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不是他屠戮二州百姓,这一战或许不用打的那么大,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于是这一战就开打了。
  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苏咏霖在河北大力整军、训练军队的时候,赵开山统领十万军队正式向南京路发起了进攻。
  他亲自统兵越过黄河向开封发起进攻,沿途遇到了金军的强力阻挡,双方在开封以东的地区接连展开数次大战。
  赵开山是憋着一口气一定要讨回场子,精锐齐出,把麾下最能打的李啸和陈乔山二人放在最前面和金军血战,屡屡击溃金军防线。
  金军也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和精兵,打防守反击战,一样可以挫败光复军进攻的兵锋,夺回失去的防守点,继续和光复军对峙。
  孔彦舟其实比较慌。
  南京路战区是金国比较重要的边境战区,直面南宋的军事压力。
  本身在边境几个州就必须要布置一定数量的军兵,这是不能动的边防部队。
  加上他为了防范光复军优势兵力对整个南京路的蚕食,还要分兵防御其他城池,所以总体上来说兵力不太多,能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那么两三万人。
  当然,他并没有料到赵开山居然直接领着主力来打南京路,还直接朝着开封而来,一副要弄死他的架势。
  在他看来赵开山最多派人收复曹州和单州,然后就不会越过黄河来攻,就算来攻,也不会动用主力,象征性的意思一下而已。
  毕竟他把曹州单州毁成那副德行,再怎么要开打也要等过几个月吧?
  结果赵开山还就真的一个月都没用就动用主力往开封而来了。
  情况不妙了。
  北方中央军主力肯定是无法南下支援他的,否则大名府也不会那么快的完蛋而得不到援助。
  问题有点大。
  孔彦舟摸了摸额头,摸出一手汗。
  为什么?为什么赵开山那么一头热的找他麻烦来了?
  其实如果他没有对曹州和单州进行焦土清理战术的话,赵开山未必会孤注一掷朝着开封来,但是他的确狠狠地扇了赵开山一巴掌,赵开山已经恨死了他。
  孔彦舟只能下令强征签军,用少量正规军控制大量签军在开封东部黄河支流两岸和光复军反复交手,双方互有胜败。
  孔彦舟在为人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但是由于多年带兵,对军事问题非常了解,是军事问题的行家里手。
  不说多么有天赋,经验还是足够的。
  所以光复军尽管人多势众,在正面战场上也没能占孔彦舟多少便宜。
  孔彦舟还善于使用少量骑兵发起突然袭击,对光复军造成一定的威胁,往往刚刚击破金军的防守据点就被金军骑兵突袭,失掉之前的战果。
  赵开山恼怒之下下令光复军骑兵发起强袭,试图和金军骑兵打个旗鼓相当,但是光复军的骑兵在这方面的确差点意思,难以和金军骑兵抗衡。
  光复军一时间难以突破金军的防线,金军也受限于战斗兵员不足,难以驱逐光复军。
  战局很快陷入了僵持阶段。
  而在战局陷入僵持阶段以后,孔彦舟最担心的反而不是赵开山率领的光复军了,而是南边的南宋是否会趁机发起进攻。
  这是他的狗头军师向他提出的担忧,说赵开山那么大动作的来进攻开封,很难说南宋方面不会有什么动作,万一南宋会策应光复军,那么整个南京路就真的危险了。
  孔彦舟一个人能同时应付光复军和宋军两路夹击吗?
  孔彦舟当时就觉得背后直冒冷汗——这是他出击曹州和单州之前所没有想到的事情,当然,他如果想到了,也就不会贸然出兵了。
  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除了多加防备、传令边境各州进入紧急状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孔彦舟只能求神拜佛,祈祷上天保佑南宋不要出兵北上配合光复军。
  南宋这边的情况其实挺复杂的。
  一方面陈诚之得到了赵开山的通报之后,感到十分震惊,立刻将此事上达天听,让皇帝赵构知道。
  赵构知道以后也很震惊,于是立刻找来宰辅大臣们进行商议。
  光复军大起义在中原发展得更好了,如火如荼,赵开山不仅攻克了大名府,还打算进取南京路,攻克开封府。
  他将以十万军队对开封府发起进攻,而进攻开封的时候,为了防止金军从边境调兵北上支援,他希望临安方面可以派兵支援他,牵制南京路的边防部队。
  总而言之双方可以协力,一起攻克南京路,之后南宋方面如果想要开封府,他也非常愿意迎接赵官家回归旧都。
  他还问了一句,赵官家是否思念故乡?
  这话其实正常说来是有点不尊重赵构的,有点阴阳怪气的感觉。
  但是赵构听了这话,却忍不住的想起了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开封。
  那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市,虽然在江北,却有着江南都无法比拟的繁荣与昌盛。
  人口繁多,商业繁荣,整座城市从日出到日落再到深夜时分都能看到人流,是一座不夜城。
  那座城市里的羊肉料理真的非常好吃,好吃到了几十年过去赵构依然无法忘怀的地步。
  临安的羊肉虽然也是顶级厨师做出来的,也很好吃,但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当年的那个味道了。
  他在那里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对于那座城市怀有深切的感情。
  当然,这种感情自然是无法超越求生欲望的,所以当求生欲占据高峰的时候,无论宗泽怎么呼喊,他都不会回到那里。
  宗泽喊得声嘶力竭,喊到了吐血而亡,他也不为所动。
  他早已被吓破了胆,吓出了心理阴影,开封是他跨越不过的心障,他想回去,但是他不敢。
  他矛盾到了极点,几乎矛盾出了人格分裂,每当他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就会左右互搏,然后选择安于现状,什么改变也不会做出。
  简而言之,赵构安于现状,只想随波逐流,不敢再做出任何会影响现状的决策,不敢背锅,不愿背锅。
  只要安安稳稳的,就好了。
  任何试图打破现状给他找麻烦的人,都是他所不喜欢的。
  而这,是陈康伯非常不赞同的。


第278章 北伐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陈康伯历来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反金斗士,他从来不会畏惧金人。
  但是他同样也不能理解那些畏惧金人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不能理解那些胆怯者,也就不能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软骨症,他不知道暴烈的手法并不能医治软骨症,只能加重病情。
  他只是一味地要求北上,北上,还是北上。
  于是他提出了动议。
  “赵开山十万大军已经准备进攻开封了,金贼相当一部分兵力都被牵制住了,此时此刻如果不趁机北上夺回旧都,光复中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北上?”
  软骨症重症患者汤思退还是老样子,坚决反对。
  “赵开山能否成事暂且不说,金贼在边境的兵力并没有缩减,依然很强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赵开山根本没有威胁到开封金贼的根本,否则他们早就抽调边境军队回援了!”
  陈康伯对汤思退的不懂装懂非常愤慨。
  “金贼不动边境军队是因为惧怕,因为惧怕我大宋军队北上,所以才不敢动,他们不敢确定我大宋军队会不会北伐,如果他们确定大宋军队不北上,你看他们动不动!”
  汤思退很不高兴,他决定摆事实讲道理。
  “陈长卿,说来说去,你不就是想要北伐吗?但是你以为北伐就是你一张嘴说出两个字那么简单的事情?选择军队,调集人马,准备粮秣、军需、运输民夫、相关官员、主帅等等,你知道要花费多少功夫吗?
  别的不说,单说北伐出兵人数,一旦北伐出兵,人数不可能少于三万,三万人的一场战事,朝廷就要支出三千万钱的军费!三千万!你知道朝廷要收回这三千万有多难吗?”
  陈康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如果人人都和你一样打仗之前先把账目给算了,然后讨论该不该花那么多钱,天下就不会发生战事了!是,打仗是要花钱,但是我们花钱,是为了更多的人口、土地和收益!
  大宋克服金贼南京路,夺回开封乃至于中原,那对于大宋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收益?多少万亩的良田,数千万的汉民,那可都是赋税的来源,你怎么就不考虑这个?”
  汤思退冷笑一声。
  “我就是考虑了这个才有此说,你当真觉得大宋北伐中原恢复故土,是真的可以给朝廷带来巨大收益的吗?别的我不说,我就问你一句,黄河怎么办?”
  这话一出口,殿中君臣数人的面色都不太对劲。
  陈康伯面色不对劲,陈诚之和王纶的面色也不对劲,连汤思退的“志同道合”的好搭档沈该都有点面色不对劲,更别提赵构了。
  汤思退一句话把大家都不太愿意提起的事情给说出来了。
  靖康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给自己争取逃命的时间而挖开了黄河大坝,导致黄河水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并进一步促使黄河改道,舍弃故道,夺淮入海。
  从此以后黄河水就变得极为暴躁不安,时常有泛滥。
  伪齐控制时期就为此头疼不已,到了金国直接统治中原的时代,更是折腾的金国不得安生,为此支出了大量的钱财,每隔几年就要休整一次,每隔几年就要救灾一次。
  金国也不是没有有见识的人提出彻底整修黄河的提案,也有过不错的方案,可以一口气把黄河整修到位,省的年年泛滥。
  但是一来这方案花钱太多,国库承担不起。
  二来金国政局一直不稳定,内斗频繁,外部呢,金廷始终担心南宋北伐夺回故地,所以也不太愿意彻底整修黄河。
  黄河就那么放着。
  金国都不愿意搞,南宋看着经过头疼脑热的样子,就更不想去接盘了。
  可以说黄河这个烂摊子是南宋上下绝对不想去触碰的存在。
  回归中原当然好,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原当然方便他们回去剥削,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可如果说得到的中原并不是和平稳定的,而是灾荒四起水患频繁的四战之地,那么他们自然要好好的寻思寻思,收回中原之后,能不能负担得起治理中原的成本。
  在这个南方读书人为主导的朝廷里,恢复中原就意味着南方地主豪强要大规模给中原输血,要花费大量钱财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而能否回收好处还在两可之间。
  这绝对是利于国家的,但是并不利于南方地主豪强。
  大家非亲非故,根本也不认识,素来也没什么交往,为什么要我出那么多钱帮你恢复家乡呢?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旦收复中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肆虐的黄河水,必须要治理黄河,要把黄河治理的安安静静稳稳当当,否则就不能稳定的统治中原。
  而金国人费了那么多事儿也没能治理好黄河,这个时候南宋回去接那个烂摊子,值得吗?
  且不说值不值得,真要到了那个地步,出钱的是谁啊?
  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更不是个军事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很要命的经济问题。
  汤思退的话其实就是主流意见,而陈康伯是彻头彻尾的非主流,是在主战派之中都很少见、也不受待见的北伐派思想。
  这下可好,陈康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他心中悲愤,恼火的瞪了汤思退好一会儿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最后还是陈诚之站出来打圆场。
  “恢复中原,还于旧都,这对于大宋来说当然是好事,沦陷的旧国土如果可以恢复,官家还于旧都,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考虑到中原实际的情况,或许还有待商榷,但是……”
  赵构瞟了一眼陈诚之,感觉他还有话要说。
  “但是什么?陈卿,但说无妨。”
  “是。”
  陈诚之开口道:“臣以为,就算朝廷还没有那个预算能整修黄河,赵开山占据南京路,也好过金人占据南京路,如是我朝能出兵帮他占据南京路,就更好。
  而且这赵开山到底也是我朝封官,就算只是名义上的,官家以大义名分也能制衡他,他在北,就能有人为我朝挡灾了,金人若要南下,也绝非易事,官家以为呢?”
  陈诚之这样说,倒是让赵构开始思考这其中的利弊。
  金国在南京路驻有军队,这对于南宋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打不打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
  就眼下来看,如果赵开山可以在北方和金国形成对峙的局面,把南宋和金国隔离开,那么对于南宋来说,那就是多了一道屏障。
  难道不是好事吗?
  赵构不敢北上,朝廷主流力量不愿意北上,他们都不敢承担风险,也不愿意承担那个经济职责,但是如果有人可以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