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会议上辛弃疾没有明说,会议结束之后,辛弃疾主动求见苏咏霖,想要就这个问题和苏咏霖探讨一下。
“以我军目前的实力,贸然进入河北刺激到金国并不是好事,金国调集大军南下固然需要时间,但是金国也有常备精锐,金主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南下作战。”
苏咏霖对此是认同的。
“这个我是认同的,我知道,这样做危险系数很高,但是幼安啊,我不可能永远避开他们,我必须要和他们正面对决,并且击败他们,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跟随我,反金。”
辛弃疾十分忧虑。
“将军,这太危险了,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啊!”
“我知道,但是造反这种事情本就是危机中求生存,若无危险,又怎么算得上是造反呢?我若没有对抗危险度过危险之能力,又怎么能让更多观望局势的人跟随我一搏呢?”
苏咏霖的回答让辛弃疾无言以对。
第182章 辛弃疾遭到了剧烈的思想冲击
辛弃疾思来想去,感觉苏咏霖说的很有道理。
很多人不是不想反,而是胆子比较小,这一部分人只要有人带头造反,就一定会跟着一起反。
但是大部分人比想象中的还要胆子小,不能在他们面前正面击败强大的敌人,告诉他们起义军更加强大,他们就绝不会跟随起义军,只会坐壁上观。
他们是投机者,只会追求更为纯粹的利益,而不会用自己的命来当赌注。
山东打的胜仗在他们看来并没有多么了不起,只有在他们面前打胜仗,还要把金国中央的军队打败,才能让他们产生投机的欲望。
苏咏霖预料金廷方面第一波应该不会动用大军,大军需要动员时间,出动先锋军南下平叛是比较可能的行为。
那么苏咏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支先锋军。
极大的可能是拥有很强野战能力的野战部队,对于胜捷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幼安,与其在这里担忧咱们能不能活下去,倒不如认认真真的思考一下,咱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提高活下去的可能性,你说对吗?”
苏咏霖拍了拍辛弃疾的肩膀:“到时候,你麾下赤斧营可就要到了真正派上用场的时候了,你们要对付的就不是那些毫无战斗力的步军,而是真正的野战铁骑。
咱们终归是要直面金国铁骑的,不能和岳家军一样正面击溃金国铁骑,我们就不能说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我们的一切也就是镜花水月,你敢吗?”
辛弃疾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他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在中都秘密考察之时看到的金军铁骑。
那些钢铁怪物一旦出击,便是不死不休。
胜捷军若要打胜仗,就一定要跨过那道坎儿,达到当初岳家军的坚韧程度,要让金军再次悲呼【撼山易,撼胜捷军难】,否则就根本不能在河北平原上生存。
辛弃疾顿时感觉自己肩膀上的任务有千斤重。
但是他的回答绝对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敢。”
苏咏霖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对他的期许。
少顷,苏咏霖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笑着问道:“听珪子说这几天你每天都会抽空去他的学习班里听课?怎么,你也对指导司的工作感兴趣?以后想当个指导员?”
辛弃疾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
“不是的,我只是感到好奇,我感觉胜捷军有太多太多和其他军队不一样的地方,我从没见过任何一本兵书上说起过需要对士卒进行如此深刻之教化,我想不通,就想到源头看看,源头,当然就是指导司。”
苏咏霖点了点头,知道辛弃疾感到疑惑的应该就是胜捷军对士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就是上等人和牛马之间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一些矛盾的理论。
那可是直指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的理论,是有着极其明确的指向性和指导意义的。
作为一个受到传统儒家教育长大的人,也是当前胜捷军群体当中少有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辛弃疾对此感到疑惑乃至于惊恐都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看来,他的疑惑大于惊恐,应该是因为比较年轻,而且胆子大,所以有这样的反应。
要是个老学究听到这些内容,恐怕就不是这个反应了。
于是苏咏霖笑了笑。
“你是不是感觉这样做很危险?把那种思想传授给士兵,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
辛弃疾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说道:“将军,我以为,行军用兵之道,在于训练,在于严格的军令,要让军队做到令行禁止,这才是强军之道,而其余的东西……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说老实话,辛弃疾第一次听胜捷军的政治教育课的时候,那是相当惊讶。
他组建赤斧营是从济南本地招兵,但是也从军队里调拨了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兵进入,作为军官骨干尽快拉起军队。
在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胜捷军的不一样。
训练内容并不完全是他说了算。
他可以对赤斧营的专业训练内容做规定,但是除此之外,胜捷军对练兵进程是有一套专门规定的。
专业训练之余,必须要保留一定的时间用来进行另一个层面的训练,这是所有胜捷军部队都必须要遵守的条例,任何兵种都不能改变这些条例。
扫盲识字课程已经很让他吃惊了,晚上的篝火大会就更让他吃惊。
他们讲的都是一些过往的残酷话题,那些事情作为一个自幼生长环境优渥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辛弃疾同情他们,但是看到他们哭得那么凄惨,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理解,不理解他们到底为什么哭得那么凄惨。
感同身受是不存在,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感觉到,除此之外想要感同身受只是一种奢望。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赤斧营的新兵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拧成了一股绳,在各种意义上都具备极为强大的凝聚力,互相之间抱有高度的认同,并没有因为出身籍贯不同而产生分歧。
这让辛弃疾相当的惊讶。
于是他开始深入了解在士兵当中流传的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得知这是一套关于上等人和牛马之间的理论。
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官僚和地主为代表的上等人群体根本不把老百姓当做人看,他们只是牛马,除了生产就是生产,没有任何人生意义。
他们就应该一直工作到死,什么都不要想,乖乖的作为生产的工具而存在,最好连吃饭喝水都不要。
可是胜捷军认为这是不对的。
生而为人,就该有他的价值,除了生产,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可以吃饱肚子,可以穿好看的衣服,住舒适的房屋,享受更好的精神物质产物,不必总是吃苦受罪。
他们是可以这样的,之所以现在没有,是因为他们遭到了不公平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所生产的物资被极大的剥削走了,他们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他们无法储蓄,无法对抗风险,这一切都被上等人们夺走了。
上等人利用他们的权势和暴力从百姓手中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留给他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和暗无天日的处境。
这是不可以的。
胜捷军是农民的军队,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
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大家要团结一心,用手中的武器拼出一个未来。
碾碎所有上等人和自以为是上等人的蠢货,把这个世界改造为可以让所有人平等相待、安居乐业的世界。
让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上等人,也再不会出现牛马,可以吃饱肚子,可以读书识字,过上好日子。
辛弃疾感觉自己的精神遭到了剧烈的冲击。
他回想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些人间悲剧,那些吃不饱肚子的苦难农民,那些凄凄惨惨的饿殍。
他一度认为那是因为金国残暴的政策所导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推翻金国,让南边的大宋光复中原,这样就可以救国救民了。
但是从胜捷军的这套理论之中所感觉到的东西来看,似乎这并不仅仅是金国的问题。
因为这套理论当中有一条,说【上等人并不仅仅存在于金国,也存在于整个天下,不分国别】。
这套理论稍微剥开一点去看,不就是说南边的大宋国也有上等人,那么既然胜捷军要和上等人作斗争,不就是说……
胜捷军将来也会把宋国当成敌人?
第183章 辛弃疾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
辛弃疾对于胜捷军的这一目标感到不可思议。
但是他随后又联想到苏咏霖这个出身宋国却来金国造反并且明确表示不信任宋国的人……
他忽然有了一种极强的既视感,可是他又不敢直接询问苏咏霖。
于是来到东平府之后,他打听到新成立的部门指导司正在广泛培训名为指导员的人才,好像就是专门负责这部分理论工作的,于是他就前往旁听。
田珪子没有阻拦,让他跟班旁听。
在旁听的过程之中,辛弃疾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这套上等人和牛马的理论,意识到他所猜测的并不假。
胜捷军并不认为他们的敌人只是金国女真人,而是将一个名为上等人的群体看作敌人。
上等人不单单是女真人,也包括所有为非作歹的汉人、契丹人、奚人,甚至不单单是金国,南边的宋国,西边的西夏,甚至还有西南的大理国,都有上等人的存在。
胜捷军的斗争方式是团结被当做牛马的农民们,唤醒他们的战斗意志,解开他们的锁链,让他们得到解放,并且加入胜捷军,一起战斗。
胜捷军的最终目标是利用穷苦农民的力量掀翻所有上等人,建立一个真正不再有上等人和牛马之分的国度,让人们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掀翻金国夺回中原只是第一步,之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而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理想,掀翻金国女真人的政权作为大家的基业就是必须要办到的。
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掀翻金国政权,初步建立属于全体穷苦农民的国度。
所以说,胜捷军并不是单单为了反金,而是有更大的图谋?
宋,西夏,大理,都在胜捷军的目标范围之内?
而且似乎还不仅仅是如此。
上等人?
官僚和地主豪强?
都是敌人?
胜捷军到底要干嘛?
辛弃疾在这一阶段是恐惧大于疑惑的。
他怀疑自己加入了一个奇怪的恐怖组织,因为这种激进的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可是胜捷军军队之中那种蓬勃向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氛围却让他更加的困惑了。
这样一个充满了友爱和欢笑的团体,就算是他也能感觉到蓬勃的正能量,所有人进入这个团体之后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这样的氛围所同化,变得开朗,愿意谈笑。
完全没有普通军队里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死气沉沉的氛围。
更不用说胜捷军的士兵们和百姓相处极为融洽,军队集体出动帮助百姓干农活干杂活都是常态。
而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一种表现。
大同社会是传统思想所认定的最高等级的理想社会,为历代儒客所推崇,其理念就是天下为公,一切都是公有,为天下人服务。
权力也好,财物也好,食物也好,都是公有,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点,辛弃疾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但是在胜捷军内部却见到了。
胜捷军讲究一个一切缴获归公,一切财富归公,然后由胜捷军组织进行公正科学的分配,分配模式受所有人监督。
除了正常的兵饷和战功受赏之外,胜捷军士兵们没有其他的财富来源,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并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存在。
光一个一日三餐就已经可以凌驾于其他所有军队之上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如衣物、汗巾等等,胜捷军都可以给士兵提供。
从这些情况上来看,辛弃疾确定胜捷军的确是做到了【缴获归公,也用于公】这样一件事情。
没有士兵认为缴获归公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
或许他们在其他军队里都是把缴获当做自己的私产,而进入胜捷军之后,就开始认同缴获归公理念。
上至苏咏霖下至刚刚入营的新兵,只要在军营中,他们的吃穿用度几乎一样,没什么不同。
苏咏霖能吃到肉,士兵也能吃到肉,苏咏霖能吃到干饭,士兵也能吃到干饭,只有个别的部队因为训练强度不同,所以饮食方面和一般军队略有不同,待遇较好,比如赤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