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6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已经是三月下旬,自二月中旬正式发动进攻,顺势拿下甘陵,十余日大雨之后,三月初,刘备等到粮草陆续抵达,从甘陵出发进逼界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当中,青州军的进展还算顺利,张辽在界桥以东阵斩高览,杀退袁绍布置在界桥以东的守军之后,其中有十多天的时间,都是刘备在修建大营,同时后方也在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运送粮草。
    等到大营修建得差不多,粮草也都已经运送到了下堡东赵尖冢等乡亭,便立即展开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太史慈和黄忠的水军也是逆流而上,早就已经抵达了濮阳北面的黄河岸口,开始登陆。
    二人在繁阳等地与关羽的洛阳军汇合,关羽同样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攻打魏桥,他已经占据了内黄和繁阳一带,想要过河攻打邺城轻而易举,没必要强行去绕一个大圈去魏县。
    所以黄忠太史慈也仅仅只是在繁阳和关羽打了个照面,一直到臧霸攻下魏县之后,才率领着水军北上一百多里,抵达了魏县城池。
    两股兵力汇合,臧霸的兵力大概有一万五千人,黄忠和太史慈的水师接近两万,差不多三万五千人,勉强算得上有四万大军。三人再打上张辽、典韦以及臧霸的旗号,冒充青州军的主力,开始在魏桥南岸集结。
    天色彻底暗下来之后,无数青州军聚集在了魏桥南岸。由于青州靠海,多捕捞鱼虾给士兵充当伙食,补充维生素A,因此夜盲症的患者极少,不至于让所有士兵在没有火把的时候都成瞎子。
    之所以要在晚上发动进攻,是尝试一下能不能直接把魏桥攻克。演戏也得做全套,声东击西的战略目标是吸引袁军主力南下救援,以及诱导袁军主动进攻界桥刘备主力。
    但如果臧霸黄忠太史慈他们直接一战就攻克了魏桥,再北上与刘备军主力对界桥以西的袁军形成东南两个方向的夹击之势,那自然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到了午夜时分,臧霸太史慈和黄忠三人各率领二百人,总计六百人的突击小队摸黑来到了魏桥南岸的桥头附近。
    魏桥跟灞桥、渭桥以及界桥等汉代著名的大型桥梁一样,属于石拱桥结构,桥面颇宽,长度约三四十丈,冀州军在桥中央的位置修建了两座高橹,上面有弓箭手时刻瞭望,同时还摆放了大量拒马、铁蒺藜、石灰等守桥工具。
    在南岸桥头方向也驻扎了一小队冀州军,他们修建了一些岗哨、地壕、沟渠等障碍物,人数约有五十人,差不多就是一个大队。人人都佩戴了骨哨、号角等物品,只要有敌情,随时都会发送信号。
    但臧霸已经亲自过来观察几天了,他在距离魏桥南岸约三百多米的一处高坡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发现魏桥这边的冀州守军戒备其实很松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密。
    按理来说,桥头左右两侧都会安排大量岗哨以及巡逻卫士,但冀州守军只安排了一个大队就驻扎在桥头,不巡逻也不警戒,每天傍晚除了几名换岗轮班的士兵蹲在桥头看风景以外,其余大多数士兵要么在桥头的营地睡觉,要么去河边打水,好像没什么事干。
    桥中央的袁军也差不多,或许是觉得青州军正在界桥跟袁绍对峙,魏桥这边根本不可能打起来。桥中央用于警戒的瞭望塔上的弓手每到夜晚就从不敬守职责,夜幕降临之后,或是跟旁边桥上的人交谈聊天,或是爬下塔去做别的事情。
    两座瞭望塔上总共四名弓手,每天大半的时间都在浪费时间。最离谱的一次是臧霸亲眼看到桥上的那帮人居然撺掇桥头的士兵,跑到桥下河边去摸鱼捉虾,那时整个桥上能够守卫的人居然只有那么不到几个人。
    不过仔细想想魏桥守卫松懈倒也能理解,一者现在袁军的主力和刘备的主力都在界桥,所有人都以为双方此刻正在界桥剑拔弩张,魏桥大概率不可能开战。
    二者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或许一开始还会十分警觉,但时间一长,疲劳过后,确实容易放松警惕。
    就好像谚语有云,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
    虽然臧霸拿下魏县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但魏桥的守军也就是开始几天戒备森严,日子一久,见臧霸那边也没什么动静,自然也就不再保持高度戒备的状态。
    六百人藏在桥南离桥头约百余丈的一处丘陵坡下,桥头用铁架子点燃了火把照明,将周围的守军身影全都照了出来。
    三人带着约二十多名精锐弓手,匍匐前进,慢慢爬到了离桥头不足五十丈的位置准备发动进攻。


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
    魏桥此刻静悄悄的,夜半的时候,皎洁的月光洒下,将整个魏桥以南的清水江岸照得明亮如白昼。
    等到过了夜半时分,到鸡鸣初时之时,也就是午夜一点多钟的时候。天空不知何处飘来了无数乌云,将那一轮弯月遮蔽,世界都仿佛变得黑暗了起来。
    微风吹拂着山岗,空气里吹来嫩草的清香。这种黑暗并不是那种死寂般令人绝望的黑暗,而是一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
    春汛涨潮,清水波涛滚滚,哗啦啦的水声不绝于耳,江面上不知道何时竟然飘起了春时的薄雾,笼罩桥头。
    这个时候已经是孟春时节,清明谷雨早就过去了,再过五六日即将立夏。而飘来的乌云以及江头升起的薄雾都在告诉着人们——这两日还有最后的一场春雨。
    清水浩荡,蟋蟀虫鸣,草间传来无数窸窸窣窣的响声。但因为乌云蔽月,河间升起了雾气,加上清水潮涨而没有任何一个人察觉。
    臧霸黄忠太史慈三人率领着二十多名突击手趴俯在柔软的草地上,慢慢向前挪动,已经离桥头不足二十丈。
    在桥头位置还有敌人挖建的沟渠,里面没有水也没有陷阱,一行人就钻进了壕沟当中,不一会儿,三个脑袋就探出来,望着二十余丈外,差不多五十米位置的桥头营地。
    说是营地,其实就是几个军用帐篷,外面用简易栅栏圈起来。
    营地中升起几处篝火,栅栏门口处修了一座瞭望塔,塔下有那么几个士兵围着篝火聊天,篝火上还烤了几条鱼,滋滋香味飘散,令人垂涎三尺。
    魏桥守军本就不是精锐,被派到桥头驻扎又属于一个苦差事,此地的守军们只能苦中作乐,没事去河边摸鱼来改善伙食。
    三人近距离看清楚情况之后,黄忠对太史慈说:“子义负责营门口那几个,桥头那几个人我来搞定。”
    太史慈坚决不同意,摇头说道:“那不行,营门口才四个人,桥头有六个。”
    “算上高橹那个不就五个了吗?”
    “还是少一个。”
    “就少一个而已,子义莫非不相自己的箭术?”
    “我就是太相信自己的箭术了。”
    “你箭术肯定不如我。”
    “再来比一比?”
    “比就比。”
    “我说,都准备发动突袭了,你们还在那说些什么呢?”
    臧霸一脸黑线地盯着黄忠和太史慈。
    紧张刺激的突袭环节,二人居然还在那商量谁来负责解决人更多的地方。
    按照臧霸的意思,桥头和那处小营盘门口加起来有十一个人,为稳妥起见,应该调动两什精锐弓手将他们处理。
    然而黄忠和太史慈竟然还想每人单独出去处理一方,难道他们不知道,一旦失败,是会造成此次突袭任务失败,直接让魏桥守军警惕起来的吗?
    “那这样,桥头的几人子义来搞定,我负责营门口,但待会突袭营寨的时候,由我来带队。”
    黄忠决定各退一步。
    太史慈想了想道:“那好吧。”
    “喂喂喂。”
    臧霸瞪大了眼睛:“此事就交由射声士们去做吧。”
    “宣高放心,我有分寸。”
    太史慈拍了拍他的肩膀,背着箭囊挎着长工就从钻进了坑道另外一头,慢慢接近桥头位置。
    黄忠也对臧霸说道:“宣高,要想悄无声息解决如此多的守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此事就交由我和子义去办,他的射术不在我之下。”
    汉代的精锐弓手被称之为射声士,所谓射声士,就是在黑暗当中听到稍微一点动静一箭射去便能中者,则可被冠之此名。
    在汉孝康帝时期,整个大汉遴选出来的射声士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被调入北军射声营,领头者为射声校尉。
    但要想不出一点纰漏悄无声息地干掉桥头和营寨门口的那几个守军,非黄忠和太史慈不可。
    二人箭术出神入化,已非常人能够企及,自然可以担当此重任。
    就看到太史慈先一步出发,爬出坑道之后匍匐到了河边一颗参天大树下,他距离桥头已经只有二十米左右。
    片刻后,桥头一名士兵似是感觉到尿意盎然,便孤身一人走到河边准备舒畅一番,浑然不知道,在距离他大概十六米处的一颗树下,一支箭头悄然伸出。
    “嗖!”
    微不可查的破风之声被滔滔不绝的清水水流声掩盖,箭支如闪电般划过夜空,射入那士兵后颈,此人只觉得后颈一麻,眼前一黑,便一头栽倒下去,悄无声息地死去。
    紧接着便是第二个,那人倚靠在桥头石柱边上打盹,羽箭依旧是毫无声响地撕裂虚空,射入了他的喉咙,在睡梦当中,死得无声无息。
    太史慈箭术精湛,而且专挑人的脖子,每一箭都静谧无声。
    很多人都听说过,弓箭威力堪比子弹,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识。
    子弹光一个空腔效应就比弓箭强了十倍不止,更何况双方射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弓箭和枪械比起来,威力差得远。
    正因为如此,在古代远距离射杀当中,才更考验弓手的技术水平。
    正常来说,一箭射中人的五脏六腑,都能够致命。
    然而这里还有个冷知识,那就是射击内脏,不管是用枪还是用弓箭,都不会立即致人死亡。
    哪怕是心脏被射穿,人也会有约30秒的时间处于清醒状态,随后因大脑缺氧陷入昏迷,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是可以进行呼救的。
    而射中颈部就不同,咽喉是人的发声处,如果一箭射穿脖子,因为喉咙被箭支贯穿,导致你根本无法发出声音。
    同时脖子又全是往大脑供血的血管,被弓箭射穿之后,大脑会进入缺氧状态,很快便让人陷入昏迷。
    如此一来,只要没有人亲眼见到人被箭支射死,就完全不用担心暴露的问题。
    太史慈也很聪明,专挑落单的下手。
    突袭变成了暗杀潜行游戏,周围的守军在此时仿佛成了一个个小聋瞎,完全没有意识到死神将至。
    不要以为这种事情不现实。
    历史上太史慈就曾经一箭将城楼上的敌人手掌射穿,把人钉在了城楼上。
    还有甘宁百骑劫曹营,就是先用弓箭手把曹营营寨门口上方瞭望塔的守卫射死,然后再派人挪开鹿角拒马,最后冲入曹营四处砍杀。
    另外唐代诗人卢纶,曾经做《塞下曲》,诗中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里面就描写了一副将军夜晚闻声挽弓射箭的场景。
    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明的弓箭手要想在黑夜之中暗杀敌人,不算一件困难的事情,区别只是在于,能否因地制宜,不让射死的人发出一点声音。
    而今日不管是天色还是季节对于太史慈和黄忠来说都是最好的时候。
    天色因为乌云遮蔽的陷入一片黑暗,除了桥头和营门口的篝火以外,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片昏暗,能见度极低。
    再加上江面上升起的薄雾,周围滔滔不绝的江水,以及窸窸窣窣的虫鸣,从视野到声音,都给这场暗杀提供了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在杀掉第四个人的时候,太史慈总算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另外两个人坐在一起正聊天。
    他们说着说着,忽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周围太安静了。
    一个去河边上厕所现在还没回来,一个倚靠在不远处的桥柱旁一动不动,另外两个一个在离他们约三米左右的桥边睡觉,还一个去找那个上厕所去了至今未归。
    再蠢的人都能感觉到不对劲。
    二人不自觉摸向腰间的号角,站起身正要四处查看。
    “嗖嗖!”
    瞬间两支箭如寒芒射来,贯穿了他们的咽喉。
    太史慈绝技,连珠箭!
    因为他的手臂极长,可以在弯弓搭箭的同时,手指头再夹着两根箭。
    这样在射出第一根之后,中指与食指之间夹住的箭支立即往上抬,然后迅速拉弓发出第二箭。
    他最多的时候,能够一次性射出四连击,只是前两箭的准头最好,后两箭准头稍差。
    而几乎是在解决掉桥头的六人之后,太史慈回过头,看向不远处营门口。
    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