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6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竟只要是光武一脉,这乱世本就能者居之,谁当皇帝不是当?
    汉桓帝和汉康帝不就是这样上位的嘛?
    但可惜他是中山王刘胜的子孙,不是光武帝刘秀的子孙,这是刘备唯一的硬伤。
    所以朝廷这帮大臣,自然就得为汉室江山做考虑,刘虞已经六十多岁,又没有儿子,活不了几年。
    正如后世经典电影《黑社会》里,大D要搞新和联胜,立即就会被所有人针对一样。
    刘虞杨彪他们希望的是延续刘秀的江山,而不是想再弄出一个新汉朝来。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刘虞他们在袁绍覆灭之后,开始着手要准备削刘备兵权的根本原因。
    河北是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州。青州现在的发展也很好,坐拥这两大州,再加上朝廷握有大义,收复了冀州,平定天下就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怕如果继续放任刘备,等刘备拿下冀州,以青州加冀州的底子,迟早有一天会继续强大,到时候中央的位置就非常尴尬。
    兵马全是刘备的,朝廷没有兵权就没有话语权,再加上朝廷内部也有很多人支持他,刘备想要篡位,可谓易如反掌。
    那时刘秀的汉朝就会终结在他们手中,到时候死来有何面目去见刘秀?所以他们也必须不得不为之。
    几个人互相对视,皆是面露苦涩,刘备有恩于他们,也从未反叛,还一直在匡扶汉室。
    现在却要削刘备的兵权,属实是恩将仇报,史书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他们。
    唯有刘虞长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道:“玄德一直是忠心于朝廷的,朝廷这么待他,有愧于他呀。此事过后,我想封他为王,他三个兄弟,都封为侯,世袭罔替,你们觉得如何?”
    杨彪沉吟道:“玄德出身其实不太好,虽是景帝阁下苗裔,但毕竟已过了十七代。祖上到玄德曾祖,也仅是济川亭侯,传到他那一代,已与黔首百姓无异,想要封王爵,非天子近亲族裔不可,有些困难呀。”
    “不过他的功勋却是很大。”
    种拂缓缓说道:“高祖曾定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本意是非皇室宗亲,不能封王,非有军功者,不能封侯。玄德亲族确实与光武帝阁下相去甚远,但总归是姓刘,又被康帝录入族谱当中,勉强已算做皇室宗亲,再加上平定袁绍,夺回河北的功勋,封王的话,倒也可以。”
    “我觉得不行。”
    士孙瑞摇摇头道:“封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刘玄德与陛下以及几位先帝都非近嗣,按照我大汉惯例,非天子近亲不能封王,若是封王的话,恐怕惹人非议,我觉得一个大将军或者太傅之职足以。”
    赵温想来想说道:“陛下给刘玄德封王,应该也有别的考虑,是在安抚刘备吧。刘备虽是宗室苗裔,但毕竟山野出身,能得王位已是感恩戴德,恐怕也不会计较兵权的事。”
    “朕确实是这样想的,我们欲图关羽在洛阳的十万兵马,给予玄德王位安抚,不至于让他怨恨。”
    刘虞说道。
    “但祖制不太好违背呀。”
    “乱世之中,用非常之典嘛。何况玄德乃是宗室子嗣,也不算违背白马之盟。”
    “我觉得最多给予大将军之位足以,没必要封王。”
    “还是封王好。”
    几人议论纷纷,没有一个统一意见。
    之前说过,汉代不是说你是刘邦后裔就算宗室,而应该要看你有没有被录入皇室族谱里,一旦被录入进去,至少都是一个亭侯。
    可以说,录入皇室族谱和没有被录入皇室族谱,就是成为宗室的一个分水岭。
    比如刘备的曾祖父刘慧,就是济川亭侯,所以刘慧可以算是汉朝宗室,但到了刘慧的儿子刘雄那一代,也就是刘备的爷爷,已经没有封爵,就意味着没有被录入宗室,不算皇亲国戚。
    而且就算你被录入宗室里,想要封王也不容易。除了曹操那个厚脸皮的敢自封魏王以外,其他的王,都必须是皇帝的近亲,比如亲兄弟,堂兄弟等这样的关系才可以。
    所以哪怕是刘备已经被汉康帝刘宏亲自录入了族谱里,按理来说,也只能是当臣子一样按部就班升官,再怎么了不起,给个大将军或者太傅,就是极限。
    封王的话,除非刘备是刘虞的亲侄子或者刘宏的亲兄弟堂兄弟之类的关系,否则的话,难如登天。
    然而刘虞觉得对刘备亏欠太大,所以就提出来封王这个建议。
    杨彪士孙瑞觉得不太行,提出反对。
    种拂赵温觉得以刘备的功绩,或许勉强可以,也算是同意。
    而且最重要的是,封王可以安抚刘备的情绪。
    他们是打算夺取刘备在洛阳的军队,十万大军,换一个王爵,算是利益交换,这个买卖怎么想都不算亏本。
    这样四个大臣当中,2票反对,2票同意,就等作为天子的刘虞拍板决定。
    刘虞思来想去,沉吟许久,才做出最后的决断。
    “玄德为国尽力,匡扶汉室于危难之际,又是宗室,理当封王!”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诛
    过了黄河之后,就到了平县。
    作为洛阳北面的两大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小平津渡口便在平县以北。
    渡口一般选在较为平坦开阔的河滩上,船只缓缓靠岸,岸边天子派来的仪仗队早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们。
    为首之人是太中大夫孔融以及河南尹司马防,朝廷之所以派他们主要是因为二人与青州的关系都还不错,让他们来迎接算是一种表达善意的方式。
    当年董卓派孔融去当东海相,想利用他给刘备捣乱,结果去了后被陈暮利用孔融的好友蔡邕等人将他拖住,虽然没有去北海上任,但孔融在青州被刘备礼遇,好吃好喝地供着,双方没有交恶。
    最重要的是孔融对在偏远地方当地方官没什么兴趣,他只想回到天子身边侍奉天子。后来陈暮帮忙向朝廷举荐他回洛阳,算是帮了他的大忙,因此里面有一定的恩情在。
    至于司马防,他人老成精,判断将来刘备会把持朝政,所以早早地把两个儿子放到陈暮这里做准备,在洛阳的时候就经常往陈暮府上拜访,在朝中也经常帮刘备集团说话,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盟友。
    二人走到近前,孔融昂首挺胸,鼻孔翘着,对刘备说道:“卫将军,你虽权重,但面对天子,不可失了礼仪,天子派我等仪仗前来迎接,便是代表了陛下,见了我们,为何还不行礼呀?”
    刘备一头雾水,心说就算行礼,也该正式一点,好歹把仪仗亮出来,把诏书宣读一下,然后再行礼不迟。哪有刚见面,大家伙才凑到边上,都还没有寒暄两句就立即行礼的?
    不过见他这么说,刘备也是立即拱手行礼道:“备见过二位天使。”
    司马防白了孔融一眼,取出诏书,等刘备跪下准备接旨的时候宣读道:“永汉三年,汉天子刘虞诏书:玄德子归忠君爱国,乃国之栋梁,朕心慰之。特遣司空仪仗护送,使持节,加羽葆、鼓吹!”
    “多谢陛下天恩,臣万死不辞!”
    刘备大喜过望,磕头接旨。这对于臣子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恩赐。
    所谓的使持节,就是拿根代表天子的符节以为凭证,一般作为出使的象征,但也有作为皇帝恩赐的作用。
    比如杨赐死的时候,就有汉孝康帝刘宏命侍御史持节送葬,还有苏武牧羊的故事里,也有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汉节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去的典故。
    因此持节要么是出使某个国家或者代表天子巡视地方的官员使用,要么就是皇帝下令让持节的官员护送某个重要人物去某个地方。
    刘备这里便是第二种情况,刘虞让孔融和司马防持节护送刘备和陈暮到洛阳以示恩宠。
    至于加羽葆和鼓吹就不用多说,刘备小时候还曾经说过要羽葆盖车呢,羽葆是帝王仪仗上用鸟羽毛联缀为饰的华盖,理论上来说,只有天子能用,但天子可以赐给公卿使用。
    比如汉孝康帝刘宏在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的时候,刘宏用的是大羽葆,旁边的何进就用小羽葆,还有让公卿出使地方的时候,也会赐羽葆盖车,表示皇恩浩荡。
    所以说刘备现在的待遇,规格算是比较高的了。
    之所以说是算比较高的,是因为还有更高的规格。如王仪卤簿,公卿相迎,乘六乘传等等。
    但这些规格可以说是汉朝最高级别,王仪卤簿是天子亲卫仪仗,公卿相迎是派三公九卿亲自迎接,六乘传是六辆由四马驾车而组成的车队。
    即便是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也只是乘六乘传。
    刘备连袁绍都没有平定,派个司空仪仗加两个中高层官员来迎接就不错了,也没有什么超标的车辆规格,是普通的诸侯仪仗,有车十四辆,骑士四十九人,还有乐队鼓吹迎接,加上随行奴仆,总计一百余人。
    最前头的那辆马车由四匹马拉着,其它的车都是两匹马,刘备与陈暮都是侯爵,登上了这辆马车,并排列坐,最前面的孔融和司马防就持着天子节杖,骑马为他们开路。
    在乐队们的鼓吹声当中,在左右骑士的护卫之下,马车夫催促马匹行进,上面有一把华盖伞的马车缓缓行驶,向着洛阳的方向而去。
    坐在马车上,刘备注意到孔融时不时目光就投射过来,死死地盯着他,不由如坐针毡,左右看看,见四下应该听不到他的话,便对身边的陈暮悄声道:“四弟,我们什么时候得罪过孔文举了?”
    “大哥此话怎讲?”
    陈暮笑问道。
    刘备说道:“四弟没感觉他有些奇怪吗?”
    “是有些奇怪。”
    陈暮摇摇头道:“不过大哥也无须在意。”
    “为何?”
    “大哥入了朝就知道了。”
    “哦。”
    听到陈暮的回答,刘备稍微放心了些,四弟不会无的放矢,观望一下再说。
    穿过邙山之后,很快就到了洛阳城北。
    此时已经接近晌午,按理来说如果从北面进城的话,应该是过縠水自谷门进入东明街。
    然后顺着东明街一路往南,过太仓武库、濯龙园、永安宫、北宫、步广里、永和里,最后自北屯门或者玄武门进入南宫。
    但北宫的谷门和夏门在董卓火烧洛阳的时候就没了,或者说,大半个北宫都被董卓焚毁,即便是南宫,也是后来刘备派人扑灭,不然的话整个洛阳都毁于一旦。
    所以现在的洛阳早就不复当年繁华,刘虞也没有钱来修缮宫室。北宫算是荒废,已是一片残垣断壁,因此车队不得不绕道自縠水南下,绕道上东门。
    上东门、中东门以及耗门就是东城三大城门,城外便是洛阳东市,东市也遭到战火,但商业依旧需要运转,洛阳重建之后,东市再次兴盛。
    虽比不得当年繁华,但如今也是人声鼎沸。车队浩浩荡荡到了上东门外大街,百姓见到车队,连忙避让,好奇地看着大队马车路过。
    “竟然是司空仪仗,还有持节护送,洛阳好多年没看到这种盛况了,这是哪位大人物出使归来了?莫非是司空颖伯公?”
    “陛下派大臣出使外地诸侯的话,消息怎么可能会不传出去?而且颖伯公根本没有出洛阳,前些日子还听说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上朝,这也不像是谁出使归来了呀。”
    “你们这都不知道吗?这是卫将军刘备刘玄德回洛阳了,天子特遣太中大夫孔文举、河南尹司马建公来迎,车队一大早就出了上东门往小平津去了。”
    “竟然是卫将军来了,卫将军可是对我等有大恩呀,当年若不是他,我与家人都得死在长安。不行,我也必须去通知我父母过来迎接。”
    百姓们议论纷纷,天子脚下的百姓见多识广,见惯了达官贵人出行,只看马车数量和护卫人数就能瞧出是什么规格的仪仗。
    因为是司空依仗,所以有人猜测是司空种拂被皇帝派到外地出使回来了。
    但很快就被其他人辟谣,当知道具体情况的人透露消息之后,几乎瞬间点爆了百姓们的热情,纷纷呼朋唤友过来观看。
    这跟当年刘备对冀州百姓施舍不一样,当年冀州百姓得到刘备恩惠的人极少,毕竟冀州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遭殃人数何止百万,他当时不过几千万钱,哪里帮得过来?
    而洛阳百姓则不同,董卓迁移洛阳百姓导致洛阳十室九空,大量百姓在长安无家可归,无地可种,粮食不足乃至于引发人吃人的惨剧,丁口锐减无数。
    如果不是刘备继续进攻关中,怜惜百姓,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迁移回来,恐怕整个长安关中平原上尽是森森白骨。
    因此冀州百姓记刘备恩情,只能说比较虚,因为绝大多数冀州百姓都没有体会到刘备的仁义。而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