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重新改良了纺纱机,改良了织绫机,改良了棉花机等等,效率都提升了数倍乃至十数倍不止。
虽说都是制作衣物,但因为原材料不同,制造方式与织造也不同。
如纺纱机是用来纺织麻布以及羊毛,原材料是动物和植物纤维。织绫机则是用的蚕丝,做绫罗绸缎。棉花机自然是棉花,制作棉衣。
即便这些设备和后世的机器比起来,效率还是低的可连。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工具,大大提高了纺织业效率。
除此之外,马钧还透露他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制造了一个超大型风扇,用于炼钢,提升效率明显。
陈暮顿时就了然。
这应该就是蒸汽动力的鼓风机了。
好东西呀。
鼓风机不仅能用来炼钢,还能用来炼制焦炭,焦炭又能大幅度提升钢铁产能,未来大炼钢的时代就快来了。
看了信件,陈暮心情很愉悦。
其实很多东西古代就有,如干馏技术,高炉技术,铸模技术等等。
高炉虽然是南宋产物,但西汉就已经有了雏形,青州土法炼钢,就是将原来的高炉进行改造,利用拉杆活塞式风箱炼钢。
现在有了蒸汽动力的鼓风机之后,效率再次大大提升。虽然目前来说,整个青州的钢铁产量每年只有不到两万吨,跟后世随便一家公司每年几千万上亿吨的产量没法比。
但要知道,即便是明清时期,每年的钢铁产量也不过是十几万吨而已。而作为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冶金技术已经是站在非工业时代的顶峰。
至于东汉嘛,全国的钢铁产量可能不足万吨,以青州一州之地在没有工业能力的情况下达到平时东汉全国的两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除此之外,陈暮更欣赏的是马钧以及他的研发团队拥有的发明创造精神,虽说没有橡胶就开始搞汽车是件离谱的事情。
因为目前青州两万吨钢铁的产能当中,其中大半都用于军事,其余小半部分用于科研。
造个汽车就用了一吨钢铁,属于是非常浪费的事情。
但他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我泱泱大汉。
有个汽车怎么了?
我大汉盛世。
不止要有汽车,还要有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电线杆。
至少在陈暮死后的一百年之内,大汉电网,大汉重工,大汉水利,大汉通信都要跟上。
国家的发展怎么能按部就班呢?
技术就应该弯道超车。
按照陈暮的规划,一统天下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全面推广,开始提升人口。
大汉现在人口只有3000…4000万,非常不利于发展,至少要人口破亿,才能开启统一全球的新计划。
然后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纺织等轻工业,推动钢铁产能,同步重工业。
一步一个脚印,争取做到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至于对外战争?
目前陈暮并没有这个打算。
因为当前世界,除大汉以外,另外三大帝国其实也挺强的。
罗马帝国与大汉伯仲之间,安息帝国稳稳的老三,贵霜帝国排名第四,体量都不比大汉小多少。
现在大汉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衰败时期,而罗马帝国则正处于鼎盛时期,安息帝国虽然也已经衰败,可若大汉若是西侵,就必须把老三和老四灭掉才能和罗马帝国碰一碰。
以如今大汉的情况,还没有远征的能力。后勤补给就是一个老大难题,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都灭不掉,就更别说经济军事不逊色于大汉的罗马帝国。
所以远征中亚和欧洲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多的是无人之地可占领。
比如东欧乌克兰俄罗斯一带,还有美洲。
现在这些地方基本都是荒芜之地,特别是乌克兰,土壤最是肥沃。
不趁着这个时候宣布占有,还等到什么时候?
虽说那边现在也有人,但斯拉夫野人怎么能算人呢?
只有让他们沐浴王化,学习汉人的衣冠礼仪,才能当人嘛。
借口都想好了。
由于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要到公元4…6世纪才能大规模迁居乌克兰一带。
蒙古的北面基本就是远东地区,现在全是一片无人区。
因此这些地方可以说完全没人。
一千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勉强能有几个因纽特人祖先的野人部落和斯拉夫野人部落都算是多,所以主要是对印第安人进行统治。
陈暮没有盎撒匪帮喜欢割人头的爱好,因为对于他来说,现在缺的不是发展道路,而是未来人口。
印第安人有愿意接受统治的,便给他们发明一套理论。
即告诉他们,他们之所以出现在美洲大陆,是因为三四千年前从华夏迁移过去的,大家都有共同祖先。
现在他们的同胞过来找他们了,希望他们认祖归宗,回归大汉的怀抱。
当然。
要是不愿意回来,那自然是另外一回事情。
要知道印第安人也都不是什么善茬,几千年前最后一批人类从白令海峡迁移去美洲的时候,就是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对他们进行赶尽杀绝,不准他们过来。
因此这一批人被迫留在了俄罗斯东北部西伯利亚地区以及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北极圈一带,形成了后世的因纽特人。
大汉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路远洋到南美,一路上比较顺风顺水,除了选择的地方都是沿海近滩,没有过于深入印第安人领土之外。
更重要的是,先进的钢刀和盔甲弓箭,让正处于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从好勇斗狠变得能歌善舞。
路过加拿大和北美的路途上倒也有很多不开眼的印第安人部落想过来找麻烦。
杀得血流成河之后,麻烦自然也就解决了。
看完了书信。
陈暮挥笔给马钧写了封回信。
让他着重于哪些部位,进行技术以及方向上的指导。
末了又提醒一句,让注意安全。
大汉现在缺的就是人才,马钧这样的顶尖发明家堪比国宝,不容有失。
等写完了给马钧的回信,陈暮又想了想,给青州政务司又写了一封信,让他们成立大汉皇家科学院。
开办科学论文刊物,将海外发回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发表,比较重要的文献资料就要封存。
比如船队航行到了哪里,发现了金银铜铁矿,如南美的秘鲁、墨西哥就产巨量银矿,南非产巨量金矿,还有秘鲁东南亚产鸟粪矿。
以目前的工业进度和化学研究水平,想制造化肥等陈暮80岁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行。
因此想尽快提升生产力,鸟粪这种天然化肥就必须要用到。
将来天文地理,世界大发现,就从青州开始。
到时候无数的船只将会把海外的金银矿石运往国内,至少两三百年内,大汉会维持银本位制度,然后存储大量黄金作为国家底蕴,最后再顺势发现纸笔。
不过这些都是陈暮两三百年后的畅想,目前来说,一切都仅限于构思和未雨绸缪阶段,科技发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在陈暮给学宫和青州那边写下不少方向指导性的信件时,他在丰县府邸外的大门打开。
门外的卫士急匆匆冲进外庭,步入中厅,拱手说道:“丞相,卫尉求见!”
第六十九章 大汉上将军讨逆先锋孙文台
卫尉便是孙坚。
此次从洛阳奉诏书而来,便是要前往梁国下邑拜谒天子。
由于卫尉长史骆俊没有跟在身边,因此惴惴不安,到丰县便急忙来求见陈暮。
得知孙坚到访,陈暮便让他进来,于外庭迎接。
“丞相!”
孙坚进入门内,见陈暮亲自迎接,大惊失色,连忙过来拱手行礼道:“坚不过是戴罪之躯,怎么能劳动丞相亲迎呢?”
看到他这个态度,陈暮就知道孙坚此时应该正处于惶恐不安的心情当中。
毕竟自己的儿子叛乱,虽然刘备已经安抚过他,但那时可是实行连坐的,儿子叛乱,全家抄斩。
譬如马超作乱的时候,马腾一家三百余口在许都就被曹操杀光。
因此孙坚心里不害怕,不担心那是假的。
当然。
其实要不要连坐其实往往要看统治者的态度。
比如韩遂马超叛乱的时候,曹操把韩遂在邺城当人质的儿子和马腾一族全杀了,唯独留下阎行的父母。
孙坚虽然不知道这些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但春秋战国时期人质制度时,多的是类似事件。
所以面对刘备的突然召唤,孙坚自然十分惶恐,因此才先一步找到陈暮来探探口风。
陈暮面对孙坚恭敬的态度,立即上前拱手回了一礼,然后笑着说道:“文台兄,你我是多年兄弟,兄长前来,弟岂有不迎之道理?”
“丞相万金之躯。。。。。。。”
孙坚还想说点什么。
“唉。”
陈暮打断道:“文台兄叫我表字即可,随意一些就好,莫要多礼,显得生分了。”
说罢起身上去握住了孙坚的手。
孙坚见陈暮这样的态度,稍稍放心了些,起身苦笑道:“唉,我是罪人之身,哪敢。。。。。。”
他话未说完,就被陈暮打断道:“兄切莫如此说话,正所谓人各有志,文台乃是大汉忠良,子嗣虽有不肖,但这并不妨碍文台兄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一点相信陛下也是清楚的。”
“额。。。。。。”
孙坚讷讷不敢回话,历史上他受制于袁术,袁术让他去做什么,他就得去做什么。现在又受制于刘备,儿子造反作乱,怎么能让他心安得起来?
陈暮笑道:“来来来,文台兄先进去坐。我知道你此时心中忧惧不安,但且先坐下,听小弟分析一下陛下唤你来的原因。”
“多谢子归了。”
被陈暮一番言语说得定下不安心神的孙坚连称谓都变得亲昵许多。
二人进了中厅,分列而坐,又让侍从上了茶水。
之前说过,东汉只有煮茶而无炒茶,煮茶往往加入油盐酱醋之类的玩意儿,弄成汤水一样喝,非常难喝。
陈暮穿越之后,发明了炒茶,自此在青州洛阳以及大汉各地风靡,成为了待客首选。
茶水上来之后,孙坚饮了一口定定神,他一路奔波,刚好有些口渴。
陈暮也品了一口,放下茶杯,探头含笑道:“文台兄其实还是担忧陛下会因为孙伯符的叛逆之举而迁怒于你,这一点文台兄可放心,陛下宽厚雅量,有容人之度,绝不会因此而责备兄台,兄台就安心待命就是了。”
“陛下的宽厚雅量我自然是清楚的,当初那逆子叛乱的时候,我就向陛下请罪,陛下却抚慰于我,令我万分感动呀。”
孙坚当然不会说自己担心刘备要弄死他,因此急忙说他坚信刘备肚量大,花花轿子人人抬嘛,除非遇到朱元璋那样的,否则一般的皇帝被这么吹捧,大概也就不会在意了。
“那文台兄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
陈暮笑道。
孙坚迟疑片刻,试探说道:“我是不知道陛下叫我来豫州,是有何事。。。。。。”
“文台不会是以为陛下要以你为人质,威胁孙伯符吧。”
陈暮笑着道出了他心中的担忧。
孙坚尴尬道:“这我自然不会相信陛下会有这种想法,只是那逆子罪大滔天,恐怕不会听从我的命令。”
即便不是拿他做人质,在孙坚想来,很有可能是让他去阵前劝降或者书信劝降。
只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孙策从小缺乏管教,胆大包天。
他虽然是当爹的,可那小子连叛乱朝廷的事情都敢做,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到时候恐怕他去阵前劝降,也不一定能说服孙策。
所以孙坚觉得应该是徒劳无功了。
没想到陈暮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看着孙坚说道:“文台兄,凭心而论,你觉得大汉朝廷待你如何?”
“啊?”
孙坚没想到陈暮会这么问他,犹豫道:“我起于微末,全靠朝廷提携,朝廷待我自然是厚重如山。”
“嗯。”
陈暮点点头道:“文台兄的父亲以种瓜为业,黄巾起势之后,天下大乱,文台兄聚众平叛,得钱塘侯提携,添为军中司马,后远赴西凉平韩遂之乱,迁豫章太守。”
孙坚感叹道:“是啊,若非钱塘侯,我恐怕依旧郁郁不得志。”
陈暮微笑道:“有一点文台兄可能不知道,当初文台兄之所以能够迁豫章太守,是因为我在康帝面前举荐兄。”
“哦?”
孙坚惊讶道:“没想到是子归贤弟帮了我一把。”
陈暮摇摇头道:“我之所以说这些,倒不是邀功。而是想告诉文台兄,不管是我举荐兄为豫州牧,还是朝廷一支在背后支持兄长,都是因为我与大哥都知道文台兄一腔勇烈,忠心于朝廷啊。”
孙坚感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