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4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绍军。
    他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徐荣设计的骑兵骚扰战术太变态。
    人家一万大军,其中三千轻骑兵,无脑放风筝骚扰,等到士兵们被骚扰得几近崩溃的时候,剩余七千兵马再配合骑兵一起杀出来,普通两三万大军,根本扛不住。
    要知道,清河国的地形就是后世的临清市、清河县等地,这个地区的人应该都知道,此地就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区,虽然不像草原那样辽阔,可对于骑兵来说,同样属于一片坦途。
    在平原上被骑兵放风筝,对于步兵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
    郭图不管是设伏,还是坚守,亦或者想用弓弩对付,都被徐荣识破,双方打了数次战斗,都是大败而归。
    为此郭图已经受到了袁绍几次责备,淳于琼甚至还被降了一级,从将军变成了校尉。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郭图就只能利用河区布防。
    之前说过,清水在汉代并不是一条小河,水流量很大。
    历史上公孙瓒之所以要猛攻界桥,就是因为界桥是骑兵能够渡河的唯一途径。
    郭图认为青州军强就强在有不少精锐骑兵,在平原上机动性太强,野外对敌步兵被人家骑射弄得快要崩溃。
    那么只要把界桥守住,再把其它渡口防住,骑兵过不来,自然能限制住青州军。
    这个计策确实可以。
    但他却忘记了青州军因为要利用黄河下游的大量支流做防区,所以造了很多船只。
    渡口被堵住了没关系,清河横穿整个清河国和渤海国,光清河国这一段,就足有170多公里纵长,只要有船只,还怕你在河区防御?
    结果自然不用多说,青州军于下游渡河,集结队伍,将北岸的郭图淳于琼再次击败,北上占领广川,隐隐要威胁袁绍本部。
    这怎么能不让袁绍生气?
    “明公息怒。”
    还是刘惠站出来先说到:“青州多骑兵,且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公则与仲简难以招架,也是正常,现在我们当务之急,还是要消灭公孙瓒,不能让青州军拖累了脚步。”
    袁绍怒道:“青州军已经破了清河,都要打到我身后了,我如何能安得了心?”
    刘惠笑道:“明公,这其实也不算坏事。”
    “不算坏事?”
    袁绍纳闷。
    刘惠就说到:“青州军倾巢而动,攻打清河,至少他们难以跟公孙瓒联合在一起。他们能拿下清河已经是极限,再北上,根本不可能威胁得了明公呀。”
    “为何?”
    袁绍不解问道,都打到自己屁股后头了,还不能威胁自己了?
    刘惠继续道:“明公想想,我们在魏郡还有大量兵马,青州军北上,明公只需要一道命令,则平原国危在旦夕。而青州军西去,魏郡只需要守住各个城池,就能安然无恙。因而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
    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发挥了作用,青州军大张旗鼓攻打清河国,所有人都以为这是青州军的主力,想要从清河国入手,来一招围魏救赵。
    可是袁绍只带了十二万人来进攻公孙瓒,他还有十万人留守魏郡,分散在各个城池之中,应对洛阳和青州军。
    因此青州军攻入清河国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再西去或者北上。
    北上来偷袁绍屁股?
    那魏郡的兵马就东去,攻打平原国。
    西去攻打魏郡,你几万人,人家十多万,还是攻守战,你打得进去?
    哪怕加上洛阳,都难以攻下魏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刘备调走的原因,刘备带走了一半青州军和小半洛阳军南下,这样前线刘备的实力就大幅度削弱,没有了攻打魏郡的能力。
    袁绍就可以从容对付公孙瓒了。
    至少现在从明面上看,双方尔虞我诈,暗中交锋,袁绍胜了不止一筹。
    利用自己的“亲兄弟”袁术,坑了袁术一把的同时,还调虎离山,把刘备的主力部队调走,可谓是相当阴险。
    但袁绍和刘惠绝对想不到,进攻清河国的根本不是青州军主力,而是徐荣率领的一支偏师。
    真正的主力,早就绕道渤海湾,从难以过去的海边原始丛林去了浮阳。
    听了刘惠的话,袁绍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不错,青州军绝对没有能力北上。除非刘备现在就回来,不过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青州军在我清河国肆意妄为。”
    “明公可令一偏师佯攻平原,则必能调青州军回师。”
    刘惠最后给出了建议。
    “我知道了。”
    袁绍站起身,目光森然地看着东方,冷声道:“高览送交的文书说,已将浮阳团团围住,公孙瓒绝对逃不掉。明日,我们就杀奔浮阳,必要公孙瓒灭亡于此。”
    “唯!”
    众将士轰然应唯。
    他们还不知道高览已经被击败,一场更激烈的战斗,还在等待着他们。


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
    滔天的大火依旧在熊熊燃烧,明火不断地往上蹿,一直将高览的整个营寨焚为平地,才稍微黯淡了一些。
    但冬末春初季节,地面依旧有大量枯叶,枯草。特别是周围丘陵、小山头,长了很多树木,火焰顺着地面的植物,开始向其它地方蔓延。
    灰烬中残留着热浪余焰,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糊味。浮阳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飘荡着无数灰色的颗粒,笼罩了整片城池。
    第二日清晨,焚烧植被形成的颗粒化为灰色的浓雾,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城北的城门大开,一支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城北上,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高览收拢残卒三万余人,退兵三十里外。这次大战,他损失一万多人,倒不是伤亡有多大,而是大火中失踪了很多人马,有不少人走散了,迷失在附近山林里,到现在还没有归队。
    当时的战况就是高览营寨占据了浮阳去北皮城的官道上,双方于中间的平原上大战。臧霸部从西侧突袭了他们的营寨,在击溃马延部之后,又立即攻打高览本部,相当于和东面的公孙瓒一起两面夹击高览。
    两面包夹芝士,身后是敌人援军以及大火,前面是正面敌人。高览部的士兵只能选择往北逃或者往南逃,如此四散逃窜,加上天黑了营寨方向火势又大,走散的被追杀的不知凡几。
    不过有一点还算幸运,那就是派出去的焦触部由于来不及攻打城池,前军就大败了,因此建制保持得很完整,归队之后,成为了目前唯一能战的部队。
    一场大败之后,军心涣散,正需要休整。高览强行打起精神,命令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重新开始修建新的营寨。
    结果还未到傍晚,晌午时分,西南方的官道上,就缓缓而来一支队伍,打着“鞠”字旗号。
    按照路程来算,鞠义本应该傍晚才到浮阳。但高览兵退三十里,一来一回,缩减了路程,使得鞠义刚好是在中午遇上了高览。两人碰面,得知情况之后,鞠义就原地先与高览结营,然后再派人去北皮城通知文丑。
    文丑得到消息,再派人去通知那边才刚刚启程不久的袁绍。差不多是在火烧高览营寨后的第三日中午,袁绍在南皮城外知道了高览被击退的事情,虽然生气,亦无可奈何,只能继续赶路。
    第三日文丑也到了浮阳,紧接着第四日袁绍领大军亲至。与高览残兵会合,总人数接近十万。浩浩荡荡东进,抵达了浮阳城下,十万大军人山人海,无边无沿。
    袁绍刚到就开始修建营寨,铸造堡垒,前几日大火烧了一座山,将周围的草木烧光之后,由于没有了连续的山林,县城周围的农田成为了天然防火带,农田里的杂草被烧光,地面一片荒芜,火势于是逐渐得到控制。
    将大火扑灭之后,袁军就立即从更远的方向开始砍伐树木,在城外已经荒芜的平原上修建营寨,不同于之前的木质营寨,这次外围开始用石头垒砌,形成石制围墙,将整个营寨圈起来。
    然后又从城西北的小河挖槽取水,引入营内,再利用水和泥土,垒石涂泥,用火来烤制,修建寨墙,墙上有垛口,防御力比之先前高览修建的营寨强出何止一倍。
    同时又搭建高台,修筑望楼、塔哨、制造攻城器械,营寨外围挖上壕沟、陷阱,各营寨门口再摆上大量拒马、铁蒺藜、陷马坑等等。
    整个浮阳城外一夜之间像是变成了一片大型工地现场,到处都在挖掘、建造、施工,人来人往,分工明确。
    此时此刻,城头上依旧是挂着公孙的旗帜,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城楼附近,臧霸荀攸太史慈黄忠等人挑头观望,看着远处城外的袁绍大军忙得热火朝天,一副长远打算的模样,几人都是面面相觑。
    “袁绍这是打算在这修建一座城池吗?”
    太史慈纳闷不已。
    荀攸沉吟道:“他们是把我们当做公孙瓒了,势必要把公孙瓒困死在此地。”
    “看来要打一场硬仗了。”
    黄老爷子今年已经四十七岁,按理来说,在汉代已经算是可以自称老夫,但身子骨硬朗,体魄依旧强悍,目光看向远处营寨,眼中一片火热。
    他的年纪大,但资历和战功都不高,在青州诸多将军中,排位仅次于末席,比之年轻的太史慈和赵云都低,自然不服气。
    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战功,更多的胜仗,来奠定自己的地位。
    臧霸说道:“我们还是不要和袁绍硬碰硬,我们的任务是拖延时间,不是要和袁绍决一死战。他既然选择要铸造营寨,来围困我们,那我们就等他修建好,至少也得十天半月,到时候我们就直接走。”
    荀攸站在城楼上,脸色凝重地看着城外袁绍军紧锣密鼓的部署,摇摇头道:“袁绍还是不容小觑啊,恐怕我们想走也没那么容易。”
    “不就是三座营寨吗?围三阙一,咱们以前不也经常这样?”
    臧霸不解问道。
    相比于之前高览的营寨,袁绍亲至之后,不管是安营扎寨,还是人数兵马,都比之先前要严谨和浩大数倍。
    一座营寨于城西北角,辐射西门与北门。一座营寨于西南角,辐射西门与南门。
    最后一座营寨于城西外,属于正面进攻的一座营寨。
    正所谓“围师必阙”,三座营寨以犄角之势,将南北西三门堵住,放开东门口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攻城阵型。
    围三阙一在《孙子兵法》中是行兵打仗八大原则之一,极为重要。
    除了要留给敌人余地,不能让敌人抱着必死的决心玉石俱焚以外,最重要的,也是在配合《孙子兵法》中另外一条“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思想。
    比如说,城内有三万人,而你有十万人。如果你四面包围敌人,每面城门放二万五千人,那么在单面城门上,其实人数是少于敌人的。
    古代一座城池不大,一般在数平方公里范围,然而从一个城门支援到另外一个城门,总归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当你四面包围敌人,每一面兵力要少于敌人的时候,反倒容易被逐个击破。
    所以古人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一面城门作为主攻,集结大量兵力,来给敌人制造正面压力。同时另外两座城门为辅攻,牵制一部分敌人兵力。
    最后再放开一座城门,也就是围三阙一,但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顾,而是在城外埋伏兵马,等敌人从被放开的城门出逃时,再忽然杀出来。
    这已经属于非常常规的攻城方式,不仅是封建时期,历朝历代,包括我国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多有围师必阙的打法,如长平之战,麦城之战,再到近代的三峰山之战,鲁西南战役,都是如此。
    虽然这种打法在野战之中并不适用,比如刘邦在白登山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但在围城作战中,却属于常态,汉末曹操、唐初李世民、宋代岳飞、明代戚继光等,都将这条法则奉为圭臬。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表达此次袁绍进攻浮阳之时,所有的排兵布阵,以及安营扎寨的部署,都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
    哪怕在历史上袁术属于失败者,但在成为天下第一诸侯之前,依旧保存着他的理智。此时亲临城下,集合麾下谋臣与自己的智慧,彰显出了自己的实力。
    事实上即便是官渡之战,他的一切布置都没有任何问题,属于非常标准的军事部署。若不是身边有个高级二五仔许攸带路,光去乌巢一路上沿途的所有哨卡与游骑,再加上前线各部守军,就够曹操喝一壶的。
    不过围三阙一,并不代表就没有破解之法。因为他们可不止城内这三万兵力,刘备已经在快马加鞭赶回来,到时候青州军主力加上洛阳大军,一同攻打袁绍,必然可以解浮阳之围。
    然而荀攸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指着北面与南面,说道:“你再好好看看。”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
    浮阳城属于渤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