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概位置便是后世的济宁市、枣庄市、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蚌埠市以及淮南市一带,处于四省交汇处。
    这些地盘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淮南淮北之地土质优渥,物产丰厚,是一片富饶的区域。
    曹操将这些地方纳入自己麾下,实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原本他是觉得如果刘表想要江东,那捏着鼻子,也就只能给他了。毕竟现在人家刘表已经出兵,他也没有实力把黄祖打败,而且如果他冒然进攻刘表,还会被朝廷指责。
    但刘表离得太远,消息还没有传到荆州,这就好办了。曹操和郭嘉就决定利用黄祖来攻打袁术,同时想办法再把刘繇弄回来。
    借鸡生蛋,借花献佛。
    相比于实力强大的刘表,刘繇实力弱小,他得了江东,威胁就大大减少。
    到那个时候,即便刘表不甘心,也只能生闷气。
    用刘表的兵,帮助曹操打下淮南淮北,帮助刘繇重新夺回扬州刺史的位置,而且刘繇这个邻居对曹操还产生不了什么威胁,可谓是一举三得,将刘表算计得死死的。
    这也正常。
    虽然曹操在陈暮那屡次吃瘪,可他毕竟是时代的强者,算计陈暮他算计不到,可算计刘表,还是轻而易举。
    甚至黄祖本人,被卖了还得帮着数钱,感念曹操的好,与本山大叔地《卖拐》如出一辙。这就是聪明人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简简单单,就把一场危机,变成了机遇。
    当下,黄祖被曹操郭嘉撺掇,原本是攻破了庐江袁军,顺势来看看形势的他,直接变成了曹操的先头军,回了船上,开始整顿兵马,打算进攻。
    两日之后,黄祖就率领大军来到了寿春城外。开始安营扎寨,准备攻城事宜。
    曹操在远处山坡上观望,笑眯眯地看着黄祖军。
    这种自己不出力,有工具人打工仔帮忙做事,好处还全是自己得的感觉,那真是一个字——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远方忽然有数名骑兵飞马奔来,快速向着他跑去。
    曹操的护卫队将他们拦下,又很快带他们过来,来人是夏侯惇的一名部将,在曹洪的带领下,来到曹操身边,焦急说道:“明公,大事不好了。”
    “何事?”
    听到坏消息,曹操皱起眉头。
    那人说道:“夏侯将军拦住吕布,吕布领大军去了广陵。”
    “什么?”
    曹操一时只觉得头痛难忍,脑袋晕乎乎的,他本就有头风,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就发作起来。
    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预谋夺淮南淮北,广陵下邳沛国三郡,就是最重要的地域,因为这三地本就属于淮北,同时是与淮南的连接处,如果这三地被夺,那他即便是拿下了九江,地盘也是被拦腰截断,九江变成一块飞地。
    这对于曹操来说,是最难以忍受的事情。更何况广陵还是占城稻的种植基地,明年他的军队扩充到什么地步,实力强大到什么水平,还得依靠占城稻,怎么能让它被吕布夺走。
    “明公,你怎么样了?先回营寨休息一下。”
    一旁的郭嘉看到他头痛,连忙上来询问情况,想要搀扶他回营寨中。
    然而曹操强忍着疼痛道:“我无妨,奉孝,该如何是好?”
    郭嘉沉吟片刻,对来人问道:“刘备军在何处?”
    那人回道:“刘使君派张飞典韦进攻吕布,只是他们被淮水阻隔,现在还在收集船只,准备渡江攻打。”
    听到这个消息,郭嘉立即对曹操道:“明公,我们应当即可撤军,回师徐州,淮南若得,只是新取之地。可淮北乃是我们的根基,万不得失啊。”
    “可恶。”
    曹操眼眸中闪烁过一丝凶厉:“淮南眼看就要到手。。。。。。可恶的吕布,又被他害了一城。”
    郭嘉想了想,说道:“明公莫忧,淮南并非不能取,只是相比于淮南,吕布的事情更加紧急而已。”
    “哦?”
    听到郭嘉的话,曹操觉得头风都好了一些,忙道:“奉孝的意思是?”
    “袁术。。。。。。”
    郭嘉淡然一笑,目光看向远方的寿春城。
    “不用死了。”


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
    对于曹操来说,一个混乱的扬州,远比一个稳定的扬州更重要。
    他的兖州勾连淮北,淮北又与淮南相通,淮南则与江东隔江相望,当他撤离淮南,奔赴淮北处理吕布的时候,就绝不能将扬州拱手让出去。
    因为不管是刘繇复位,还是刘表占领,在曹操没有得到淮南的情况下,对于他的势力范围都会造成威胁。
    所以还不如将袁术留下来。
    袁术已经被打残,刘表势力想要东进,刘繇想要复位,三方争夺,必是尔虞我诈相互攻讦,届时对于曹操来说,自然是扬州越乱越好。这样也能让他有足够的实力处理吕布,尽快扩大自己的地盘。
    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保证袁术不死呢?
    这件事情也很好解决,黄祖跟他们有信息差,他们知道袁术的援军马上就到,黄祖却不知道,因此只需要想办法拖延几日即可。
    曹操就借口寿春城高墙厚,攻城器械准备不足,需要制造攻城器械为由,让黄祖再多等待几日。
    几日之后,纪灵和刘勋部赶回了寿春,两部加起来数万人马,再加上原来剩余的一些残兵以及从江东丹阳吴郡等地,袁术兵马好歹能凑个五六万,比之前泱泱十几万大军实力衰减地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这也没办法,他的兵马本就是乌合之众,袁术本人水平有限,这些年来,靠着袁家余荫,袁术在汝南淮南荆南等地称王称霸,但他也只能在这些地方纵横一时。
    中原地带,刘备,曹操,孙坚,乃至于吕布、刘表之流,谁不是一时人杰?因而纵有十余万大军,亦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被挥霍一空。
    只是他遇上这些人基本都是吃瘪,可对上刘繇还是有些把握,所以曹操便暂且留他一条性命,先让他在扬州继续与刘繇争雄,袁术实力大幅度衰弱,刘繇在扬州素有威望,而刘表又有东进之意,就让他们三人在这浑水里继续搅和吧。
    随着袁术的援军抵达,曹操就以粮尽为由,宣布撤离。黄祖不想放过这个到手的功劳,决定继续攻城,至于结果怎么样,就不是曹操关心的事情,他现在一门心思想回下邳,看能不能把吕布消灭或者从广陵赶走。
    南方战场依旧如泥泞般混乱,北方战场同样如此。袁绍悍然发动了对公孙瓒的进攻,打得公孙瓒狼狈而逃,若非陈暮和刘备三番两次搭救,也许早在浮阳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他的埋骨之地。
    从渤海回来之后,陈暮就回了平原。现在全面战争显然即将打响,但现在还不是主动进攻的时候,因为要想彻底击败袁绍,少不得需要公孙瓒的牵制,因此先得平定幽州之乱。
    平原国,远方滚滚黄河浩荡东去。在河边的一处庄园内,陈暮站在桌案边,认真地写着一张书帖,最近几月没怎么练字,书法水平都快要下降了。
    小楼昨夜淅淅沥沥下了一场春雨,今天早上依旧细雨朦胧,打在窗外的竹叶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阎忠和徐荣站在一旁观看,今天是特意叫他们过来有些事情要说。
    “不错,这字刚柔有力,笔画整洁干净,难得的佳作。”
    等陈暮挥毫结束之后,阎忠细细品味,忍不住夸赞了一番,字写得确实好。
    陈暮却摇摇头:“数月未练,生疏许多,有几笔差了点意思,少了些神韵。若是以前,时常勤练的时候,应当会写得更好。”
    “子归今日叫我们过来,不会是想让我们看看你写的字吧。”
    徐荣忍不住问道。
    他是个粗人,确实不太懂得欣赏书画之类的艺术。
    陈暮笑了笑,沉吟道:“德规,我记得辽东公孙度跟你是故交,当年就是你向董卓举荐的他担任辽东太守的吧。”
    徐荣现在化名徐正,且阎忠为他取字为德规,正有规范的意思,这个字代表品德规范,符合正名。
    因而不管是在外人面前,还是私底下,徐荣这个名字,已经彻底消失了,只剩下徐正。
    这也是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怕不小心被别人挺去。同时也是在提醒徐荣,要与他的过去告别,不能够再让任何人认出来他有为董卓做事的黑历史。
    徐荣点点头道:“是的,我与升济相识多年,乃是好友。当年我从军之时,被朝廷从辽东征调到了西凉对付羌乱,在董卓麾下,渐得董卓信任之后,就向他举荐了升济,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公孙豹。”
    “公孙度原名公孙豹,因与玄菟太守公孙琙早夭之子公孙豹同名同姓同岁,而受到公孙琙的喜爱,不仅帮他就学,帮他娶了妻,甚至还向朝廷举荐他为尚书郎,还做过冀州刺史。”
    陈暮微微一笑,淡淡地道:“可他最后还是改名了公孙度,像是要将这段经历完全抹除一般,你们觉得,这个人的为人品性如何?”
    “这个嘛。。。。。。。”
    徐荣不知道该怎么说,毕竟是幼年好友,他难以评价。
    阎忠对公孙度又不熟,自然无话可讲。
    陈暮笑了笑。
    史书里对公孙度的评价可不高,陈寿称他为“残暴不节”,在他上任辽东太守的时候,为了立威,残杀了一百多家豪族,上千人头落地。
    原河内太守李敏,因拒绝公孙度的征辟,被他诛灭了宗族,连父亲的坟墓都被刨出来开馆戮尸,以当时的舆论环境来看,差不多也就只有董卓、曹操的残暴能和他相比,是个狼灭。
    袁绍勾结公孙度一起攻打公孙瓒的想法在陈暮的预料之内,倒不是军情司已经渗透到了袁绍身边,或者袁绍有某个谋士倒戈向青州,而是他派出去的使者刚好是个党人。
    党人的势力在冀州根深蒂固,王芬荀和陈逸荀爽等人的门生故吏遍布冀州。袁绍虽然严厉打击,但也只是将党人高层束之高阁,利用三公九卿之位,剥夺了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将所有的党人一网打尽。
    他们的门生故吏,晚辈子孙,早就开枝散叶,甚至包括荀谌、郭图、陈琳这些人,与党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荀谌是荀爽的侄子,郭图的族人郭揖与八顾之一的范滂是好友,陈琳早年在洛阳聚于袁绍麾下,跟党人相交甚密。
    身处于这世间,本来就很难逃过这关系网。特别是党人本来就是桓帝灵帝时期,最著名的那些士人领袖,他们出生于当世一流的门阀豪族,他们的子孙后代,晚辈门生,自然也都是门阀豪族,相互纠葛,缠绕不清。
    即便是袁家,同样与党人牵连很深。像袁绍的军队之中一些主簿、书记、吏员就有大大小小的党人,有一些效忠于袁绍,还有一些是荀和陈逸他们的门生故吏,隐藏得很深,潜伏在了袁绍军中。
    荀和陈逸等人已经决定投靠朝廷,那么袁绍军中的一些情报,就很容易通过他们最后再转送到陈暮的桌案上。
    虽然袁绍身边的高层没有内应,但中下层有间谍,同样是件好事。
    他们传递出来的情报虽然零碎,可如果多件事情串联在一起,同样能给刘备的谋士团清晰的判断,更何况这次出使幽州的,还是山阳王氏的一名族人。
    这个山阳王氏,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写《英雄记》的王粲家族,王粲的祖父便是八俊之一的王畅,与党人自然是瓜葛极深。
    陈暮得知消息之后,就找来了徐荣和阎忠,跟他们聊一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不过徐荣与公孙度虽然自幼相识,可是多年过去,两人都已是四十上下,人到中年,对以往很多事情早就已经忘了许多,大家也都变了很多,变得更加陌生,徐荣自然也无法对公孙度再有什么评价。
    “子归,你忽然说起辽东的公孙度,是因为何故?”
    阎忠有些纳闷。
    他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情报。
    陈暮将手中的笔放下,坐在了身后的椅子上,淡淡地道:“袁绍派出使者,去游说公孙度,联合他一起攻打公孙瓒。”
    阎忠沉吟道:“看来袁绍是一定要将公孙瓒置于死地呀,他就不怕再引进来一条豺狼?”
    “他当然不怕了。”
    陈暮笑着摇摇头:“他害怕的是我们跟公孙瓒联合起来,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孙度,没有大哥与公孙瓒那样自幼相识的友谊,他不管是攻打谁,另外一方都不会去救。”
    “嗯。。。。。。”
    阎忠点点头。
    确实。
    刘备强大到与袁绍分庭抗礼的前提条件是公孙瓒与他站在同一条阵线。
    两人联合起来,已经与袁绍六四开,甚至七三开都说不定。
    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盟,还很难从内部攻破。
    因为公孙瓒和刘备之间,不仅仅有少年时的同窗友谊,还有如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