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7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布当时还在雁门,太原之战的时候,他就已经把高干消灭,当时鲜卑人也一并被他赶出太原,盘踞在了雁门郡一带。
    到去年的时候吕布就已经开始着手北上,半个雁门郡都快被他拿下,同时寇略河西,威逼南单于庭。
    南匈奴人几次参与汉朝内乱,本就式微,吕布再来,自然不是对手,被打得十分狼狈。
    这次匈奴人南下归附朝廷,张飞北上入驻西河郡,吕布勃然大怒,他已经将并州视为禁脔,此时朝廷把手伸进来,自然让他很是不满,因此派人寇略平周,结果被张飞令人击退。
    此战虽然只是一场小规模战争,但双方既然已经挑起了事端,张飞就有了由头对付他。于是亲自领兵东进吕梁山,逼迫太原郡的兹氏县,妄图逼迫吕布来战。
    吕布得知此事之后就更加愤怒,打算回转太原与张飞决一死战。
    好在卫觊和张杨以及其余部下都认为现在朝廷势大,拥众数十万,不宜与朝廷起冲突,还是暂且忍让,先取了雁门再说,劝说他不要冲动。
    最终在众人劝解之下,吕布不得不修书一封,说一切都是误会,并且在吕梁山各处关隘道口布下重兵,这才罢休。
    其实以张飞的意思肯定不想这么快结束,他想和吕布战场厮杀,一决雌雄,好好打个痛快。
    但没有办法,人家不和他打。
    后世吕梁山分割了山西和陕西,当时虽然同属并州,但西河郡与太原郡便是被吕梁山分出来,莽莽高山,只有少数几条道路可以通行,且道路艰险,山间还有吕布驻军,无法强攻,只好作罢。
    而吕布那边也没办法,他虽然愤恨于张飞咄咄逼人,可部将们说的也是事实。
    如今吕布地盘只有上党太原二郡,治下人口才三四十万,兵马即便是扩军之后,也不过两万余众,跟朝廷的实力比起来,天壤之别。
    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忍让,不敢与张飞直接翻脸。
    与此同时,除了这些地方的动乱以外,河南的战局显然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官渡失利之后,曹操退守封丘,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封丘西北的酸枣,已经有一支朝廷大军在等待着他。
    刘备北上渡过鸿沟水,于阴沟水西岸驻扎,河对岸就是封丘。而北面便是濮水,与阴沟水形成十字交叉,封丘位于右下角,刘备军位于左下角,酸枣位于左上角。
    这意味着朝廷大军可以渡过阴沟水袭击封丘,而荀攸则可以渡过濮水袭击封丘,一个是从西面进攻东面,一个是从北面进攻南面。
    两支朝廷大军加起来有六七万之众,而曹操才刚刚经历了官渡惨败,派去埋伏的八千人不足两千逃回去,兵力损失惨重,如今只有两万余人驻守封丘,且士气低落,在防守力量上严重不足。
    刘备刚刚抵达阴沟水西岸的时候,荀攸的公文就已经送了过来,营寨还在建造当中,天子帐篷第一时间搭建起来,他召集诸多谋臣前来议事,帐篷内众人簇拥在一起。
    “之前我还派人让公达半路截击曹操,在来的路上,倒是未听到公达出兵的消息。现在公达那边传信过来,告诉了朕为什么不截击的原因。”
    刘备扬了扬手中的公文,说道:“他说若截击曹操,曹操必然逃往定陶,定陶是曹操老巢,经营多年,城高墙厚,不宜强攻,即便是困守,也可能会困守许久。此时丞相正去定陶的路上,曹操尚不知此事,若将曹军困在封丘,丞相可截其后路,三面包抄,诸位觉得此策可行否?”
    此时在刘备身边的这些臣子当中,其实论起资历来说,跟随他多年的亲信谋臣都不在。
    陈暮在去定陶的路上,沮授在关中,田丰在河东,荀彧在洛阳朝廷坐镇后方,资历稍微差一点的荀攸则在北面酸枣。
    能说得上话的只有王脩、邴原、孙邵、崔琰、王朗、国渊几人。
    这几人加入的时间也非常早,基本都是刘备当青州牧,乃至于陈暮当青州刺史的时候就加入麾下,因此按照资历的话,他们几个人一般会先开口。
    有人说道:“臣以为此策可行。”
    “确实可行,剿灭曹操,需要一战全部歼灭,而万不能让其逃走。”
    “不错,若是被他跑回济阴,不能攻灭的话,以后他还有可能跑去淮北,乃至于跑到南方去,祸患无穷。”
    “臣赞同。”
    “臣也赞同。”
    几人其实大多是内政比较出色,在军事谋略上不太行,但一些粗浅的道理还是懂。
    半路截杀曹操或许能将他打败,但想要彻底歼灭他却是比较困难。
    如果让曹操逃跑了的话,还得一路追杀,非常麻烦。
    现在将曹操困在城矮墙薄的封丘县城,显然是一件比让他逃回老巢更好的事情。
    因此纷纷赞同。
    董昭提出不同意见道:“副相这个计策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我担心若是把曹操去定陶的退路断掉,恐他北上汇合夏侯渊,往淮南投奔孙策去。”
    “往淮南投奔孙策去吗?”
    刘备沉吟。
    “额,少府丞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也是,我们现在在南面的军队就只有丞相一支,若让丞相前来围堵曹操,曹操只需要先往东北去济阴,汇合了夏侯渊之下,从山阳经沛国,便能够直接跑到淮南去,那确实是个问题。”
    “副相考虑好像有些不周全。”
    “也不能这么说,丞相现在不是在他们的后方吗?若是丞相赶来,十几万大军直接把封丘团团围困,绕他曹操再厉害也是插翅难飞。”
    “可是现在丞相是往东去,再派人去告知他让他返回来,恐怕曹操已经得信早就走了吧。”
    几个人一听董昭分析,确实有道理,不由得议论起来。
    扶沟一带离官渡其实也不算特别远,大概一百二十公里左右,以河南比较平坦的道路,行军最多三日就能抵达,并且如今朝廷军队素质极高,若是强行军的话,一天半左右就足以。
    当时陈暮在扶沟击溃文聘,打扫战场稍微耽搁了一日,同日晚上刘备也发动了袭击浚仪的战争,曹操损失惨重。
    从时间线上来看,此时陈暮才刚走了一天,第二天曹操就开始准备撤退,往封丘方向去,而那个时候陈暮的位置是往东北进入襄邑境内,离官渡差不多七八十公里。
    若是当时就立刻派人传信给陈暮,让他过来,或许还有将曹操围困在封丘的可能。
    但现在都已经过去数日了,估计陈暮都已经到定陶了,此时再传信,就已经晚了,因为曹操很有可能已经收到了刘表大军败于扶沟,陈暮军队出现在济阴的消息。
    曹操兵微将寡,粮草也不多,乍然听到这则消息,很有可能意识到封丘已经是死局,此时他有两个选择的方向。
    一个是往南逃,从陈留逃往陈国,再跑到汝南,去荆州。
    二个是往东北方走,躲开刘备、荀攸以及陈暮的军队,直奔甄城,不管是解夏侯渊之围,还是接应他们之后再南下,就可以从淮北进入淮南,跑到孙策的江东去。
    这两个选择不管哪一个,都有问题,那就是朝廷大军人数众多,部队臃肿,想尽快追击一门心思逃跑的曹军没那么容易。
    而陈暮那边离得又远,想尽快通知他肯定也已经晚了,一时间众人都觉得荀攸的计策好像有点问题。
    不过就在大家思考的时候,毛玠忽然看向贾诩,笑道:“尚书令有何见解?”
    贾诩因为识破了陈宫的设伏之计,在军中地位骤升,以前只有被刘备询问的时候才会说话,现在有不少人想听他意见。
    至于是真心想知道好的建议,还是想看他笑话,那就不得而知。
    贾诩也自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连忙低调道:“我其实也没什么头绪,不过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刘备问道:“什么问题?”
    贾诩说道:“臣是在想,小荀副相从来都不是一个无的放矢的人,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人虽有错,可丞相却很少犯错,陛下信不过副相,难道还信不过丞相吗?这个计策一定需要丞相配合才能完成,或许丞相心里早就有数了。”
    陈暮改革官制之后,内阁制度趋于唐朝群相制度,首辅为丞相,其余一等录事尚书都为次相。也就是一正多副的搭配,而荀彧荀攸叔侄都是副相。
    虽然荀攸的年纪大不少,可荀彧是叔,荀攸是侄,古人讲究伦理纲常,因此私底下众朝臣们称呼荀彧为大荀,荀攸为小荀。
    刘备听了贾诩的意见之后,觉得有道理,于是点点头道:“不错,四弟或许早有对策,我等尽管其变就是!”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远在济阴的陈暮,看到荀攸给他发的文书,顿时笑了起来。
    英雄所见略同呀。


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
    章武三年七月下旬,陈暮就到了甄城。
    所有人都以为他去了定陶。
    但实际上他只是大摇大摆地路过定陶城池,直奔甄城而去。
    定陶县城上,当时戏志才就亲眼目睹了他的离去。
    二人还在城上城下远远对视,打了声招呼。
    而且陈暮还写信进城,说请戏志才出城一叙,说以人格担保;  绝不伤他。
    但戏志才又不傻,怎么可能会去相信陈暮的鬼话出城?
    只保证不伤他,也没有说不保证不绑他走。
    陈暮的嘴,骗人的鬼。
    毕竟说句难听点的,戏志才还欠青州一条命。
    当初他重病缠身,差点病死。是曹操把他送去青州,由医学院帮他医好。
    如果他出城之后;  陈暮当场把他擒住;  言称你这条命该还给青州了;  恐怕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所以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陈暮的大军堂而皇之地从定陶县城外经过,往东北方向去。
    没办法,陈暮带了三万人马,戏志才城内留守只有四五千人,这仗没法打。
    等到陈暮离开之后,他才立即派人写信告知曹操这件事情。
    陈暮能够出现在这里,只能说明一件事——刘表大军已经被他击溃,根本没有拖延多久的时间。
    而就在信件送往曹营的时候,陈暮又想起了之前荀攸给他送过来的公文。
    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堵不如疏。
    既然大家都是聪明人,想法一样,那自然也不需要多说别的,整个刘备军高层谋士,几乎都统一了意见。
    现在的情况是曹军在封丘被两面夹击,南面几乎没有任何防御;  曹操如果想跑,非常容易。
    但陈暮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曹操逃跑,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北上,直奔甄城和禀丘。
    在去往甄城的路上;  陈暮与赵云二人坐在马背上悠哉悠哉的前进,身后是连绵数里的大军,物资车队更是长达十几里,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嚣张跋扈。
    两个人就这么大摇大摆,丝毫不怕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一支军队忽然过来袭击他们,仿佛这不是在敌人腹地,而是在自家后花园。
    赵云看到队伍如此松散,完全是一个行军状态,也没有任何防备,有些担忧道:“丞相,我们会不会太张扬了啊。”
    “张扬吗?”
    陈暮奇怪道:“又不是几百万骑兵征伐全世界,哪里张扬了?”
    赵云说道:“可是大军一路上都是一种正常行军的状态,左右却没有骑兵护卫,周围也没有布置大量警戒、游骑、斥候去查探情况,万一敌人设伏。。。。。。”
    陈暮顿时就笑了起来:“子龙,问你一个问题。”
    “丞相请说。”
    “如果你是曹操,听说我带了几万大军出来;  在他的腹地肆意游荡;  军队周围没有任何警戒,你敢不敢来偷袭我?”
    “这。。。。。。”
    一下子把赵云问住了,他本来下意识想回答敢,可仔细想想,若是敌人是個无名小卒或者普通将领,肯定是敢来,可面对名震天下的陈子归,疑不疑心有诈?
    当然会疑心。
    所以在没有完全侦查到陈暮有没有设伏之前,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而人家又在行军过程当中,先不说你大军能不能追上,就算追得上,你还得侦查半天,侦查好了人家在不在原地都是个问题。
    因此有时候看上去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反而人家就不按套路出牌,什么也不做,直接一路行军就是,你追不上人家,人家早早地把你甩到了后面。
    想到这里,赵云心服口服道:“不愧是丞相,这就是兵法上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吧。”
    陈暮笑道:“曹操我深知其为人,疑心病很重,换了三哥良弼他们,我肯定不会这样。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曹操已经没有兵力可派了,他哪里有兵马来进攻我哦。”
    赵云便又说道:“有一点我不理解,丞相为什么要弃定陶于不顾,直奔甄城呢?定陶乃是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