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7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在此时,门外管家来报:“郎君,有客人来拜访。”
    “不是让你闭门谢客吗?”
    陈暮皱起眉头,从初一开始登门造访的人数不胜数,到了初八已经闭门谢客了,怎么还不得安生?
    管家答道:“是光禄勋的两个儿子,说是来代表光禄勋给郎君拜年。”
    “哦?”
    陈暮眉头顿时舒缓下来,想了想,站起身道:“让他们去书房。”
    “是。”
    管家离去。
    罗敷问道:“又有客人来了?”
    陈暮笑道:“是司马防那个老狐狸,怕我不让他儿子出仕呢,你先带孩子,我马上就来。”
    罗敷说道:“快些,都要烤熟了,晚了都被希瑜他们吃了。”
    “知道了。”
    陈暮摆摆手,转头出了后院,去了中庭书房。
    过了片刻,管家带人进来。
    果然是司马懿和另外一位白衣青年。
    那青年长得风度翩翩,相貌儒雅,颇有几分年轻时陈暮的风姿。
    “司马懿、司马孚,见过丞相。”
    二人弯腰拱手行礼。
    陈暮眼睛一亮,打量着司马孚道:“都免礼坐下吧。”
    “谢丞相。”
    二人起身,左右分坐。
    陈暮坐在上面,看着司马孚点头赞许道:“建公真是好福气啊,听闻八个儿子皆为人中龙凤,你排行第几啊?”
    “回丞相,我是父亲第三子,字叔达。”
    司马孚认真答道。
    “哦。”
    陈暮点点头,笑着说道:“听闻司马八达博古通今,不知治何经典?”
    “五经七略,皆有涉猎。”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了什么?”
    “甘誓。”
    “筑郿,非都也。”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司马孚知道是在考校自己,认真回答。
    “善!”
    陈暮说道:“便去教育部先做个文学掾吧。”
    说罢转头又看向司马懿,笑而不语。
    司马懿连忙拱手道:“丞相。”
    “仲达,倒是委屈你了。”
    陈暮笑了笑。
    当初让司马懿背黑锅,一来有战略目的,二来也是要打压他。
    司马懿自然不知道,还以为入了陈暮法眼,未来官运亨通,忙说道:“愿为丞相赴汤蹈火。”
    “嗯。”
    陈暮点点头:“你之前背了罪名,贸然升迁太快,会引人注意,便先来我帐下做个低级佐吏,跟在我身边,虽说升迁慢了些,但胜在安稳,待过两年,再提拔于你。”
    司马懿便道:“一切听丞相的安排。”
    “嗯。”
    陈暮就又道:“现在朝廷组建内阁,内阁的真正用途,你可明白?”
    司马懿想了想,试探道:“尚书台?”
    “不错。”
    陈暮说道:“未来内阁的阁臣,便都是执掌天下之大权。内阁首辅为丞相,阁臣为副相,后日初十,我将召开内阁会议,你虽不是内阁人员,可随我参议。”
    “多谢丞相!”
    司马懿兴奋不已,内阁将取代尚书台是天下有识之人都知道的事情,三公九卿虽不至于说名存实亡,但他们只能管自己分内之事,真正的大权必然是在内阁手里。
    如果能够早早参与到内阁会议当中,积累经验,恐怕本身就是一种政绩,将来升迁速度,自然要比普通入仕快得多。
    当下三人又寒暄了一阵,聊了一些事情,司马懿兄弟也没有多打扰,达成目的就离去。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陈暮心中冷笑了一声。
    司马防这个老狐狸,司马家八个儿子都比较出色,现在全都往自己门下塞,就跟八达历史上跟着曹家一样,打的目的恐怕就是想借着自己的力量让八达迅速起势。
    虽说历史上司马懿能够出人头地,离不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但本身司马家八个兄弟都在朝中为官,自然凝聚成了一股力量。
    像司马孚在高平陵之变前,就是掌管中央权力的尚书令,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与司马师一起协助司马懿诛杀了曹爽一族,为后来司马家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也许他们现在没有这个心思,但一旦让这几兄弟掌权,特别是司马懿,野心膨胀起来之后,谁又能知道将来他们会不会再来一出高平陵之变呢?
    所以表面上陈暮答应政治盟友司马防,接受了他几个儿子的投效,但至于会不会让他们升迁太快,掌控实权,自然是另外一回事。
    至少诸葛亮是自己的徒弟,同时还是自己的妹夫。
    陈凤今年已经25岁了,在泰山学宫当中追她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谁都知道她心里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诸葛亮。
    大前年平了南阳之后,诸葛亮就回了一趟青州与陈凤订婚,最终于前年年初完成了昏礼。
    当时诸葛亮21岁,陈凤23岁。
    到今年的时候,外甥都已经快一岁了。
    在培养接班人这件事上,不选诸葛亮,难道选司马懿?
    两天休息很快过去。
    到了初十,总算该上班了。
    一堆国家大事还在等着自己去处理。
    一大早陈暮就出了丞相府邸,坐上马车悠悠地进了宫。
    现在少府府邸已经换了牌子,重新再造个丞相府成本太大,就先这么凑合着。
    顺着青石板铺的石砖进入洛阳皇宫之后,就直奔云台去了。
    云台就位于西宫南面,离皇帝寝宫很近。
    这里以后就是内阁办公的地方,当陈暮去的时候,在洛阳的内阁成员基本已经到齐。
    一等录事尚书,也就是副丞相,只有荀攸一个人在。
    因为沮授在关中,田丰在河东,荀彧在冀州,唯独荀攸跟着刘备平定辽东之后就回来了,目前本职是新任少府,兼上将军军师、乡侯、内阁一等录事尚书等职务。
    二等参议博士外放之后就自动卸任,所以除了外放的华歆、孙乾、氏仪、简雍四人以外,其余董昭、毛阶、王脩、邴原、孙邵、崔琰都到了。
    不过二等参议博士并不意味着少了一些,因为之前说过,如果地方上政绩优异,就会被调到内阁来,算是一次政治进修。
    今年就有五人进了内阁为二等参议,也是青州派系,为王朗、国渊、公孙方、王朗、左继、刘谦五名老臣。
    都是跟随刘备比较早的,基本都是在讨董前后加入,资历深,品级都不低于四品。
    三等谏议侍郎也是如此,陈登、满宠、张既、杜畿、枣祗等八九人外放到地方上当郡里的高级官员,其余贾逵、杨阜、杜袭、司马朗、任峻等十来人则留下在洛阳为官,也到了议室。
    除了他们以外,新晋的三等谏议侍郎有诸葛亮、陈群、杨修三人,还有大概二十多名去年政绩极为优异的县级官员,将来这些人都要去郡里为太守、郡丞、郡长史等。
    另外和司马懿一样,跟着陈暮进来旁听的低级佐吏有庞统、徐庶、向郎等人。
    诸葛亮陈群杨修三人年龄不大,但跟着陈暮颇有功勋,如今都是六七品官员,在仕途上早已经走在司马懿等人前面。
    而司马懿被陈暮打压,庞统徐庶向郎等人才刚入仕不久,目前的职务都是内阁书吏,品级为九品,除了旁听以外,主要职务就是记录会议内容,抄写文稿等。
    不过这个工作并非什么让人嫌弃的差工作,完全是一个香饽饽,洛阳大把官员的子孙后代抢着要。
    在刚刚出仕的时候就接触内阁会议这种等级的国家大事讨论,天天在皇帝和丞相眼前晃悠,对于未来的仕途帮助岂止是一点两点?
    所以即便是个书吏工作,也被塞了不少人进来。
    整个殿内从上到下等级分明,最下面的是三等侍郎,规规矩矩盘膝坐在下殿,中殿是二等博士,分左右对坐。上殿是一等尚书,就不是坐席子了,改坐椅子。
    虽说坐席子是汉朝的习俗,但谁让现在刘备老大陈暮老二呢?
    现在他们的权力已经稳固,改了就改了谁也说不了什么。
    在上殿的最上面自然是天子席位。
    刘备也会参加内阁会议。
    等陈暮进去坐在了上殿最上首,荀攸坐在了他旁边之后。
    等了约半刻钟,常侍王植高声道:“陛下到!”
    今年政务正式开始。


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
    云台殿内,所有人都正襟危坐,等待着皇帝到来。
    随着王植一声响亮的赞礼。
    刘备自后殿进来,穿着正式的天子服袍,缓步走到了台上。
    “陛下!”
    内阁诸臣们同时起身拱手行礼。
    这不是在大朝会,汉朝只有大朝会才会行特定的跪拜礼。
    所以普通朝会以及内阁这种会议见面谈话的形式,自然就不需要三叩九拜。
    但刘备还是双手虚抬道:“诸卿坐!”
    “谢陛下。”
    四十多名内阁成员纷纷坐下。
    刘备看向陈暮道:“丞相;    今日会议的议题是什么。”
    从这几年开始,陆陆续续已经展开多次内阁会议,每次都有一个议题。
    有的时候是民生,有的时候是军事,还有的时候是经济农业等。
    今日自然也由内阁首辅,担任丞相的陈暮确定一个新议题。
    陈暮从椅子上站起身,俯身看着下面诸多阁臣;    缓缓说道:“往日多次议题,我给大家讲过商贸、农事以及军事;    今日我就说些不一样的,与大家聊聊国家,谁知道国家?”
    台下众人互相对视,心中都有答案,只不过谁都不想第一个出来说。毕竟在坐的都是聪明人,懂得什么低调内敛,过于张扬容易遭人嫉恨。
    唯独杨修还是按捺不住性子,站起来道:“叔父曾经说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曾经以为国家是如《易》所言,“开国承家”,乃是诸侯们打下的封地。但现在我知道了,国家便是由百姓与土地所组成。有土地才有国,有百姓才有家。”
    陈暮顿时笑了起来:“不错,总结得很好。只是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国家的组成还需要一个高效廉洁为百姓做事的朝廷,否则光有土地和百姓;    只是没有秩序;    没有统一,没有方向的一盘散沙而已,不能算是一个国家。”
    “侄受教了。”
    杨修连忙拱手道谢,然后坐下。
    等他坐下之后,陈暮继续道:“很多人都说天子的权柄来源于上天赐予,就连康成公都推崇此言论,但我要在这里说,这其实是一种谬论。因为这否定了高祖世祖开创基业的困难,也否定了陛下在国家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功勋。”
    “大汉国家,来源于大秦,大秦一统天下,将分裂的中原大地合七为一,功勋千古,这一点不能否认。只是秦虽强大,却不懂得如何治理,致使王朝更迭,历史循环。于是才有了高祖起义,推翻暴秦而终成国家。”
    “到了前汉末年,王莽篡逆神器,又因为世家豪强大量兼并土地,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从而又引起了新一轮的王朝更迭。世祖皇帝以布衣而再次一统大汉,此为再兴大汉。”
    “今时今日,同样是王朝末年,幸赖当今陛下同样以布衣起事,讨黄巾,除董卓,最终击败袁绍,平关中、幽州之地,大汉祖业已恢复二分之一。”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陛下三兴大汉已是定局!”
    一番话语,让众人精神一振。
    王朗立即慷慨陈词道:“这一切都幸赖陛下,才有如今大汉三兴!”
    陈暮笑道:“自然是因为陛下,可大家想一想,即便是陛下三兴大汉,数百年后,土地兼并,王朝再次更迭。高祖之后已有世祖和当今陛下再次兴盛,而宗室之中,你们又能指望谁能够站出来呢?”
    刘备有些一头雾水道:“丞相,朕到现在都没有明白今日的议题到底是什么,能说明白一些吗?”
    陈暮竖起手指头道:“一,当年内阁第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就说过,将来每年内阁第一次会议,都得提出一个国家今年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当年的那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便是统一国家,早日恢复大汉江山!”
    “不错,朕都记得。”
    刘备点点头,当初内阁第一次会议,他也在现场,自然是历历在目。
    陈暮便说道:“二,这就是我今日要提出的议案,国家国家,现在陛下恢复的只是残缺的一半,另外一半,还在那些诸侯手中。国家恢复统一,是首要任务,而如何让国家长久,才是根本目的。”
    刘备有些明白了,说道:“丞相想说的是,今日的议题就是如何恢复统一,统一之后,又该如何让大汉屹立不倒,千年不衰,是这个意思吗?”
    陈暮笑着拱手说道:“臣是这个意思。”
    “那丞相快说说。”
    刘备很感兴趣。
    陈暮俯瞰着下方诸多未来的朝廷大员们,认真地说道:“国家是由百姓、土地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