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袁绍睁大了眼睛,充满不敢置信:“你再说一遍?”
“张辽典韦根本没有南下,我们中计了!”
探子又说了一遍。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袁绍抽出腰间佩剑,恶狠狠地盯着他:“刘备后营起火就是明证,他难道会烧自己后营吗?你定是敌方细作,来乱我军心,斩首!”
“明公!”
探子大惊失色,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就已经被袁绍一剑斩杀。
袁绍鲜血溅脸,状若疯魔。
他绝对不会相信自己中了刘备的计策,因为魏桥的青州军,下堡东赵尖冢等地的粮草,以及刘备后营的大火,都在证明自己没有错。
袁绍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也不愿意相信自己中计了,因为他已经无路可走,大军压境,回不了头了。
几名谋士都没有说话,刘惠眉头紧锁,荀谌闭目养神,许攸眼珠子乱转,场间气氛诡异。
过了一会儿,袁绍大笑起来:“诸位,刘备这点伎俩就想骗我,做梦!”
“咚咚咚咚!”
袁绍话音未落,远处忽然传出奔雷如雷的声音,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所有人都不自觉地看向东南方向,旷野之上,出现无数密密麻麻的人头,最前面的便是玄甲重骑,两千骑兵如潮水般向着此间涌来。
刘备冲在最前面,高举双股剑:“袁本初,你中计了,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袁本初,你中计了,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袁本初,你中计了,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袁本初,你中计了,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所有的青州军纷纷呼喊。
声音山呼海啸。
“这!”
看到刘备军忽然新冒出来的数万大军,袁绍彻底愣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他之所以选择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刘备把大概三万的主力部队调往了南面魏桥,导致他自己的兵力严重不足。
根据郭图给的消息,刘备本部人马多北上先进攻袁尚去了,本寨中只有少部分士兵以及高顺的陷阵军在。
所以在权衡之后,袁绍才发起了主动进攻,不然的话,他是不会对防备森严的刘军营寨下手。
但现在看到这些多出来的部队,袁绍终于意识到自己确实中计了。
刘备的主力部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自始至终,他都不是十万对四万五千,而是十万对阵七万,南下的部队里,仅有臧霸的部队,是真实的。
“噗嗤!”
想到这里,袁绍怒急攻心,喷出一口老血,栽倒下马。
“明公,明公!”
周围人吓得连忙爬下马背过去搀扶。
亲卫将袁绍扶住上半身,他几近奄奄一息道:“传令,撤兵!”
说完之后,便脑袋一歪,昏倒了过去。
“撤兵,撤兵!”
“快快快。”
“先送明公走!”
坡岸下诸多袁绍亲卫慌了神,一边按照袁绍的吩咐鸣金收兵,一边手忙脚乱地把袁绍送上马背准备逃离。
后方刘备挥舞着双股剑,暴喝道:“杀呀!”
“杀呀。”
青州军发出震天怒吼。
同时冀州军那边叮叮当当的鸣金声不绝,大队人马的出现以及后方的鸣金声,都让前线的冀州军感觉到一种恐惧与慌乱。
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只忽然听到有人说“败了,败了”,便兵败如山倒一样,开始四散奔逃。
整个冀州军,瞬间如冰山破裂,所有人都死命逃窜,如无头苍蝇一般,没有了方向。
战场上,乱作一团!
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绍不能死
陈暮站在山顶上露出了微笑。
这个障眼法的诡计就在于拆了东墙补西墙,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才能够让人中计。
以水军冒充主力骗取袁绍以为刘备要将进攻方向改为魏桥,殊不知,真正的进攻方向从来都没有变过,一直是在界桥这个重要位置。
所以从一开始,袁绍就已经搞错了方向。
很多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如果能够找准方向,扛过了最初的艰难,后面往往都是一帆风顺,事业也会越来越红火。
但如果你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那再努力也没用。
正如在地里挖石油,准备齐全要大干一场,结果这片地里根本没石油你挖个什么劲呢?
因此在袁绍战略上出现巨大纰漏的情况下,袁军大败已成定局。
陈暮站在山顶上远眺,远方坡岸下方密密麻麻,无数仓皇失措如蝼蚁般的生命在四散逃跑,脸色与心情都波澜不惊。
江山如画,千古大业只是一瞬之间。今日败的是他袁绍,袁氏这杆大旗,也将轰然倒塌。
说得残酷一点,成王败寇而已。
只是区别在于历史上袁绍败在了曹操手里,现在败在了刘备手里。
过程和方式不一样,结果却是没什么区别。
但时运就是这样,今日败的是袁绍,谁又能知道,明日败的会不会是刘备呢?
所以生命不息,谋划不止。
此局之后。
便是下一步大棋。
此刻,他的心中已经不再关注战局,而是在想着解决袁绍之后善后的事情。
界桥一战之后,刘备要面对就不是袁氏残余势力,也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在朝堂。
他的敌人也不再是天下各路诸侯,不是各地盗匪流寇,而是变成了朝廷里那些曾经与他亲密无间的官员们。
到时候即便杨彪欣赏刘备,跟陈暮还是师兄弟关系,恐怕第一个跳出来向刘虞请旨下诏让天子派一位新冀州刺史空降的就是他。
关系好是一回事,立场这个东西不能变。杨彪那帮老臣心里惦记的可不是一个新的霸主,而是刘秀后代的东汉江山。
西汉和东汉在他们眼里已经是两个朝代,哪怕刘备也是刘邦子孙,但想坐上那个位置,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当初杨彪就试探过陈暮,只不过这种东西大家心知肚明,因此当时陈暮也没有拿话搪塞他。
只是暗示了一些话,说了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而已。
但不管怎么样,河北之地乃是关东最重要的区域,冀州收复之后,朝堂会插手是必然的事情。
刘虞只要没蠢到智商低于八十的地步,就应该明白,刘备已经有青州的情况下,再取冀州,天下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所以来自朝廷的桎梏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然而大哥现在还不能和朝廷翻脸,因为河北之地没有到手,天下人还都在佩服那位有仁义明君之风的刘备。
一旦为了河北跟朝廷翻脸,之前积攒的名望一朝尽失,对于他来说有些得不偿失。
更何况以老大哥好面子,为人正直的品性也不会这么做。
因此就必须想个办法。
办法倒也简单,一个成语就能概括——养寇自重。
袁绍可以死,但袁家却不能败得太快。
只有这样,青州与洛阳朝廷就依旧还有共同敌人,在没有彻底消灭袁氏之前,双方还不会撕破脸皮。
袁谭还在邺城,让二哥放点水?
陈暮摸着下巴思索。
不过以二哥的为人。。。。。。。算了,这事再好好想想吧。
陈暮摇摇头,这事要策划起来不容易。
现在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这些年他做得太绝,除了不断削弱袁绍的实力以外,袁绍还丢失了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民心。
这里面的民心不仅包括那些庶民黔首百姓,还有很多豪强世家,甚至原来忠诚于袁绍的大部分官员,都已经打算投诚。
或者说,这些人多在翘首观望此战结果。而且与青州朝廷的书信却是无数,只等袁绍一败,立即献出城池。
人心这个东西本身就是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陈暮策反了很多人,光决战前给各个郡国发的劝降书就不计其数,再加上袁绍对付党人,导致王芬收拢的那点民心也被他挥霍掉。
所以一旦袁绍死在这里,收复冀州基本上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除非袁谭有那个魄力继续在邺城死扛着,不然便是秋风扫落叶,很快就能恢复汉室江山。
但还是那句话,现在刘虞还没有死,袁绍如果早死的话,刘虞朝廷很大可能会派新的冀州牧来争权,这对于陈暮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简单来说,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像历史上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的情况那样。
官渡之战后,袁绍很快病死,曹操想要北上,面对袁家三兄弟,想要扫平河北也不容易,所以才需要利用三兄弟内讧,慢慢消磨,花了数年时间才把河北平定下来。
而刘备不一样,第一是因为黄巾之乱的时候,他在冀州本身就积攒了相当不错的名望。第二是朝廷现在代表了大义,刘备是在奉旨讨伐贼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袁绍自己作了几次。为了逼公孙瓒和刘备离开冀州,他废掉了王芬时期立的那位伪帝。
为了独揽大权,他打压党人,将党人边缘化处理。要知道党人就是士林风向标,陈暮当年在宦官与党人之间反复横跳,就是因为党人能够给他带来名声上的利益。
再加上掌权之后为排除异己,搜刮钱财粮草,逼迫了不少世家大族逃离河北,使得袁绍在民间的风评越来越差,百姓对他的拥戴其实已经很低。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什么收复河北那么艰难?不说屠了徐州的事情,单说屠了邺城,就使得整个河北民间对于曹操极为抗拒。
反倒是刘备一不屠城,二对冀州百姓有恩,再加上是奉朝廷大义讨伐袁绍,所以冀州民间对他并不反感。
现在袁氏之所以还能撑着,完全是靠着袁绍自己个人的威望。
但只要袁绍一死,以袁氏在冀州的底蕴,袁氏三兄弟一朵浪花都溅不起来。估计很快就会被部下擒获,送到刘备面前。
青州军抵达之处,整个冀州望风而降也说不定。
因此这才是陈暮头疼的地方。
一旁的沮授看到他时而皱眉,时而看向远方露出深思的表情,便开口询问道:“子归,在想什么?”
“在想收复冀州之后,大哥的处境恐怕有点难了。”
陈暮叹了一口气。
沮授也皱起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摇摇头道:“确实会有些艰难,子归以为朝廷会怎么出招?”
“无非是空降个冀州牧罢了,再想办法把大哥打发到南方去继续收复失地。”
“看来是把明公当成一件工具了,子归有什么对策没有?”
“没有。”
陈暮望向远方:“除非大哥没有生擒袁绍,袁绍也没有死,还有回旋的余地,只是战场上刀枪不长眼,我能击败袁绍,可没有把握能放他跑了。”
“放跑袁绍?我没有听错吧。”
荀攸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东西,心道莫非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
沮授低声道:“不放走袁绍,消除袁氏之后,朝廷该猜忌我们青州了。”
“原来如此。”
荀攸恍然大悟,他是军事奇才,对于人心把控上确实没那么到位。
谋士也分三六九等,并且同级别的谋士,侧重也不同。
比如后世某游戏当中,荀彧的智力是96,荀攸的智力是95,看上去相差不过1点。
但你让荀攸去搞内政后勤和处理朝堂事务试试?
搞内政荀彧能把荀攸完爆。
又或者让荀彧带10000人和荀攸带10000人在野外互相指挥对战试试?
论起行军打仗,荀攸能把他这个族叔打得找不着北。
以后世标准来看,谋士大体分内政类、谋略类、军事类、政治类以及战略类等五个类型。
荀彧的战略、内政以及政治水平相当高,谋略和军事就差点意思。荀攸则是谋略和军事水平高,其它的就不如荀彧。
诸葛亮为什么在后世几乎所有三国游戏当中智力都冠绝整个三国所有谋士,也是公认第一智者?
那是因为他是全才,所有的类型都在95以上,样样精通。
所以荀攸没有想到朝廷也理所当然。
这属于政治方面的范畴。
沮授搞政治比荀攸强不少,但跟陈暮贾诩郭嘉这些人相比还是差了些。
他只想到了朝廷会猜忌刘备,却不知道会用什么手段。
而陈暮在朝堂待了那么多年,什么手段不用想都知道,无非是对刘备继续加大力度封赏,高帽子一堆一堆地捧,但实际好处却一分都不会给。
地盘朝廷会想办法夺走,兵权也会想办法钳制,最好是再利用朝廷大义,让刘备去南方找其它诸侯的麻烦,消耗他们的实力。
朝廷最大的手段,便是掌控了大义名分。而刘备偏偏就吃这一套,估计刘虞一道诏书下来,就得屁颠屁颠南下。
难怪曹操要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权力半点都不能让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