来,他们还是这片土地的主宰。
  金主还是需要他们治理国家的。
  不过这样也好,没了他们的存在,也省了一些烦心事。
  眼下,整座河间城里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和过于年幼的婴孩,就没有傻傻待着不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在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守卫这座生命之城。
  河间城保住了,他们的命也就保住了,河间城保不住,他们将和守城将士一起迎接死亡。
  城外的金兵如狼似虎,他们必须要相信他们的子弟兵们可以打败这些如狼似虎的金兵。
  金兵的攻击疾风骤雨一般的猛烈,城头上光复军守军的还击也十分坚决,大量的军需物资被搬运上城楼,一队一队勇敢的士兵们搬运着物资送到第一线战斗着的士兵们手里。
  床子弩射出一支又一支粗大的箭矢,强壮的士兵怒吼着挥动手中大锤,将自己的怒火随着箭矢一起喷射而出。
  操纵投石机的士兵们只恨自己不能装填更多的石块进入网兜,否则就能给金兵以更大的杀伤,把他们砸成一滩一滩的肉泥。
  金军在前进的过程中遭到光复军凶狠而有效的打击,损失较大,但是这并不能阻挡金军的前进。
  由于金兵人数上的优势,以及他们的无人权优势,大量签军的命被扔在了前线,他们的血肉铺就而成的道路通向了护城河,金军的正规军终于出动了。
  正规军的出动就不像签军们那么样的防御马虎,盾牌防不住巨大的石块和粗大的箭矢,需要用同样的战争器械才能防住。
  木幔、临冲吕公车、巢车、轒轀车等等战争器械全面上阵,密密麻麻的步卒则跟在后方。
  而冲在最前面的毫无疑问是壕桥车,这是针对护城河而存在的战争器械。
  大城的护城河不是那些小县城外头的一条小水沟,那是真的河,宽数丈乃至数十丈者皆有之,绝非泅渡可以通过,是横在攻城部队面前的巨大障碍。
  就算冬天结冰,守将也会有很多办法。
  或者撒盐缓解结冰,或者派人架船凿冰,或者倒入一些石灰提高河水温度。
  就算结冰了,如果天不是很冷,冰层不是很厚,留着比不留着更好,攻城方还要担心太多人走上去把冰面给弄碎了。
  不过今年冬天很冷,按照本地人的说法,上冻也会上的比较彻底,所以姜良平干脆就派人提前把护城河的水排空了,只留下一圈巨大的陷坑作为金军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增加阻碍,姜良平还在坑底安放了不少断掉的枪头,削尖的木棍之类的。
  守城方有办法让护城河发挥作用,攻城方当然也有更多的办法应对。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阻碍,就有应对之策,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设计了很多种器械用来应对护城河,其中最有效用的就是壕桥。
  这种器械战国时就出现了。
  到了唐代,壕桥开始使用折叠式桥面来应对越来越宽的护城河。
  到了宋代,则开始将车轮装在壕桥上,成为壕桥车,加强了壕桥的机动性。
  壕桥造价高,体积极大,其承载桥宽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的坦途供部队通过。
  这种临时桥上还可以搭建天棚,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过河部队不被集火攻击,保护士兵安全通过壕桥抵达护城河对岸。
  这是给士兵准备的,攻城器械却无法通过这种桥梁,所以如果攻城方有巨大的攻城器械,就需要让士兵负土填河,把护城河解决掉,以此让巨大的攻城器械可以跨过护城河,直接攻击城墙。


第395章 该火器上场了
  为了填平护城河,攻城方往往会出动攻防两用的轒轀车承载士兵,让士兵躲在轒轀车里向护城河里扔沙袋以填平护城河。
  护城河里没有水的话当然更方便一些,不过这种规模的大陷坑本身就需要极大数量的沙袋填充,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尤其是攻城方绝不会熟视无睹。
  所以也可以让先头部队过河首先开始攻城,以吸引守军火力,分散守军注意力,帮助后方填河部队尽快完成填河工作。
  眼下,金军的作战方略就是如此。
  虽然没有水流,但是河沟依然存在,跳不过去飞不过去,还是要用寻常渡过护城河的手段来进攻。
  大军逼近护城河,推进六台壕桥车向前搭建过河通道,给士兵过河提供道路。
  又出动大量轒轀车靠近护城河,利用轒轀车顶盖的防护掩护车中士兵,士兵们则开始往护城河沟中投掷沉重的沙袋,以期尽快将之填平。
  此时,光复军城头的弓弩手们也开始行动。
  密集的箭雨随着床子弩发射的大箭、投石机发射的石块轰然而下,一起协力给金军迎头痛击。
  不少暴露在外的金军士兵中箭惨死,他们的身体不会被回收,直接掉下去最好,没掉下的也会被后面人推下河沟,充作填坑之用。
  金军也不是没有防备,除了支起木幔以为防御,也会派遣大量弓弩手向城头射箭做火力压制。
  这个情况下,光复军的弓弩手占据地利,优势较大,他们也会支起木幔作为防御,保护弓弩手尽量不受伤害,然后放箭。
  双方对射,金军的损失明显超过光复军的损失,但是他们的人数远远多于光复军,所以依然可以在箭雨之中苦苦支撑。
  光复军同时使用床子弩和投石机发射大箭和石弹攻击掩护步兵填河沟的攻城器械。
  奈何这些攻城器械制造精良,质量很好,且本身具备相当厚重的防御设施,石块和大箭难以摧毁,更别说一般箭矢。
  在这些攻城器械的保护下,金军士兵们快速执行着主将的命令,大量沙袋被扔进护城河沟。
  尽管河间城护城河很宽,又深,但是奈何不了金军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的填充。
  人多,沙袋多,这样下去护城河是扛不住那么大量的沙袋的,护城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填平,失去守护城池的作用。
  所以守城部队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而毫无反应。
  除了投石机投掷的石块和床子弩发射的大箭之外,对于金军如此犀利的攻城行动,姜良平决定使用火器。
  火攻是很古老的攻城方式,也是古老的守城方式,攻城器械基本上都是木制,砸不烂,但是一把火一烧,也就没了。
  所以巨大的攻城器械往往会配备相当程度的防火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在攻城器械的外表涂满泥巴,让火焰达不到灼烧的效果。
  这年头的火器主要是以燃烧而非爆炸作为攻击手段,所有防御型兵器所针对的也是燃烧型的火器做出的防御改造。
  而姜良平决定使用的光复军新装备的火器却不是以燃烧作为主要攻击手段的。
  这一战,苏咏霖拿出了自己苦心收集制造的全部火器储备。
  火药的制造和储备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可用火硝的制造和收集成本都挺高的,苏咏霖的厕所突击队几乎跑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厕所。
  尽管如此,火药产量也难以提升。
  按照事前估算,苏咏霖一年来苦苦积攒的火药制成的火器都会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
  他把全部火器和火药储备的五分之一交给了河间城,另外五分之一交给了真定城,自己保留五分之一,剩下来的五分之二由其他城池均分。
  河间城与真定城的意义重大,是金军必然会攻取的核心城池,配备顶级的防御工具也是理所应当。
  当石块和巨箭无法进一步阻挡攻城金军的行动时,他就要拿出火器做进一步的攻击了。
  一声令下,士兵们给床子弩上火箭,给投石机上火球。
  火箭的效用在光复军水军攻击金军水军的时候使用过,取得了不错的效用,给金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和杀伤。
  做了原料配比调整和颗粒化处理之后的火药的爆炸性能比苏咏霖最早得到的金军粉末状和膏状的黑火药强了太多,在使用效果上甚至不是同一种东西。
  苏咏霖让火药工匠在制造火药的时候增加了火药配方中硝的含量至七成,又用尿给火药做了颗粒化处理,之后做爆炸试验,发现增加了硝含量的火药炸起来威力更大。
  而经过颗粒化处理之后,火药燃烧更充分,双重buff叠加,威力变大,声音更响,这火球顿时就不太像是以燃烧为目的的传统火器,而是有了点大威力炸弹的味道。
  为了增加威力,工匠们又往里头加了一些碎石子和制作武器剩下的铁质边角料,可以加大火器的杀伤力。
  而床子弩使用的火箭试验成功之后,用于投石机的火球也投入了实验。
  圆球状的火器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只是苏咏霖把它做得更大了一些,填充的火药更多了一些,爆炸起来威力更大一些。
  而由于投石机的准头实在不怎么样,有些时候攻击的目标能和预定目标差个十万八千里,投射手段的缺失也是火器使用起来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
  所以苏咏霖在工匠们实验投石机抛射火球的时候,让他们给火球做了一个木制底托。
  这个木制底托和火球的形状契合,整体用带子绑住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这样运输的时候更安全一些,使用的时候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种装置的火球一边重,一边轻,扔出去就能起到类似羽毛球自稳结构的效果,不会改变方向飞到什么奇怪的地方去,大体上还是向前,冲着敌人去的。
  早期没有膛线的火炮因为精度低,聪明的工匠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为火炮增加精度,让实心弹可以稳准狠的击中目标。
  这是苏咏霖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早期火器知识之一,正好能派的上用场。
  试验了好几次之后,证明这个装置有效果,精度比之前乱飞要好多了,落点也更有可控性,所以接下来生产的火球就都是这个状态了。
  火箭,火球,飞火枪,这是苏咏霖批准军队试用的三种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的火器,也是目前光复军可以量产的三种火器,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有其他的火器可以使用。
  这年头的火器的确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是种类多,实用性却很差。
  要么就是操作太繁琐,临阵使用难,要么就是安全性太差,对自己人的伤害比对敌人的伤害还要大,要么就是纯粹的成本太高,用不起。
  整出经济适用且操作相对简单的火器实在是不容易。
  不过一旦整出来,也就是金军无法拥有也不能反制的新式武器,对金军的威慑力度应该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火药颗粒化处理,要是没有专家这样告诉完颜亮,完颜亮能想到怎么处理?
  技术壁垒啊。
  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