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物资消耗了那么多,粮秣消耗了那么多,却不能取得应有的战果,这让撒八开始质疑自己到底该不该继续进攻辽阳。
  作为金帝国的东京,辽阳的地位当然很重要,占据辽阳府,足以切断金国燕云地区和辽东地区的联络,使金国失血严重,难以为继。
  但是同时,辽阳也是重兵把守的地方,距离金国中枢也很近,方便随时支援,金国不可能坐视辽阳被攻克,一定会派大军支援,一旦大军支援抵达,契丹光复军又该如何对抗呢?
  排除一切问题不说,单说辽阳高大的城池和宽深的护城河,加上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守军,就让撒八感到头皮发麻。
  他们没有乱了阵脚,没有开门投降,而是据城死守,这样继续下去,怎能不让撒八感到忧虑呢?
  而相对于辽阳府,临潢府的距离更远一点,远离金国中枢,他们想要救援,想要出兵都要更加困难一些。
  而且相对于辽阳府,临潢府的地位稍低,战略地位也没有辽阳那么重要,二选一的话,金国一定死保辽阳,而不是临潢。
  在这里看不到攻克辽阳的希望,而且大军的损失也渐渐变大,主力的锐气被消耗的一干二净,继续打下去,怕是要被耗死。
  该不该更换一下战术思路,选择其他的方案呢?
  撒八开始思考契丹光复军的未来,并且逐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跳出这个圈子,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开创更加了不起的基业呢?
  另一边,苏咏霖召回了苏隐,向苏隐询问契丹光复军的种种情况。
  通过苏隐的描述,他对契丹光复军目前的处境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契丹光复军战胜了萧怀忠,取得了大胜,兵力扩充到八万人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充,突破十万只是时间问题,控制的底盘也在不断扩大。
  军队人数增多,武器装备也在不断地增加,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攀升,声望越来越大,很多对金廷感到不满的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奚人都去投靠他们。
  他们目前的战略是兵分两路,希望同时攻破东京辽阳府和临潢府,扩张势力,并且把辽东地区和燕云地区分割开来,切断金国的胳膊。
  “他们认为之前咱们攻取山东、河北已经是一次大成功,断了金国一臂,为了彰显契丹光复军的强悍,他们也要断金国一臂,南北呼应,响应咱们的攻势,把金国打懵。”
  苏咏霖看了看地图上的标注,顿时皱起了眉头。
  “这个情况可算不上多好,比起我,他们的起点更低,距离金贼中枢更近,注定更加危险,咱们被金贼中枢注意到的时候,整个山东都到手了,已经有底气了,他们可没有。”
  “阿郎不看好他们的计划?”
  “不看好,他们除了骑兵比我们多,更加善战之外,相对于金贼来说没有任何优势。”
  苏咏霖摇了摇头:“临潢府也就算了,为什么要打辽阳?辽阳是金国五京之一,城墙也好,护城河也好,城内守备兵力也好,都不是他们该去招惹的,攻城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苏隐无奈道:“可能他们就是想断金国一臂,响应咱们的攻势。”
  “断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别到时候金国的臂没断,他们的命却没了,他们应该妥善利用骑兵的优势,往北走,把临潢府当成前线,深入草原,发挥骑兵优势,不断给金国放血,而不是在平地上和金国步军硬碰硬。”
  苏咏霖摇了摇头:“照他们这样打,一旦金兵固守城池不出战,很快就会把他们的锐气消磨一空,锐气没了,这支军队想要再打开局面就难了。”
  “阿郎认为他们不能长久?”
  苏隐询问道。
  “那我就不清楚了,决定他们能不能长久的不是他们,而是金贼,我只是不看好他们的决定。”
  苏咏霖站起了身子,走了几步,开口道:“不过就算他们占不了上风,金贼想要一口气平定他们也不可能了,势头已经起来了,想要彻底打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接下来……”
  “接下来就要看咱们了,契丹人大概率只能走到这一步,想要吸引金国大军怕是没那么容易的,金国大军还是要靠咱们自己应对,求人不如求己,他们能打到这个份上,给咱们争取了那么多时间,已经很好了。”
  苏咏霖带着苏隐走出了军帐之外,听着耳畔隐隐传来的军队的操练之声,很是满意。
  契丹光复军的起事和存在在他看来本来就是权宜之计,为了牵制金国的军力,消耗金国的国力,给他增强自身争取宝贵的时间。
  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长久的战略,契丹人的起事不可能成功,但是尽管如此,也足够了,能让他们在战场上消耗金国军队,就很好了。
  到头来,能否推翻金国,还是要靠自己的硬实力,硬实力不过关,一切都是妄言。
  所以自打军队改组完成之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对雄州和霸州的进攻。
  虽然说他没有打算彻底与金军开战,但是当他发现金军坚持防守而拒不出战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练兵的大好时机。
  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苏咏霖轮番调动各支部队上雄州和霸州前线参与攻坚,不只是十大主力军参与了进攻,三十二个独立营也被他轮番拉上了战场。
  说实话,这些战事的规模并不大,战斗并不激烈。
  金军是死抱着防守、绝不出击的策略,在苏咏霖的威逼下居然主动放弃了霸州的大城县和文安县。
  他们不断往后退,以益津、保定和归信三县为铁三角,依托瓦桥关和益津关两大关口,沿着易水河、滹沱河打造了坚固的防线。
  这坚固的防线给苏咏霖的进攻带去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很巧的是,他并没有打算真的攻克这里,否则他就会把十万大军全部压上去和金军战略决战,一举夺取雄州、霸州,直取中都。
  当然这很难就是了。
  苏咏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练兵,让新兵见识战场,在老鸟的带领下熟悉战场,以此弥补之前一战损失太多老兵带来的战力下滑。
  所以面对金军打造的营垒防线,苏咏霖是以一种战术角度去对待的。
  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部队有没有在这样的地形环境之中击败金军守军的能力。
  所以各支军队轮番上阵,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用最强火力面对金军严密的防御。
  金军这种严密的防御策略极大的考验了各军的组织度和将领的战术水平,稍有不慎,就会把练兵之战打成溃败之战。
  那是不能被接受的。
  现在看来,练兵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各军接二连三发起进攻,两个多月的时间接连攻占金军八个营垒,歼灭金军数千。
  金军不主动出击,则光复军各军进退自如,损失也较小,更重要的是每一支部队都有了战斗经验,对战场有了初步的认识。
  每一个新兵也都见了血的颜色,闻了血的腥味儿,见识到人被砍成几段之后是什么模样,有了浑身发抖半夜做噩梦的战场初体验。
  不过让他们上战场不单单是为了让他们熟悉战场。
  如果仅仅只是让他们熟悉战场,那么轮番作战的意义就非常有限了。
  苏咏霖想要做的是让他们在战场上学习,在战场上成长。
  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很重要。


第342章 学习型军队
  苏咏霖一直非常重视军队里的教育工作。
  除了思想教育,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也相当在意。
  军队改组结束之后,他明确规定了指导司负责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教育,而军事教育则由军队里自行组织的军事教导队负责。
  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教育,指导司已经运行的较为熟练。
  从指导司总部举办的针对各级军官的学习班和军队内部指导员针对士兵的学习小组,各自有各自负责的领域,任何一个层面都不会拉下。
  士兵以读写三百字为扫盲基本合格的标准,中低级军官则要达到五百字以上才能算合格。
  完成扫盲任务之后,士兵们就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了。
  他们会迅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会主动汲取知识,文化水平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整个人也会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更像是个人了。
  思想教育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每天都在进行的。
  而在军事教育层面,苏咏霖也是实行一个层层负责的体制。
  兵团里的高级军官很大一部分都是苏咏霖自己带出来的,从思想到文化再到军事领域都是传承自苏咏霖,然后跟着他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总结出一套针对金军的作战方法。
  他们一路走来,打过胜仗,也吃过亏,本身的战斗经验不能算少,而且还有苏咏霖很早为他们打下的底子,把他们掌握的东西传授给中层、基层军官不是难事。
  军队改组以后,一切走向正规化,金军被打得很惨,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南下,所以军队也有了更多的日常时间。
  日常时间里苏咏霖也不会让他们懈怠,除了军事技术的练习,文化方面的学习就是最重要的。
  苏咏霖要求每个军的高级军官组成一个军事教导队,任务就是召集中层、基层军官,传授给他们军事知识。
  包括怎么行军、后勤需要什么、如何安营扎寨、什么地形用什么战术等等。
  高级将领们在前边讲,中层、基层的军官就在后面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有不懂的地方还要举手提问,不能不懂装懂。
  每次授课开始之前都要就之前讲过的知识进行抽查提问,答出来算合格,答不出来就要惩罚、作检讨。
  如果学习态度消极,还要面对指导员的谈话,若是屡教不改、态度恶劣,甚至会被革除军官职位,做回一个大头兵。
  中层基层军官学习完毕之后,再回到自己的部队里,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底下的士兵,让士兵跟着学习。
  学习不是傻傻地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士兵们也要活用自己才认识不久的字,用握刀扛枪的手捏着笔,进行相对艰难的记录。
  也就是另一个维度上的活学活用。
  这个过程中,出现过不少士兵抱怨学习难度太大的事情。
  这些士兵们纷纷表示学习难度如此之大,他们宁愿挺着长枪去外面刺上一百下,也不愿意拿着笔绞尽脑汁的写字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苏咏霖高度重视,在指导司和指导司的官员们开了个会,讲了一下自己的意见,然后由指导司负责实施。
  然后指导员们上阵,把这些士兵聚集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们不认字的人和认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区别,以后的前途又有什么区别。
  “好比别人和你借钱,借了五百文钱,他识字,你不识字,你借他五百文钱,他给你写欠条就写上五十文,甚至五文,反正你又不识字,他写多少是他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话就非常戳人心窝子,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担惊受怕的表情。
  有士兵对此表示怀疑。
  “读书人一般不会有这种缺德的人吧?”
  “没有?”
  指导员一脸你太年轻了的表情看着这名士兵:“有文化的人专门欺负不识字的人,反正你不识字,你知道他写了什么,说不准他还写是你问他借了五百文,倒咬你一口,看你怎么办!”
  士兵们纷纷倒吸一口冷气,感觉情况不妙,学习貌似很有必要。
  如果这还不足以让所有人行动起来的话,接下来就更重要了。
  “现在兵团里的规章制度已经明确了,要想从兵卒做到班头排头这一类的军官,起码要认识五百个字,总帅说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好兵吗?
  在外头,读书习字那可是上等人才有的机会,咱们这群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算到头了,想读书习字,就要盼着下辈子投胎投个好人家,这辈子是没指望了。
  现在进了兵团,总帅把读书习字翻身的机会放在你们面前,请你们去学,你们一个两个怕苦怕累,摆在面前的好机会都要放弃,将来还能指望你们干什么?”
  这话也很戳人心窝子。
  指导员这一席话说的大头兵们面红耳赤羞愧不已,低着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一番思想动员之后,就再也没有听到有新兵怕苦怕累不学习了。
  于是在整个兵团内部,读书习字学文化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潮流,一种不去努力读书习字就会被人嘲笑的势头。
  苏咏霖还趁机在军队里开办了认字大赛,组织士兵们进行认字大比拼,准备了各种奖品。
  一本书啊,一支毛笔啊,一小瓶墨水啊,一把精炼小匕首啊,或者一次加餐的机会。
  士兵们读书习字的动力就更足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