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8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城门外益州刺史和蜀郡太守出来迎接,但刘备根本没有看他们,骑马一路疾驰去了太史慈府邸。
    “子义!子义!!”
    已经五十六岁的刘备疾步进入府邸当中,吴普紧随其后,穿过厅堂,在府中仆从的引领下来到后院。
    此时太史慈已经陷入了重度昏迷,靠着川蜀之地的医生用药勉强吊着一口命。
    等到刘备来到后院屋内,看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若悬丝的太史慈时,一时悲戚不已,连忙催促让吴普查看病情。
    吴普诊断之后,摇摇头道:“陛下,子义将军患的是绝症,无药可救。”
    “子义!”
    刘备得知消息,眼泪顿时掉下来。
    似乎是察觉到了刘备到来,太史慈缓缓睁开眼,看到天子亲自来探视,勉强说道:“陛下。”
    “子义,你醒了。”
    刘备握着他的手,焦急道:“你觉得如何?”
    太史慈苍白的脸上毫无血色,强笑道:“陛下,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已从,死而无憾矣,唯独放不下的,便是我的妻儿。”
    在另外一侧,已是哭得梨花带雨的董白扑倒在太史慈病床前,太史慈的长子太史亨,次子太史康以及两个年幼的女儿皆一脸悲戚。
    刘备轻轻拍着他的手,重重承诺道:“子义安心,朝廷必不会亏待了功臣之后,你还未老,当重新振作才是。”
    太史慈笑道:“多谢陛下,陛下来看臣,臣顿觉舒畅许多,浑身颇为轻快,元复,扶我起来。”
    太史亨愣了一下,然后急忙上前搀扶太史慈。
    没想到太史慈居然还真的能从床上站起来,只是让刘备心酸的是,原本二百来斤虎背熊腰的壮汉,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不似人样。
    刘备劝道:“子义还是先休息吧。”
    太史慈摇摇头道:“臣想陪陛下走走,最近这段时间天天躺在床上,浑身不自在,现在好些了,就想下床走动走动。”
    刘备见惯了生死,又怎么会不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但奈何这是太史慈的心愿,也只能遂了他。
    二人缓步来到后院,院中有池塘亭阁,还有一片小树林,颇为幽静。
    已是接近傍晚时分,夕阳下落,天空似乎有流星划过。
    他们顺着院落走了一会儿,太史慈终究有些体力不支,气喘吁吁,刘备见状,吩咐太史亨扶着他的父亲到旁边亭中坐下休息。
    等他坐下后,刘备也坐在身边,问道:“子义,如何?”
    太史慈看着天边的夕阳,含笑道:“陛下,臣只觉得这夕阳很美。忆想当年,臣不过是东莱郡吏,是陛下辟臣去了济南为属吏,自此跟随陛下东征西讨,不知不觉,已是三十年了。”
    “是啊,这时间过得真快啊。”
    刘备叹息道:“朕今年也五十六了,马上就要六十。良弼也已经六十岁,前些日子偶感风寒,把朕吓坏了。还有公达去岁也病了一场,令人唏嘘。”
    太史慈说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态。自从跟随陛下三十余年,平定江山之后,臣心满意足,并无遗憾矣。”
    “说起东征西讨,还记得那年咱们几个去城外打猎,却是被济南豪强派人刺杀,是子义一手箭术杀退了敌人,这才救了朕一命,此事还历历在目呀。”
    “那不过是臣应该做的事情,不足挂齿。”
    “哈哈哈,朕最喜欢的就是子义这般谦逊。说起来,还是有些亏欠了子义。四弟早些年让子义过于参与军情司的事情,征战反而不多,子义还是不要怨恨四弟才是。”
    “只要能为陛下鞍前马后,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为陛下效力,臣只愿陛下能早日匡扶汉室,复兴大汉江山,其它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子义啊,子义。”
    刘备感动得泪水落了下来,轻轻拍着太史慈的手臂,哭叹道:“你可千万不能有事,失了你,朕如失一臂呀。”
    太史慈躺坐在椅子上,气息已是渐渐微弱,轻声笑道:“陛下放心,臣,还想为陛下再效忠五十年呢。”
    “五十年不够,得一百年。”
    “好,那就一百年。”
    “说起来。。。。。”
    刘备眼泪一边悄悄地掉,嘴上却一边继续絮絮叨叨地说起了往事。
    谁都知道,他只是在强壮镇定而已。
    太史慈只是偶尔回应了一声,已经很少再开口说着什么。
    到了最后,夕阳终于下山,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
    刘备说完一句话后,忽然没了太史慈的回应。
    他愣了一下,然后转过头。
    眼泪终于如潮水般落了下来。
    大汉九虎上将军之次。
    陪伴了刘备三十年之久的后将军太史慈,病逝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万国来朝
    刘备集团的资历和功勋排名当中,太史慈的地位非常靠前。
    按照排序,他仅次于关羽、张飞、陈暮、典韦、沮授、荀彧之后,甚至比荀攸和田丰还高,与张辽不相伯仲。
    之所以与张辽不相上下,倒不是张辽的功勋一定比太史慈多,而是明面上的功勋张辽较多一点;  太史慈资历深一点,互补之下所以二人才近乎相当。
    如果把暗地里的功勋也算上的话,论起资历和功劳,太史慈不仅强过张辽,甚至要超过典韦。
    因为论起资历,太史慈跟典韦属于前后脚,一个在中平四年加入,过了几个月后,刘备调任济南相,辟太史慈为属吏。
    论起功勋,太史慈南征北战,参与过讨伐青州黄巾之战,讨伐张纯张举之战,讨伐董卓之战,讨伐袁绍之战,几乎刘备集团所有战事,都参与其中。
    而暗地里的功勋就更加大,曾经奉命组建军情司的行动组,训练出大量精明能干的司卫,可以完成潜行、暗杀、刺探等等诸多任务。
    他本人也曾受丞相陈暮指使,在洛阳运出过刘协,在长安运出刘辩;  为刘备能够得到刘虞的正式让位;  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说军情司的建立;  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在见不得光的侯栩身上,那么另外三分之一;  则在太史慈身上。
    所以从实际角度出发的话,太史慈立下的功勋,远比张辽多得多,地位也不比典韦差多少。
    只是奈何他做的很多事情见不得光,因此才没有计算进这些功勋当中而已。
    但世人不知道,陈暮知道,刘备知道,大汉高层都知道。
    因此他的逝世,可谓是一场地震。
    刘备从成都亲自运回了太史慈的尸体,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却要为比自己年轻六岁的老部下送葬,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悲哀的事情。
    可斯人已逝,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除了为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操劳以外,也得为太史慈的家人做考虑。
    大汉章武十六年六月,刘备在洛阳为后将军太史慈举行了隆重葬礼,满朝公卿皆参与其中,与太史慈关系最深的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典韦等人哭得极为悲伤,缅怀老战友的离去。
    下葬之日,侍御史持节送葬;  兰台令史羽林骑士轻车介士前后都奏响鼓吹,又有骠骑大将军下属及上将军仪仗队伍送葬至墓地,天子公卿皆参加了葬礼。
    如今大汉已有国歌、国旗和国徽,刘备特令太史慈享受国旗披身之礼入公卿墓地。乃是如今大汉最高规格的葬礼,称之为国葬。
    同月,太史慈的雕塑与画像正式入驻桃园殿,排列在前,是自管亥之后,第二位入驻桃园殿的开国功臣。
    并且区别于管亥。
    管亥是因为功劳和资历确实能达到九虎之列,但只能排在九虎末位,所以刘备是给他超规格的升级葬礼,死后特享殊荣而入的桃园殿,排名位列也是在桃园殿最末。
    而太史慈本身功绩和资历堪比后世十大开国元帅,名列前茅,配享太庙的位次大概是在第七位,所以雕塑和画像排序在桃园殿中非常靠前。
    他的女子也得到了莫大荣宠,长子太史亨袭太史慈博阳侯爵,关内侯等诸多爵位与军爵,又得从二品的散官和阶官。
    次子太史康虽未得爵,却因门荫入仕,原本刘备是想让他为官,暂时在洛阳做个小吏,慢慢提拔。
    但太史康有其父之风,年纪轻轻便想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因而去了军队磨砺。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皇家军校已经正在筹备阶段。
    前些年没有开军校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火器时代即将来临,沿用老式冷兵器时代的思路教学,无异于误人子弟。
    如今时代变了,火器扬威西域,火炮也在长江的水军战斗当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因此开设军校,开始研究火器时代战争,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目前大汉的整体社会制度和上下结构非常完善,随着京杭大运河全面开通,地方到中央从原来可能要一两个月,到现在只要四五天。
    除了少数像并州原州,凉州川蜀,辽州三韩等偏远地区以外,其余地方像广州扬州等地,坐蒸汽船最多四五日就能到洛阳。
    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南北交流以及中央集权很快达到了巅峰,国力也是迅速蒸蒸日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而且随着西域收回来,大汉在西域驻兵,纺织业和制造业蓬勃发展,自西域蜂拥而来的商人络绎不绝。
    可以说,从章武十三年收回西域,到章武十六年西域逐渐稳定,商贸再次开始繁荣,三年下来,无数商队又一次开始了西汉时期的盛况。
    源源不断的马队和骆驼队伍从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而去,带回无数的金银财宝以及西方特产。
    贵霜皇帝韦苏提婆二世虽然想掌控西域的想法落空,但面对大汉的兵锋,最终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于章武十五年十月遣使向大汉发国书求和,缔结盟约。
    之所以是在战争结束后第三年才遣使,倒不是韦苏提婆二世又被西域的汉朝军队揍了一顿才幡然醒悟,而是路程实在是太遥远了。
    从贵霜帝国的首都高附城到大汉西都长安城,直线距离大概三千多公里,走丝绸之路大概要走五千多公里。
    贵山城之战于章武十三年十一月,西历公元213年末结束。
    当韦苏提婆二世得知远征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是章武十四年初的事情。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决定遣使,差不多是到了章武十四年二月。
    此时贵霜帝国的使者从国内出发,从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向东进入西域,然后一路往东,顺着丝绸之路跨过千山万水,等到了雍凉地区的时候,都已经过去快两年了。
    好在从西都长安到洛阳虽然也有几百公里距离,但只需要坐蒸汽轮船顺河而下,不到两天就能到大汉帝都,不然的话,这一趟还真有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
    贵霜帝国来使的时候,太史慈还未去世,陈暮还在守孝期间。
    得知对方的来意,刘备与内阁商议之后,觉得可以答应贵霜帝国和解的要求,便决定给韦苏提婆二世回一封国书。
    但朝野当中还是有人觉得白白被人攻打,仅仅只是歼灭了入侵者,却没有回击,实在不像大汉的风范。
    于是有不少人上书请求,朝廷不应该答应了对方和解,而应该严词痛斥,驳回对方的要求。
    彼时大汉正武德昌盛,虽说把敌人入侵的爪子斩断,但却不能还击,确实令人憋屈。因此这个观点在朝野上下反而逐渐成为主流,强硬派不计其数。
    不过内阁也有内阁的考虑,刘备召开朝议,询问众朝臣,驳斥了对方的要求之后,如果他们阻挠西域的商人去西方做生意怎么办?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丝绸之路同样也是大汉繁荣昌盛的一条重要臂膀,决不能因此而被断绝。
    因此在朝议了数日后,最终刘备还是决定,和解肯定是要和解,但具体怎么和,还是要好好商议。
    此事刘备派人去青州询问陈暮,陈暮的回答是,要求贵霜帝国赔偿大汉损失,并必须保证双方正常商贸,不允许收过重商税,不允许打压西域商人。
    当时的丝绸之路虽然是交流窗口,但实际上西域的商人并不是真的会把商品带到罗马帝国去。
    他们的路线其实很简单,从西域到大汉来,购置商品后回西域,卖给西域的一些商人,这些商人并不是走大汉路线,而是走贵霜帝国路线,一路卖到贵霜去。
    贵霜本土商人接纳了这些货物,然后又转运到呼罗珊地区,也就是后世阿富汗一带。当地商人再进行转卖,到安息帝国,最后再去罗马。
    这样这些各国商人之间进行层层运输,如同接力一样,把原来上万公里的路程分做无数段小块,这才把丝绸之路连起来。
    但如果贵霜帝国从中阻挠,不允许他们国内的商人接盘西域的商品,或者对西域来的商人进行打压,逼迫他们把商品低价卖给贵霜本土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