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狭长的丹凤眼眯了起来,微微点头:“如果刘备不愿交出河北,那必然是与朝廷交恶,朝廷现在缺少兵马,但手握大义,我掳了陈暮,就是与朝廷交好,那将来。。。。。。”
“不错。”
郭嘉说道:“刘备能够起势,除了谋划得当以外,有朝廷大义扶持也非常关键,正所谓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天子既王道,奉天子以令不臣,则军心可用,民心可用,刘备被朝廷忌惮,哪怕吞并河北,虽有数十万之众,亦是不足惧也,到时候朝廷一声令下,天下群起攻之,则明公大业可成。”
包括曹操在内,其实都已经猜到了朝廷在忌惮刘备。
刘备如果彻底打败了袁绍,吞并了河北,那就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洛阳朝廷俯首称臣,交出河北,让朝廷派一个冀州牧过去。二个是自立为王,学袁绍一样,公然与朝廷作对。
而且在曹操他们分析当中,第二个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冀州与青州在黄巾之乱后一直处理治理阶段,所以已经成为了天下最富庶的两个州。反倒是河南豫州之地,原本也该是最富庶的地方,却因为一直得不到治理而相对萧条。
因此曹操觉得,换自己在刘备那个位置,占据了天下最富庶的两州之后,也该自立了。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洛阳朝廷肯定会与刘备反目,而孙坚是信奉朝廷的,如果到了那个地步,孙坚必然也会与刘备反目。
北方还有鲜于辅,南方又有刘表,从整个关东地区大势上,各路诸侯也该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刘备才对。
而自己也可以趁势将徐州拿下来,想办法顺势突围。
不得不说,这确实也是一步可以走的棋。
想到这里,曹操沉吟道:“子远,此计是你出的,你可有办法教我,如果抓住那陈子归。”
“这个。。。。。。。”
许攸尴尬道:“这个事情,就只能由孟德自己去办了。”
曹操皱眉道:“子远千里迢迢来投奔于我,出计让我得罪刘玄德,我还以为子远什么都已经想到了呢。”
许攸摇摇头:“想抓陈子归哪有那么容易,我也只是在这里给孟德出一个破局之法而已,至于能不能抓到,如何抓到,就得看孟德的运气了。”
曹操默然不语。
如果是早些年还有可能,因为陈暮经常往返洛阳和青州,有心算无心,或者干脆来个鸿门宴,不是不能把他弄过来。
但问题是现在陈暮已经踏入河北战场,袁绍已经被逼到只有赵国和魏郡两郡国之地,眼看整个河北即将囊入刘备手中,陈暮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玩洛阳青州往返经过东郡。
现在陈暮身边随时跟着数万大军,他这点人马北上去找刘备的麻烦那是送死。所以许攸的这个所谓绑架陈暮的计划,提出来跟没提没有任何区别。
总结来说,许攸跑过来,顶多就是给他们提点了一个难如登天的战略方向,而实际操作却一个都没有。
就好像一个人跑过来跟你说我们要去赚大钱,但具体计划,干什么行业,前期要筹备一些什么东西,乃至于犯不犯法的问题,一句不提,屁用没有。
曹操只觉得有点头痛,捂着脑袋说道:“我知道了,这事我再好好想想,子远远道而来,风尘仆仆,想必是累了,子脩,带你叔父去休息休息吧,待我想出个主意,再与子远商议。”
“那我先告退了。”
许攸也知道自己提的计划有多操蛋,他来投奔曹操,其实是想帮曹操破局以此得到重用,结果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自己也觉得尴尬,因此就不多说什么了,跟着曹昂先去安顿下来再说。
等他走后,郭嘉上前问道:“明公,你没事吧。”
“无妨。”
此时的曹操头风还不算太严重,便摆摆手,有些自嘲说道:“我还以为许攸从河北过来,能帮我想想主意,没想到不过是迂腐之见,一点实际可行之策都没有,难道要我现在带兵北上去擒那陈子归不成?”
郭嘉笑道:“其实许攸之说也不是完全无的放矢,若能擒住陈子归,远可以讨好朝廷,近则威逼刘备,不失为一条好计策,只不过擒住陈子归的可能性太低了而已。”
“那跟没说有什么区别?”
曹操摇摇头,想了想道:“奉孝,你说我若是现在上书朝廷,请朝廷立即派人去河北担任冀州牧怎么样?”
郭嘉说道:“现在有些过早,袁绍未死,朝廷也不会放心。且朝廷还多有依仗刘备之处,他们也不敢立即过分逼迫刘备,到时候反倒得罪刘备就不好了,此事应当放缓一些。”
“嗯。”
曹操点点头:“那便再等等吧。”
现在向朝廷上书其实是顺应朝廷的意思,同时也是在向朝廷释放善意。
如果刘备真的与洛阳反目,以朝廷现在的实力,还很难与刘备抗衡,所以就必须拉拢其他诸侯。
其中孙坚和曹操就是最好的两个选择,两人加起来兵力也有近十万众,虽不能与刘备抗衡,但别忘记北方幽州的少数民族可是都听刘虞号令。
所以刘备如果马上跟朝廷翻脸的话,孙坚曹操可以护住洛阳,北方游骑南下,双方不可能马上就开战,曹操腾出手来再对付徐州蔡阳和吕布,未尝不能夺取徐州之地,扩大自己的实力。
等到徐州到手,以兖州和徐州加起来四百多万人口的底蕴,还是能够稍微发展发展,扩充一部分兵力,到时候再过个三五年,也许现在的刘备,就是下一个袁绍了。
只不过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刘备会与朝廷反目这件事上,但万一刘备就真的忍辱负重,听从朝廷安排,把冀州拱手让给朝廷呢?
因此曹操也不能立即就上书摆明立场,这样会得罪刘备,还是再忍一忍,观望一下局势再说。
而就在曹操正纠结于未来出路的时候。
远在冀州,刘备大军借着界桥之战的胜利,已经开始趁胜追击,扫荡整个河北!
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阳相会
界桥之战后,袁绍的势力开始全面龟缩,一路败退到魏郡和赵国一带。
从永汉元年(196)到如今永汉三年(199),从袁绍主动出击,再到被动防御,算下来,这场战争也打了整整三年。
双方从开战到现在,大型战斗已经打过七八次,如两次安阳之战,鄃县之战,平原之战,聊城之战,羛阳乡之战,洹水之战,界桥之战,洹水之战等等。
小型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双方伤亡的兵马多达二十万人,涉及的百姓多达百万,耗费粮草钱财无数,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青州和冀州的体量摆在这里,想要短时间内结束战斗,没那么容易,官渡之战后,即便是取得了胜利,曹操也是用了五六年才逐渐将河北蚕食。
不过在陈暮的算计下,他的群狼战术总算是获得了成功,花费了三年时间,从战略防御再到战略反攻,自被人压着打,现在大获全胜,将袁绍几乎生生耗死。
刘备的青州军,鲜于辅的幽州军以及关羽率领的洛阳军,开始大幅进驻冀州,各地郡国县城望风而降,很多地方只需要军队派出少量人马前去交涉,就能够将城池占领。
到了五月初,整个冀州的局势就已经到了一片大好的地步,除了邯郸和半个魏郡以外,其它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三路大军拿下,袁绍势力已经出现全面龟缩。
更重要的是袁绍的军队军心涣散,向青州军投降的,四处逃散的,懒惰懈怠的,不计其数,原本二十五六万大军,在两次安阳之战后就损失了近十万。
后来强征壮丁,又勉强补充到二十万左右,双方兵力还是相差不大,但质量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差别。
并且在界桥一战,袁绍十万大军所剩无几,除了留在巨鹿的几万新丁以外,就只剩下魏桥,邺城一带的一部分老卒。
这些所有部队林林散散,加起来不过十万之数,在兵力上,刘备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
而且更重要的是袁绍的部队有很大一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新兵,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训练,反观刘备的部队,都是百战精锐,即便最差的鲜于辅部,也都是阎柔柯比能部的精锐之师。
所以到了如今,袁绍才算是真正的大势已去,除非刘备现在就作死称帝,不然的话,袁绍已经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即便依靠城池死撑,也抵挡不了多久。
五月中旬,魏郡,正是盛夏时节,平阳乡东面的官道之上,浩浩荡荡数万军队向前行进,刘备陈暮张飞骑在马上,四处眺望。
官道两侧田园无数,里面长满了杂草,一望无际的田地,只有极少数靠近村庄的田地有人耕种。远处森林茂密,枝叶葳蕤。隐约还能够看到麋鹿群在期间奔腾,偶尔蹿到曾经的田园上吃草。
由于这三年来青州与冀州之间大战无数,袁绍不得不扩充军队,导致魏郡不少地方的百姓为了逃兵役而背井离乡,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缺失,田地也自然无人耕种。
要知道整个冀州也才六百多万人口,袁绍在最多的时候加上各地郡兵和二线部队能达到三十万总兵力,还有无数后勤、辅兵,号称带甲之士百万,虽然冀州底子厚,但经过数年折腾,也是颓废了不少,不少田园都变得荒芜。
陈暮看着此间地形,看到的是一片平原坦途,便笑着对刘备说道:“此地倒是不错,昔年秦将桓齮与王翦杨端攻打赵国邺城,邺城拿不下来,桓齮便进攻平阳,赵将扈辄来救,却被击败,斩首十万,此战之后,赵国再一次陷入颓势,又有秦国内应郭开除李牧,自此赵国彻底灭亡。”
刘备点点头道:“此处被斩杀了十万赵军,城池早就不复存在,成为了一处乡亭。我记得当年跟随卢师征讨黄巾之时,还曾经看到这里有无数田土,百姓勤劳耕种,一片生机盎然。但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荒凉,可见在袁绍的治理之下,冀州百姓过得并不太好。”
“袁绍强取豪夺,强征百姓为丁,引得怨声载道,如当年暴秦征战邯郸一样,秦军不过是为钱而战,赵国军民却是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因而哪怕秦军数十万,亦是在邯郸面前败下阵来,被赵魏楚联军一同击败,死伤二十余万大军。”
陈暮侃侃而谈道:“可见天心民心,若是不顺应民意,不遵从天道,最终也不过是落得灰溜溜失败的下场。正如今日之袁绍一样,同样是战争,大哥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袁绍治下百姓如同水火,焉有不败之理?”
这里的平阳便是秦赵发生平阳之战的地方,位于邺城东面二十余里,四百年的沧桑,城池早就不见了踪迹,连一点遗址都没有留下,唯有一些乡亭还存在,不少村庄都已经破败不堪。
远远地有附近百姓见大军过来,十分惧怕。村庄里的青壮极少,多为上了年纪的长者,等到刘备大军抵达平阳乡亭的时候,那里早就有人在等候着他们。
那是一群老人,刘备已经听前面探路的士兵们说过,是乡亭的三老在此地等候,想要见他一面,祈求一些事情。
刘备到了近前之后,翻身下马,在陈暮张飞许褚沮授等人的簇拥之下,进入了亭舍当中。
几名乡老见他进来,连忙起身拱手要行礼:“刘使君。”
“使不得。”
刘备立即上前握住了他们的手道:“诸位乡亲,我奉朝廷之诏,征讨袁绍,扰乱四方乡邻已经是万有得罪,如何还能当得起大礼?”
嗯,聪明。
陈暮心里夸赞了一句。
这话术挺漂亮。
别看刘备在冀州名望还不错。
但人心都是肤浅的,很多人在被袁绍弄得家破人亡之后,不敢责怪袁绍,反而会责怪刘备。
他们会去想,如果不是你刘备与袁绍打仗,袁绍怎么可能会强征粮草,强征壮丁?
如果不是你刘备进攻冀州,又怎么可能会让袁绍害得我们四处奔波逃跑躲避兵役,害得我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种想法的人多得是,不是人心丑陋,而是人们看待问题过于浅薄,只会看到表面的因素。
那就是你刘备没进攻冀州之前,我们安居乐业,刘备一来,我们就流离失所。
因此陈暮这才广发檄文,把刘备是奉朝廷的命令攻打袁绍的意思散布出去,让各县城池乡亭百姓都知道。
并且他也三令五申让全军上下都统一口径,必须说他们是奉了朝廷的旨意,把袁绍定性为逆贼,同时还得反咬一口,说资助袁绍的都是逆贼。
如此才能占据道德高地,那些怨恨刘备攻打冀州,导致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的百姓,才会把气撒在袁绍乃至于朝廷身上。
乡老颤颤巍巍上前说道:“刘使君仁义之名,我们早有耳闻,使君奉朝廷之命征讨袁绍,我们也无话可说,但还请使君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