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他现在还活着啊!
  你们这帮逆贼难道就不能等我死了再闹事吗?!
  有什么苦有什么罪不能忍着受着到我死了之后再尽情折腾吗?
  非要在我活着的时候折腾?!
  混蛋!混蛋!混蛋!跟那帮总是想着北伐中原的蠢货一样,都是混蛋!混蛋!
  赵构痛苦地揉捏着自己的脑袋。
  好一阵子之后,发泄完了情绪,赵构终于无可奈何地思考着一旦光复军真的创造奇迹反推金国,他们又该如何去做。
  这群贼,会另外在中原建立一个国家吗?
  他们会和大宋敌对吗?
  谁也不知道。
  之后几天,枢密院综合各方情报,对占据河北山东的光复军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了解。
  于是,光复军起义一年多以来,大宋朝廷的最高决策者们终于第一次全面的认识了光复军这支中原汉人武装团体。
  根据情报显示,光复军成立于去年三四月之间,刚一成立就与金国为敌,开始了征伐,一路和金国拼杀至今,夺取山东、河北之地,将金国打得大败。
  光复军第一任领导人为临沂人赵开山,他自号开山赵,带领光复军做大做强,将势力扩张到山东、大名府和河北,是光复军最主要的创立者。
  第二任领导人是同为赵氏族人的赵祥,是找开山的族弟,关系不算很近,但是比较受到赵开山的宠幸。
  但是也有情报显示,赵祥的上位内有玄机,本该是赵开山的儿子赵玉成登位,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赵祥登位,个中内情不明,民间传闻很多,各种离奇的推测都有。
  然而这种情况却让部分南宋官员产生了奇怪的既视感……
  然后就是当今的第三任领导人,名为赵作良,是赵开山的族叔,长久以来一直在赵开山身边担任重要职位。
  但是后来,他因为儿子参与贪污案件而被革职,之后一度沉寂,再往后,却是他推翻了赵祥的统治,自立为光复军领帅,成为光复军最高统领者。
  个中内情一样相当复杂。
  由于南宋从始至终对光复军都不是太关心,对他们的了解限于军事行动,对其他的动向还有内部情况兴致缺缺,所以直到他们真的需要了解光复军的时候才发现情报匮乏,且来源广泛,内容杂乱无章,真伪难辨。
  花了很多时间整理、辨别真伪,枢密院的官员们才最终确定光复军内部除了赵氏统治者之外,还有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
  这股势力的领头人叫做苏咏霖,表字雨亭,不知道哪里人士,但是据说非常年轻,本身和光复军现任领帅赵作良是女婿和丈人的关系。
  这个苏咏霖也是光复军元老之一,最早参加光复军大起事的人之一。
  虽然年轻,但是升官很快,起事没几个月就是光复军的骠骑将军,等赵祥登位以后又成为大将军,据说战功赫赫,威望极高,光复军内部都以他为战功第一,称之为光复军第一名将。
  对于这个称号,很多枢密院官员不以为然,觉得这是矮子里面拔高个,瘸子里面挑将军,没什么大不了的,中人而已。
  山东和河北的金兵很显然非常虚弱,是纸老虎,只是这个人把这个事实戳破了而已。
  但是陈诚之和王纶却对这个称号很感兴趣。
  就目前碎片式的情报综合来判断,这个苏咏霖是真的很能打。
  光复军占据河北与山东这两块地盘也不是充话费送的,那是真的打下来的,小城也罢大城也罢,野战也罢,都是打赢了的。
  金国也并非没有任何反应,也是进行了极力反抗的。
  他的驻地在河北河间府,据说光复军从山东向河北进军的战斗都是他打的,他在河北把金军打的屁滚尿流,从而占据了河北,威胁燕云。
  而由于当前光复军领帅赵作良是苏咏霖的老丈人,所以陈诚之和王纶一致认为赵作良的上位离不开苏咏霖的支持。
  甚至就是苏咏霖帮助赵作良发动兵变,杀了赵祥,夺取了光复军的领导权。
  “照这样说来,光复军眼下真正掌握实权的,搞不好并非是赵作良,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苏咏霖啊。”
  陈诚之放下手里的文件,看向了王纶:“光复军最早的参与之人,光复军第一名将,驻地河北,打败了河北金军……德言,我感觉到,这个苏咏霖不是一般人。”
  “看起来是有点名将的味道。”
  王纶也放下了手里的文件:“面对金人,战绩是不能伪造的,金人不可能轻易放弃山东,更不可能放弃河北,只有被真正的打败,才会溃逃,否则,这个苏咏霖凭什么驻军河间府呢?
  河间府,真定府,河北两大重镇,占据这两大重镇,只要越过雄州、霸州,就可以威胁燕云之地,这种情况下,金国不可能没有反应,但是他还是在河间府站稳脚跟了。”
  “是啊,起事一年多,居然就能占据河间府这种重镇,此人恐有帅才……咱们为什么到现在才注意到此人呢?”
  陈诚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缓缓开口道:“此人既然可以在山东、河北多次击败金军,那么此番金军若南下,此人必然也会和金军殊死一搏,胜败还不好说吧?”
  “咱们毕竟不认识他,也不知道光复军到底有多少军队,多么精锐,而且战阵之间,没什么不能发生的事情,所以这一切也只能等仗打完了再说。”
  王纶摇了摇头,无奈地笑道:“不过,不管怎么说,咱们这一次终于要对金国说个不了,真的,堂堂大宋,对蛮夷之国称臣,你不觉得心里堵吗?”
  陈诚之愣了片刻,摇了摇头。
  “德言,慎言,这种话不是官家乐意听到的。”
  “官家不乐意听,我却必须要说,我不开心啊。”
  王纶长叹一声。
  陈诚之犹豫再三,也是长叹一声。
  “开心就有问题了,可是眼下这种时局,咱们又能如何呢?大宋军队能打败金军吗?满朝文武能上下一心吗?还没北伐呢,自己人先打起来了……哼!就这样也能北伐?”
  陈诚之苦笑一阵,看着王纶道:“更何况,官家可能根本就不想北伐,之前那么好的机会,官家都不出兵,更别说现在金主可能集合数十万大军南下,不少人怕是已经吓破胆了。”
  “唉……”
  王纶长长叹息一声:“国无良将,少良臣,何日才能光复中原,还于旧都呢?自明,你说咱们会不会和诸葛武侯一样,一辈子想着还于旧都,一辈子却都不能还于旧都?”
  陈诚之听了,默然无语。
  诸葛武侯,诸葛亮,一个悲壮的千古传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一生的悲愿,也是他终究不能达成的目标。
  南宋的人口状态军事实力远远强于只占有四川一地的季汉政权,难道也要从始至终都不能还于旧都吗?
  陈诚之有很不祥的预感——
  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从南向北完成天下一统的政权,所有天下一统的政权,无不是由北向南。
  大宋,能打破这残酷的诅咒吗?


第375章 耶律元宜讨厌完颜亮
  做出决断之后,南宋君臣忙着研究光复军,忙着关注北方战局,并且始终不曾对完颜亮的国书进行回复。
  完颜亮得不到回复,心知南宋大概不会顺从他的意思出兵助战。
  他很生气,生气赵构那胆小如鼠的老儿居然敢回绝他的命令。
  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至少给了他出兵伐宋的借口。
  宗主国的命令你不遵守,那我打你就是理所应当!
  完颜亮怒气勃发,下令整个朝廷加速运转,尽快搞定南征之事,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征河北、山东了。
  那么大的军事动向,苏咏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九月九日、十日开始,他就不断得到关于中都地区金兵进行大规模调动的情报,这些情报的出现让苏咏霖判断金国要动兵了。
  第一批次的进攻人数不太多,根据后勤人员数量判断,人数约在两万上下,骑兵少,步兵多。
  前进方向是出雄州或者霸州,抵达保定,顺着滹沱河南下,兵锋貌似直指河间府,有一种上来就要和苏咏霖刚正面的感觉。
  苏咏霖把驻地放在河间府,本身就有一种“天子守国门”的象征。
  当时也有一些部下建议苏咏霖不要那么头铁,把自己的驻地安排在河间府,河北本就是一马平川,骑兵奔袭转瞬即至,河间府距离金国占领区离得那么近,一点战略纵深都没有。
  到时候金军选择骑兵快速突破到河间府,大概也就两三天的时间,河间府就会被金军兵临城下。
  然而苏咏霖并不介意,他就是要那么头铁,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苏咏霖有勇气,敢于和实力更强的金国中门对狙,当面对线。
  不怂!
  他要做出和南宋完全不同的态度,让中原汉人的心归附于自己,而非南宋。
  很显然,他的策略很成功,至少就目前的民间调研来看,他治下民间对南宋的态度相当负面,这就足够了。
  而当下这一战,是向所有中原汉人证明他有保护自己的政权、子民的实力的一战,这一战一旦获胜,他将正式确立自己在整个中原的地位,打消人们心中对他的最后一丝疑虑。
  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大丰收的时候。
  到那个时候,南宋回归中原的最后一丝可能就会被他彻底掐断。
  而为了这一战,他必须要竭尽全力,将自己全部的积累、砸钱砸出来的优势一口气全部堆上去,和完颜亮决一死战!
  金兵既然准备动了,那么就绝对不会停下来,直到彻底战胜为止,这场大战役都将持续下去。
  在此之前,苏咏霖已经下达了坚壁清野令,而此时此刻,苏咏霖又在河间府下达了总动员令。
  他下令三十个城防司令部与山东各州府快速进入战时状态,各地军队全面进入一级战备,随时准备打仗。
  情报组织全面进入军事情报探查状态,放弃其他的情报探索,全力侦查金军任何一部队可能的动向。
  目标包括河东南路、北路还有南京路的金军。
  完颜亮一旦出征,河东的金军、南京路的金军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跟着一起出兵。
  根据苏咏霖自己的推测,光复军起码要遭到三路进攻。
  而河北与山东的地形都是适合进攻而不适合防守,适合做为大一统政权的后勤主基地,却不能作为长久坚守的根基。
  若不能靠着进攻打开局面,河北与山东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
  苏咏霖的坚壁清野计划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防守之后的触底反弹——大反攻。
  为了实现大反攻计划,苏咏霖需要坚壁清野为他争取时间,消磨金军的实力。
  而因为金军先锋军的成军和率先推进,使得河北坚壁清野之策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苏咏霖为了给坚壁清野之策争取更多时间,决定亲自率兵北上迎战那支金军先锋。
  他准备打败这支金军先锋,挫一挫金军的锐气。
  根据情报所得,苏咏霖知道金军打算用滹沱河水运送粮草和军队,好让他们顺着河水一路南下,顺顺利利的直抵河间府。
  既然如此,苏咏霖就要使用传统艺能,派遣自己的优势水军顺着河水北上,阻击金军船队的前进。
  话说苏咏霖也不知道金军方面到底对他了解多少,亦或是根本就不了解,或者说是不上心。
  在水军上吃了那么多次亏,吃亏还吃得那么大,居然还敢对他用船只?
  老老实实等到冬天河流上冻之后再南下的话,固然金军会失去运粮的快捷通道,但是苏咏霖也就会去失去水军这一利器,不得不用步军与金军正面对决。
  而现在南下,他的水军绝对不会手软。
  他的水军不仅可以在大海上驰骋,一些小船在内河之中也能顺畅的游荡,水军士兵们不仅可以驾驶大船在海上遨游,也能在河上划来划去,顺便捞捞鱼虾,改善一下伙食。
  奉苏咏霖的命令,水军副将周满城率领八十多艘体型稍小的船只、一千多名水军士兵,顺着滹沱河一路往北,去寻找金军的辎重船只,准备给他们好好的上个劲儿。
  而金军方面似乎并不清楚光复军正在做什么。
  金军两万先锋军在主将、兵部尚书耶律元宜的带领下从中都南下。
  一路上,他的行动并不快,甚至可以说稍微有点磨磨蹭蹭,九月二十六日才带领军队抵达益津关,进而向保定进发,准备进一步南下。
  说老实话,耶律元宜并不想做这个先锋军主将,对于这个主将的职位他甚至可以说是抗拒的。
  但是完颜亮这样要求,强行命令,他也没办法。
  打心底里,他对完颜亮是一肚子牢骚的。
  他是辽国皇亲国戚出身,他老爹靠着向金国出卖辽国末代皇帝的行踪换取大功劳,被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