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牙将则是在校尉、军司马之下的军官,掌控千人左右,在虎豹骑当中,相当于队长的职务,只有校尉军司马,还算有点资格。
赵云在长坂坡时,于曹军当中四处拼杀,刺死曹军五十余将,杀的其实就是这些百人将,属于精锐小兵的层次。
再往上就是校尉了。
很多人以为校尉在汉末属于底层军官,但实际上那是汉末时期杂牌校尉太多导致。非杂牌校尉,都是两千石或者秩比两千石,堪比郡守,所以校尉的职务其实已经非常高。
在袁尚军中,吕旷、吕翔、张凯、阴夔、苏游、郭昭、尹楷等皆为校尉,各统兵数千人不等,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旅的旅长,已经算是高级将领。
黄忠一路杀向苏游的时候,就已经斩杀了十多名中低级百人将,什么军司马都尉牙将曲子屯长,都不过是一刀的货色而已。
张飞同样如此,乌云踏雪仿佛黑色死神,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死伤大片。而且丈八点钢矛的长度远比黄忠三停劈山刀要长得多,肆意挥舞,可谓是矛扫一大片,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由于张飞骑在马上,远比黄忠步战耀眼得多,郭昭又岂不知张飞的勇猛?因而每次张飞往他这边冲锋的时候,他的将旗就会到处乱跑,在军队当中不断移动躲避。
再加上周围各路袁军已经拥挤到了一起,片刻功夫,郭昭的将旗居然已经退到了张凯的战阵当中,二者将旗已经离得很近,二人居然凑到了一起。
“啊呀呀呀呀呀!气煞俺也!”
眼见敌将四处逃窜,自己在乱军当中被周围的袁军士兵阻挡不能前进,张飞气得不行,无能狂怒之后,只能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在了敌人溃散的士兵身上。
现在整个战场已经超出了袁尚和审配的控制,他们也没有想到大早上的,江面上会忽然冲过来七八千敌人。
这就导致袁军一开始是把重心放在突如其来的黄忠部身上,临时集结部队抵御。其实一开始袁尚是想过不要出营寨去对敌,就防守着营寨即可。
但问题是大早上的时候,各个营盘有大量的人员在营寨外面,砍伐树木、取水煮饭、喂马劈柴,如果把营寨关闭的话,那至少有上万名还处于寨外没有任何武装的士兵几乎白送给敌人。
如果真的是这样,营盘内部的士兵看着外面的士兵就这样被屠戮,不说兔死狐悲,单说战斗还没开始打响,就莫名其妙减员如此多人,给予士兵们的打击也一定会很大。
所以审配立马拒绝了袁尚防守营盘的想法,先组织营内可以战斗的士兵出营集结,然后迅速召集在外的士兵回来进行武装,穿上铠甲,拿上武器,准备战斗。
可问题在于,审配忽视了河岸地形的问题。一开始出去集结的士兵只有一万多人,倒不至于让江岸拥挤。但等到越来越多的士兵从原来的岗位开始陆续回归到战斗岗位,开始在营外集结的时候,地形就逐渐逼仄了起来。
等到审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张飞部和黄忠部已经发起了进攻,楼船上千支弩箭齐射,先是打乱了袁军一部分阵型,紧接着再由张飞黄忠率领大军冲阵,瞬间让整个阵型直接崩溃。
一片兵荒马乱之中,到处都是溃逃的袁军士兵。有的士兵在军官的组织下想要反抗,却因为地形过于狭窄而被自己人撞倒。有些士兵左顾右盼,寻找将旗所在,却发现将旗在逃跑。。。。。。.
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整个战场上,河畔不过一两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形上,人潮拥挤在了一起,到处都是厮杀、喊叫、哀嚎、求饶以及铠甲和兵刃互相碰撞的声音。
黄忠浑身都是血,像是一个战神般立在尸堆里,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杀了多少人,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也没什么好计较的,唯独冷厉的目光,死死地放在了远处另外一道挂着“吕”字的将旗身上。
身边有一个亲卫见他正在大口喘着粗气,以为将军受伤了,连忙呼唤诸多亲卫过来围成一圈,保护着他。
岂料黄忠说道:“吾无妨,将士们,继续随我冲锋。”
亲卫忙道:“将军,你已经斩杀了数十敌方士兵,十三名百人将,一名大将,破其前军,当歇息一阵,由我军士卒将其击溃即可。”
黄忠站在一处高地面约三十多公分的石块上,举目扫视。
就看到他的尖刀小队是冲得最猛的队伍,已经把敌方最前面的苏游部杀了个对穿,来到了第二层的吕旷部所在,他的本部士兵则才刚击溃苏游部,正迅速向他聚拢。
见到此情形,黄忠扭过头对亲兵咧嘴一笑:“大黑,我斩杀多少百人将和敌军大将,你都记得?”
亲兵大黑道:“卑一直跟在将军左右,亲眼见到!”
“好!”
黄忠抚摸着胡须,哈哈大笑:“那就再杀个二十名百人将,杀他两个大将!你可别漏了数。”
“将军。”
大黑还想劝黄忠休息一下。
黄忠却不听他的说话,举起手中三停刀,向周围怒吼道:“将士们,随某杀!”
“杀啊!”
周围亲兵放声大喊。
恰好他身后无数青州军小队紧随其后,密密麻麻,拥挤而来,仿佛一道洪流一般,将那吕旷部淹没。
吕旷的位置正处于自家阵型后方,前面的苏游部的士兵被黄忠的士兵冲散,四散奔跑,导致他的军队也被打乱了阵型,再加上之前床弩造成的影响,他到现在都没有把队伍组织好。
这个时候与黄忠部正面接触,对于他的几千人马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灾难。特别是黄忠勇猛难当,在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仅仅不到半刻钟,就杀穿一条血路出来。
张飞是因为骑在马上所以显得比较耀眼,而黄忠选择步战,在到处都是人头的战场上,根本看不到他的位置,除了黄忠周围的敌人以外,更远一些的吕旷,甚至都不知道有一支数百人的尖刀队杀到了他的身边。
等到吕旷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为时已晚。黄忠硬生生把吕旷的亲卫军杀了个对穿,然后挥舞着大刀,在吕旷身边二十多个亲卫的保护下,一刀将他砍死,剁下了头颅,砍掉了他的将旗。
军队当中,只有校尉和将军级别是有旗帜的。袁尚和审配的地位就相当于将军,他们的旗帜非常多,各种样式皆有其作用,比如指挥旗、麾盖旗、传令旗,作战旗等等。
其中最高也是最重要的旗帜叫做大纛(dao),是主将旗帜。
关羽当初斩颜良的时候,就是在乱军当中看到了颜良的大纛,然后策马冲过去一刀把颜良给砍了,可见这种旗帜对于军队来说无比重要。
黄忠每到一处,目光皆是瞄准了敌人的将旗,将旗一倒,本来就混乱的军心就更加混乱,纷纷四散逃跑。
就这样黄忠在后面赶,袁军在前面逃,不断冲散周围的其它袁军部队。
一时间,又有袁尚大将尹楷被黄忠斩杀。
到了此时,袁军一开始部署的一万多士兵几乎全线溃败,而后面的一万多士兵,同样开始大乱,坐镇后方的袁尚审配已经顾不得其它,连忙鸣金收兵,试图让后军撤往营寨。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几乎是单方面的屠杀。黄忠部和张飞部加起来,也不超过五百名士兵战死,而袁军战死不知凡几,被俘虏之人近万。
黄忠连冲五阵,斩杀三名将领,超过四十名百人将,战功彪悍,所向无敌!
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
聊城之围解除之后,袁绍大为震动,亲自领兵南下救援袁尚。
张飞立即撤离聊城,前往龙凑渡口。
趁着袁绍南下的时候,平原的刘备也马上紧锣密鼓地安排撤兵,大量的物资打包带好,放弃平原,战略转移。
因为虽然此战青州军获得了胜利,但袁绍在兵力、财力、粮草、军货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冀州军号称带甲之士百万,实际上根据陈暮策反的党人高层推算,袁绍的总兵力约在二十五六万之间,粮草辎重确实很多,不能正面硬拼。
而陈暮又不打算学曹操只是把袁绍击退之后,等袁绍病死再取北方,他是想直接通过一战定胜负,早点把河北拿下。
所以在计谋以及方法上,远要比曹操发动的官渡之战更加复杂,更加需要等待时机与韬略。
数十艘楼船浩浩荡荡地停在了龙凑渡口,刘备、张飞、典韦、臧霸所有的军队集结在此,总计约六万多人,井然有序地开始渡河退到黄河以南。
袁绍军虽然取得了平原国以北的区域,但就如同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派张辽关羽迎头痛击了颜良,又亲自攻杀文丑一样。
黄忠一战连破五阵斩杀三名敌将,百人将数十名,狠狠地打击了袁军士气,导致袁绍完全不敢追击。
此战黄忠名震天下,特别是袁军各路将领,无不闻风丧胆,畏惧不已。
虽然早在虎牢关之时,黄忠就因为与吕布战平而天下皆知,但这一战可谓是再次平添了几分风头无量。
能在数万大军当中,连斩几名上将首级者又有几人?
别看只是三名校尉,不像关羽那样斩的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等级的将军。
可如果把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三个万石将军比作元帅。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秩中两千石将军比作大将的话。
那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级别就相当于上将,而黄忠斩杀的苏游、吕旷、尹楷等人,则可以算是中将。
冷兵器时代,有这份战绩。比之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亦是不遑多让。
因此刘备也是很快上报朝廷,为黄忠请功。
刘虞没有吝啬,在看到如此大的战功之后,立即封黄忠为卢门亭侯,让他跨入了列侯的层次。
只不过职务上依旧是杂号将军,并没有继续往上升。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以及抚军、中军、上军、镇军等重号将军的官职,都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改制后才有的新职务。
在那之前,四征四镇都是杂号将军,甚至到三国时期,只有魏国属于重号将军,吴蜀的四征四镇等也依旧是保留了汉制,属于杂号将军的序列。
除非刘虞重新改制,否则继续沿用汉制的话,很多将领已经不可能往上升了。
因为汉朝重号将军就那么几个,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外,就是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
现在这些将军都被占了名额,比如刘备是青州牧兼卫将军,关羽是前将军,张飞为后将军,陈暮为少府兼右将军,典韦是左将军,其余职位,也由洛阳一些官员担任。
如此一来,包括赵云黄忠张辽这些非刘备集团的草创元老人物,杂号将军基本就已经到头。剩下的,就只能封侯,一路从亭侯乡侯县侯这么升上去。
其实对于汉朝繁乱的将领制度,陈暮也早有改制的想法。里面重号将军、重号校尉、杂号将军、杂号校尉的制度过于混乱,难以统一。
东汉时,校尉同样是高级将领,比如五营校尉,也就是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大校尉,乃是掌控北军精锐,是只听从于直属中郎将以及大将军的高级将领,比之杂号将军地位要高得多。
结果汉末大乱时期,各种各样的杂号将军层出不穷,导致哪怕是重号校尉,也逐渐变成中级军官,位在那些杂号将军之下。
甚至裨将军、偏将军、门牙将军这些最低级杂号将军都要比重号校尉高。
军队没有成型的建制,只会追随特定的将领,军中各级别混乱,上下尊卑之间没有明确统一。这样长久以往,只会越来越混乱,有可能造成明末军镇的情况。
如孙策讨伐江东的时候,只是个折冲校尉,结果手底下一堆郡都尉、太守、将军、校尉。虽然这些人都是孙坚的旧部,所以一个个哪怕官职比孙策高,也依旧忠心拥护孙策。
但也表明了当时军制状况就是大家不认朝廷官职,只认统军将领,一旦将领发生叛乱,对于国家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像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等,都是因为士兵们只听从于统兵将军的话。
特别是高平陵之变,哪怕司马懿已经被明升暗贬,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但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再加上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等到曹芳曹爽去高平陵拜谒曹叡的时候,轻松发动叛乱控制了整个洛阳,奠定了三马同槽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封建制度的军制一直是个大问题。包括唐朝、宋朝、明朝,在军制上都存在种种弊端,唐朝造成了藩镇;宋朝则阉割得太严重,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明朝则让边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