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府顺利拿下,女真人全部肃清,胜捷军三万人整编计划到这里为止也全部完成。
除了三万胜捷军之外,苏咏霖还能指挥五万人左右的地主武装,他们也听从苏咏霖的指挥,本地开战的话苏咏霖能策动至少八万人的兵力和金军对战。
但是若要继续北上执行新的战略,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胜捷军了,在那种情况下这些未经完整训练的地主武装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也只有守卫家园能激起他们的斗志。
苏咏霖打算把胜捷军带出去,在新的天地展开进攻,并且大力宣传,引起更多人的群起反抗,掀起一轮大起义的浪潮。
关于这个计划,苏咏霖也通知了孙子义,孙子义表示赞成。
孙子义在之前那场金军反击战之中全程没有参战。
当然不是他不想参战,而是苏咏霖的行动速度比较快,孙子义刚刚整顿完军队准备出击支援苏咏霖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
孙子义就有点郁闷。
他是真心实意要支援苏咏霖的,因为各种意义上来看苏咏霖都和他是天然的盟友,也是共同制衡赵开山野心的重要朋友,两人必须携手进退,向外出击金国,向内震慑赵开山。
赵开山那个混蛋的一顿骚操作然后打了败仗的事情孙子义也知道了,他幸灾乐祸,同时对苏咏霖不计前嫌前往救援赵开山的行为表示不满。
他写信给苏咏霖,提醒苏咏霖要小心赵开山。
他要苏咏霖多长几个心眼,说赵开山根本不是个会知恩图报的人,他反而会因为你展现出来的战斗力而忌惮你,甚至背后对你下手。
自从之前那件事情以后,孙子义彻底失去了对赵开山的信任,赵开山做任何事情他都觉得赵开山居心不良,所以他不管要做什么都会留一支预备队随时应付赵开山。
苏咏霖看了信,觉得十分感慨,感到信任这种东西一旦被背叛,就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他们注定是陌路人了。
此时此刻,孙子义也在大规模扩军。
他一边扩充自己的嫡系部队神武军,一边接纳地主乡绅武装的投靠,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部队也扩充到了七八万人的规模,打算和苏咏霖一起北伐中原,推翻金廷。
这一次没能帮到苏咏霖,他觉得过意不去,觉得是苏咏霖帮他挡灾了,于是就送了一批粮秣、军械等军用物资去感谢苏咏霖,同时和他商量下一步进攻目标。
苏咏霖很高兴地收下了孙子义的礼物,回信给孙子义,阐述了自己的举世皆反战略,希望孙子义可以和自己一起,两路大军一起北上,把河北搅个天翻地覆。
只要河北有足够的人起来造反,那么就是一道天然屏障,不仅可以让金军无法在河北得到人力和物资的补充,还能给自己这边提供足够的战力帮助。
没有河北山东等广大中原腹地,经过所能动员的人力物力就会大大缩减,若是可以把金国主力抵挡在燕云一带,更是能极大地削减金国的战争潜力。
孙子义对此非常认同,于是和苏咏霖约定出兵日期,双方一起出兵。
另外,在对付赵开山的事情上,孙子义也给苏咏霖提了个醒,让他注意留一支兵马坐镇,以免全力出击之后后方不保。
对赵开山这个没有节操的家伙,孙子义是完全不相信的,所以孙子义打算留下一万人左右的嫡系部队以随时监视赵开山的行动。
一旦赵开山要搞事情,他们会坚决反击,绝不对给赵开山搞事情的机会。
虽然说眼下赵开山正在集中兵力往西部突击,大有突入大名府路的架势,可谁知道这家伙会不会突然拐弯北上进入苏咏霖和孙子义的势力范围内呢?
孙子义让苏咏霖尤其注意防御东平府这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对此,苏咏霖也觉得有必要。
防人之心不可无,苏咏霖可不要当一个被背刺之后怨天尤人的人,与其背刺之后后悔,不如提早做准备。
于是苏咏霖决定把苏绝和他的部队留下来坐镇。
然后他盘算了一下,感觉留苏绝一个人不太够,可能还要配上能动员各地民兵组织协助军队的指导司要员,于是苏咏霖决定把田珪子也留下来坐镇。
这两人留下来了,苏咏霖想着还要给他们配一双眼睛,让他们不会被蒙蔽。
于是他决定把苏隐的情报部队也留下来一批,在军事、政治和情报方面一起协作,力保后方不失。
除此之外,苏咏霖大宴宾客,大会亲朋,短短的时间内和东平府内愿意和胜捷军合作的大小地主士绅喝酒吃饭来了一轮,基本上和各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混了个脸熟,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愿。
不管有没有用,总要做个姿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是个性格不错的上司,可以直接接触到,而不是冷冰冰拒绝接触的对象。
这样多多少少增加一些印象分,也会不自觉地提高这些相对独立的地主乡绅们心中的政治倾向。
这样一来,万一赵开山要当一个背后捅刀子的无耻之徒,苏咏霖和胜捷军也不会毫无还手之力。
当然,他还是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的。
兄弟一场,他并不想那么快就和赵开山兵戎相见。
第二卷 颠覆
第181章 光复军的灭亡正式开始倒计时
说起来,赵开山的转变挺符合苏咏霖的心理预期。
苏咏霖之前就从李啸和陈乔山那儿得知赵开山当了领帅之后脾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会摆谱。
他整个人感觉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越来越不喜欢和人接触,越来越要别人注意上下尊卑,不能随意接触、冒犯他,有意无意的树立个人的权威和不可触碰的领域。
而且听说赵开山正在遴选优秀忠诚的士兵,重组自己的私人卫队。
甚至还有在每一支部队里安排监军的打算。
看起来之前那次反叛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他开始向一个真正的统治者进行转型,虽然这个转型的过程不那么顺利,但是统治者的壳子他已经拥有了。
虽然壳子里面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苏咏霖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这只是在他必然灭亡的道路上添加了一个助推器而已。
俗话说得好,当一个团队走下坡路的时候,总要有人踩一脚油门加个速,而赵开山作为团队首领,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
光复军的灭亡正式开始倒计时。
苏咏霖甚至可以听到那计时的钟表发出的滴答声。
滴答,滴答,滴答……
时间一到,尘归尘土归土,光复军会走向终结,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而苏咏霖并不打算做点什么来挽救光复军,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光复军接下来存在的意义,只是尽可能地捣毁更多的金国官府,消灭更多的金兵,并且持续损耗本地地主豪强的力量,争取和金军两败俱伤。
仅此而已。
战略上的目标已经不复存在了,赵开山实现不了战略目标,他只会昏招迭出,不断地加快自己的灭亡速度,不断地踩油门,让自己向深渊疾驰猛进。
和陈乔山还有李啸的通信是这两人主动提出的。
他们表示自己有很多军事上的疑问想要向苏咏霖咨询,希望苏咏霖可以给他们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和解惑。
询问的问题从一开始的军事常识到家长里短,到他们个人过去的一些事情和儿时的回忆,由浅及深,谈论了很多很多相关内容。
他们的关系也渐渐变得更深更友好,从公务到个人,这两人俨然成了苏咏霖的粉丝,对他产生了一些崇拜的感觉,到这次战斗结束苏咏霖立下大功为止,这种关系就更加明确了。
他们会把自己在近期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苏咏霖诉说,苏咏霖会给出自己的建议,还会安抚他们,并且趁机讲述一些自己的理念。
而赵开山的一些动向也从两人的信件之中被苏咏霖完全得知。
但是这并不是苏咏霖的情报渠道,这两人说的苏咏霖并不关心,他真正想知道的都是苏隐的情报部队提供给他的。
他只是想要和这两人保持书信往来,然后转移一下赵开山的视线。
这样,多少可以给赵开山找点麻烦不是?
苏咏霖怀着这样的异样心思,维持着通信,把三人算计的死死的。
虽然有点对不起陈乔山和李啸,但是……世上哪里有完全不被利用的人呢?
利用赵开山对这两人的猜忌,在光复军内部搞点事情,在赵开山灭亡的道路上稍微推一把。
这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这没错。
因为苏咏霖现在在做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大事,不成功,就一定会死。
一想到这一点,他就觉得没什么事情是不能付出、利用的,包括他自己的命,必要时都可以用做赌注。
他是弱小的,他举世皆敌,说不定连完颜亮的处境都比他要好。
可他也是强大的,只要给他时间,他能把他所掌握的力量全部整合,以超越时代的组织能力把力量发挥到最大,掀翻这个腐朽的帝国,改变这个世界。
只要给他时间。
他现在非常需要时间。
以至于连练兵集训的时间都要和攻城略地的时间结合在一起,一边战斗,一边练兵,用血与火锻炼强大的军队和坚定的意志。
如此固然效率高见效快,但是也会带来损失较大的问题。
为了抚恤战死、致残的士兵,苏咏霖在四大司之外设了胜捷军第五个文职司,取名为保障司,专司因为战争、训练、执行特殊任务而战死、致残不能自理的士兵的事情。
为了让人人都愿意跟随自己,愿意为胜捷军的理想而拼命战斗,就必须要把士兵本身和军属家庭的生活问题纳入考量之中。
对于这一点,苏咏霖一直都非常重视,打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林景春的后勤部门负责。
但是眼下军队人数越来越多,让负责经济问题的林景春再负责更多的事情,明显更加繁忙,职权也太重。
于是苏咏霖再次分权,把这一部分的任务剥离开来,单独设立保障司负责。
士兵本身和军属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就被全部纳入保障司统一管理,保障条例和军属福利等等条款也在全军范围内公布,让全体士兵都了解到胜捷军的政策。
于是士兵们人人欢欣鼓舞,对这一政策非常欢迎。
讲究理想和目标,也要讲究实际问题,并且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是空口开大炮,他苏咏霖就可以改名叫苏大炮了。
这种事情做不得。
军属家庭在赋税和教育层面都有优待,胜捷军会拿出真金白银兑现自己的承诺,让广大农民看到胜捷军是说到做到,绝不食言的。
比如开办工场招募女子做工,比如村庄内的免费识字学习班,还有军属家庭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
这些优待政策也将促使更多的农民家庭愿意把儿子送到胜捷军参军,以保障他们自身的利益。
苏咏霖利用这样的福利政策把胜捷军和广大农民的利益绑定,互相难以割舍,便可以得到非常坚实可靠的大后方。
这一点,无论是赵开山,还是完颜亮,还是赵构,都不具备。
如此,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让参军当兵成为一种荣耀的事情,极大扭转了自古以来百姓对军队和军人的负面感官。
胜捷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苏咏霖一边加紧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一边也在加紧政工干部的培养,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合格的指导人才。
与此同时,军事战略也快速成型。
胜捷军的军事职能部门参谋司也在这一阶段成功设立。
为了让胜捷军的专业度进一步提高,苏咏霖完善了文职军官制度之后,又开始对参谋制度进行确立,设立了参谋司。
参谋司以苏绝为参谋司主簿,苏海生为参谋司郎中,并且力排众议,提拔新人辛弃疾为参谋司郎中,将其纳入胜捷军的军事决策团队当中。
在这一阶段的军事决策过程中,辛弃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次与孙子义的联合出兵北上,苏咏霖的一阶段目标是博州、恩州和德州,一路北上取此三州,在这三州站稳脚跟,然后进入河北。
进入河北之后不以扩充地盘为目的,而以号召河北豪杰群起反抗金帝国残暴统治为目的。
他们需要在河北攻城略地,以自身为榜样,激起当地人的反抗意志,号召他们群起反抗金国,掀起反抗狂潮。
辛弃疾对博州、恩州和德州三州的攻略计划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不过在之后的战略上,他似乎信心不大。
参谋会议上辛弃疾没有明说,会议结束之后,辛弃疾主动求见苏咏霖,想要就这个问题和苏咏霖探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