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6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还有句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如果刘虞真的全心全意信任刘备,刘备投桃报李也不是不行。
    但他也明白,最近朝廷风声变动,里面未尝没有三公九卿以及那位皇帝的影子。
    能做到开国皇帝的都不傻,刘备的政治嗅觉或许没有陈暮那样敏锐,然而这两年刘虞越来越忌惮他也是一个事实。
    不然的话,为什么朝中弹劾他们几兄弟的奏折如雪片一般多?显然是后面有组织有预谋的准备。
    这其实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你手握大权是为了拯救汉室江山。
    可权力越大,兵马越多,就要被朝廷那些上位者忌惮。如果你放下手中的权力,把兵马全都交出去,不仅江山保不住,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一定能得以保全。
    正如曹操在铜雀台横槊赋诗之时曾言:如国家无我一人,真不知将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有人见我权重,妄加猜度,疑我有异心,此大谬也!
    然而欲使我交出兵权,封侯归国,实不可行,诚恐为奸徒所害。我败则国家倾危,天下必定大乱!我岂能慕虚名而招大祸?
    此番苦心,诸公未必能知啊!
    人到了这个位置,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现在刘备就切身感觉到了这一点。
    朝廷有风言风语,天子诏书不断催促他尽快消灭袁绍,大汉天下还有无数心怀叵测的诸侯,盗匪遍地。
    冀州牧的位置他不贪图,他怕的是真如陈暮所料的那样,一旦冀州回归朝廷,朝廷就会很快派他南下与其他诸侯硬拼,仓促之间如果准备时间不够,恐怕征讨南方没那么容易。
    在这一瞬间,如果刘备知道历史上的曹操经历的话,或许也会感叹一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曹操竟是我自己。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相信片面之词的人,听到陈暮的分析之后,便对陈暮说道:“四弟,朝中虽有风声,但毕竟已经被天子和诸多公卿压了下去,你又如何觉得,天子一定会打压我等呢?”
    陈暮笑道:“如果大哥不信,到了朝中,拜会天子之时,天子必然会与大哥商讨国家大事。到时候大哥猜猜,天子会与大哥聊些什么?”
    刘备沉声道:“莫不是要收我兵权?”
    “那倒没那么快。”
    陈暮说道:“此行我们只是回京述职,袁绍还未灭,朝廷也不敢立即对我们动手,但必然会为接下来的打算开始做铺垫,如遴选帝嗣,而且我料他们中意的帝嗣绝不是幼年天子,恐怕会在少年或者成年的章帝子嗣中选择。”
    “还有呢?”
    刘备又问。
    “还有就是洛阳的兵权。”
    陈暮分析道:“关中已经收回,但那边还不稳,朝廷那帮大臣不傻的话,肯定是想办法把二哥调去关中。”
    “调去关中?”
    刘备与关羽都是心中一凛。
    关中现在虽然已经收回,但因为战乱得太久,可以说是百姓凋零,生灵涂炭,去了那里,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而陈暮却是想起了皇甫嵩,当年皇甫嵩平定黄巾之后,手握数万北军精锐,整个洛阳的兵权都在他手里,汉孝康帝就采取了自己的建议,把皇甫嵩调去关中,兵不血刃地就除了他的兵权。
    朝廷的人如果不蠢的话,恐怕也会依样画葫芦,想办法把关羽送去关中。到时候洛阳大部分兵权就会回国朝廷手中,这样加上幽州的鲜于辅,朝廷就能拥有一部分兵力。
    实际上这次回洛阳,并不是刘备陈暮主动申请,而是界桥之战后,刘虞就数次下诏书催促他们立即剿灭袁绍,刘备几次上书说明原因,刘虞就下诏让他们回一趟洛阳亲自跟他说,因此才有现在的情况。
    然而刘备人在冀州,但军情司也不是瞎子。洛阳那边朝堂上的风声还是传了出去,或许这本身就是刘虞杨彪这些老家伙故意为之,放出风声让刘备惶恐,给予他压力。
    这样等到一行人抵达洛阳之后,刘虞出面有人做黑脸有人做白脸,连哄带骗,再加上大义以及道德绑架,没准真的能把关羽弄走夺了洛阳兵权。
    陈暮知道,这应该就是洛阳那边,当前阶段,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图穷匕见,最后的意图!


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
    第二日,关张在黄河渡口与刘陈送别。
    夏风吹拂着河岸蓬蒿飘动,远处野鸭野鸥在河流附近的沼泽当中起落,更远的地方有百姓在田间耕作。
    河畔乌压压数千人,因为朝廷派来的天使在身边,不便多说话,因此刘备只是对关张叮嘱道:“二弟三弟,袁绍虽元气大伤,但尤有反扑之力,多听公与元浩公达他们的话,切莫鲁莽行事。”
    “我知道的。”
    “放心吧大哥,袁绍若是敢来,我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关羽和张飞一个个都拍着胸脯保证。
    刘备扫了眼旁边低眉顺目的天使,笑了笑,拍着二人的手道:“小心些,我不日就会回冀州,到时候咱们奋起努力,彻底将袁绍铲平。”
    “明白。”
    “好!”
    “嗯,那我与四弟便去了。”
    等关张说完之后,刘备此时才转过身,走上了渡河的船只,陈暮则上给了关羽一个眼神,两人都微微点头之后,这才离去。
    岸上众人眺望,船只在波涛的河水当中飘荡,载着刘备陈暮许褚以及百来名护卫回洛阳去。
    按照惯例,除非朝廷征召,军队是不能去洛阳的。所以这次带的五千兵马,只不过是关张随行带的护卫士兵,到了洛阳之后,他们就只能各自带着几十名亲卫前行。
    虽然有许褚在,但如果朝廷想要弄死刘备,还是非常简单。之前陈暮分析朝廷已经在袁绍大势已去之后会忌惮刘备,刘备也问过这个问题。
    上层权力斗争还是非常可怕,他怕自己一进宫,立即就是左右五百刀斧手,跟当年何进一样,被乱刀砍死在宫门前。
    不过陈暮倒是笑着让他不要担心这种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朝廷这帮老臣全是疯子,不然的话,把刘备和自己弄死在皇宫里,那是取死之道,关羽和张飞会发疯般杀向洛阳。
    因此这个情况属实是杞人忧天,那帮老家伙是汉室死忠,不是一帮反社会人格,真把刘备弄死,就像赤壁之战把曹操弄死一样,天下会更乱。
    所以陈暮劝他放心大胆地去洛阳就行。
    而就在刘备陈暮正渡河往小平津渡口去的时候,此时的洛阳,皇宫当中,已经六十多岁,胡子和头发灰白相间,满脸褶皱,穿着天子龙袍的刘虞,正在与几名大臣在后殿开小会。
    如今已经是永汉三年,公元199年,曾经与刘虞一同回洛阳的这帮老臣已经所剩无几,张喜、淳于嘉、韩融、马日磾、赵谦、朱儁等相继病死。
    还有一些大臣也久病辞官,如赵岐去年年末就偶感风寒,已经九十岁高龄,确实不宜继续在朝堂上,还有陈群的父亲陈纪,已经因病回了颍川,历史上就在下个月会病逝。
    老臣们相继去世,剩余的人缅怀的同时,难免不让人感觉到那种日薄西山之景。
    如今整个朝堂上,少壮派大部分都投向刘备,甚至也有一部分老臣亦倾向于他。如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陈群的父亲陈纪以及历史上曾构陷孔融,持节册封曹操为魏公的郗虑等等。
    现在还跟刘虞一条心的老臣已经不多,仅剩下司徒赵温,司空杨彪,光禄勋种拂,大司农士孙瑞,廷尉鲁旭,卫尉周忠,以及恒典、王邑、徐璆、田邠、张义等人。
    前者是长安时期就已经是朝廷重臣的三公九卿,后者则是在长安时期的一些重臣,比如王邑曾经是离石县令,后来调任河东太守,如今有入朝为官。
    徐璆之前是汝南太守,刘虞回洛阳之后,就召回朝廷。张义在长安时期做过短时间的大司农,田邠也做过少府,历史上都死于李郭之乱。
    由于现在历史改变,不少老臣都没有死在李郭之乱,多活了四五年,因此在陈暮迎满朝公卿回洛阳之后,都跟了过来。
    但时过境迁,当年跟着陈暮回来的老臣约有三四十人,再加上一些中下层官员,总计有一百多人的班底,现在却满打满算不超过十五个,那些中下层官员更是大量投奔刘备集团,人才损失严重。
    老臣们即便是加上他们自己在朝中的势力、门生、子侄,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十人,与大量占据中下层官吏的数百人的少壮派比起来,杯水车薪,根本没办法抗衡。
    要么说历史上曹操时期为了给曹丕上位扫清障碍的时候,弄死皇后皇子以及这样的汉室老臣几乎没什么阻碍呢?
    整个朝堂上下,除了少部分老臣以外,大多数都被曹操的人把持,自然无济于事。
    由于这两年又有老臣病死或者病退,三公九卿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原来朱儁是太尉,现在杨彪迁为太尉,赵温改为司徒,种拂老头子也已经七十多了,身体不好,但强撑着担任司空。
    卫尉周忠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尉,因此本来是要迁太常的,但因为他比较尊敬士孙瑞的为人,所以大力举荐士孙瑞,士孙瑞便成为了九卿之首太常。
    刘虞让周忠担任光禄勋,廷尉鲁旭迁为太仆,王邑为大司农,宗正刘艾不变,大鸿胪为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这样再加上少府陈暮,三公九卿,好歹勉强凑了一个班子。
    不过最核心的,还是从长安回来互相扶持的那几名老人,杨彪、赵温、种拂再加上士孙瑞。
    士孙瑞跟他们比起来,还差来一个辈分,之前还曾经只是淳于嘉王允等人策划除去董卓时的执行者。但现在也已经五十多,在朱儁马日磾等人去世之后,已经开始进入最高决策群里。
    四人以及刘虞,目前是老臣派最核心的五个人,刘虞穿着天子服跪坐在主位上,右手边依次坐着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左手边则孙司空种拂,太常士孙瑞。
    几人当中,最年轻的是士孙瑞,刚满五十不久。其次是杨彪,五十七岁,赵温六十二岁,刘虞六十三岁,种拂七十一岁。
    在后世这些人也就到刚刚退休的年纪,但在汉代,可以说黄土已经埋来半边身子,随时都会病死。
    去岁和前岁的冬天,因为体质越来越弱,刘虞和种拂都生病了,刘虞还好一点,种拂到现在才康复没多久,偶尔小声剧烈咳嗽几句,白花花的胡子乱颤,都要担心他会不会随时病倒下来。
    刘虞左右看看,缓缓开口说道:“卫将军和少府马上就要进京了,此事,确定要这么做吗?”
    杨彪苦笑道:“陛下,不得不为之尔。”
    “唉。”
    另外几人都叹了口气。
    关于这件事情,他们之前就已经开来很多次会讨论了,可是不管是天子还是几人,都一直犹豫不决。
    哪怕之前闹过上书弹奏的风波,但其实也就是确定敲打敲打一下而已,并不敢真闹大。
    说到底,一是现在朝廷手里没太多的兵力,手中没兵权底气不足。二是他们这些人,都欠刘备的,真要夺刘备的权,难免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当年董卓之乱,他们这些人全都被掳去长安。袁绍等关东军诸侯纷纷离开,只有刘备孙坚曹操等少数人继续追击,最终通过数次战争,再加上内部策反吕布,杀死董卓,勉强将满朝公卿救回去。
    到洛阳之后,整个洛阳都是一穷二白,原本沃野千里的洛阳盆地无数土地无人耕种,千里孤坟遍地,堂堂一个大汉帝国首都,曾经人口百万,现在却只有不到万人,凄惨又可怜。
    同样是刘备陈暮他们帮原本洛阳百姓回归家乡,迁移黔首,奉养公卿,还派遣士兵保护洛阳,帮助朝廷将秩序建起来,可以说没有刘备他们,现在他们尸体都凉了。
    按理来说,一个破落的朝廷,遇到刘备这样的忠臣,怎么样也该感恩戴德才对。
    像唐朝安史之乱后,李亨碰上李光弼和郭子仪,简直是烧了高香,两个都封郡王,恨不得把这两个祖宗给供起来。
    然而等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看朝廷对二人的态度也该明白,为什么刘虞他们也要着手削刘备兵权的问题。
    依旧是封建王朝的通病,乱世的时候可以重用你,等太平一点了,权力必须收归中央。
    你一个地方军头,还掌握着极大的权力,朝廷怎么可能不会忌惮?
    郭子仪被罢官,李光弼不敢入朝,都是明证。
    就连岳飞狄青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都被中央朝廷那么迫害,更何况刘备这样的刘姓宗室。
    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了脑袋。
    如果刘备是光武帝刘秀的后代,或许他们还不会那么忌惮,甚至还会考虑把天子之位交到他的手上。
    毕竟只要是光武一脉,这乱世本就能者居之,谁当皇帝不是当?
    汉桓帝和汉康帝不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