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桥面上堆满了尸体,鲜血将石头砌成的魏桥桥面染成了红色。更有些士兵发现桥头离地面已经很近,想要从桥上跳到河滩上进攻,却没有想到由于江面上起了薄雾,那黑魆魆的地面竟然全都是人头攒动的敌军,一头跳进了敌人的包围圈里,被敌人乱刀砍死。
没办法,魏桥守军只在南岸桥头以及桥中央摆放有篝火。北岸桥头并没有人驻扎,自然也就不存在火焰照面。现在能够看到的还是借着双方手中的火把勉强看到敌人位置,不然的话前面就是一片黑影,大家都只能用手里武器一阵乱捅。
在激战了约两刻钟之后,远处魏桥袁军营寨的骚乱终于被平息。此地守将带领大队人马赶到支援,桥头的那名军司马压力骤减,奋起余勇将青州军开始往桥中央逼,这边臧霸他们见敌人援军到来,只能步步后退。
到了桥中央后,南岸大量的青州军也此时增援了过来,双方将整个魏桥堵得水泄不通,各种箭支乱飞,弓弩不断来回射击,如此狭小的地形,两边都成了添油战术,完全施展不开拳脚。
这种情况别说黄忠太史慈和臧霸,就算十个吕布来了都没用。因为桥面上总共就只能并排站那么十多个人,前排刀盾手和枪兵不断乱砍乱刺,后面箭雨如簇。
吕布跑到这中间来,要么被乱箭射死,要么就只能被淹没在两边的人海里。方天画戟和赤兔马在这样的地形,起不了任何作用。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明,两边才总算是罢休,留下桥中央堆积如山的尸体,如潮水一般撤去。
臧霸占据了南岸桥头,袁军占据北岸桥头,双方差不多是各退一步。
而就在两边罢战的时候。
此时距离魏桥约二百余里的界桥,刚刚起床不久的袁绍,就得知了魏桥被进攻的消息。
魏桥和界桥在后世其实就是河北的魏县到威县,两地距离大概一百公里,河北平原一片坦途,官道畅通,如果骑马的话,两地之间去一趟大概在两个时辰左右。
不过由于袁绍是傍晚派去信使,所以信使出发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差不多是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视野不太好,速度不敢跑太快,需要大概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才能抵达。
而恰好臧霸等人发动袭击的时间就是半夜一点多钟,几乎是他们正准备对桥头发动进攻,袁绍这边派出去的人也刚到。
当时臧霸他们还在处理桥头和桥中央的袁军,所以还未惊动魏桥守军,信使顺利进入军营当中,将袁绍的手信传达给了此地将领。那将领得了手信,便招呼信使准备饮宴接待,一群人还在交谈间,外面的动静就传来。
听到外面有情况,守匆忙之间,带着大小将领立即跑出去组织兵力进行防守,信使则在此地换了马匹之后,再次连夜启程回去给袁绍报信,在第二天早上食时三刻,也就是差不多八点钟的时候到达。
“什么?”
袁绍这个时候正在吃早餐,听到信使来报,大惊失色道:“魏桥那边情况如何?”
信使连忙道:“卑得知敌人半夜突袭,连夜回来报信,现在的情况卑也不得而知,不过相信要不了多久,魏桥那边就会传来消息。”
袁绍沉吟片刻,对侍从说道:“去,召集郭图许攸刘惠荀谌审配他们过来。”
“唯。”
侍从急匆匆出了帐篷。
袁绍脸色十分沉重,万万没想到郭图说的居然是真的,刘备果然在攻打魏桥。
只不过他目前也不知道魏桥那边的情况,真的如郭图所言,是刘备的一部分主力南下了,还是故布疑阵,这些都不能立即做出判断。
但他知道,现在他也确实应该根据敌人的部署而进行反击。
是立即派援军南下,还是做其它应对?
犹豫了一会儿,袁绍便又对另外一名侍从道:“传我命令,让焦触领一万人先南下支援魏桥。”
“唯。”
侍从出去传信。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袁绍在帐篷内静静等候。
现在,就看魏桥那边的情况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决战
“明公,情况如何?”
郭图一进入帐篷,就立即说道:“魏桥无恙否?”
帐篷内众人已经就坐,见到郭图姗姗来迟,许攸冷哼了一声,鄙夷他装模作样。
见人都来齐,袁绍高坐首位,举着手中的文书道:“第二封战报过来了,孟岱在信中说,敌人夜间突袭了魏桥桥头和桥中,幸好被桥中间的守军察觉,发出警示,发战报来时他们正在激战。”
“开战的时候是在昨夜鸡鸣时分,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时辰,也不知道那边的情况如何。不过只要把守住桥头,青州军应该还是很难攻破的。”
刘惠摸了摸自己的山羊须,在桥上战斗可不比在平原上战斗,因为地形原因,人再多都施展不开。而袁军可以占据桥头开阔地,以环形阵势不断用长矛与弓箭进行攻击,这种打法除了陷阵军以外,没人能攻克。
因为哪怕青州军的铠甲防御力比较好,但毕竟不是全身覆盖的重甲。包括将领在内,都只是札甲而已,四肢和门面是露在外面的,且只有将领有甲胄头盔,普通士兵只有一个保护胸口的小札甲。
这样在箭雨的洗礼下,即便是张辽的万胜军,也应该是不能冲破封锁线。只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刘惠的推测,战局瞬息万变,他也不敢确定魏桥守将孟岱能不能将桥头彻底守下来。
“明公,我之前就已经说过。刘备根本不是想从界桥发动进攻,目标一直都是魏桥。现在我们已经得知魏桥被刘备主力进攻,正是突袭刘备军营寨的好时机。”
郭图立即提出建议。
许攸冷笑道:“现在说这些为时尚早了吧。放着距离近的界桥不攻,攻远在二百余里外的魏桥,这显然违背了军事常识,刘备不会犯这种错误,你又如何断定,这是不是只是刘备军的小股部队,故布疑阵呢?”
郭图懒得搭理他,而是对袁绍说道:“明公,魏桥遇袭就已经证明了一切。难道还不能够说明刘备的打算吗?现在魏桥还不知道能否守住,如果我们再迟疑,恐怕战机不会等我们。”
“明公,我觉得还是要缓一缓,确定了之后再说。”
刘惠进言。
袁绍迟疑片刻,缓缓点头道:“那就先不急,再等等,等魏桥那边的战报结果送上来再说。”
几个人便在帐篷内枯坐等着,战报每过半个时辰就送来一次。
从早上食时末刻的第一封,一直到日中三刻,也就是差不多中午12点的时候,最后一封公文终于到来,宣告了双方停战的消息。
在听到信使的报告之后。袁绍总算是舒了一口气。
至少魏桥没有被青州军攻下,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明公,看样子这是孟岱在两个时辰之前,食时三刻发来的公文,应该是今日的最后一封了。”
郭图将公文打开,详细看了一眼,脸色大喜道:“明公,大喜呀。”
“哦?”
袁绍忙问道:“里面说了什么?”
郭图立即道:“明公,孟岱在公文当中说,在击退青州军之后,青州军于开始在南岸安营扎寨,他们的人数估摸在三四万左右,由张辽臧霸典韦三人率领。”
“孟岱是如何得知的?”
许攸脸色一沉,没有想到郭图瞎猫碰上死耗子,居然猜对了?
郭图将公文递上去:“如何确定敌军人数公文里倒是没说,不过有说斥候侦查到,敌人大军竖起“张”“臧”“典”三面将军大旗。”
“嗯。”
袁绍接过公文,快速扫了一眼。
里面的内容确实跟郭图说的一样,孟岱说自己率领大军殊死搏斗,击退了来犯的青州军,等打退敌人之后,派斥候前去侦查,粗略判断敌人人数约三到四万之间。
同时斥候还发现敌方分为三个,有张辽、臧霸、典韦三人的主将旗帜。
其实如何判断敌人人数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斥候来说不算难事,如果敌人居住在自己的营地没有出来,那就看他们的帐篷和搭建的火灶数量。
如果是在战场上排列方阵,那就更加简单,站在高处一眼望过去,有经验的斥候便能估算出多少人来。
所以袁绍没有怀疑这份公文的真实性,孟岱再蠢也不至于拿个虚假数据来骗他,确定了情况之后,他朗声说道:“看来刘备果然如公则所言,根本没有打算从界桥进攻,而是想从魏桥打开突破口。”
“明公,现在当务之急,就应该立即对界桥发动进攻。刘备的主力见魏桥难以攻破,很有可能立即会北上回来。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那以后想击败刘备就难了。”
郭图立即进言劝谏。
袁绍食指缓缓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的咚咚响声,年近五十的他鬓角已经生出白发,精力早已经大不如前,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他轻声说道:“诸位觉得如何?”
许攸闭上了嘴巴不说话,荀谌被袁绍尊为谋主,但这些年由于弟弟荀彧在青州那边地位渐高,因而让袁绍有些怀疑荀谌会不会叛变投敌,导致荀谌逐渐失去信任,为此荀谌十分恼怒,自此很少再为袁绍献计。
至于审配,如果论起军事能力,他还是有一点水平,可作为谋士他显然不称职。历史上一没有为袁绍献过什么好计策,二来水淹邺城的时候,曹操明牌挖沟渠,他不管不顾,可见水平很一般。
所以到了最后,还是刘惠提了一句:“明公,要不然再等等看。应该再派人立即去一趟魏桥,确定真的是张辽典韦臧霸三人而不是刘备布置的疑兵,以免中了那陈子归的奸计。”
郭图急道:“明公,不能再等下去了。刘备不会放任界桥这边的兵力空虚,魏桥打不破,很快就会把兵力撤回来,到时候我们想攻破刘备,恐怕千难万难。”
“唔。”
袁绍缓缓点头,片刻后,站起身,环视一圈,对众人说道:“自桓帝康帝以来,汉室衰弱,四方扰攘,先是宦官酿祸,又是黄巾猖獗,各地盗匪不止,天下群寇肆虐。”
“我出身四世三公袁氏,辅佐大将军铲除宦官,原本以为宦官一除,未来之大汉必是天下安宁,海内平定。却不料董卓进京,挟持天子,祸乱宫闱,不得已我亦只能逃离洛阳,招兵买马举起义旗,匡扶汉室。
“董贼之后,社稷危如累卵,万民生灵涂炭。天下诸侯不服王命,人人称帝,占县为王。天子和陈留王遭遇劫难,文祖公于冀州竖起正统大旗,尊章帝王后裔为天子,本该众望所归。”
“奈何刘备倒行逆施,怂恿刘虞称帝。刘虞虽是光武苗裔,但又如何比得上章帝正统?他登基称帝,实乃大逆不道,王莽之举,不过是甘愿做那刘玄德的傀儡而已。”
说罢,袁绍环伺一圈,一句句谎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脸不红心不跳,就仿佛说得跟真的一样。
众人都没有说话,一个个抬起头,静等着袁绍连自己都骗的出色发挥。
“诸公!”
就看到他继续说道:“我虽废刘陔,然不过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也。文祖公之大恩,我没齿难忘。公之大业,我亦时刻铭记心头。”
“如今刘备与我,已经是天下最大的两个诸侯。此战谁能胜之,则谁可称霸寰宇,改天换命。”
“然刘备自诩汉室后裔,不过是窃取汉室江山的卑劣之徒。而我则是为了顺奉汉室而战,师出有名,此战,便是为了汉朝二十四代先帝,为了文祖公,为了天下黎民百姓。”
袁绍已经是越说越激动,声音越来越大,到了最后,他俯瞰台下,对着众人高声说道:“我欲出兵铲除刘备,消灭洛阳伪帝,光复大汉江山!诸公以为如何?”
“明公之胸怀,宇内无人企及。此为顺应天命,公义之道也!”
郭图第一时间送上了马屁。
其实在座的各位,谁都知道袁绍在胡说八道。
王芬立刘陔这件事,当初是遭到天下人反对的,因为当时刘辩还没死呢,王芬就急吼吼地立新帝,这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而袁绍后来废掉刘陔,该尊洛阳刘虞为皇帝,就是想扭转舆论压力,给自己一口喘息的时间。
当时王芬因为此时,四面树敌,公孙瓒刘备乃至于孙坚曹操那些人,一个个都趁火打劫,为此袁绍也不得不先把刘陔给废掉,换取生存空间。
结果到了他嘴里,就变成了权宜之计,自己摇身一变,从叛逆的奸贼,变成了大汉忠臣,这般诡辩,恐怕即便是向来脸厚心黑的陈暮在这里,听到袁绍的话,也得自愧不如。
不过有一点袁绍说得没错,那就是现在天下确实一片大乱。但势力最大的,就是他和刘备了。
剩余的人,刘表算一个,孙坚曹操算半个,其余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