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人正准备开酒饮宴。
    掌柜的盯着刘备一动不动出神,苦思冥想。
    刘备见他送了酒也不走,站旁边发呆,纳闷道:“店家,还有事吗?”
    掌柜的看了他许久,愣在原地,被刘备出言惊醒,满是歉意道:“失礼了,只是觉得壮士十分眼熟,敢请教壮士姓名。”
    虽然不太明白掌柜的为什么问他名字,刘备出于礼貌,还是回答道:“在下刘备,字玄德。”
    刘备刘玄德?
    掌柜的大惊道:“可是北军司马刘备?”
    刘备惊讶道:“店家认识我?”
    扑通!
    掌柜的直接跪下来,磕头道:“我李通终于见到恩人了。”
    刘备吓了一跳,噌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连忙去扶:“店家使不得,快快请起。”
    古者《周礼》之仪,头拜地为稽首,也就是磕头跪拜礼。
    这个礼仪是很隆重的礼,《周礼》中写的是“拜中之重,臣拜君之拜”,是仅次于九拜之中的顿首礼的存在。
    即便是天子,也只有在大型朝会,比如一年一次的大朝会上才会用到。
    平时的时候,唯有父母、师长可以跪。男儿膝下有黄金,现在可不是清朝见个芝麻大小的官就下跪的时候。
    所以店家突然给刘备稽首磕头跪拜,差点没把刘备吓得从位置上弹跳起来,慌忙去搀扶。
    掌柜的老泪纵横,颤抖地说道:“年初的时候,黄巾贼起,我带着宗族家人逃离阳平。路上遇到黄巾贼寇,是将军带了人马杀散贼人,若不是将军,我等妻儿宗族俱已被杀害。”
    原来是这样。
    刘备恍然,六月份的时候,卢植已经兵围了广宗,将张角团团围住。
    趁着这个时机,卢植派他扫清周边郡县的小股黄巾势力,防止张角纠集更多的人马,算是有一定战略目的。
    当时沿途受到兵灾影响的灾民无数,百姓拖家带口逃离,路有饿死者,生民凋零,刘备看了十分不忍心,把所有的钱财都用来救济百姓,虽然几千万钱花下去杯水车薪,但同样也是活人无数,救了不少人。
    “刘玄德,你是刘玄德!”
    刘备还未说话,店中就有其他食客陡然站起来,纷纷惊呼。
    这寒冬腊月,旅店生意一般,但也有那么几桌客人,听到动静,都看了过来,听到刘备的名字,更是一窝蜂簇拥。
    “真的是刘将军,我有一同乡本来差点饿死,就是刘将军救的。不行,我得立即去通知他。”
    “刘将军之仁义,真乃当世英雄也。”
    “如今整个河北都在传唱刘将军,光拿咱们阳平郡,据说就有数千人受了他的恩惠。”
    人们议论纷纷,将刘关张陈四人围住,像是看明星一样。
    刘备无奈,站起来劝道:“诸位,我等也只是普通人,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待会我等还要赶路,大家还是继续吃饭吧。”
    有人说道:“刘将军活我馆陶百姓无数,仁义君子也,这顿饭我请,大家谁也不要跟我抢。”
    “我请才是,还请刘将军今晚睡在我家,也算是聊表我等馆陶人的心意。”
    “不行不行,刘将军救过我之宗族妻儿,怎么能让他付钱呢。”
    包括掌柜的李通在内,众人纷纷要帮他买单。
    别觉得这事不可思议。
    汉朝重孝、重信、重诺、重仁、重义。
    当初张俭抨击宦官,名传天下,被朝廷追杀,四处东躲西藏。
    然而他只要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会收留他,可谓望门投止,天下闻名。
    刘备的名气也随着他散尽财产,救活冀州南部无数百姓而闻名。毫不夸张的说,他一路往北到中山国,只要提起他的名字,路上一分钱都不用花,多的是人愿意为他买单。
    这就是名望的好处。
    陈暮在一旁含笑不语。
    这个结果是他早就预料到的。
    因为就是他的手笔。
    当初在得知刘备散尽家财之后,虽然有些沮丧四兄弟又变成穷光蛋了,但他作为谋士,第一时间想的当然不是惋惜,而是在考虑如何让这笔钱花得有效果,不至于白给出去。
    于是在刘备上任济南,招揽到沮授之后,他就私信给沮授,让他发动鸡泽宗族,在冀州为刘备造势。
    这个时候毕竟不是信息时代,消息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传人,想传播名望十分艰难。
    可一旦被传扬出去,说容易也容易,因为古代信息不发达,一条消息给予普通人的冲击力度会很大,更加容易被人记住。
    反观后世的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每天都有无数新闻传递给人们,互联网的记忆短暂,各种信息人们见怪不怪,热度一过,一地鸡毛蒜皮,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所以相比于现代,古时候的名望反倒更加真实。
    刘备本身就名望基础,被他救助过的人散落在冀州各地,已经小范围有一定影响力。
    等到冀州安定下来之后,沮授便有组织地发力,声名自然发酵开来,后劲十足,刘备在济南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名望早就在冀州四处传播,被冀州百姓铭记于心,十分敬佩。
    看到馆陶当地百姓争相要为他付钱买单,刘备也是一脸懵逼,与关羽张飞三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吵吵嚷嚷,更多的人听到消息,拥挤过来。
    “刘将军何在?”
    “恩人,我要见恩人。”
    “就在这旅馆当中。”
    “恩人在哪里?”
    门外数十被刘备救助过的人想进来,还加上数百围观群众,很快小小的旅店外变得十分热闹。
    不止是百姓,当地的官府也惊动了,馆陶宋县令与县中大小官员赶来。
    宋县令越众而出,走入店中,四下巡视道:“哪位是刘使君。”
    县令可不像乡民那么闭塞,早就知道刘备已经做了济南相,听闻一郡太守路过此地,不管是有没有名望,他都得要过来看看。
    刘备眼见事情闹得好像越来越大,连当地官府都惊动,只得站出来道:“我是。”
    “真的是刘使君。”
    宋县令哈哈大笑道:“使君仁义之名传河北,今天到我馆陶,令我馆陶庆幸生辉。请让我代替馆陶百姓,尽地主之谊,来我县衙歇息。”
    刘备只觉得头疼不已,第一次因为名气太大而烦恼,不由苦笑道:“好叫县令知道,马上就要年关了,我今日是路过馆陶,要回幽州过年。恐赶不上回家乡面见宗族亲人,吃完饭之后,还得连夜赶路,不能耽搁了。”
    “这。。。。。。”
    宋县令听到刘备的难处,迟疑片刻,说道:“既然如此,那请让我与满城百姓送使君一程。使君先吃饭,我们就在一旁等着。”
    刘关张陈四人大眼瞪小眼,几百人围观他们吃饭,真是坐立难安。
    不过没办法,谁让刘备现在名气大呢。
    四人无奈,硬着头皮坐下,在众人的围观中,如坐针毡地匆匆扒拉两口饭,碗中的酒顿时就不香了,如同嚼蜡般快速应付了两口。
    “店家,多少钱。”
    刘备随意吃了两口,见自己三位老弟也没胃口,掏出钱来付账,想着尽快走人。
    没想到他钱还没掏出来,就被众人摁住。
    “使君,使不得,这顿饭我请。”
    “还是我来,我家有钱。”
    “你家有钱又怎么样?若能请刘使君这样的大善人吃一顿饭,我家在乡邻中必然脸上有光,我来请。”
    “这顿饭不要钱,我怎么能收将军的钱呢?”
    众人为了这顿饭钱,差点打起来。
    陈暮连忙凑过去对刘备说道:“大哥,快说点什么,不然今天我们休想走出馆陶。”
    刘备硬着头皮喊道:“大家听我说,吃饭给钱天经地义,不能因为我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搞特殊,要一视同仁。。。。。。。”
    “刘使君仁义无双,既然不能在馆陶多待些时日,怎么能不让我们尽地主之谊。”
    “是啊,要是我娘知道今天错过使君,会骂我不义。”
    “我曾经被使君救过,这顿饭不请,恐怕同乡人戳我的脊梁骨。”
    他这话还没说完,就被众人的话语淹没。
    眼看大家还在为这顿饭钱争抢,大家纷纷掏出钱来要给掌柜的李通,但李通死活不收,各种银子钱币掉了一地,无人拾取。
    陈暮灵机一动,大喊道:“诸位听我说,我是刘使君之弟,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听到他是刘备的弟弟,大家慢慢安静下来,都看着他。
    陈暮笑着说道:“我大哥刘备在冀州活人无数,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往日,我大哥也必然会成全大家义气,多留在馆陶两日。但现在年关将至,要回去过年,孝奉亲族,没有办法。所以我有一策,既能成全大家之义,也不耽误时间。”
    “什么办法,请说。”
    宋县令拱手说道。
    陈暮想了想,道:“这一顿饭,应约数百钱。门外人潮如海,差点被踏破店家门槛,就可知人数不少。既然大家都是馆陶百姓,代表了馆陶欢迎我大哥。不若每人出一钱给予店家,一来成全诸君义气,二来不让店家和我大哥难做,诸位以为如何?”
    每人出一钱?
    众人互相对视,过了片刻,纷纷高呼道:“好,那就这么办。”
    大家都觉得可以,宋县令和掌柜的李通最后也答应了。
    没办法,李通虽然很想给恩人面单,但不收钱的话,那就是在拒绝馆陶当地百姓向刘备表达谢意,这可是在家乡要被戳脊梁骨的事情,他不得不同意。
    吃完饭后,刘关张陈四人一边向四周拱手,一边往店外走。
    众人纷纷让开一条道路,他路过的时候,每个人都自觉分开,微微弯腰低头,向刘备表达敬意。
    汉人崇拜品德高尚的人,哪怕这里数百人只有小部分接受过刘备的恩惠,但人与人之间本就有联系。或是亲属,或是同族,或是同乡,只要有这样的联系,那么就形成了我的同乡亲属同族收到刘备的恩惠,这样的人我得尊敬这种思想。
    出了店门,牵上马匹,馆陶大街上数百人簇拥着刘关张陈,一路送到了北门外。
    等四人上了马之后,宋县令站在队伍最前面,拱手弯腰行礼:“恭送使君!”
    “恭送使君!”
    数百人同时弯腰行礼,场面蔚为壮观。
    在这一刻,即便是陈暮,都感觉到了汉朝这种敬佩仁义君子的思想观念有多震撼。
    这里大多数百姓或许不认识字,但感恩与重义之心,早已经深入骨髓,铭记在人心里。因为他们知道,谁才是对他们好的人!


第二十七章 父母
    逃也似地离开馆陶,等奔马到了官道尽头,已经看不到身后还矗立在城门口遥望的馆陶百姓,刘备这才勒住奔马,对关张陈苦笑说道:“没想到我在冀州名气这么大。”
    关羽笑道:“大哥名望满冀州,都是因为大哥慷慨解囊,救助百姓所致,此乃名望所归也。”
    陈暮笑着说:“这说明大哥之仁义,感动冀州百姓。这沿途一路,只要打着大哥的名号,恐怕我们吃饭睡觉什么都不用愁。”
    张飞瞪大了眼睛:“那咱们一路上都不用花钱咯,想喝什么酒就有什么酒。”
    “诶,翼德。”
    刘备白了张飞一眼:“如今冀州百姓皆苦,我等怎么能凭白收百姓馈赠呢。这与搜刮民脂民膏的宦官何异,以后过各地郡县,千万不要再提起我的名字,就喊我大哥便行,不要让百姓听到。”
    “白给的东西都不要。。。。。。。”
    张飞嘀咕了一句。
    陈暮微笑不语。
    汉末能到今天这个份,与桓帝灵帝自己作死有很大关系。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汉末割据的枭雄,其实就是曾经忠于汉室的天下各州名士。
    而把这些名士推向割裂汉朝的罪魁祸首,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代帝王。
    东汉的党人论起节操和品德比明末的东林党强之百倍不止,因为党人真的是心向汉室,全身心投入,为了国家和百姓做出奉献。
    比如三君八俊等人,无一不是道德楷模。凉州三明中除了段熲人品低劣以外,张奂和皇甫规也都是党人的好伙伴,虽然张奂晚节不保,被宦官欺骗。。。。。.
    只是不管怎么样,东汉党人从事迹和道德品质上来说,几乎都没有什么黑点。有人说他们也是世家官僚利益集团的代表,但当时世家利益集团还没有完全诞生,这一点上也无从说起。
    而桓帝灵帝数次党锢打压,捕杀党人,造成当时的士人对汉朝心灰意冷,以至于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了“天下大乱,汉家将亡”的言论。
    甚至这一论调,逐渐变成了士人的主流观念。
    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董卓之乱后,士人开始自己创业割据地方,或者当谋士辅佐他人创业的这一个结果。
    如此过了二十年,到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