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拂也道:“民生治理亦是国家基石。”
“法制不可缺失啊陛下。”
“农业才是根本。”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宗室也不能不管。”
三公九卿们纷纷站出来劝说刘备尽早定夺,整得刘备人都傻眼了。
去年的时候因为三公九卿的职权才刚刚划定,所以在政务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进展。
今年一年下来,工作基本都已经上手,下属职能部门也逐渐趋于完善,各地的各部门也都纷纷开展工作,包括陈暮执掌的少府财政部,也已经在各地组建府库,用来做给各地拨款之事。
像士孙瑞执掌的太常需要推行教化,在各地兴修学校,那么一个学校在地方上就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如教育院调研当地孩子入学情况,种拂的将作监要准备修建,而陈暮的府库则需要进行财政拨款,由各个部门进行审批。
一个乡学由郡府审批,县学由州府审批,郡学以上则由中央审批,层层上报,才能完成这一切。
所以分摊到各部门头上,工作量其实不小。
以前这种事情大汉朝廷基本不管,即便是要修建学校,基本都是地方官员自己做主,与中央无关。
造成地方官员与中央出现割裂感,同时中央集权也在这其中被一一打碎。
但如果中央啥事都管的话,每年天下政务实在是太多,跟康帝时期比,完全是当时尚书台所能够处理的政务十倍百倍,现在全都堆积到刘备面前,自然让他傻了眼。
其实这事说来也容易。
明清怎么解决的?
内阁和军机处。
六部尚书兼职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
里面成员多达七八人,下面的附属官吏更是数不胜数,高效运转,能够快速处理政务。
而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内阁,但内阁成员除了几名一等录事尚书以外,基本都没什么实权,只有参议权而无审批权。
偏偏这几名一等录事尚书都有自己的要职在身,国家四处在打仗,不可能因为地方政务而耽误国家统一。
因此这些事情堆在一起,就只能交由皇帝处理。
当然。
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三公九卿内部处理?
那样太容易滥用职权了。
比如一个太尉如果想罢黜某些高官而不需要经过内阁和皇帝审核的话,那会导致太尉权力过大,形成一个以太尉为首的政党,其余敌对官员想罢黜就罢黜,这还得了?
司徒也是如此,作为掌控升迁的官员,相当于吏部天官和组织部长,让谁升迁就升迁,很容易出现朋党满朝,到时候朝野遍地都是门生故吏。
所以让三公九卿内部处理的话,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
因此正确的打开方式还是三权分立,三公九卿作为一方,内阁作为一方,皇帝作为一方。这样互相监督,最终大事由皇帝定夺,防止公卿以及内阁互相勾结,产生各种问题。
形式上和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群相制度有些类似,三省六部负责自己分内的事情,然后交由各个宰相处理,宰相们也互相监督,大事皇帝处置。
几乎是从唐到明清,差不多都是这种模式,如宋朝的枢密院,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等。
这样就能帮助皇帝高效率地处理国家大事。
刘备现在缺的就是一个高效率的内阁,这个弊端他是知道的,当初陈暮沮授荀彧都跟他说过,只是当时他要组建内阁,任命丞相的时候被陈暮反对了。
毕竟那时他才刚登基没多久,连位置都还没有坐稳,立即就开始迈一大步,直接恢复丞相制度,这太快了些。
所以此事也就耽搁下来。
现在看到这堆积如山的文件,刘备又想起来了自己为什么要被处理那么多东西,再看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四弟,顿时觉得牙痒痒,朗声道:“从今日开始,全国大小事务,都交由内阁审批,最后再交由朕处置。”
荀彧连忙说道:“陛下,内阁现在几位录事尚书都有职务在身,其余阁员只有参议权而无审批权,若是陛下放权给内阁的话,岂不是让那些资历还不足的二等三等内阁成员,掌控了国家大事?”
刘备又说道:“朕决定恢复前汉丞相制度,总揽内阁朝政,子归何在。”
陈暮左右看看,不情不愿地站出来道:“臣在。”
“从即日起,子归为丞相,可自由组建内阁,一切事物,皆由内阁处置!”
“臣。。。。。。。遵诏!”
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
从章武元年刘备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就打算恢复丞相制,让四弟担任丞相。
但当时陈暮认为时机不到,至少要三年稳固统治才行。
历史上曹操从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刚开始还只敢给自己搞个司隶校尉,然后是司空,一直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 才自任为丞相。
就是因为曹操也在跟刘协的保皇派一直做斗争,前期还算是尊敬刘协,不敢过于嚣张,等权势稳固之后,才愈发专横。
如今的形势跟曹操那个时候差别很大,刘备自己就是皇帝; 没有刘协桎梏; 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只是当初刚刚登基的时候流言蜚语很多,不少人都认为是刘备胁迫刘虞传位; 因此人心不稳,如果上台之后立即任人唯亲,恐引得杨彪赵温种拂等一班老臣不满,因此此事就耽搁下来。
现在两年时间过去,刘备一来被堆积如山的政务弄得无从下手,二来随着这两年陈暮主持改制,旧朝新布,整个朝堂格局已经改天换地,跟当初有了天壤之别。
当时朝堂诸多老臣没有实权,只有影响力,但本身刘备就处于一个人心不稳的情况,如果这帮老臣们闹事,那无疑是会造成内部不稳定。
而如今经过改制之后,老臣们都有自己分内的职务,各司其职; 双方都很有默契的只管自己职务的事情; 不插手朝政。
如此一来; 当大量堆积如山的事情要交到天子面前去处理的时候; 内阁的地位自然也应该往上提升。
西汉的时候,丞相的地位非常高。
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一个新任命的丞相需要召开任命仪式,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然后由皇帝颁布诏令,宣布新丞相的诞生。
这一点和带嘤有点相似,首相被选举出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觐见女王,然后由女王任命,同时女王也有权罢免首相,只是一般不会用而已。
区别在于形式相同,但西汉的皇帝是有实权的。而带嘤的女王嘛,基本跟一个吉祥物没什么区别,没有太多实际权力。
现在刘备恢复丞相制度,该有的仪式还是要有,只不过现在正是乱世,一切从简,当场任命即可。
将所有政务全部转交到内阁之后,刘备就回了西宫当中,接着奏乐,接着舞去了。
虽说不该沉迷酒色,但工作不忘娱乐,舞乐连孔子都说是礼仪嘛。
陈暮到了年底还得加班,老婆孩子也没陪,好在罗敷善解人意,去岁就已经从青州搬来了洛阳,倒不至于像以前那样经常是几年不回家,连自己的孩子都快不认识爹了。
说起来,陈暮的长子陈希瑜今年也八岁了,他出生于兴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现在是公元202年,比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还要长两岁。
次子陈希麟也已经三岁,中间还有个五岁的长女陈希雨。
四兄弟当中,就张飞还在单着。
受益于陈暮和郑玄提倡的双字,现在青州这几年生的子女已经大幅度出现双名。
很多人都说东汉双名是贱名,这确实不假。
可如今已经是汉末,就连大儒郑玄都打破桎梏,给孙子取名为郑小同,不取双名的历史自然已经结束。
双名的出现不仅是趋势,最重要的是有益于户籍管理,大汉几千万人都是单名,重复的人不计其数,叫张三李四的能从洛阳最北的谷门排到最南的平城门外。
现在双名开始流行后,户籍工作就好做很多。
只不过这些都是一些民间风俗问题,并不是国家大事,自然也就不多赘述。
如今年底一大堆事情,陈暮也懒得去管,哪怕是自己这个丞相刚刚上任,好歹陪着一家人过了这个年再说。
奈何现在大权在握,作为如今朝廷的实质二号人物,即便是过年时间,也不可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少府府邸还未变成丞相府邸,这几日来拜访的人就络绎不绝,门口车水马龙,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过来拜年祝贺。
上午才送走了几位公卿,下午就来了两位三公,前脚司徒赵温刚走没多久,师兄太尉杨彪就登门拜访。
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送礼贿赂,无非就是聊一聊工作如何展开的问题。
三公九卿虽然有了实权,可面对新的工作一筹莫展,一年半下来进度不算快。
之前做惯了没有权力的虚职,陡然间可以参与朝政,手握法制、民生、经济、农业等等权力,对于他们来说,的的确确非常的陌生,一切要从头开始。
特别是他们处于的位置并不是基层,基层工作还可以靠摸索经验以及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展开,不需要考虑太多。
可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要研究的方向就不是基层,而是战略方向。
譬如监察院今年要对全国官员腐败问题如何深入调查,卫尉要对全国各地治安要展开什么样的工作,教育部该怎么办好全国各地的学校,与地方如何进行对接等等。
有的时候高层选错了战略方向,远比基层出现一群贪官污吏,办理了几宗冤假错案,冒出几个流窜作案无法无天的游侠等等问题要严重得多。
所以国家战略往往要谨慎对待,不能一拍脑门就决定,而是需要经过多方讨论,严格征求各方意见,最后才能下功夫做。
现在陈暮这个新任丞相上任,各部门要展开工作,做好战略部署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同意,三公九卿的头头们自然也要过来询问一下陈暮的意见。
等到这些人走后,又有另外一些人过来,有送礼的、拜访的、求学的、请教问题的,排队求见的人能从少府门口排到朱雀门。
到章武三年初,新年十多天,陈暮就没时间歇息过。
送礼贿赂求官的人自然是不准进来,且还要拿小本本记下,送去吏治院降低这些人的评分。
陈暮要求德治,对贪官污吏零容忍。
正常过年拜访的,自然要请进来聊聊,基本也就是寒暄两句就行。
还有求学的,像自己当年在学宫里的学生如今就有很多在洛阳为官,这些人组织了同学会,势力不小,颇有点结党营私的意思。
到今年过年的时候,纷纷联名来拜访,带的礼物也不是很贵重,陈暮自然要告诫他们一番,不许结为朋党。
真正比较重要的就是那些在京中留任的高级官员以及要去外地为官的人。
像内阁当中,有多名成员前来拜访,二等参议博士董昭、毛阶、王脩、邴原、氏仪、孙邵、孙乾、简雍、崔琰等人全都来过。
内阁职务只是一种顾问头衔,并非本职,他们的本职基本都是在从三品到从二品之间的高级官员。
并且上述这些人的资历非常老,基本都是刘备早期臣子。其中氏仪孙邵还是陈暮的门生故吏,当初陈暮担任青州刺史,二人就是他的从事,因此不能不接待。
现在官员调整还是比较频繁,这里面有些人留京,如董昭和孙邵目前就在少府担任要职,分别为从三品少府丞和少府御,是陈暮的左右手。
毛玠和崔琰则一个在吏治院,一个在监察院,二人都是正三品的等级,属于太尉和司徒的两个副手,帮助三公处理人事。
而王脩和邴原则留在了民院,帮助司空管理户籍和将作监的工作,一个是正三品司空长史,另外一个则是从二品将作大匠,职务基本只在九卿之下。
还有华歆、孙乾、氏仪、简雍四人外放,去冀州、青州、幽州以及关中担任各地的州牧丞、州牧史、州牧佐、州牧御等新增设的州牧副手职务,品级都是在正三品和从三品之间。
官员改制之后,为了权衡州牧以及州郡的民生军事长官,为他们增添了多名副手,以起分治作用。其中州牧丞正三品,其它官职则是从三品。
如果把从二品的州牧看作省高官,那么州牧丞就算是高官,州牧史、州牧佐、州牧御等职务则算从三品高官。
四人要去外地主持地方州郡工作,配合沮授、荀彧,公孙瓒以及目前担任幽州丞的鲜于辅等人的工作,自然要过来询问一下陈暮,过去之后该如何展开比较好。
而陈登、满宠、贾逵、杜畿、枣祗、杨阜、杜袭、张既、任峻、司马朗等人也都过来拜访,他们在内阁当中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