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支军队出动之后,剩下来整个南征主力军还需要进行一部分准备才能完成最后的出击准备。
  十二万战兵,还有超过三十万的签军、民夫,超过四十万人的庞大军事集团的出动,背后所需要付出的是天文数字般的粮草、军械、生活物资、钱财等等。
  整个朝廷就在完颜亮的驱使下大规模动弹起来,为了即将到来的全面南征做工作。
  而既然中央军出击了,河东与南京路的军队也不能死守当地不出击。
  之前完颜亮给他们的任务是死守当地不准出击,但是现在既然朝廷主力准备出动了,他们就也要做好出击的准备。
  于是完颜亮下令河东南路、北路两路兵马都总管完颜毅英与开封留守孔彦舟做好进攻准备,等他的大军准备好了,就一起出动。
  完颜亮的战术安排总体上形成一个兵分三路进攻的局面,试图一举把光复军歼灭。
  完颜亮将率领主力精锐部队从正北方向出击,大军威压,应对光复军主力。
  河东兵马都总管完颜毅英率领军队直取真定府,夺回这一河北重镇。
  孔彦舟的部队实力最弱,那就从南边进攻,目标是和南宋接壤的几个州,捅光复军的腚眼,让他腹背受敌,不能专心对抗金军。
  完颜亮怀着隐隐的担忧,也怀着一统天下翻身做圣主的雄心壮志,准备对光复军发起强大的攻势。
  与此同时,完颜亮想起了之前派人去南宋问话的事情,于是去询问纥石烈良弼,得知南宋方面至今还没有回话,这让完颜亮有点生气。
  “赵构那老儿难道敢违背我的命令?他真的不出兵?好啊,好啊,他要是不出兵,我就有了伐宋的借口了!”
  完颜亮重重的哼了一声,言辞之中,俨然是把南宋当做嘴边的一块肉了。
  事实上,赵构还是挺纠结的。
  九月中旬,赵构同时得到了光复军发生内乱和完颜亮要求他出兵北上夹击光复军的消息。
  光复军的内乱好像闹得挺大,连着换了两茬儿领导人。
  第一任领导人赵开山病死以后,换了一个叫赵祥的,还给赵构送来表章,表示自己继承了赵开山的地位,将继续作为宋臣而存在。
  赵构还没来得及决定要不要答应他继续当大宋之臣,他就完蛋了,一个叫赵作良的人成为新的领导人。
  他又给赵构送来表奏,说赵祥是叛逆,害死了赵开山,他拨乱反正,现在已经成为正式的光复军之主。
  他也愿意做宋臣,听从大宋的号令,希望得到大宋的援助,比如钱啊物资啊,有什么都可以,反正光复军什么都要,不嫌弃。
  这明晃晃的伸手要钱的姿态让南宋朝廷感到忧虑。
  连着发生两次领导人变更让南宋朝廷对光复军集团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产生强烈的怀疑。
  赵构心中不安全的感觉陡然增加,怀疑光复军差不多要完蛋了,于是在他的指示下,南宋单方面切断了和光复军的任何联络,对光复军的主动联络不作任何回应,冷处理。
  除了情报继续搜集之外,基本上赵构已经不打算和光复军集团有任何的联络。
  紧随其后,完颜亮的国书就送来了。
  完颜亮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宗主国皇帝的身份要求藩属国皇帝赵构出兵北上协助他的大军平定光复军之乱,和他的百万大军一起作战。
  事成之后,他会赏赐边境四个州给南宋当酬劳。
  这是好处。
  如果赵构违逆宗主国的要求,不出兵协助作战,那么就视为抗旨不尊,大不敬,且有叛逆之意,违背了两国缔结的和约,那么等完颜亮收拾完光复军之后,就要进攻南宋,教训赵构。
  赵构当时很生气,但是更多的是害怕,就召集部分心腹大臣秘密商议此事,问他们到底是该拒绝还是该顺从金国的意思出征。
  面对这种要求和赤裸裸的对宋国、对赵构的侮辱,就连一向主和的汤思退都不敢说要听金国的话,更别说激进的北伐派陈康伯了。
  陈康伯出离的愤怒,当庭把完颜亮的祖宗给辱骂了一顿,对他的父母和妻子儿女的生老病死生儿育女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关心备至,担心他们和一个禽兽生活那么多年的人身安全问题。
  然后陈康伯要求大宋用军队来回复完颜亮,让他知道大宋的回复到底是多么的愤怒。


第373章 赵构忽然发现自己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对于陈康伯的要求,赵构心怀担忧和疑虑,始终拿不定主意。
  他十分担心完颜亮会在收拾光复军之后南下攻宋,将他珍视的和平生活彻底毁掉。
  而这自然让很多持主战立场的官员感到不满。
  于是在这场秘密接见之后,这份国书的相关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悄然泄露到了宫廷之外。
  于是这份国书在临安朝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别说坚定地北伐派与保守的主战派了,连很多持主和派立场的臣子都对此感到莫名愤慨,感到他们的尊严受到了非常明确的折辱。
  过去金国只是暗戳戳的表达对南宋的不屑,从没有如此明晃晃的威胁过南宋。
  过去南宋虽然没有里子,但是至少还有面子。
  可是这一次,里子和面子都没有了。
  完颜亮未免也太过分了。
  除了少数臣子保持沉默不表态之外,大部分臣子都上表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对金主完颜亮痛骂出声。
  他们强烈要求赵构驳斥这份国书,原封不动把它送回去,以示大宋对金国的态度。
  自身难保了还敢威胁大宋?
  真的以为大宋养兵四十万都是吃干饭的?
  北面有契丹人造反,南面有汉人造反,倒要看看你完颜亮究竟俺不敢在再把大宋逼到对立面!
  值此大好时机,激进的北伐派势力趁此机会大声疾呼,要求朝廷出兵北伐,夺回开封,还于旧都,给金国一点颜色看看。
  无数太学生、一般吏员和低级官员都在此时上书给朝廷,激烈主张朝廷对金国强硬表态。
  其中以敕令所删定官陆游最为激进。
  他高声疾呼大宋对金国称臣是极为耻辱的事情,如今金国内忧外患不断,中原豪杰蜂拥而起反抗金国,正是大宋北伐中原、夺回故都和国家尊严的时候,此时不北伐,更当何时?
  陆游文采飞扬,写的文章在民间读书人当中和低级官员当中广泛流传,取得了很大的影响力。
  受到陆游文章的鼓舞,一大群文人士子对金国群起而攻,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压得胆怯的想要顺从完颜亮的势力不敢抬头。
  可以确认的是,再怎么独裁的政权也会受到民意的影响,哪怕这种影响微乎其微,总也还是有的。
  平时大宋君臣关起门来商量政务,不给外面人知道,但是这种瞒不住的国际大争端根本就不是大宋君臣能单独决定的。
  受到了朝廷内部和民间巨大的压力,汤思退等人迟迟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赵构左右摇摆不知道该怎么办。
  北伐肯定是不能北伐的,赵构直接就把这个选项给排除掉了,金国不来打他他就千恩万谢了,他又怎么可能自己主动去找茬儿呢?
  但是如果不能做出一点反应顺应朝野内外的强硬潮流,他这个皇帝怕就是要成为众矢之的了。
  众怒难犯。
  面对众怒,赵构难免也有点心虚。
  于是他再次召集了重臣对此事做最后的商定。
  问题的难点在于不出兵,就会给完颜亮南侵的借口,如果光复军能扛住这波进攻,那么南宋当然是最安全的,出兵与否都不重要。
  但是如果光复军只是一滩烂泥,被完颜亮一推就倒,那么南宋就会非常危险,因为完颜亮带着“百万大军”可以顺势南下,威胁南宋的江淮防线。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光复军够不够硬。
  本来听说光复军屡次击败金兵,大佬们对光复军的评价还算不错,结果连着两次内乱,换了两个领导人,这种评价瞬间急转直下。
  南宋的精英们都认为光复军内部出了大问题,怕是根本扛不住金国的进攻,很有可能会被一波带走,然后完颜亮饮马淮河……
  可陈康伯并不在乎。
  “不管光复军是不是乌合之众,这份国书都是极其无礼的!我大宋对金国称臣十数年,已经有损国格,到了这个地步难道还要被金国侮辱、鄙视吗?主辱臣死,陛下如果受辱,请治臣死罪!”
  陈康伯向赵构深深一礼,表达了自己宁折不弯的态度,对赵构进一步施压。
  赵构十分无奈,于是看向了汤思退,指望汤思退说点什么。
  可当前局势下,汤思退是真的不敢说出平常的那些言论。
  平时也就罢了,现在再这么说,就是撞在了主战派的枪口上,自己找死。
  他真的怕从这里出去之后被陈康伯一顿编排,从此名声就臭掉了,到时候外面的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淹死。
  他也不能完全无视民间评价,那对他而言还是有点意义的。
  于是汤思退斟酌再三,还是做出了表态。
  “臣以为,金主此为实在是太过分,太辱没大宋国格,辱没陛下的威严,如果咱们真的出兵助战,恐怕会引起巨大的争议,所以老臣以为,出兵,是万万不可。”
  汤思退都反对了,赵构于是彻底死了出兵助战换取一个安全保障的心思。
  但是他依然需要安全感,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否则他会十分痛苦。
  “如果不出兵,被金主抓住了把柄,光复军再崩溃,金主百万大军饮马淮河,对大宋来说,岂不是亡国之危?”
  陈康伯立刻反驳。
  “就算中原大地相安无事,他都不可能聚集百万兵马,更别说眼下辽东有契丹人造反,山东河北有汉人造反,金主根本不能调动全国兵力,撑死了有三十万人。
  战争中之损耗,分兵各地剿贼、镇抚、恢复秩序等等,最终能用来进犯大宋的兵力能超过十万就算是他的本事,他最多只有十万兵马,甚至还不到,而大宋有四十万兵!
  四十万兵,都是朝廷花钱养着,朝廷花钱养兵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用在这个时候吗?如今朝廷大军主力尚在,北伐尚且不惧,更何况防守?所以陛下,何惧之有?”
  赵构心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年被追到海上去的是我又不是你,你怎么会懂得我的痛苦和心理阴影?
  于是对上陈康伯的激进言论,赵构基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又向其他臣子询问,最终大家汇总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不答应,不拒绝,不表态,就跟你拖着。
  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绝对不能出兵给金军助战,那会遭到民间的剧烈反弹,乃至于动乱,得不偿失。
  然而一旦光复军覆灭,南宋将直面金国的威胁,到那个时候南宋必须要有一战之力,用以自保。
  于是赵构万般无奈地下令枢密院开始主持军备整顿、检查,准备战争。
  下令江淮地区的官员、驻军有个心理准备,万一金国南下,就要准备作战。
  文官守土,武将厮杀,一旦丢失领土,文官和武将都要做好被问罪的准备。
  承平十数年之后,武备松弛的南宋终于要再一次的重视起军事问题了。
  与此同时,赵构又要枢密院不断关注北方局势,借此准确判断金国到底能不能饮马淮河,南宋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一场久违的战斗。
  但是这都是表面功夫,按照赵构的本意,是要做一番投机的。
  南宋可以不答应,不拒绝,不回答,拖着金国,然后观望局势,如果光复军眼瞅着不行了,那就出兵北上进攻山东抢占好处,顺手堵住金国人南下进攻的借口。
  如果光复军居然创造奇迹,可以赶走金国,那么南宋就……绝对安全了?
  想到这里,赵构忽然发现自己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如果,仅仅只是如果。
  光复军真的打败了金军,推翻了金国政权,占据了中原,那么……
  南宋又该如何自处?


第374章 大宋,能打破这残酷的诅咒吗?
  经过一番思考,赵构发现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很大,甚至可以说非常微小,但是并不能说完全没有。
  这群反贼说是贼,但是硬生生从金国手中夺取了河北、山东,威胁到了金国的中都,战斗力甚至可以说是爆表的。
  南宋方面除了岳飞,可真没有谁对金国有那么大的威胁。
  而这群贼却做到了。
  他们真的只是昙花一现吗?
  亦或是有鲤鱼跃龙门的可能?
  这样一想,赵构忽然感到头疼不已。
  如果战后一切都恢复原状,无疑是他最愿意见到的事情,他不想折腾,他只想在死之前维持原状,至于他死了以后是怎么样,他也就不在乎了,爱怎样怎样。
  可他现在还活着啊!
  你们这帮逆贼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