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5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随军出任谋士。
    所以除了五大谋士以外,这次出征冀州,谋士团的规模倒不是很大。不过这也足够了,曹操不也主要是依靠五大谋士吗?那些不擅长打仗的谋士要过来也没用,还不如让他们去发挥才能的地方去。
    陈暮这边处理了整个军队总计十万人规模的人员调动、统筹安排以及兵种配置之后,就准备过去找刘备汇合,一是汇报一下情况,二是打算开始进行战前的统筹谋划的安排了。
    要准备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不容易,袁绍为了准备官渡之战,从建安四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99年7月开始筹划南下攻打许都,到正式出发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建安五年元月,也就是200年2月份,花了足足半年时间筹备。
    还有曹操为了准备官渡之战,从建安十三年正月,也就是公元208年2月份开始,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正式出兵,前前后后花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才开始南下征讨刘备刘表孙权。
    虽然不管是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袁绍和曹操都是反面教材。准备了那么久的功夫,结果被人家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根本没那么容易。
    青州的准备工作,其实是从袁绍撤离平原就已经开始。时间是从永汉二年的九月份,到如今永汉三年的二月,已经差不多准备了五个月的时间,前期所有工作做得差不多。
    包括给冀州各郡国太守写劝降信,给冀州各地方百姓散播袁绍叛国,刘备是以正义身份,以朝廷名义讨伐,还有联络各路诸侯,给洛阳关羽,幽州鲜于辅公孙瓒那边准备时间等等一系列安排,都可以算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一部分。
    如今冀州各地被军情司渗透,谣言四起,暗流涌动。不少官员跟青州暗通款曲,书信来往频繁。大量百姓得知大战即将来临的消息,纷纷拖家带口往北方或者其它地方迁移,南方诸侯们也都加紧时间开战。
    一时间整个关东地区,河南河北,乃至于洛阳幽州并州等地,都是风起云涌,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洛阳和青州已经开始陈重兵于边境,袁绍那边也是积极应对,准备迎接到来的战争。
    而此时,陈暮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处理结束之后,顺着屋檐廊下,缓缓向着鄃县县衙府邸大厅走去。
    刘备现在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批阅机器一样,所有的公文全都要送到他这里,往往已经没法去认真看了,因为实在太多,都通过了陈暮沮授田丰荀攸的审核,所以他干脆只负责签字,整个人都快麻木。
    二月春风吹拂,天气回暖,阳光普照。
    陈暮才刚走到门口,却是忽然看到沮授也正抱着一堆公文迎面走了过来。
    两个人顿时相视一笑,异口同声。
    “你也来了?”
    然后又是对视一笑,乐了起来。


第二百零四章 图谋界桥
    府邸大厅已经不是传统的中间空旷,左右两边摆席和桌案的样子,而是改成了更方便进行讨论作战的会议室。
    正中间是一条长方形的大桌,周围摆放了一些椅子,上面堆满了公文资料,左右有书吏在记录。
    陈暮和沮授进去的时候,看到荀攸和田丰正趴在桌子上对着一份地图指指点点。
    刘备则坐在旁边,手里正端着一杯茶,认真听着二人的分析。
    椅子在汉朝就有,叫做胡凳,不过因为不合礼仪而在正式场合不能用,所以陈暮造的太师椅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坐。
    不过陈暮和刘备向来都是实用主义,哪个方便就用哪个。坐椅子开会比较舒适一些,因此也就无所谓了。
    二人进去,刘备看到他们过来,把手中的茶杯放下,笑着说道:“子归,公与,你们来了?”
    “嗯,大哥。”
    陈暮点点头,将报表递上去:“人员清算已经核对得差不多,各部所有兵力配置,兵种安排,人员更迭都在这里。”
    “好。”
    刘备接过来随便扫了一眼,都没有认真去看便签了字,然后又顺手盖上了自己的州牧大印,笑着说道:“子归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看他那样子,如果将来刘备真的当了皇帝,陈暮偷偷给他弄个禅让诏书啥的让他盖玺,估计都不会察觉。
    沮授也走过来将手中的报表放在刘备面前,沉声说道:“明公,这是所有辎重情况。目前我们有粮草总计三百万石,可供大军使用半年,后续的粮草也在调集的路上,武器装备充足,没有什么问题。”
    《居延汉简》记载,汉朝士兵一人每天大概吃12…14汉斤粮食,取平均值大概13汉斤,青州军这次出动步卒七万,水军两万,骑兵八千,战兵人数十万,加上辅兵和民夫加起来约四万,总人数大概在十四万左右,每天要吃一万五千石粮食。
    半年下来,大概是二百七十万石粮草。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大规模战争,一次动用的物资非常夸张。光是在吃这方面,人吃马嚼,花的钱跟流水一样。即便以青州比较便宜的物价,一仗打下来,也得花数亿的资金。
    好在青州这些年一直处于治理状态,不像其它州郡那么混乱。两个平原区有田地四千多万亩,再加上半个徐州如今也得了两千多万亩,多年开荒,青州现在的总田亩数达七千万,每年产粮四亿石以上,刨除掉大部分的开支之后,存粮颇丰,这才能支撑起多年大战。
    像历史上公孙瓒于易京也是存粮三百万石,就连幽州那样贫瘠的地方都能让公孙瓒积攒那么多粮草,青州多年风调雨顺,又有半个徐州,自然是有过之而不及。事实上他们的后备储藏粮食多达两千多万石,袁绍的存粮能打十年,青州同样如此。
    目前这三百万石粮草还只是前期第一批往前线运输的粮食,光运送粮草的驽马牛驴之类的牲畜就有七八万之多,每天浩浩荡荡数千辆车队从平原开赴鄃县,清点粮草的书吏就有数百人,忙碌了足足一两个月才点清楚账目。
    还有武器铠甲装备,以及各类的箭支、弓弩、攻城器械、燃烧瓶等等消耗品。陈暮那边还只是管人员清点,沮授这边的任务则更加繁重,这些天的忙碌下来,隐约都能看见沮授的头发已经在隐隐泛白。
    刘备这次就不再敷衍,接过沮授的公文报表认真看了许久,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肯定了他的努力,对他说道:“我看过了,确实无误。公与这些日子辛苦了,先坐下吧。”
    “皆是为明公效力尔,我这点辛苦其实不算什么,真正辛苦的是文若。”
    沮授没有居功自傲,拱拱手便坐在了旁边。他没有谦虚,因为荀彧那边任务也不比他轻松,荀彧除了要往前线运粮以外,同样得清点账目,沮授是负责审核,所以荀彧身兼数职,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堪比刘邦的萧何,功劳确实要比沮授大。
    刘备说道:“文若也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此战若是能取胜,我必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多谢明公。”
    沮授回应了一句。
    陈暮看他们在地图上做了数个标记,问道:“元皓,公达,你们现在有什么打算?”
    田丰沉吟道:“我们在想,袁绍会在哪里与我们进行决战。”
    荀攸点点头道:“冀州各城池,根本不可能阻拦得了我们十万大军,困守各处城池的话,只能是坐以待毙。我要是袁绍,必然会在野外与我们决一死战,现在我们就得考虑,袁绍会怎么想。”
    “你们是什么看法?”
    陈暮赞同他们的意见,只要袁绍不蠢,确实不会傻到找一座城池跟他们打防守战争。
    汉末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以及包括规模稍微小一点的汉中之战,基本都不是城池攻防战,而是在野外的鏖战。大部分的胜负手,也不是城池战争。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上公孙瓒与袁绍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易京之战以外,其它战斗都是在野外,几乎全都是在河流边上,同样跟城池关系不大。
    这是因为汉代的城池本来就狭小,容纳几万大军就已经是极限,想容纳很多军队,几乎不太现实。
    而且城池相当于一个龟壳,一旦被围困,就只能被动挨打。要是敌人兵临城下,本身就说明局势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比如长社之战、宛城之战、邺城之战、合肥之战、樊城之战这些著名的城池攻防战等。
    这里面除了长社之战的黄巾军,合肥之战孙权稍微拉垮一些以外,其它城池攻防战当中,防守那一方基本都是处于被围困的弱势地位,甚至长社之战和合肥之战也是这样,只不过皇甫嵩朱儁张辽成功地反击了而已。
    毕竟在城池里,外不能联系友军,内部又是惶恐不安,想逃跑都不容易。所以大规模战争,都是在野外安营扎寨进行攻防对垒,至少还有条活路走,不会在城中死守坐以待毙。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袁绍把军队都集中在城池当中,刘备军准备充足,不管是围点打援也好,还是强攻城池也罢,袁绍都不可能守得住。
    因此只要袁绍不蠢,必然只能毕其功于一役,选择与青州军在野外进行决战。
    荀攸和田丰已经研究很多天了,早就有了想法,听到陈暮的询问,荀攸就说道:“冀州并无天险,且袁绍骑兵尽失,野外正面对垒,他的胜算不大。不过冀州多河流,若我是袁绍,必然占据一条河流必经之路,以阻拦我军过河。”
    “不错。”
    田丰点点头道:“我与公达探讨了许久,认为袁绍只可能在两条河流设防。”
    “是清河与漳水吧。”
    陈暮随口说道。
    “是的。”
    荀攸道:“冀州河流虽多,但都是小河,地势根本不险要。唯独清河与漳水乃是大河,河流宽阔,水势浩大,我军要想攻打魏郡,也必须过此二河,所以袁绍必然在此二河与我们决一死战,目前我们认为在清河沿线,第一个点应该是广宗的界桥,第二个点应该是魏县的魏桥。”
    “只有这两座桥比较大,能通过大型军队,其它小桥或者浮桥则很难通过那么多人马。”
    田丰补充道:“至于我们构造浮桥的话,也需要不少时间,袁绍必然会关注我们的动向。一旦我们从其它地方建造浮桥,他必然会选择在河对岸安营扎寨,阻拦我们过去。此战不必当初我们在大河故渎一战,要想取胜,恐怕不容易。”
    “你们认为呢?”
    陈暮问。
    荀彧和田丰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界桥。”
    “嗯。”
    陈暮点点头,其实大战的地点选择并不在于袁绍,而在于他们。他们想从哪座桥过河,或者选择这两条河流当中某一个地点建造浮桥渡河,袁绍就会选择在那个地点对他们进行阻击。
    就如同著名的升遗电影,《让子弹飞》当中的名言一样。人埋在哪里,事就得出在哪里。事出在哪里,黄四郎就得跟在哪里。
    界桥之战为什么会发生?
    是因为公孙瓒当时气势如虹,想要渡过清河直接进攻魏郡,所以才打算从界桥过去。于是袁绍就在界桥拦截他,通过鞠义的先登死士,一举将公孙瓒击败。
    同理还有官渡之战。
    曹操只是选择了官渡河作为拦截点,具体的渡河点还是袁绍自己抉择,他打算在哪里过河,曹操就会在河对岸扎营。
    因为官渡河虽然不是什么大河,但这里泥沙淤积,地质柔软,不适合骑兵以及步卒大规模进攻。
    所以曹操在此处死守,人数众多的袁军就很难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哪怕袁绍数倍于曹军的兵力,因为官渡河地势的问题,使得曹军营寨坚固堡垒,张郃高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攻破。
    现在就轮到青州军开始抉择起来。
    是打算像公孙瓒一样,从界桥过河,还是选择另外一座桥梁魏桥过去?
    清水的上游就是洹水,魏桥就在洹水下游,从这里过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离洛阳比较近,这样如果他们在魏桥与袁军对峙,洛阳军则可以趁势从洹水上游渡河,然后在魏桥对岸进攻袁军,两面夹击。
    但坏处也很明显。
    那就是界桥的位置是在清河中游,在清河国与巨鹿郡的交汇处,刚好处于清河国与魏郡的中间。
    如果青州选择无视界桥,越过界桥南下往魏郡的魏县方向去,则袁军可以从界桥出击,犹如将一根绳子从中间剪开一样,随时可以断青州军的粮道和退路,对于青州军来说,非常危险。
    所以包括荀攸田丰在内,都认为应该从界桥进攻。
    至于搭建浮桥。
    除非安不得以,二人都不打算考虑。
    毕竟界桥和魏桥都是大型石桥,本就坚固,如果临时搭建浮桥,费时费力不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