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却苦笑道:“可整座山,都是那陈子归的,吕布逃不掉。”
“还有个好消息呢?”
曹操问。
郭嘉脸色就更加苦涩:“咱们兖州牧府邸没有军情司内应,就已经算是好消息了,还有个不好不坏的消息,吕布一走,志才已经出兵把广陵下邳占了。”
曹操大喜道:“这难道不是好消息吗?”
郭嘉摇摇头:“明公,吕布是陈子归以朝廷的名义调走的,明公觉得陈子归会安什么好心吗?他是看到袁绍将死,孙氏已经占据了淮南,特意把淮北留给我们。”
“把淮北留给我们。。。。。。。”
曹操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这是想坐拥河北、青州,再加上徐州以北尽归其有,等我们和孙氏决裂,坐山观虎斗呀。”
这个计策就跟官渡之战后,曹操北伐准备征讨袁谭和袁尚时,郭嘉提出的坐山观虎斗之计,将兵力撤回河南,等到袁谭和袁尚彻底决裂,二袁内讧之后,再一举消灭他们。
现在的情形跟历史上已经大差不差,区别只是在于当时曹操统一了河南,而观望河北以统一关东。而刘备则是即将统一河北,于是想办法把吕布调走,占据东海国琅琊国观望河南,以谋夺关东之地。
双方两级反转,陈暮拿郭嘉的计策对付曹操,等刘备消灭了袁绍之后,就在河北看着曹操和孙坚在河南把狗脑子打出来,用魔法打败魔法了属于是。
可偏偏这是阳谋,曹操和孙坚都没法抗拒,因为曹操有野心,孙坚的儿子孙策也有野心,谁都不希望成全对方,双方只能决一死战。
“是啊。”
郭嘉长叹了一口气:“这就是陈子归的可怕之处,我们明明知道是计策,却无能为力。”
曹操的右手轻轻抚摸着桌案,目光透露出一丝狠厉:“看样子,我们确实只能与孙氏一搏了,奉孝,你上次说,孙坚父子轻而无备,可用刺客杀之,你觉得如何?”
郭嘉说道:“孙氏父子虽勇猛过人,但自恃武力,确实都轻而无备。但孙坚身边犹有四名健将常年跟随,想用刺客杀之恐怕不太容易。”
“那该如何是好?”
曹操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由得开始羡慕起刘备来,两个结义兄弟是万人敌,麾下又有黄忠典韦赵云等猛将,夏侯惇兄弟虽也不差,但总归是有些不如,若是自己有其中任何一人,又何惧孙坚孙策父子呢?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郭嘉也没辙,叹了口气,一步错,步步皆错。
算来算去,最后发现步步都被人家算计,这让自诩为天下绝顶聪明的郭嘉颇感气馁,亦是感觉在陈暮面前,油然而生一种难以对抗的无力。
。。。。。。。.
。。。。。。。.
苍凉的北风从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呼啸而过,梁期县城外,放眼望去,已是一片黄褐交映之景。
临近深秋,太行山已是充满了浓浓的秋意,倦鸟归林,日落西山。
刘备府邸当中,沮授荀攸田丰以及诸多大小谋士分列而坐,除了三个最重要的之外,还有一些普通幕僚,如简雍、孙乾、左继、刘谦、崔琰等。
如今刘备麾下已是人才济济,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包括将军级别的猛将就不下十多个,二流武将亦是数不尽数,可谓兵强马壮。
此时刘备召开谋士会议,是在商讨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因为按照陈暮原本的计划,是以梁期等地为防线,将袁绍封死在邯郸,防止他与邺城的袁谭部联合在一起,这种打法俗称分隔战场,这样刘备部和关羽部就会对邺城形成包围之势,让袁绍无法支援袁谭。
然而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袁绍根本没有按照陈暮猜测的那样选择强行进攻,而是北上去了巨鹿、常山国等地,大有根本不在乎妻儿家人的死活,想要先收复失地的意思。
袁绍这么做确实是个麻烦,因为如果他收复了失地,完全可以从安平国渤海国等地南下继续进攻平原,切断前线与后方的联系,让粮草不能往西运输。
因此是继续与关羽一起进攻邺城,还是选择北上追击袁绍,成为了众人产生分歧的地方。
“明公,今日军情司来报,袁绍已经派人夺取了河间国,现在正向着渤海进军,如果继续放任他拿下渤海,不仅兵粮得以补充,还可能会威胁到平原的安全,后方粮草控恐怕也不好往前线输送了。”
田丰指着摆在刘备桌子上的冀州舆图说道:“我觉得即便不能北上歼灭袁绍,也应该派兵将他如入无人之境般的势头阻止,不然的话,对于我军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刘备看着地图上,心里默算了一下袁绍此时夺取的那些郡国,叹气道:“可惜了,我与鲜于将军中计,导致鲜于将军大败而归,不得不撤往幽州,让冀州以北再无防守力量,却是让袁绍得以喘息,让我等两难呀。”
沮授笑道:“其实明公无需担忧,冀州与我们大战多年,百姓早已经疲弱,青壮严重不足,袁绍顶多补充一些粮草而无法大规模扩充军队,即便扩充军队,也都是没有士气的乌合之众而已,根本不用害怕。”
“哦?”
刘备问道:“公与的意思是?”
沮授看了眼田丰,罕见地与田丰产生了相左的意见,说道:“我认为应该放任袁绍,继续进攻邺城,邺城俱为精锐,扑灭之后能极大削弱袁绍实力,等夺下魏郡之后,再北上消灭袁绍,则必然是摧枯拉朽,如犁庭扫穴。”
“不可。”
荀攸说道:“若是如此,袁绍必然从渤海进攻清河国,我们的后方粮草都需要从清河国运到魏郡,如果放任袁绍,粮草恐怕不能维系,这样就不一定能攻破邺城。”
田丰抚须道:“不错,邺城城高墙厚,想要强攻没那么容易,只能消耗他们,等待他们的粮草尽了再说,如今我们已经围困了邺城近半年,我料城内的粮草必然已经不多,若我军因粮尽而撤兵,岂不是前功尽弃?”
沮授却说道:“子归曾经说过,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削弱他们的实力。放任袁绍,看似丢了冀州北面,但却夺取魏郡,消灭了袁绍精锐,这从子归所说的战略层面上来说,意义更大。至于粮草问题,很简单,可安排上将驻扎于清河国,抵抗袁绍袭击粮道的军队即可。”
“粮道太长,恐怕难以护得周全。袁绍现在又有了一些休屠骑兵,我们该怎么抗衡他的骑兵呢?”
“可让三将军前去,三将军威猛,有青州铁骑,断然不会让休屠各部得逞。”
“说是这么说,可敌众我寡,他们的骑兵数量更多呀。”
几个人说来说去,都有理由。
历史上曹操进攻邺城,从二月份抵达邺城将邺城团团围困,一直到八月份审配的弟弟审荣打开城门放曹军进城,总共持续了半年,城破之后城内粮草已经接近枯竭,这意味着邺城当时存粮仅半年之用。
但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同,当时袁尚跑到平原去攻打袁谭,带走了大量的士兵和粮草,这才导致邺城比较空虚。而如今邺城是抗击洛阳军的前线,粮草和兵力都比较充足,这才能坚持这么久。
不过总归邺城现在还有接近四万大军,四万人加上全城百姓、豪族、大小官员每日吃喝,粮草消耗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即便城中存粮再多,坐吃山空之下,也顶多维持一年不到。
现在他们已经围困了半年,眼看邺城应该坚持不了多久。而如果放任袁绍在北面搞破坏,就有可能断掉前线的粮道,粮草空了之后,青州就得撤兵,这样就前功尽弃。
所以如今的情况就是,沮授不同意北上追击袁绍,认为应该按照陈暮之前预定的计划继续围攻邺城,而荀攸田丰则认为应该阻止袁绍继续在北面搞破坏。
两个方向的支持者都有,唯独没有人说为什么不留下关羽继续进攻邺城,刘备率本部人马北上去追袁绍。
事实上这个方法看似两全其美,但问题是如果只留下关羽在邺城的话,却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以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把邺城围困死。
洛阳所谓的十万大军,有一部分在司隶,一部分在颍川,还有一部分在河内,关羽加上赵云率领的士兵,总共只有六万。
当初洛阳只有六万总兵力的时候,关羽在前线带的部队就只有三四万人,就是因为总兵力不等于可战斗兵力。
洛阳八关、司隶城防、颍川弘农都需要留人把守。
正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明明有十多万大军可以动用,却只能带几万人去与袁绍抗衡是一个道理。
后来陈暮设计夺取涉县,又调走了徐晃,导致如今关羽部总共只有大概五万人左右,兵法云十倍才围之,现在人家城内还有四万,你五万多人想把邺城围死,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一旦刘备动用兵马北上追击袁绍,邺城的袁谭选择留个一两万人,自己率领一部分人北上与父亲袁绍一起夹击刘备,关羽怎么办?
攻城的话,即便一两万人留守也不好攻破。不攻城北上支援,那人家再来一波偷袭。
因此两全其美看似不错,但实际上不可行。
然而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刘备就得在北上或者继续围困邺城两条路当中选一条。
前者是带走关羽,留下赵云牵制一下邺城军队就行。后者就是继续猛攻邺城,放任袁绍不管。
沮授田丰荀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这二者之间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因为沮授是从战略层面考虑,而田丰荀攸则是从战术方法上考量,导致双方的方式不同,想法也不同罢了。
结果就是刘备听了半天,都觉得对方说得没什么毛病,一时间因为分歧,不知道如何是好。
过了许久,刘备没有办法,才扭头看向简雍道:“宪和,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我不知道该听谁的,你怎么看?”
简雍又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战术能力,自然也没办法分辨谁的计策好谁的计策差。
但他的能力是在情商上,灵机一动,对刘备说道:“明公,我智谋不足,不知道三位军师谁说得更好。不过我知道,子归算无遗策,听他的准没错。”
“听子归的?”
刘备一时恍然,然后重重地点点头:“不错,子归算无遗策,必不会错,那我就听子归的,攻打邺城!”
沮授连忙道:“明公英明!”
众人见刘备已定,也就不再坚持,荀攸田丰便各自闭嘴不言。
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
从前日到今日就已经有数百封劝降信射入城内,守城的袁谭和逢纪闵纯李历等人看了之后,脸色十分沉重。
信件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袁绍已经北去,放弃了邺城,希望他们早日投降,如果袁谭能够选择弃暗投明,刘备以齐王的身份担保,将向朝廷上书,对他既往不咎。
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不仅会保证袁谭的权益,对于城内的士兵以及诸多官员也不会秋后算账,因此城中军心浮动,不少中下级军官颇为意动。
不过好在袁谭逢纪等人反应迅速,立即把事情给压了下去,对外宣称这是敌人的攻心之计,这才将城内躁动的人心给压制住。
但很显然这种压制不会太长久,因为城中的粮草只够那么两三月用度,如果袁绍一直没有回来援救他们,城中士兵官员都得怀疑是不是真如劝降信说得那样,袁绍已经弃邺城于不顾。
所以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邺城内大小诸多谋士将领希望袁谭能够拿个主意,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粮草不多,坚守肯定持续不了多久,所以要不要派人出城去找袁绍。
当他们来到袁氏府邸,想要找如今城中做主的袁谭商议事情的事情。才刚进入袁家前庭,就听到中厅内爆发出剧烈的争吵声以及伴随着瓷器家具砸碎的声音。
众人面面相觑,站在庭中向厅内观望,透过纱窗隐约见到两个人在里面发出争吵。二人大家都认识,一个是长公子袁谭,一个是袁绍的妻子刘夫人。
“母亲,城外青州军和洛阳军十多万,城中也就四万余人,我们守城就已经十分勉强,又如何还能出兵去打退他们,救回弟弟?”
厅内袁谭苦口婆心地向刘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能出兵的原因,就因为这件事情,刘夫人已经向他吵闹了无数次。
刘夫人是个五十上下的厉害角色,双手叉着腰,指着袁谭鼻子臭骂道:“当初生你们三个兄弟的时候,我遭了多少罪才把你们生下来,老三说没就没了,你是不是心里还高兴呢?”
“我高兴什么,他是我亲弟弟,他被俘虏了难道我不难过吗?可是现在这情形,稳住城中局势就已经很不易了,更别说出兵去城外。”
“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