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咏霖能吃到肉,士兵也能吃到肉,苏咏霖能吃到干饭,士兵也能吃到干饭,只有个别的部队因为训练强度不同,所以饮食方面和一般军队略有不同,待遇较好,比如赤斧营。
  这也是军规所认同的。
  军官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凌驾于士兵之上。
  只有在战场上和训练场上士兵才有听令行动的义务,日常生活中士兵是相对自由的。
  辛弃疾基本没有见到胜捷军中有军官打骂士兵或者对士兵使用私刑的情况。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犯了错误,都是军法司的军法官严格按照军法进行惩戒,并且将具体情况通报全军知悉,没有任何隐瞒。
  惩戒之后,情节不重的话,需要军官或者士兵写悔过书,在自己的部队内当众宣读,表示自己认清了错误,然后全军鼓掌,欢迎他改过自新,回到这个大集体中。
  这一页就这样揭过去了。
  问题要是严重的话,就不会那么简单。
  胜捷军内决不允许任何军官对士兵使用私刑,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问题会非常严重。
  之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名训练军官因为几个新兵连续三次懒惰、不愿意早起训练而气急,从而动手殴打他们,事情传开之后,军法司立刻介入,并且第一时间报告给了最高统帅苏咏霖。
  苏咏霖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亲自前来参与处理。
  最后的结果是把那名军官撤职,使之成为普通士兵,书面检讨五百字,并且在全军面前做检讨,罚清理军营粪便三个月,还要当众向那几名被打的新兵道歉。
  而那几名新兵也因为不遵守军规遭到了惩处,道歉之后被撤销军籍,遣回原籍,家属取消军属待遇,军属收益全部收回,终身不得再次进入胜捷军、农会组织内工作。
  等于把他们拉入了黑名单。
  然后把这个处理方案公之于众,当时在胜捷军内部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处理结果能服众,所以普遍认同。
  这也对军官和士兵起到了间接的教育作用。
  这是胜捷军和其他军队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和大同思想最接近的地方,越是深入了解这支军队,参与到军队的运行之中,辛弃疾就越是能感觉到这里就好像一个微缩的大同社会。
  可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那个奋斗者的思想。
  甚至于苏咏霖这个开创者对儒家思想并不尊重,甚至会出动军队强行攻打曲阜县城,用武力胁迫孔家人出任曲阜县令。
  这毫不尊重圣人的行为,让辛弃疾十分震惊,也完全想不通。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让大同社会无比真实的接近了现实呢?
  这种矛盾感让辛弃疾极为困惑。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为什么它如此的接近大同社会,却又好像和这一切格格不入似的?
  辛弃疾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


第184章 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辛弃疾觉得他在指导司内所得到的答案还不够完善。
  那是一种成型的成体系的思想,可以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却并不能解除他的疑惑。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种思想的根源到底来源于何方,为什么会诞生。
  因为看出了辛弃疾在思想上的混乱,苏咏霖把自己最早给自家人还有工场里的工人们上课所用的资料整理了一下,交给了辛弃疾。
  “看看这些吧,我和你一样,也是从小读圣人经典长大的,但是我现在却要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些,就是我改变想法的根源,希望你看了之后,可以找到解决你的困惑的答案。”
  辛弃疾看着那厚厚一叠纸张,伸手接过,点了点头。
  “我会全部读完的。”
  “嗯,我的一切,就在其中。”
  苏咏霖拍了拍辛弃疾的肩膀。
  辛弃疾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住所,把这厚厚的一叠纸张摊开来,开始一张一张的细细阅读。
  他很快就惊讶的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长篇大论,而是一些苏咏霖的亲身经历。
  他把自己从小到大走过看过的地方、人、事件记录下来,类似于民情咨文,这厚厚的一叠纸张几乎全都是这些内容。
  辛弃疾一开始有些疑惑,这和他那种格格不入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耐着性子看了一张纸之后,辛弃疾忽然明白了。
  这是苏咏霖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近乎于他自己为自己写的自传,写的是别人,也是他自己。
  他作为一个生活优渥锦衣玉食的官家大少爷到一个叛逆的造反者这一角色转换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究竟尽力了怎样的思想转变,缘由全都在这里了。
  第一张纸一看起来就挺有年份的,记录的是苏咏霖九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南下贩私盐,在松阳县见到很多吃不上饭的人的事情。
  那个时候苏咏霖怜悯他们,想把身上的钱都给他们,让他们吃饱肚子,但是他的父亲阻止了他。
  他的父亲对他说,你能救他们一时,让他们吃上一两顿饱饭,但是之后呢?
  你能管他们一辈子饱饭吗?
  这一群人你或许管得了,但是吃不上饭的人成千上万,咱们贩私盐虽然赚得多,也养不起成千上万的人。
  所以,他的父亲让他收起良善之心,只对可以利用的人施以恩惠,对无法利用的人则不要管太多,因为他们早晚都要死。
  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的人身上,让对自己而言最有用的人活下来,收取他们的忠诚,获得他们的效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些一看就没有什么用处的泥腿子,则不要有多余的关注。
  苏咏霖对父亲的看法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都是人,为什么要区别对待?
  而且比起该救谁的问题,他更加在意为什么这些人会吃不上饭。
  想到这个问题关键之后,他这样询问父亲。
  他的父亲当时愣了一下,很久之后才说因为天灾人祸,但是人祸显然是最主要的。
  地主和官员联手,借着天灾的机会,用各种手段把农民的土地巧取豪夺,让有地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坐吃山空,最后沦为流民。
  地主和官员越来越富庶,无地农民则越来越凄惨,能在城里找到工作还好,找不到的,最后就是这样的下场。
  苏咏霖又问那些人为什么要掠夺农民的土地?
  凭什么?
  父亲回答说,因为那些人有权有势,且无比贪婪,他们尽管已经有了很多,但是渴望获得更多,欲壑难填,哪怕全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他们占据了,他们也不会满足。
  苏咏霖又问难道没有人管束他们,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吗?
  父亲说,往前历朝历代都有人管束,但是咱们大宋是没有的。
  他最后做了总结,认为吃不上饭的人之所以吃不上饭,天灾的原因只占一部分,且不是最主要的,人祸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要让吃不上饭的人吃的上饭,最主要在于解决人祸的问题,不能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肆无忌惮的掠夺土地。
  同时苏咏霖想到往前历朝历代都有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政策,可是有宋以来却没有了类似的政策,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觉得很困惑,想要去找到答案。
  这一张纸就写到了这里。
  读完之后,辛弃疾感到很惊讶。
  觉得苏咏霖年仅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想到了人祸为主天灾为辅的问题,并且思考起了土地兼并的事情。
  太聪慧了。
  他九岁的时候还在祖父的指导下苦读儒家经典呢。
  辛弃疾对苏咏霖的思想历程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接着往下看。
  往下看,就能看到苏咏霖历次跟随父亲或者祖父外出的见闻,多是百姓的斑斑血泪,仅仅从文字描述就能感觉到迎面扑来的凄惨绝伦,以及他内心越发浓重的怒火。
  可是这种怒火并未影响他的思考,他依旧维持着正常的思维进行思考。
  他从中不断的自我摸索,终于发现有宋一代不进行土地兼并的抑制政策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以往历朝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实质是税法和征兵对自耕农户口的需求,赋税和兵源都来自于庞大的自耕农户口单位,他们需要通过控制土地兼并来确保赋税的收入和兵员的数额。
  但是这一情况随着中唐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社会动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均田制和府兵制度的崩溃以及两税法的出现为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开启了先声。
  到了宋朝,收取赋税和招募兵员这两项维持政权的必须行为已经不再需要政府费力维持一个庞大而稳定的自耕农阶层而去实现了。
  赋税不再以受田丁男作为征收单位,而改以田亩和资产作为主要赋税征收标准,不管是谁掌握土地,只要土地还在宋国境内,就能征税。
  征兵制度则从役兵制度改为了募兵制度,不需要依靠自耕农户口来征兵,而是面向社会出钱招募。
  宋初统治者也从制度层面消除掉了地方豪强尾大不掉的隐患,使得地主豪强不再是一家一姓王朝的掘墓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不是。
  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的人口则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发展而被吸纳为工商业人口,形成了市民阶层。
  他们靠打工出卖劳力和智力获取收入,而不是靠耕种田地获取收入,他们没有生产资料,是无产者,生死存亡都和土地没有直接关联,和国家的经济大环境有关联。
  而有宋以来取消宵禁,打破坊市界限,让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无地人口。
  人口流动性和财产的不确定性自打有史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剧烈的变动。
  时代变了。
  繁荣的经济的确在相当层面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有宋一代农民起义虽多,却始终不能做大、不能威胁赵宋皇室的政权。
  当然,这也只是缓解,并未实质解除,然而这并不足以导致宋的灭亡。
  女真人的入侵致使北宋覆亡更多的是一种偶然性事件,并不是土地兼并造成的。
  但是即使没有女真人入侵,赵宋王朝应该也会在更遥远的未来因为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而最终走向崩溃。
  可是这个崩溃到底是多久,谁也不知道。
  可能是三百年,或者是四百年,甚至可以是五百年。
  只要工商业继续发展,城市足够繁荣,科技不断进步,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帝国甚至不会因为土地兼并而崩溃,而是因为其他的经济因素而崩溃。
  亦或不会崩溃,而是依靠其他某种手段迎来全新的宋帝国,发生内部变革,获得更长久的生命。
  但是在这段过程之中,遭受苦痛而不断丧生的人民群众也将成为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进程的殉葬品。
  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他们的哭喊,不会有任何人记住,也不会流传于后世。
  赵宋政权绝对不会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做点什么,因为他们的生活好坏并不会影响赵宋政权的统治强度。
  至少在社会矛盾全面激发以前不会。
  这又是何等残酷?
  到这里为止,辛弃疾差不多读了四分之一的苏咏霖手稿,而直到这里,根据记录的年月推断,这是苏咏霖十六岁的时候得出的结论。
  辛弃疾彻底地被震撼了。


第185章 辛弃疾开始觉醒
  辛弃疾从未如此深入的思考社会问题。
  尽管他跟随他的祖父深入考察金国地方民俗,考察燕云地形、民俗,自认为自己对社会足够了解,依靠这份了解,足以帮助南朝发动北伐,剿灭金国,恢复中原。
  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天下从此就太平了,人们会在大宋官家的统治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切人间惨剧都不会再出现。
  他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读了苏咏霖的手稿,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根本问题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对很多问题他根本也没有搞懂。
  他看到的只是表象,以及表象的表面原因,更深入一点的,就不知道了。
  什么政权,什么政策,什么征兵制度和赋税制度,什么社会变革之类的,他不懂。
  而苏咏霖的手稿则把饿殍遍野这个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揭露出来了,至少在南边宋国是这样的。
  在辛弃疾看来,随着时间的进程,随着苏咏霖年岁的增长,他对赵宋政权的理解越发的深刻,他把这个政权吃的透透的,一点不剩。
  于是他就知道了土地兼并和饿殍遍野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开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从他十六岁的手稿之中,辛弃疾就看到苏咏霖不断的尝试提出自己的方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