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而青州则可以利用复杂的水系组建水军,分段狙击,不停骚扰,冀州军头再铁,都不可能打进来。
现在青州前线大将有臧霸、太史慈、黄忠以及徐荣,荀彧荀攸主持大局,总兵力大概在四万左右。原本应该是六万人,但刘备带走了三万南下,陈暮就调集青州腹地郡兵一万人北上,又招募了一批人去朝鲜。
朝鲜那一批属于新兵,先打三韩练练手。但腹地郡兵可都是以前的老兵,战斗力很强,因此别看前线只有四万人,可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防线,袁绍二十万大军全来都不怕。
高城属于臧霸的防区,他接到信件之后,立即传信到平原。
平原县城,荀彧接到信件,同样是立刻派人叫来荀攸和阎忠过来议事。
阎忠和太史慈在八月曾经潜入冀州,与党人会晤,现在早就回来了,一个任职于军情司,一个为统军大将,陈暮新调集的一万郡兵,基本都是为了给徐荣配置。
县府厅内,由于原来的平原相田丰目前担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在豫州战场,所以现在荀彧担任平原相,执掌平原军政。
三人在厅中会晤,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荀彧才看着二人说道:“袁绍果然对公孙瓒动手了。”
“预料之中的事情。”
阎忠平静地道:“子归此次离去,就是在为公孙瓒做善后的事情。”
“为公孙瓒做善后?”
荀攸来得晚,不太明白现在青州战略,纳闷道:“他去那海外的三韩之地,能善什么后?”
荀彧笑道:“幽州是公孙瓒的老巢,如果让公孙瓒逃回去,袁绍没那么容易将他歼灭,但幽州也十分复杂,势力繁多,为了以防万一,子归要出奇兵以救援。”
“噢。”
荀攸就没多问了,这件事情既然陈暮在操持,那就让他去处理,现在做重要的是青州的态度,于是沉吟道:“那此次公孙瓒求援,要不要救?”
“自然是要救的。”
荀彧毫不犹豫地道:“如果不去救的话,以袁绍的能耐,必然要将公孙瓒覆灭,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布局。”
“那如何去救?”
荀攸又问。
荀彧就笑道:“子归在走之前,曾经说过,大方向上由我来制定,具体如何实施,就交予二位,如何去救,怎么出兵,你们说了算。”
这就是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但凡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荀彧属于战略人才,适合大方向的掌控。
比如这次决定要不要救公孙瓒这个议题上,就由他来选择。
而荀攸则属于战术人才,具体计划如何实施,就落到荀攸阎忠头上。
这不仅是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也是在给荀攸和阎忠二人立功的机会。
毕竟二人名义上都是才投奔青州不久,还寸功未立,不像荀彧那样,已经在临淄中央坐镇数年,早有威望。
如果这次打了一个漂亮的仗,让公孙瓒成功地从渤海杀出去,并没有被袁绍歼灭,那他们二人就是大功一件,晋升的时候,自然也会顺利得多。
荀攸与阎忠对视一眼,点点头道:“好。”
“拿舆图来。”
荀彧对门外的士兵喊道。
过了片刻,士兵将渤海一带的舆图取来。
其实也用不着舆图。
因为荀攸早年曾经跟随过刘备,参与过剿灭张纯张举之乱,在渤海制定战术计划,围剿过丘力居,曾数次前往渤海勘察地形,比照舆图,因此对渤海地形极为熟悉。
现在拿地图,主要是给阎忠看。
三人围着桌子,阎忠在军情司任职,能拿到第一手情报,所以马上分析道:“军情司今日上午密报,我已经送到了太守府,不知文若看过没有。”
荀彧说道:“上午处理一些琐碎公文,还没来得及看。”
“那我就说说。”
阎忠指着章武道:“袁绍遣颜良为先锋,直取章武,断公孙瓒退路。”
然后又指着浮阳道:“河间的王门不知道为何,打开门户,放袁绍大军主力进入河间,高览为前军,杀向浮阳。”
最后指着南皮道:“袁绍主力则直扑南皮,显然是打算三面包夹,将公孙瓒困死在浮阳。”
三面包夹?
荀攸思索了片刻,淡淡地道:“这是在防备我们青州呀。”
“不错,公孙瓒的求援信中说过,他现在被困在浮阳,可袁绍主力却直奔南皮。”
荀彧接过他的话茬道:“可见这是在防备我们北上求援,明公领大军南下驰援孙坚,我军兵力锐减,即便四万大军全部出动,也难以撼动袁绍主力。”
“所以就必须另辟蹊径。”
荀攸沉吟道:“不知是否可以围魏救赵,进攻魏郡,来缓解公孙瓒那边的压力?”
阎忠摇摇头:“不行,军情司密报,袁绍此次调动的兵马只有十余万,另外近十万大军,大部分都集中在魏郡,防备明公主力北上,以及洛阳方向的袭击。”
袁绍又不蠢,怎么可能不对青州进行防备。
所以他此次兵马配置十分恰当,首先以颜良为先锋,率轻骑三千,精锐士卒七千直奔章武,断公孙瓒后路。高览领兵五万,在浮阳攻打公孙瓒的主力部队,而他自己,则领兵五万,加上鞠义一万,总计六万大军,直取南皮。
六万大军保持了绝对优势,一是断公孙瓒南下投奔青州的道路,二是防止青州北上的道路。即便公孙瓒和青州军同时南北夹击,他也能与高览兵合一处,以总计十一万大军的优势对二者进行打击。
而另外十多万大军,则全部陈兵于魏郡、清河国附近,防止洛阳方向发起进攻。而且刘备现在还在豫州战场,要北上还得一段时间,足够袁绍打一个时间差,消灭公孙瓒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事情就很难了,明公现在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来,袁绍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公孙瓒也没有太好的防御地形。。。。。。。”
荀攸一时犹豫。
以弱胜强的战争或许有,但都有一些特定的因素,且大多数都是守方临危不惧,攻方犯了很多错误导致。
比如昆阳之战、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等,除了兵仙韩信领导的井陉之战,也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以外,还很少有见主动进攻的一方以弱胜强的。
现在袁绍对他们严防死守,青州也很难找到突破口进行有力进攻,对冀州造成威胁。
三个人看着舆图,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片刻,阎忠才叹了口气,说道:“看来也只能拿出压箱底的东西了。”
“哦?先生莫非有何妙计?”
荀彧好奇问道。
阎忠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妙计,是子归在临走之前,向朝廷讨要了一封天子诏书。”
“天子诏书?”
荀彧荀攸对视一眼,二人异口同声道:“莫非是张燕?”
他们之前也想到过张燕的黑山军。
但黑山军前些年一直被冀州针对打压,王芬时期,就派吕布多次讨伐,袁绍时期,也屡次将黑山军当作经验宝宝,招募的新军都去攻打他们以作历练。
因此黑山军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不谈他们能不能对冀州造成威胁,单说他们有没有胆子,接受青州攻打冀州的邀请还两说。
现在陈暮提前请了刘虞的天子诏书,那就十拿九稳了。
因为黑山军早在汉孝康帝时期就已经接受了朝廷的诏安,在当今天子刘虞继任的时候,也曾经上表请封,现在是朝廷的平难中郎将,名义上受朝廷的节制。再加上黑山军与袁绍有血海深仇,只要以天子的名义让他们进攻,则必然会答应。
“正是张燕。”
阎忠笑道:“张燕位于五行山中,乃袁绍大后方,若是他忽然发难,袁绍必然惊惧难安。”
荀攸点点头:“不过想让张燕得手也不容易,为了缓解公孙瓒那边的压力,以及为张燕提供有利条件,我们也必须大造声势,做出北上攻击袁绍的姿态。”
荀彧就问道:“该如何制定计划。”
荀攸指着舆图说道:“你们看,袁绍以一半兵力集中攻击公孙瓒,同时防备我们。另外一半兵力囤积于魏郡,防备洛阳和南方势力偷袭。但依旧露出了一个薄弱点,清河国,但是这个弱点太明显了些。”
“你的意思这是个陷阱?”
荀彧问道。
“是的,我怀疑清河国是个陷阱。一旦我们进攻,则必然受到魏郡、安平以及河间渤海等地三面夹击。”
“看来袁绍已经在四面八方将我们堵死了呀。”
“但还有个地方没有堵死。”
“哪里?”
“高城东北方,渤海沿海地区,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船运。”
荀攸说道:“我认为可以派小股兵力对清河国骚扰,以牵制袁绍兵力,同时大军绕道高城,从渤海沿海地带北上,奇袭浮阳,救援公孙瓒。”
荀彧阎忠二人马上对照起地图来,细细研究。
之前说过,渤海郡就是后世的河北沧州以及山东乐陵地区,这两片地区是连接在一起的,当时渤海郡的北面是一片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城池也比较多。
而渤海郡的南面虽然也是一片平原区,但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地带,河水泛滥,歧流横生,泥沙沉积,特别是洼地、沼泽、湖泊非常多,一旦黄河发大水,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不适宜居住,方圆百公里没有城池。
后世位于此地的黄骅、海兴、盐山、孟村回族自治县等几个县市,在当时都是没有人烟。最近的城池,就是离后世盐山县正南方三十公里外的高城,高城东北方向,有大片土地都是无人区。
现在袁绍的兵马还没有将这片区域占领,因为他们还需要先将西面的南皮县攻下来,才能东进封锁住青州北上的道路,因此现在对于青州集团来说,就是要抢时间。
原本这个地方并不算什么特别大的漏洞,毕竟即便青州军从此地北上,袁绍也是巴不得他们从龟壳里出来跟他们打。
此次出动总兵力达到十二万之众,而青州和公孙瓒加起来,也不过是七八万人而已。
在非防守地形的情况下,野外对垒,自然是兵力多的占优势。
但有了外援自然就变得不一样。
在研究了一下荀攸这个计策之后,荀彧与阎忠都觉得可行,当下三人都同意此次计划,马上召集诸将前来议事。
如今青州军龟缩于平原以及南部渤海防区,臧霸领一万人镇守高城一带,太史慈和黄忠则分散兵力在黄河以及中下游诸多水域,徐荣领一万新军驻扎在平原。
臧霸依旧在高城不动,三人将太史慈和黄忠召集回来,制定了一个拯救公孙瓒的战术。
首先是阎忠和徐荣二人从平原方向开始往清河国进攻,佯装成青州主力,分兵骚扰,遇到敌人大部队就立即回撤,遇到小股敌军就侵吞,这需要极为高明的临阵指挥能力,荀彧有点担心普通将领没有这个能耐。
不过徐荣的本事阎忠是知道的,曾经以极少数兵力,硬抗关东军数十万大军,还曾经打退过关东军数次进攻,可谓是一名帅才,因而极力举荐。
在确定西面战场由徐荣指挥,阎忠为军师参谋之后,又以臧霸为主将,太史慈和黄忠为副将,荀攸为军师参谋,总计两万五千人北上。荀彧则领五千人镇守平原,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佯装从清河国进攻魏郡。
同时派人南下,一方前往洛阳,传信给赵云,让他领兵佯攻魏郡,另外一方则传信给刘备,告诉他袁绍的真实意图。
最后一方则是从东郡绕到太行山脉,给张燕送达天子诏书,让他进攻冀州。
如此整个兵力部署,战术安排就已经全部完成。
一时间,冀州战场风云变色。足足五六股势力开始纠缠,袁绍、公孙瓒、青州军、洛阳军、鲜卑、黑山军,这还只是现在即将参与进来的军队,未来北方局势将会更加复杂多变,参与进来的势力也会多达十多股。
第七十三章 乱世一锅粥(1)
豫州战场,十二月初,凛冬之时,寒风萧瑟。
孙策拄着长枪,汗如雨下,大口喘息。
他低下头,如果此时有一台摄像机缓缓从对着他的视角向天空拉升,就会看到一个震撼的场景。
辽阔的旷野之上,密密麻麻,散落着无数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枯黄的野草。
孙策坐在一处小山坡上,他的周围,尸体堆积如山。
有他的亲卫军,也有他的敌人。
一只雄壮的鹰隼划过天空,鸣奏出嘹亮的长啼。
它俯瞰地面,在东南方向,还有残存的人丢下武器,疯狂地逃跑,曹操的部队在衔尾追击。
正面战场上,剩余的人们有的躺在地上,庆幸自己还活着,不断喘息。有的捂着伤口,大声呻吟,还有的打扫战场,摸索着财物。
辅兵快速涌上来,将伤兵搀扶着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