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我的诏书?”
    张纯愣住。
    王芬掏出诏书宣读道:“中平元年,汉天子皇帝刘宏诏书:中山国国相张纯纵容族人巧取豪夺,欺凌乡野,罪大恶极,本该削官为民,降职查办。念在你多年与胡人征战有功,降为护乌桓中郎将,回幽州刺史麾下去。”
    听到这个诏书内容,张纯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己真的没干啥坏事,张湖的确送了不少钱给他,但张纯可没有亲自下场去帮张湖去抢夺百姓田地,顶多是收受贿赂而已。
    这在汉末官场,简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就因为这点小事自己居然被降职,虽然依旧是个实职,但权力被削了大半,这如何受得了?
    张纯目光怨毒地扫了眼刘关张陈四人,强忍着不让自己骂出声,在王芬的催促下,才不得不咬紧牙关领旨谢天子。
    护乌桓中郎将就是之前宗员的官职,统领兵马与胡人作战,受到幽州刺史辖制。
    张纯的中山国国相其实就相当于中山郡的太守,货真价实的两千石,而护乌桓中郎将则是秩比两千石,打个比喻的话,相当于明清时期正四品知府,而护乌桓中郎将则是从四品武将。
    太守有掌管一地民生军队的权力,而护乌桓中郎将则只有领兵权。
    虽然这两个官的权力都被刺史有所限制,然而太守的自主权要比护乌桓中郎将的自主权大得多,在一郡之地堪称土皇帝。
    哪怕官职仅仅只是小了一点点,但权力小得就不止一点半点。
    自己莫名被降罪,怎么能不让张纯气炸?
    刘关张陈和诸多百姓听闻在中山国作恶多端的张纯被降职,纷纷哄堂大笑,气得张纯脸都快成猪肝紫色,一甩袖子,骑上马匹带着他的士兵逃也似地离开。
    等张纯离开之后,王芬看着刘备点点头:“刘玄德,你在冀州素有名望,我也听说你散尽家财,救助了无数百姓,此番天子虽然没有降罪于你,但也希望你多多勉之。以后在地方为官,要多多爱护治下百姓。”
    “多谢刺史教诲。”
    刘备虚心接受。
    一般来说,刺史肯定没有太守官大。
    正常升迁,都是从刺史升太守,从来就没听说过谁太守升刺史的。
    但一来王芬年纪较大,长者为尊,二来王芬是党人,八厨之一,素有清名。所以他并不是站在刺史的角度来劝谏刘备,而是站在长者的角度来这么说。
    当然。
    哪怕再过几年王芬这厮打算废立皇帝,干造反的事情,但并不是说他不爱护百姓。
    《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记载,从中平元年到中平四年,几年刺史下来,王芬收纳流民,安抚叛乱,治军理政,很快使冀州安定。在州四年,民生富饶,治理冀州的成绩有目共睹。
    后来袁绍能在冀州掀起那么大的波浪,要不是之前的王芬帮他打理好,袁绍哪来的兵马粮草。
    只是王芬厌恶汉灵帝祸害天下,所以天真地想要趁着汉灵帝回河间探亲的时候,杀死汉灵帝,以此来保护汉朝江山而已。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人都有两面,王芬既是犯上作乱的反贼,同样也是爱民如子的好官。
    王芬宣读完诏书之后就离去。
    安顺乡里一片热热闹闹,人们把刘备围在当中,纷纷高呼他的名字。
    如今在整个冀州,刘备威望之高,难以想象。
    大肆花钱的结果,就是被人民拥戴。
    汉朝的百姓都是淳朴的,谁是好官,谁是坏官,看他们怎么对待百姓,自然就一目了然。
    刘备虽然被整得有点懵,但很快也兴奋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与民欢呼在一起。
    而就在这一片喧闹之中,中平元年,也接近了尾声。
    洛阳下达了诏书,让全天下郡县张榜。
    这么做倒不是汉灵帝在帮陈暮和刘备扬名,而是根据和桓二帝的先例下达的诏书。
    当初董黯和阳球为母杀人,汉和帝与汉桓帝,不仅赦免二人死罪,同样张榜天下,使其扬名海内,昭然千秋。
    这么做的原因,当然是为了传达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理念。
    因此汉灵帝既然要遵循前两代帝王的旧例,自然不会省略这个环节,顺手也就把命令吩咐了下去。
    从洛阳发去的文书传递到了各州刺史手里,再由刺史分发给各地郡守,层层递进,到中平二年初的时候,天下各州郡县的城门附近,就已经将他们的事迹全部张贴。
    常山王国。
    很多人以为这个时候是常山郡,其实要到公元220年,魏国才会废国为郡,所以此时应该是常山国。
    真定县城门口,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站在城门口,看到了那份告示。
    “刘司马升官了,变成了济南相,一地使君,天子真有眼光,像这样的大善人,确实应该升官。”
    “刘使君为了他的结拜兄弟,怒杀豪强恶霸,贪官污吏,真是快哉。我若能有这么讲义气的结拜兄弟,就是死也值了。”
    “当初我背井离乡,差点饿死在路边,是刘使君救了我,还给了我回乡的盘缠,不知道我何年何月,才能报答这份救命的恩情。”
    百姓们议论纷纷,称赞着刘备的仁义。
    十六岁的少年喃喃自语。
    刘备刘玄德吗?
    听闻他对冀州百姓恩重如山,是爱民如子的好官。
    若是跟了他,也不会负我赵云这番武艺吧。
    荆州南阳郡。
    宛城。
    一四十上下的中年魁梧汉子,看着那份告示出神。
    这世上当真有这般仁义之人吗?
    我黄景升,真想见识见识。
    全国各地,无数的人都看到了这份告示。
    凉州、雍州、益州、冀州、徐州、青州、幽州、兖州、扬州、豫州甚至最远的交州,都在各郡县城门张榜。
    天下名士百姓各路豪杰全都知道了刘备和陈暮这两个名字,一时间海内闻名,天下皆知。


第三十七章 离别
    中平二年一月。
    陈暮的父亲陈青总算是退烧,修养十多天,勉强可以下地了。
    憨厚汉子也是战场上刀山血海走下来,身躯虽然不高大也不健壮,但病痛却没有打倒他,依旧如铁塔般屹立,顶天立地撑起这个家。
    妇人等他可以下地后,秋后算账,指着他的鼻子一顿臭骂。
    汉子再也没有当初单手拄拐杖瘸着腿带着少年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往县城去的霸气,只是憨笑,让妇人骂着骂着,不自觉红了眼睛,痛哭起来,扑进了汉子怀里。
    陈暮在一旁默默地给父亲比划了个赞,别看平日里被乡里人戳了脊梁骨说怂人怕老婆,却不知道汉子对付老婆有一手。
    打老婆算什么男人?
    能让老婆一边骂着还一边心甘情愿扑在怀里哭,那才叫真本事。
    汉子向陈暮眨了眨眼,只是露着淳朴的笑容,许是察觉到妻子越来越激动的情绪。战场上被人砍断了一条胳膊,砍伤了一条腿,眉头都不带皱的汉子也心疼起来,独臂抱着妻子小声安慰。
    陈暮等了片刻,从屋里走出去,汉子在妻子的搀扶下一瘸一拐跟出来,身后是少年和小丫头,一家五口人,又到了分别的时候。
    刘关张已经在安顺乡待了近一月,从十二月末到一月下旬。
    最近这段日子几乎每天都有从外地各郡县慕名而来的人拜访,冀州名士、官员、豪杰也是络绎不绝,刘关张陈四人已经有些不耐烦,只是一直在等陈青病情有所好转之后,终于还是得启程。
    原本计划是在陈家村过年,新年过了之后,四人再启程北上去一趟幽州,刘备和张飞衣锦还乡,在家乡父老们面前亮个相后,再转头南下去司隶。
    一来陈暮还得回洛阳,准备今年从鸿都馆毕业的事情,按照以往毕业生就业安排,一旦毕业,最少都是个县令。
    二来准备去接关羽在老家的妻子,嫂夫人胡氏和大侄子关平还在家乡等着他们。
    现在耽误的时间太久,必须得走了。
    家门口村里人都聚集过来,有提鸡蛋的,有抓了只活鸭的,提鸡拿鸭,都要过来聊表一番心意。
    “使君,我这鸭是最肥的鸭,你可一定要收下。”
    “使君,我这几篮子鸡蛋,聊表心意。”
    “使君,我家有个闺女。。。。。”
    刘备被乡民们簇拥,在战场上能够厮杀几个来回的大英雄此时却手足无措,乡民们热情似火,还有几个陈暮的族姐族妹在不远处含羞待放,眉目传情地注视过来,羞答答地转达着情意。
    作为面如冠玉的大帅哥,又是一郡太守和一国列侯,今年刚满二十五岁的刘备在姐妹们眼里相当有市场,含情脉脉的眼神像是满世界都是他的身影。
    “好了。”
    陈老太爷看出了刘关张的窘迫,发言呵斥道:“一个个的围着贵客像什么话,太失礼了。把东西都留下,全都散开。”
    老头威望甚高,众人便把东西放下,稍稍散开一些,但也没走太远,离了个三五丈距离,生怕刘备跑了。
    刘备看到老头,犹如看到了救星,连忙上去搀扶,感动道:“老大人。。。。。。”
    老头咧嘴一笑:“使君,我有个曾孙女,年芳十六。。。。。。”
    刘备头皮发麻,瞧见陈暮出来,忙不迭使眼色。
    陈暮走出家门,所有人都看着他。
    作为陈家村的麒麟儿,外出一年就混到了孝廉茂才和议郎,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年疯猴拜象也离不了太远。
    在这一瞬间,陈暮已经成为了整个陈氏宗族的期望,说不准将来他们也能成为一地豪强。
    作为全村人的希望,陈暮站在门前台阶上,向乡邻拱手,缓缓说道:“诸位族人,这么些年,暮多谢诸位的照顾。如今我在外为官,难以顾得了家乡,我父亲残疾,母亲体弱,弟妹年幼,他们,就拜托给诸位了。”
    “哪里的话,都是自家族人。”
    “暮郎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呢。”
    “大侄子,有我在,谁也不敢欺负你父母弟妹!”
    族人们善良淳朴,纷纷拍着胸脯保证。
    其实一个宗族一个村子,有时候难免会产生矛盾,比如陈暮的母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悍妇。
    因为三婶家的羊咬了她家豆苗一片叶子,就可以叉腰与邻家三婶对骂一个下午。
    因为六婆家的牛路过她家门口的时候拉了一坨屎,也能吵吵半天。
    乡里人的矛盾往往只是小事,可因为宗族血脉相连,有诸多族老在调解,小事也成不了大事。
    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这些小事会慢慢积怨成恨,因为往往到了最后谁家出事时,跑得最勤快的就是陈暮母亲这样村里的悍妇们。
    谁对谁好,遇到事的时候谁能做个依靠,村里人的门清得很。就算嘴上不饶人,心里有什么时候真怨恨过?
    “一切就拜托各位族兄族弟族叔族伯族公了。”
    陈暮又一鞠躬。
    “暮郎你就安心去吧,你耶耶我看着。”
    族叔陈猛站了出来做保证。
    他的命是陈青在战场上给的,将来这条命也打算为了陈青豁出去。
    陈暮看着乡邻百姓,又回头看了眼自己的父母。
    在汉朝,按道理来说,自己的父亲伤成这样,是有理由弃官回家照料的。
    这种情况,就算天子有急事征辟,也完全可以拒绝。而且不用负任何责任,即便传扬出去,也是一桩为父尽孝的美谈。
    但陈暮却没法当这个孝子,未来很快会天下大变,诸多布局还要等他去完成,时机不等人,要想将来能够在大变革之后占得先机,他也只能当一次不孝子了。
    “阿志,阿凤。”
    陈暮又招来两个弟妹。
    陈志和陈凤走过来,一个十三岁,一个六岁,都是懵懂无知的年纪。
    “阿哥。”
    “大兄。”
    陈志面容刚毅,陈凤有些怯生生。
    “照顾好爹娘。”
    陈暮嘱托道。
    “知道了。”
    “嗯。”
    两兄妹用力地点点头。
    “等我回来。”
    陈暮展颜一笑,这世间像是了一种别样的风采。
    走下台阶,门外已经安置了马车。
    没有跟父母道别。
    只是背对着他们,挥了挥手,留给他们一个潇洒的背影。
    老爹,你当年就是这么潇洒地追到了我娘。
    儿子比不得你潇洒,也不如你那般快意洒脱,所以就不跟你们说什么肉麻的话了。
    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儿子要去跟着老大哥刘备去拯救江山咯!


第三十八章 刘备回乡
    马车上载着乡亲们的礼物。
    活鸡活鸭数十只,鸡屎鸭屎臭气熏天,架着这马车,刘关张陈四人实为狼狈。
    可又没办法。
    乡亲们一片拳拳热心,不接受的话,难免让村里人失落。
    不过好在刘备有办法。
    一路上遇到家境贫困之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