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7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个世界,唯一拥有古老文明,且能够与大汉抗衡的就是欧洲的古罗马帝国。
    此时的罗马帝国还是非常强大,人口多于大汉,总体实力相当。
    只不过恰好这个时候罗马帝国正由盛转衰,处于塞维鲁王朝时代,曾经强盛的国力已经有所下降,内部也出现混乱和动荡。
    如果大汉能够统一的话,按照陈暮设想的道路走,超越罗马帝国是迟早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大汉有钱。
    后世二战后世界基本格局已经确立,想靠掠夺发家致富很困难。
    可现在呢?
    最近的日本已经可以开始薅羊毛了。
    等把日本丰富的露天金银铜矿采完,再薅西域,薅西亚,薅俄罗斯,薅美洲,总有地方可以让大汉薅羊毛,让大汉保持足够的经济活力。
    这就是大汉现在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陈暮从后世穿越过来,占据的最大的先机。
    大汉是落后,可只要占据了这个先机,比同时期的其它世界国家强大,那么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大汉的旗帜插遍全世界,也理所当然!
    听完了陈暮的诉说,众人只觉得高深莫测,令人为之向往。
    而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更多内容。
    陈暮把他的治国理念,社会实践,科技生产,教育思想,文明现象,以及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告知众人,娓娓道来。
    只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即前往青州泰山学宫,去看看陈暮描绘的科研盛世。
    一场讲学从午后一直到傍晚时分,众人才意犹未尽。
    到了最后,陈暮停下了叙述。
    此时大家才察觉到,不知不觉,竟然已经天黑了。
    庞夫人怕众人觉得黑暗,就点了几根珍贵的蜡烛,也就是庞家亦是荆州世家豪族,家族田地无数,不然根本用不起。
    陈暮看着那几根蜡烛,忽然笑了起来,左右看看说道:“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庞德公忙道:“何事?”
    陈暮便笑着说道:“庞公亦是荆州庞、黄、蔡、蒯、马、习、杨七大世家之一,可今日庞公屡次问我该如何削弱世家豪强对于百姓的欺压,这对于庞公来说,可不是庞公这个阶级该想的事情。”
    庞德公也笑了起来:“说起来我与司马贤弟也应该是世家豪强一级,被陈公称为统治阶级。但我一生的理想就是远离官场黑暗,在山里耕作种田做学问,从不想欺压百姓。”
    “即便是不同阶级,也总有人愿意为了理想而放弃自己优渥的生活,庞公的理想令人钦佩。”
    陈暮拱手说道:“若二位先生认同我的一些治国理念与想法,我欲请二位先生出山为官,咱们互帮互助,共同为友,一起创造一个崭新的大汉,也不负心中志向,二位觉得如何?”
    终究是图穷匕见。
    陈暮两次登门拜访,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寻求庞德公支持朝廷南下夺取荆州!
    整个荆州庞、黄、蔡、蒯、马、习、杨为七大世家豪族,此七家互相联姻,在荆州内部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人脉关系网络。
    七大家族之中,有庞德公、庞统、庞林、庞山民、黄承彦、蔡瑁、蒯越、蒯良、蒯祺、马良、马谡、习祯、习珍、杨虑、杨仪、杨颙等历史名人为荆州一地各大家族代表人物。
    其中所有名人当中,又以庞德公为首。
    因为他的影响力在荆州无与伦比,掌握话语权和评价权,其言行能影响舆论风向,想让谁出名,谁就能够出名。
    所以在荆州所有读书人心中,庞德公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能够获得他的支持,那么刘表在士林当中的支持将会一落千丈,荆州各大家族以及人才都不会再考虑支持刘表,夺取襄阳的难度,也会下降很多。
    庞德公长叹道:“我曾经就知道刘表并非一个明主,所以很多人问我是否能够在刘表麾下出仕的时候,我就不建议,现在见到了陈公我才明白,为什么刘玄德会以区区白身而夺得大汉天子之位。三兴大汉是大势所趋,刘表螳臂当车不可阻也。做官不是我的志向,但我愿意为朝廷夺取荆州,将来我只希望前往泰山学宫,亲眼去看看陈公所说的能改变大汉,创造了万物的自然学,仅此足矣!”
    司马徽也笑道:“出不出仕无所谓,但陈公说的很多事情我都很感兴趣,我曾经自诩为当世智者,看到了陈公才明白什么叫井底之蛙。我这群徒弟虽然没有什么智慧,但我希望他们能跟着陈公学到很多知识,我也愿意帮助朝廷夺取荆州,亦希望能看到陈公所说的未来之大汉!”
    “有二位相助,拿下荆州就易如反掌了!”
    陈暮高兴道:“二位先为军师中郎将,待夺取襄阳之后,我亲自带二位前往青州一看究竟。”
    庞德公看向庞山民和庞统,笑道:“我这不成器的儿子和侄子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跟我多年,还算有些见识,陈公如果不嫌弃,也希望可以让他们跟在陈公身边,拜陈公为师。”
    庞山民和庞统颇为机智,连忙拱手说道:“愿拜陈公为师!”
    司马徽也看向向朗等人,笑着道:“尔等虽然是我的学生,但能跟在陈公身边,远比跟在我身边强得多,尔等也可以拜陈公为师。”
    汉末本就有“师无常”的说法,士人四处游学,拜不同的人为师学习不同的经书知识。
    向朗、刘廙、尹默等人虽然是司马徽的学生,但同时也拜荆州另外一位大儒宋忠为师,因此除非是那种入室门徒,否则拜多名老师也不算忌讳。
    “愿拜陈公为师!”
    向朗等人亦是连忙起身拱手。
    这个时候尴尬的是徐庶、石韬、孟建三人。
    三人的年龄比陈暮小不了几岁,同时他们也不是司马徽的学生,跟庞德公和司马徽属于忘年交那种类型。
    若是陈暮年纪和庞德公司马徽差不多,他们顺势也拜个师倒没什么。
    但年纪太小,有点拉不下脸。
    最终还是徐庶脸皮厚,孔子还不耻下问向七岁小儿求学呢,何况人家还比自己大几岁,拜师又怎么样?
    当下他第一个拱手:“庶也愿意拜陈公为师。”
    “韬、建也愿意!”
    石韬和孟建看到徐庶行礼,亦不愿落后。
    一下子众人都打算拜他当老师。
    也确实是陈暮的言论将众人折服,毕竟他的观念都是很粗俗易懂,包括世家豪强如何将一个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能让人轻易明白。
    庞德公和司马徽本身就是世家豪族出身,他们又如何不懂得自己家族占据了多少田地,手中有多少资产?
    大汉这样的世家豪族无数,蛋糕就这么多,都被世家豪族霸占,百姓自然会造反。
    所以如此种种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让二人十分崇敬陈暮的高深思想,认为他是一个此时代的孔子,跟随他一同创造一个大家理想中的大汉,亦是二人心中愿意的事情。
    见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陈暮大笑道:“善,我这个人收学生向来都来者不拒,因为我从来都认为我的治国理念一定是正确的,尔等跟了我之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我的学说发扬光大,今日之大汉谓之贫弱,那么它日尔等学成之后,只盼你们让大汉盛强,是否明白!”
    “唯!”
    众人齐齐回应,热情空前高涨!


第三十章 窥伺关中
    又收了几个学生。
    对于收学生这件事,陈暮其实很看得开。
    汉末本身就已经有了“师无常”的习俗,学生拜多名老师学习,是很常见的事情。
    而且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在古代社会人情往来之间,往往有师徒关系、同窗关系以及同乡关系比较牢固。
    这几种关系很容易结成党派,在朝中互相扶持,互相攻讦;    比如明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党派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党争造成的结果就是内耗,一个庞大的帝国每日都有无数政务要处理。
    而党争之下,互相扯皮,让原本高效的中央政府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一直处于宕机状态。
    国家不处理政务,就会使得地方变得无比混乱,最终闹得天下大乱。如此种种;    造成一个巨大的帝国轰然倒塌的事情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    “师无常”的出现,能有效杜绝师生结为朋党,将来他更推崇的是泰山学宫那种走马观灯式的师生。
    只不过在说服庞德公和司马徽为朝廷效力之后,没过多久,到章武元年七月末,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原来的长沙太守张羡病逝了,病来的很突然,短短不到两个月,原本健康的身躯就仿佛被抽干了一样,整个人都骨瘦如柴,最终病倒,很快死去。
    桓阶那边向朝廷传来书信,说是张羡可能因为长期在岭南担任太守,感染了瘴气,病情突然发作导致。
    现在军中也逐渐开始流行起了瘟疫,他打算继续推举张怿为长沙太守,继续进攻江陵。
    得到这封信之后;    陈暮总算是知道历史上张羡突然病死的原因。
    从古至今,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贵阳以及交州等南方地区;    都被传言有瘴气肆掠。仿佛那边天空都弥漫着毒气,过去的人进一个死一个。
    但实际上所谓的瘴气,就是疟疾。
    南方本来就炎热,空气潮湿导致蚊虫泛滥成灾,蚊子身上带有疟疾病毒,叮咬人之后传播到人身上,就会使人染病。
    而疟疾本身就是传染病,虽然主要是通过蚊虫传染,不太容易出现生活接触传染,可在蚊虫泛滥成灾的情况下,一个人被叮咬,同样也会让更多人被叮咬。
    如此以讹传讹,说是南方弥漫着瘴气。
    张羡征召的士兵多是从桂阳零陵等郡担任太守时的旧部,桂阳郡就是后世的韶关以及郴州一带,在汉时正属于人迹罕至,蛇虫鼠蚁横行的蛮荒地区。
    除了少数民族以外,汉人很少有居住在那些地方。
    所以古代一直有把朝廷的犯人送往岭南,或者贬低官员去那边为官,称之为发配。
    此次张羡起势,很有可能就是征召了这些本身就患有疟疾的旧部,刚好正处于疟疾的潜伏期,等到大军北上驻扎于孱陵之后,蚊虫叮咬了患有疟疾的士兵,然后四处传播,从而导致瘟疫的出现。
    之前陈暮一直不知道张羡的死因,也不明白为什么张羡召集数万大军,一夜之间就被刘表击溃,仿佛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现在他明白了,原来是疟疾所为,既然如此,就还有补救措施。
    陈暮立即着手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如何防御瘟疫以及瘴气的,告诉桓阶,瘴气的来源是蚊虫叮咬,让他现在退兵回长沙固守,先处理军中瘟疫瘴气的事情,以保存实力为主,不要再想着进攻。
    书信由军情司的人火速送往孱陵,时间必须要快。因为根据桓阶的说法,瘟疫已经在军中开始流行,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很有可能让全军崩溃。
    同时这也让陈暮知道,历史上在张羡死后,桓阶推举张羡的儿子张怿为长沙太守继续与刘表作对。但没过多久刘表就轻松地击败了张怿,看来瘟疫与疟疾横行,应该是他们这次大军北上失败的主要原因。
    不过说起瘟疫,陈暮又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他可能正在各地行医游历,撰写这本对后世中医学有巨大价值的千古医典。
    可惜的是即便是在交通发达、信息通畅的年代,你想要找一个存心藏起来,不想过问世事的人都不容易,更何况在这一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汉代。
    唯一有价值的线索就是,陈暮知道,张仲景此时大概率是在荆州南部、扬州南部、益州东南部以及交州北部一带的南方地区活动。
    因为现在北方已经逐步安定,瘟疫、疟疾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治理,已经很难再出现大规模恶性传染疾病。
    像张仲景这样医圣,自然是哪里有病他出现在哪里。
    而岭南地区向来都瘴气肆虐,瘟疫横行,因此他出现在南方地区的概率很大。
    所以陈暮打算派人去寻找。
    不过让陈暮没有想到的是,张仲景其实此时并不在岭南而是在青州。
    历史上他此时已经在岭南隐居避世,于五年之后撰写出《伤寒杂病论》,并在南方一直坐堂问诊,直到建安末年去世。
    但如今张仲景的行踪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他听说青州泰山学宫有医学院,他们总结出了如何应对瘟疫的方法,于是千里前去求学取经,想知道泰山学宫有没有医治瘟疫的能力。
    不过可惜的是他到了之后才知道,泰山学宫只有如何预防瘟疫的办法,而没有救治的办法。即便是华佗,也只能通过一些其它的办法救治,而没有完整的药方。
    这让张仲景十分失望,但他来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