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大军,总兵力大概是十五万左右,分五个方向进攻,包围四川。
由于张鲁之前就与巴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等人投降了关羽,在这些人的带领之下,他顺利攻破了白水关,开始进攻葭萌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剑门关并未建立。要到诸葛亮时期,才会观察此间山势,于后世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建造关隘。
所以此时四川与汉中之间的关隘基本就只有白水关,过了白水关之后,就到了后世的广元市,没有剑门关阻隔,一路上基本畅通无阻,直接能到葭萌关外。
刘璋的部队之前就因为支援刘表而损失惨重,总兵力不足五万。现在面对三倍于己的朝廷大军猛攻,兵力捉襟见肘,战斗力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很快到了章武六年三月份,三路大军长驱直入,历时约两个月的时间,关羽就已经抵达了绵竹,赵云和太史慈到了资中,黄忠到了广汉。
不知道老刘家是不是有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传统。或者说刘邦的小强精神感染了他们,反正是不到绝境不会投降。
刘备南征北战多年不消说,刘表死前都没有投降曹操,刘璋一直到刘备兵临城下才投降,就连刘禅也是如此。
基本上除非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不然的话,即便是敌人实力强大,他们也不会选择投了。
但现在显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在群臣们的劝说下,刘璋最终给了关羽发去了投降书,得知消息后,关羽迅速前进,日夜疾驰,赶到了成都城外。
刘璋自缚双手,口中叼着他爹刘焉称帝时雕刻的玉玺,在群臣们的簇拥之下,来到了成都北门外,正式向关羽投降。
这样到大汉章武六年初,除了交州那个表面上臣服,实际上依旧割据的士燮以外,整个大汉基本都已经平定,而且还多出了倭奴、三韩这两块新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四川的伪汉政权灭亡之后,士燮也没有坚持多久。到章武六年秋天,朝廷派了三万大军,带了大量烟叶南下,还没到桂阳郡,士燮就已经上表请降。
刘备于是命令大军在当地驻守,让荆州两湖流域往南方运送粮食,征召当地土著,疏通郁水、漓水、湘江、耒水、溱水等河道。
而之所以带烟叶,是因为此时南方瘴气横生,各种蛇虫鼠蚁,以及瘟疫横行,焚烧烟叶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陈暮为了维护稳定,对于交州、益州西南、扬州南部等偏远地区,采取的是安抚政策。
政治方面由当地世家豪强、少数民族头领来代替中央政府管辖,经济发面采取合作的态度,由朝廷出钱出粮食和物资,地方出人出力,主要以疏通河道、扩大水域为主。
因为这些地方离中央实在是太远,从交州去一趟洛阳来回得两个月,所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将来交通发达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除此之外,大量的地质专家和水利专家南下,前往交州勘察地形,主要是广州到长沙沿途水域路线。
作为与东南亚的贸易点,陈暮认为广州是将来的重中之重,毕竟东南亚可不止能产橡胶,还有甘蔗、木料、药材、矿产、水果、稻米等等,资源非常丰富,以后都要运往国内。
因此在广州口岸,就必须同样挖通从长沙到广州的河道枢纽,连接大运河。
这个工程量不小。
好消息是早在秦朝湘江和珠江水系就是相同的,秦始皇南征百越,因道路阻塞而无法通行,于是开凿运河,称之为灵渠。把湘江与珠江连接在一起,岭南既平。
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朝占了秦始皇的便宜,不需要再重新开挖一条新的运河河道,只需要把原来的灵渠疏浚一番,扩充河道和修缮就行。
现在整个大汉算是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统一,重新进行一轮洗牌,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发展和建设。
对于刘备朝廷来说,现在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生产力,解决粮食危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除了运河以外,还有在五年内南方推广双季稻,全国推广玉米、土豆、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再图后续发展。
为此刘备与陈暮在选定各州州牧的人选之后,特意嘱咐他们,要求他们多去地方考察,根据各地形势,因地制宜,推广粮食生产。
运河的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在发展,同时刘备调泰山学宫的一部分师资力量前往洛阳,正式重新开启太学。
现在泰山学宫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从中平二年陈暮担任青州刺史开始,邀请郑玄担任学宫宫长,到如今泰山学宫已经成立二十一年。
由于黄巾和董卓之乱的冲击,再加上诸侯乱战,导致察举制度崩坏,各地官员的任命往往是根据诸侯的喜好而不是经过考核。
所以在刘备收复大汉失地之后,基本上都会废除之前占据那里的诸侯任命的官员,需要他们重新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够继续上任或者调去其它地方为官。
而除了荆州以外,其余各地官员缺失比较严重。因为诸侯忙于打仗而疏于吏治和民生治理,有的时候某地官员空缺,也不会立即派人去。
这就导致泰山学宫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第一时间进行补充,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各大世家豪强也发现,泰山学宫才是入仕之道。
因此家家户户,不管离得多远,即便是在凉州,只要是世家豪强子弟,有资源和门路,都会往泰山学宫里塞。
学宫入学的门槛其实也不算高,汉朝的知识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中,相比于95%以上的文盲百姓,不管是寒门还是豪强还是世家,只要读书习字,往往就能进入学宫学习。
如此造就了学宫日益增长的庞大人数,十年前还是三四万学生,到如今已经增长到了十余万,整座学宫占地近万亩,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城市。
作为大汉首屈一指的学术交流基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取,所以先设立太学,与泰山学宫分庭抗礼,开始竞争,再发展其它学校。
重启太学的任务就交给了如今学宫副宫长管宁,他被任命为太学祭酒,带了不少学宫骨干前往洛阳开设新大学。
除了大学以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这些工作就交由全国各地州牧去实施。
同时陈暮也在今年开始,正式重新规划行政划分,原来的大汉十三州管辖范围太大,像益州就包含了后世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以及重庆直辖市。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南湖北,扬州包含了浙江、福建、江西以及一半江苏,交州就不用多说,广东广西海南甚至还有一半越南。
地域太广不利于统治,一州之地太大,容易滋生军阀。因此陈暮把大汉十三州,按照后世比例重新划分。
益州一分为四,南部永昌郡、益州郡、犍为属国改为益州,三郡之地改为七郡,集中当地汉民,主要发展平原城市,将山区让给鸩僚、僳越、闽濮、濮族、氂牛等部。
这片地区就是后世的云南,现在汉民不多,虽然矿产资源丰富,靠近东南亚,适合种橡胶。但地形实在太复杂了,离中原过于偏远,难以发展。
因此现在的云南只能先进行行政规划,把它从益州剥离开来,仅派官员前去治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优先发展农业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先让云南的汉人活下去,慢慢增加人口,等将来大汉发展起来,再治理整个云南。
而益州北面的成都改为蜀州,地域大概跟后世的四川省差不多。
东面的巴郡改为巴州,也就是重庆直辖市。
东南面的牂牁郡以及原荆州武陵郡西面,改为贵州,地域同样是后世的贵州省。
倒不是陈暮照着抄作业,而是根据地形以及优先集中发展的话,这个划分最为合理,不将整个益州纳为整体,而是进行剥离,四个州各自集中发展,这样更利于中央统治。
然后是关中改为雍州,辖区是后世陕西的一半,陕西以南的整个关中平原,包括河东郡和汉中郡也在雍州管辖范围之内,下辖九个郡。
并州一分为三,原来的并州包含了陕西以北、整个山西、内蒙和宁夏的一小部分,地域可谓是千里之遥。
现在改为晋州,也就是山西省。并州,包含了后世陕西以北以及宁夏的一部分,最后是内蒙,称之为原州,辖区相当于整个内蒙古。
河北、河南以及淮北变化不大,依旧保留了冀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只是在徐州南部的广陵、豫州东南部的沛国,扬州西北部的九江西北小部分,分割出一个淮州。
然后是幽州早就被一分为二,原来的北京地区,也就是幽州西面的上谷郡、代郡、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以及辽西郡,保留为幽州。
东面的辽东郡、辽东属国、玄牵ぁ⒗掷丝ひ约靶虏⑷氲臐桴隹ぁ⒎鲇嗫さ鹊兀衔ぃ奈芍荨
荆州一分为二,北面为荆州,南面为湘州,就是湖南湖北而已。
交州一分为二,分为广州和苍州,也就是后世的广东省和广西省,由于古代广西称为苍梧,所以叫苍州。
扬州一分为三,九江大部分加上庐江、丹阳、吴郡以及会稽的北面一小部分,也就是后世杭州一带,合称为扬州。
会稽以南称为闽州,豫章改为章州。
最后就是西凉分为凉州以及西域刺史部,虽然西域刺史部只是个名头,但终有一日会重新回到大汉的怀抱。
而这就是章武六年陈暮对天下各州郡的改制。
当然也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
除了他有后世各省的记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
比如哪些州郡作为不良资产要暂时剥离,哪些州郡是优先发展的对象,所以不能让落后地区拖累了发展地区的脚步。
听起来很残忍,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可以说中原地区那些优质的州郡是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就如同扬州一样,南方山区实在是没有那能力发展,只能优先发展后世南京、杭州等长江下游平原。
所以要把这些优质州郡划分出来,集中发展。
而落后州郡,比如益州、贵州、闽州、章州、苍州、凉州等地,就暂时搁浅,先推广农业,力求百姓生存就行。
等到将来大汉国力发展起来,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之后,再带动这些地方的发展。
如此。
大汉十三州就变为了二十四州加上一个刺史部以及洛阳司隶。
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
汉章武七年的春节一过,整个国家上上下下,全都忙碌起来。
官员们的休沐日期很短,而且每年还得轮班值守,等到初五的时候,各地公务员们就正式开始上班。
河南豫州汝南郡汝阳县,正月初八,天气下着小雨。一大早,汝阳县令诸葛亮就出了门。
从章武四年诸葛亮、徐庶、庞统、杨修、陈群、司马懿、向朗、孔俭、姚博、黄琦等人被外放,到今年已经差不多有一年半的时间。
京杭大运河的设计工作在去年就已经结束,从陈暮开始筹备到河段的考察和设计,为期总共两年,总算是确定了位置。
陈暮在扬州和徐州考察了半年,又在河北、河南等地,两年来脚不沾地,走遍大江南北,构筑运河河道线。
我国国家地图他自然记得个大概,但河流地图肯定是不清楚,何况汉朝时的河流与两千年后的河流分布截然不同,很多已经消失的河流依旧存在。
因此陈暮必须用脚丈量,亲自考察。
不止是考察河流的情况,还要考察上游水源,研究会不会出现水源枯竭、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确定了河道位置,以及沿途各种线路的地质、土地情况之后,陈暮才会正式在地图上确定从哪里开挖,挖多宽多深比较合适。
京杭大运河的宽度平均在20米,平均水深在1。5米左右,可承载的船舶吨数大概是40…100吨的样子。
但那是木船,由于运河水流缓慢,隋唐开凿以后,往往都是靠人力纤夫拉运。所以水深不足,就只能靠人力来驱动,效率非常差。
陈暮不知道京杭大运河的平均宽度和水深是多少,但他知道在拥有了橡胶之后,将来至少一百年之内,京杭大运河上要走的船只一定是蒸汽轮船。
所以宽度和水深都要达到蒸汽轮船的要求,那么吃水能力就一定要在200吨以上。
而要想达到这个吃水深度,根据陈暮派人在江河上做的实验,水深最好是在3…4米之间。
3…4米吃水吨位能够达到1000…2000吨,一般的蒸汽轮船满载大概也就是这个吨位。
因此最终确定各地开挖的运河深度,平均要在4米,最好是在5米的深度。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