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6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阁大臣们除了陈暮沮授荀彧荀攸田丰钟繇以外,董昭、毛阶、王脩、邴原、氏仪、孙邵、孙乾、简雍、崔琰等人虽然之前就投奔了刘备,但在青州集团中存在感不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地位不高。
    因为这些人除了董昭以外,其他人都是留在青州担任地方官吏,有些入主青州政务台,有些在各地担任太守,可以说刘备关羽张飞陈暮以及四大谋士,和诸多将领能够在外征战而不用担心后方,这些人功不可没。
    现在刘备当政,原来青州的不少官员被调来洛阳,其中最为精干者入选内阁,成为刘备参谋辅臣,担任参议博士,同时也马上就会前往冀州和关中各地担任太守以及郡县长官。
    至于司马朗、满宠、贾逵、杜畿、枣祗、杨阜、邴原、杜袭、张既、任峻这些人,除了司马朗以外,其他都是生面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洛阳被刘备征辟。
    如满宠之前是朝廷的洛阳县令,刘虞死后,刘备当政,因为对于司法颇有研究,因而入选内阁。
    还有贾逵之前是河东绛邑县令,被大司农王邑推举入朝,也被调入了内阁。
    杜畿比较戏剧性,之前在京兆尹担任功曹,后来因为与上司发生矛盾,于是弃官来到洛阳。
    由于杜畿与侍中耿纪交好,恰好耿纪住在沮授家隔壁,二人每日交谈,高谈阔论,引起了沮授的注意,于是将他推荐给了陈暮。
    他们当中有些是主动投奔,有些是被人举荐,因为资历较浅,所以只是谏议侍郎。
    整个内阁当中从上到下,包含了后来三国时期曹魏、孙吴、蜀汉大量的中高级谋士官员,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实际上陈暮深知历史,知道除开像郭嘉、程昱、戏志才、陈宫、周瑜、鲁肃等已经有主了的谋士以外,其他厉害的谋士还有很多。
    如刘备麾下的徐庶、法正、庞统以及曹魏的贾诩、刘晔、蒋济、郭淮,孙吴的张昭、顾雍、陆逊等都是狠角色。
    不过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过来,像贾诩在宛城跟着张绣,徐庶和庞统都在荆州,法正在益州,刘晔在扬州。郭淮倒是跟着他爹郭缊现在在洛阳,可他今年才19岁,都还没有及冠。
    至于今年已经十七岁,还未改名为陆逊的陆议,现在还在老家读书。
    陈暮倒是写过信招他来,但由于陆康在前几年就病逝了,而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陆康的幼子、陆议从父陆绩比陆议还小六岁,所以陆议需要帮他支撑门户,无法过来,非常可惜。
    但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内阁人才还是非常多,像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也都是内阁的备选人才,除开司马懿以外,现在都有官职,而且这些人将来也会成为各地政务主官。
    陈暮已经定下了选拔,将来各地低级官吏当中的优秀人才要先进入内阁担任谏议侍郎,比如各县的县尉、大理院院长、监察院和吏治院院长,可以进入内阁,经过高层选拔,然后再被分去地方当县令或者县丞。
    这些人如果干得好,再回内阁担任参议博士,优秀者再分配到地方担任太守。政绩出色者再回中央担任录事尚书,然后去各地担任州牧,最后进入三公九卿体系,完成整个官场升迁的三级跳。
    可以说内阁不仅会成为皇帝私人顾问,同时也在承担着党校的任务,这些官员必须要从底层干起,一层一层选拔,而内阁将会成为考量他们成绩的重要台阶。
    毕竟每天都在皇帝身边,地方上政务干得好不好,皇帝会亲自过问,只有政绩出色者才能继续往上爬。
    如此一来,就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成为选拔官吏的一道门槛,将庸才官吏拒之门外,让优秀者可以最终掌控国家大权,并且这也能防止门阀世家的产生,不会让门阀世家子弟一上来就担任高官,哪怕再优秀,也必须要从基层上来。
    而现在,内阁第一次展开大会议,要商讨的事情,就是今年对外的外交政策。


第九章 集思广益
    宣室当中,宽阔的大殿内上下等级分明。
    一等录事尚书每人单独坐一张席位,拥有一张桌案,上面还摆放着大量从尚书台送来的公文。
    二等参议博士,两人同坐一张席,没有桌案,他们只有转交公文以及抄录公文的权力,要浏览公文的时候,只有抄录的时候才能看。
    三等谏议侍郎,全都坐在大殿右侧的一张大席上,他们甚至连浏览公文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旁听观政,可以提出意见。
    但即便如此,这些谏议侍郎们也因为有这样的权力而感到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接触中央大权。
    这就相当于一群地方上的科级局长,却能够进入中央国务院观察天下政务一样,不仅是一个上达天听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能够被选拔到这里的不是蠢人,这些人很快就意识到,内阁人员作为皇帝近臣,未来所拥有的权力就如同之前的尚书台。
    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丞相制度,丞相总揽大权。但到了东汉,丞相制度被废除,虽有三公主政,可实际上三公如果没有录事尚书这个职务,基本跟摆设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失去了实权。
    真正的实权都在尚书台手里,正如同康帝时期,尚书令都是宦官的人,使得朝廷其他大臣根本无法插手政事。官员升迁贬谪全都是皇帝和宦官的一句话,职能总揽朝政。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尚书台、唐宋的群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制是一个性质。都是皇帝召集一群忠于自己的臣子处理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而东汉的尚书台与其它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尚书台的品秩比较低,额外还有三公九卿制,这样就相当于养了一堆闲人,完全没有意义。
    曹操时期,荀彧入主尚书台,被称为荀令君,是曹操之下的二号实权人物。可尚书令的品秩只有千石,而朝中其它三公九卿都在,曹操把他们撇开,把政务都交给荀彧处理,就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陈暮给三公九卿找事做,又组建内阁,取代了尚书台,虽然看似名称不同,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将原来的尚书令一人,改为大家一起商议。
    所以即便是三等谏议侍郎们,也很清楚在内阁里待着有什么好处。一个个坐在席上,伸长了脖子看着上面的录事尚书和参议博士们,等待会议开启。
    众人落座之后,陈暮环顾四周,没有说话。有宦官给几名录事尚书上了茶水,自从炒茶被他搞出来,现在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等了好一会儿,殿内静悄悄地,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觉得等得不耐烦,谁都不想被逐出内阁去。
    一直过了约小半刻钟,宣殿后室走出一名宦官,朗声道:“陛下到!”
    “见过陛下!”
    群臣们连忙从席上站起来,双手放在额头,然后按照礼仪行礼。
    刘备在几名宫女宦官的簇拥下缓缓进入殿内,走到了高台之上,盘膝坐下,俯瞰众人双手虚抬:“众卿免礼,坐下吧。”
    “谢陛下!”
    群臣们便再次坐下。
    刘备看向陈暮说道:“少府卿,议事吧。”
    “唯!”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是内阁第一次会议,内阁组建就花了一个月,你们当中有些人是跟随陛下多年的老臣,有些人则是被朝廷遴选进来的人才,还有些人则是被推举而来,皆是有才之辈,我想问大家,内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众人互相看看,贾逵今年才二十六岁,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因为家境实在是太贫寒了,很清楚机遇不会自己找上门,而是需要靠自己争取,所以也是立即起身,沉声道:“内阁征召诸才,便是为了群策群力,治理天下。”
    “不错。”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我就需要你这样用简单言语就能概括的人才,内阁存在的意义,就是治理天下。如今三公九卿各有职权,但他们的职权也会遇到问题,碰到麻烦,内阁,便是解决这些麻烦的地方。”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三公九卿就相当于后世的各个部,这些部门都有分内的事情,比如交通部管道路规划,公安部管治安刑事,法院管审判和制定法律。
    但这些部门并不能使国家进步,因为他们还需要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制定方向,控制国家未来该如何发展。
    清朝管这个地方叫军机处,后世管这个地方叫国务院,而现在则叫内阁。
    “内阁容纳天下之才,向天子建言,目的就是让大汉帝国未来该走什么道路,定下什么国策。尔等都是从地方做起,将来做得好,也许还会回到地方,然后有可能再回内阁,一步一步,做到我今天这个位置。”
    陈暮又说道:“但不管怎么样,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在内阁的日子,因为未来你们是有可能成为治理国家之人。不过在成为一等录事尚书之前,你们就像是一群学生,以后各自去地方为政,做得好才能回来,做得差就会掉队,希望你们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为陛下效力,为国家效力,明白了吗?”
    “明白了。”
    群臣们便再次起身,向陈暮行礼。
    等众人坐下之后,陈暮便再次开口道:“既然大家已经明白了内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开始议事吧。今日第一个议题就是,当前天下混乱,局势未明,我们应该定下的国策是什么?”
    “收复江山!”
    立即有人站出来道:“应以犁庭扫穴,剿灭四方贼寇!”
    这个国策就是现在出兵,如果确定了这个国策,就下一个议题就应该是该怎么出兵,打哪里了。
    但很快有人持反对意见道:“如今陛下刚刚收复河北,兵疲民困,若继续用兵,难免穷兵黩武,当务之急,应该是休养生息,以观天时。”
    “不可,一位休养生息,那是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此时动兵确实不行,但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动,我们可以疲敌。”
    又有人站出来说。
    这三个建议基本就代表了三个方向,既立即出兵、休养生息以及一边出兵,一边休养。
    看着好像是废话,但实际上这确实是目前应该要考虑走的道路。
    三派各有各的观点,出兵的人认为,如今天下,依旧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除了益州刘璋,荆州刘表稍强以外,其余诸侯都不足为惧。
    所以应该趁着他们实力还不强大的时候,立即出兵进攻。
    反对的人认为,虽然这些诸侯实力不强,但一者朝廷多年征战,军民都已经疲惫,需要休养。二来一旦逼迫得太急,会导致那些诸侯联合在一起,到时候就更难对付。
    因此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上陈暮对于这个国策早就已经定下了,那就是选择一边休养,一边出兵。既只占据关中、幽州,在其余诸侯边境陈兵,给他们威慑,但实际上却以休养发展为主。
    他之所以出题,就是在考验大家的能力。
    见众人各抒己见,陈暮与沮授等人细细观察,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没有立即出声阻止。
    过了许久,大家都把各自意见阐述得差不多,陈暮四下观察,就看到众人之中,谏议侍郎级别里,唯有张既闭口不言,而参议博士当中,唯有董昭、毛玠闭目养神。
    于是他开口说道:“孝先、公仁、德容,为何不言呀?”
    张既左右看看,见董昭和毛玠都没有说话,便只好先出言道:“卑对目前天下局势并不是很了解,对朝廷现状也不是很清楚,因而不敢妄自下结论。只是我观朝廷现在正在淘汰老弱,训练精锐之卒,这并非三五之日就能完成的事情,因而我推测,朝廷应该是以修养为主。”
    “嗯,不错,很有见地。”
    陈暮点点头,又看向董昭和毛玠道:“孝先、公仁,你们二人这些日子应该看过不少尚书台的文书,对朝廷当局和天下局势应该有所清楚,又为何不说呢?”
    董昭想了想,先开口道:“因为我知道朝廷已经有了国策,所以即便说也无用,便没有多费口舌。”
    “哦?”
    陈暮就笑道:“那你说说看,朝廷现在的国策是什么?”
    “取关中而观望天下。”
    董昭道。
    “稳幽州而坐看河南!”
    毛玠补充了一句。
    “善!”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然后看向台下诸位内阁臣子道:“古者有云,观叶落而知秋,国策的定制,并非是随行所欲,而是要看当今的形势。缺粮就要先发展农业,缺兵马就得打造强军。大家虽各有见解,但过于片面,以后还得多多观政,好好学习才是。”
    “唯。”
    众人齐齐表示明白。
    又有人道:“还请少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