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5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暮很清楚,三国乱世,跟贫民阶层根本没什么关系,这就是一个精英阶层掌控的世界。哪怕是刘备穷到要叔父接济才能读得起书,人家好歹也是个皇族后裔。
    而底层人想要上位,就是实在是太难了。即便是后来很多曹魏高官,九成以上也都是出自门阀精英贵族阶层,与百姓草根无关。
    寒门。。。。。。首先你得有个门。
    什么招贤令,广纳天下底层寒士,都是骗人的假话。
    因为这些所谓的寒门,个个都是有田地有产业乃至于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大家族子弟,家里面或许不是大富大贵,但亲族中至少也有那么一两个县令级别。
    所以王芬时期,由于他尊汉的意图很明显,才能够容纳得了这么多人才。
    但到了袁绍时期,公然废除了冀州伪帝,又和洛阳朝廷作对,如此就导致底下很多人不满。
    诸葛亮当初断言袁绍这一招是个昏招,并不是说那些党人会因此对他失望,而是聚拢在王芬身份,想要重新开创一个汉室江山的人会失望。
    哪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算叛乱,但他们心里却不认为自己是在叛乱,而是在匡扶汉室。
    这就是理念冲突。
    陈暮对刘惠这人并不了解,不过他隐约记得,荀谌在帮助袁绍夺了冀州之后,哪怕成为了袁绍的谋主,自此也是一计不出。
    由此可见,荀谌恐怕也是个徐庶的翻版,身在袁营心在汉,在看透袁绍的野心之后,便再也没有为袁绍出计谋。
    最主要的还是袁绍废除冀州伪帝之后,基本就是断了这些心向汉室的精英阶层的理想。
    所以陈暮当初拉拢了党人,让他们投入洛阳朝廷的怀抱。
    可惜袁绍对党人戒备很深,党人们也一直找不到什么机会接触到冀州内部的高层机密,不能给青州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但荀和的信却给了陈暮很大的启发。
    也许像党人们这样心向汉室,却不在乎皇帝是谁的士大夫阶层大有人在。
    如果袁绍身边的高级谋士当中也有这样的人,或许,还真有可能拉拢得到,从而探知袁军高级内部机密。
    刘惠。。。。。。荀谌。。。。。。.
    陈暮不自觉地用手指头在自己的茶水杯里点了些水渍,在桌案上写下了这两个人的名字,盯着看了一会儿。片刻后又忽然警觉,马上擦拭掉。
    如果自己身边有袁绍的内应,或许用一出反间计倒也不错。
    比如这茶水不是写刘惠和荀谌,写的是许攸和审配。。。。。.
    但恍惚间又觉得自己这样严重的被迫妄想症,根本就没有给袁绍安插内应的机会,倒是颇为可惜。
    晃晃脑袋,将脑海里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全都抹除掉,陈暮将拉拢刘惠和荀谌这两个人的提案先暂时放置在计划里,然后是第二件要考虑的事情——公孙度的问题。
    公孙度其实是布局三韩的时候,两个目的当中的其中一个。
    为什么布局三韩就不用多说,即便陈暮记得世界地图长什么模样,从亚洲探索美洲大陆,也不可能跨过整个太平洋。
    所以一路按图索骥,先韩国日本,然后俄罗斯,穿过白令海峡,抵达阿拉斯加,最后再从美洲大陆的西海岸进入美洲,顺着海岸线一路寻找他需要的一切,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三韩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同时也是将来夺取日本这座丰富矿石岛的第一步,因此他必须拿下。
    至于公孙度,则属于附带品。
    辽东同样发展造船业,历史上公孙度就曾经派出船队,占据了青州的东莱郡,同时东征高句丽,西击乌桓鲜卑,北震扶余,南取三韩。
    由此可见他的船队航行范围,同样也是在青州、三韩以及倭国这几个地方。
    双方海域重叠,辽东船只打不过青州海军,且因为辽东到朝鲜地区大量的海岛被青州占据,导致公孙度对青州十分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度显然会考虑将来刘备获得中原大战胜利的问题。
    因为渤海湾已经几乎成为了青州海军的内海,辽东对于其它诸侯来说,就是个偏远的农村。
    而对于青州来说,就是咫尺相隔的邻居,船队一夜之间,就可以从莱州湾杀到辽东半岛。
    所以只要刘备获得北方霸主的地位,那么他公孙度在辽东根本不可能稳如泰山,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不要忘记,公孙度之所以能称霸辽东,是因为董卓的诏书。
    董卓的任命在刘备眼中,估计毫无合法性,诏书跟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公孙度本人在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的基础上,自己给自己加上了辽东侯、平州牧,如此赤裸裸地蔑视朝廷,显然超出了刘备这种人的忍耐。
    一旦刘备成功,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天子刘虞一道诏书,废掉他在辽东的基业,即便公孙度选择抗旨不尊,青州大船随时能进攻辽东。
    这股危机感深深地刺痛到了公孙度,因此作为一名只想在辽东称王称霸,对中原地区毫无野心的边缘小诸侯,即便他对中原再没有想法,也只能被迫选择站边,宁愿让袁绍赢,也不能让刘备胜!
    并不是他野心勃勃,实在是形势所迫。
    所以陈暮早就算到了公孙度会选择怎么样的一个站队方式,以及应对方式。
    只是他没有想到,公孙度居然花了那么久的时间才做出决定。
    按照陈暮的设想,早在当初公孙瓒最艰难的时候,他就应该主动出兵,而不是等到这个时候。
    当然,这些也都无所谓。
    关键是他既然选择了出兵,那陈暮也确实该动用徐荣这步棋了。
    在冀州这件事上,陈暮不仅得防着敌人,还得防着盟友,公孙瓒野心勃勃,如果让他占了冀州,对于刘备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利用公孙度就在所难免,但也绝不是要公孙瓒死,他还有他的用处,至少现在还没有到他死的时候。
    “嗯。。。。。。”
    陈暮思索片刻,目光投向东方,喃呢自语道:“至少辽东,应该也要回到大汉的怀抱了。”
    。。。。。。.
    。。。。。。.
    到永汉二年一月份,也就是公元198年2月,高览张郃大军南下,浩浩荡荡支援邺城。
    对于关羽和陈暮来说,前线的压力非常大。
    双方在邺城附近的游骑、斥候、探马,不断交锋,小规模战争不断。
    对峙了一个多月后,到永汉二年二月份,洛阳军选择了撤退。
    并不是战败了,而是后续的粮草出了一些问题。
    刘虞去年为了解决河南地区大旱,拯救数十万灾民,给曹操和孙坚拨了不少陈粮,导致洛阳粮食储备少了不少。
    本来这也没什么,剩余的新粮还有数百万斛,一斛等于一石,当时士兵每月平均吃3石粮食,以洛阳军有六万人算,支撑三四年不是问题。
    问题是陈暮这次用计策俘获了而三十多万黑山军,其中军队数万,家属二十多万。黑山军大部分都穷困潦倒,俘获他们短时间内不能给朝廷带来利益,反而是负担,要拨不少粮食给他们。
    除此之外,为了挖掘水渠,修筑大坝,陈暮调了上万民夫,这些人也都要吃饭。
    因此原本计划是前线准备给士兵的粮食,临时被调了不少,而后续从洛阳运过来的粮食还没有抵达,导致这中间出现了一些空档期。
    并不是缺粮,而是跟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一样,原本囤积在前线的粮食,因为这两个突发状况而消耗得太多。
    虽然钟繇在怀县,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运送粮草,但本来计划大军能用三个月的粮草,第二批粮草在两个月后抵达,结果突发意外,大军粮草用尽,后面的粮草没有跟上,自然只能撤兵。
    安阳城池被拆毁,关羽军与朱儁军撤退到了荡阴,他们这边一退,袁军就开始进,作为第二梯队的赵云掩护他们后撤,率领大军击退了袁军前军,保护他们回到了河内。
    敌我态势再次开始变化,变成你攻我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北面袁军解放之后,高览张郃率军南下,现在洛阳军虽然招了不少黑山军,纸面实力有十五六万的军队,可多为乌合之众,跟曹操招降纳叛八十万大军南下没什么区别。
    所以这些黑山军陈暮全都交给了鞠义在后方训练,正面战场的实力依旧只是那么几万人,朱儁一万,关羽三万,赵云一万多二线部队,徐晃那么五六千人,这就是目前河内郡所有洛阳军的实力,确实没法跟冀州军相比。
    不过虽然洛阳军兵力处于劣势,但我们要知道,袁绍的二十五六万大军,也不全都是精锐。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兵马也都是乌合之众,真正的精锐之士,总共也只有那么数万人,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青州作为主要进攻方向,袁绍自然会把大部分精锐全部调到清河国去,留下来的士兵,战斗力跟洛阳军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洛阳军的组成有一万青州军,四万白波军,以及一部分朱儁招募的三河精锐。
    士兵战斗力远超普通冀州兵,因此即便是处于人数劣势,在士气和战斗力上,也并没有过多落入下风。双方只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于羑里城与荡阴一带继续保持对峙状况,这种情况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其它意外因素的话,或许会持续很久。
    不止是洛阳这边,青州那边也是如此。
    袁绍解决了后顾之忧,再次开始了对平原城的进攻,平原城作为比临淄还要大的城市,面积比之安阳那样的小军镇大数倍,存粮也有一年有余,城中守军士气如虹,城外还有数万精锐之士策应,想要攻破,难如登天。
    因此一时间,不管是洛阳还是青州,在与冀州的战争当中,都陷入了一个短暂的对峙期。
    这也符合陈暮的预期。
    在双方实力相差很近的情况下,想要快速覆灭敌人,绝没有那么容易。
    秦始皇花了十年一统天下,刘邦花了八年,刘秀花了十五年,李渊八年,忽必烈二十一年,朱元璋十八年,清朝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代四十六年。
    可以说,除了刘邦和李渊以外,这里面的开国皇帝哪个都不容易。
    而就在袁绍与刘备处于长久对峙的时候。
    南方的大战,再次开始。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绍怎么赢?
    永汉元年六月,陈暮路过兖州,曾经邀请曹操孙坚一同进攻袁绍。
    当时曹操已经答应,孙坚更是亲领一万人马北上,入驻冀州最南面的黎阳县,随时准备与洛阳军一起共同攻打冀州。
    然而除了孙坚吕布以外,南方的各路诸侯,无一不清楚,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不管是曹操袁术孙策,乃至于刘表张绣,都明白如果再不消灭彼此,统一河南。
    那么等到袁绍和刘备这两个巨无霸之间的战争结束的时候,北方将会出现一个实力极为雄厚的军事集团,坐北朝南,俯视整个天下。
    而南方一盘散沙的各路诸侯互相敌视,基本不可能联合在一起,若没有强力人物出现,到时候也只能是被一一吞并的下场。
    所以这些有野心的诸侯们,一个个几乎都像是达成了共识一样,开始联合在一起,向着本就敌对的那些人发起进攻。
    南阳郡,作为汉末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大郡,自黄巾之乱后,此地与汝南一样,凋零了许多。
    但相比于汝南这几年一直处于动荡,南阳好歹还算安稳,并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历史上袁术是南阳太守,关东联军讨董,他就是从南阳出发讨伐董卓。
    但如今历史早已经改变,他被陈暮暗中调往长沙,担任长沙太守,后来迁左将军,早就已经不在南阳。
    董卓之乱后,袁术兴风作浪,从荆州南部顺长江而下,占据了扬州西部以及豫州南部,对南阳虎视眈眈,想要通过南阳,三面包围整个荆州。
    而恰好原来的南阳太守灌恂病死了,刘表出兵与袁术相抗,再加上陈暮派孙坚前往豫州,以及曹操的牵制,才把袁术从汝南赶走,南阳因此得以保存下来,没有受到袁术的祸害。
    不过这个时候的南阳也并非一片乐土,因为四面环山,多有盗匪,黄巾残部众多,刘表那个时候才刚刚把荆州北部稳定,打退袁术,根本没有多余的能力再把南阳吃下,于是南阳就落到了从武关退出长安的张济部手里。
    张济到南阳之后,由于粮草稀缺,所以率部进攻襄阳北面的屏障穰城。当时刘表的手也才刚刚摸到南阳南部,面对张济的进攻,刘表予以回击,在乱战之中,将张济射死,张济之侄张绣领其残部撤兵。
    本来双方应该已经势如水火,不断攻伐才对。但后来刘表想了一个计谋,他觉得河南之地一片混乱,袁术随时可能会卷土重来,因而不如接纳张绣,让他屯兵宛城,以作襄阳屏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