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说,这些人的手艺可以说是代表了汉朝最顶尖的工匠水平。
听到匠造令丞的担保,陈暮这才放心道:“那便好,将法坛上方的供桌清理下来,将此物置于法坛之上。”
法坛是在城楼上修建,并不是像黄巾军那边的木塔楼,而是一个高台,有阶梯可以上去。
士兵抬着这个数百斤重的青铜圆盘,从台阶往上搬运。供桌被抬下去,法坛就空了出来,刚好可以摆下这件东西。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圆盘放置在底座上,底座有卡扣,可以将这个圆盘固定好。
等圆盘彻底安放好之后,陈暮朱儁皇甫嵩拾级而上,皇甫嵩左右看看这巨大的圆盘,纳闷问道:“就这破圆盘是什么宝贝?能破了对面黄巾邪术?”
陈暮笑道:“小事一件尔,原本这东西只是用来透光。经过我陈家祖传秘技改装之后,有了破除邪术之效果。”
“哦?快来一试。”
皇甫嵩来了兴趣,催促他使用。
陈暮抬头看了眼天色,摇头道:“不急,现在才晌午,等过了正午再说。”
晌午差不多是11点左右,正午则是12点到1点之间。
“那好,那就再等一个时辰。”
皇甫嵩点点头,道:“先去午食。”
陈暮这边去吃午饭去了,黄巾那边也差不多生火做饭。
不过波才依然命令人在营寨门口守着,密切关注城里官军的动向,这边那么大一个圆盘抬上祭坛,当然被黄巾兵注意到,立马向波才高凤等人汇报。
波才何仪何曼高凤等人出了军营,看到官军的祭坛上莫名其妙多了件青铜器物,不由十分疑惑,不解其意。
波才问道:“高师,这是何物?”
高凤上哪知道去,皱眉道:“看着像是一件法器。”
“官军摆这东西出来作甚。”
一旁何仪不解。
何曼翻着白眼道:“这还用猜,必然是应对高师法术之物。”
高凤冷笑道:“我诅咒已下,不管他拿什么东西出来都没用,皇甫嵩和朱儁必死无疑。”
“那莫去管它?”
波才迟疑,总觉得官军不可能无的放矢,弄一个没用的东西出来。
高凤不屑道:“无需理会,这物件再厉害也不过是件死物而已,我有师尊赐下黄符护体,神鬼不侵,能奈我何。纵是弓弩,也越不了二百丈之远伤到我。”
说罢转身拂袖回营。
黄巾军驻扎在长社城一里之外,营门离长社城城门达四百米之远,这个距离别说弓箭,就连汉代已经普及的床弩都碰不到,十分安全。
除非现在东汉科技进步,跨越数个朝代,直接把宋朝能射五百米以上的黑科技八牛弩弄来,不然以普通弓箭100多米,床弩200多米的有效射程,几乎无法威胁到黄巾军的营地。
波才等人一听觉得有道理,也都各自回营去了。
正午过后,到了下午登台作法的时间,高凤再次爬上了法坛。
法坛是一个塔楼造型,上面有顶,可以遮蔽阳光,里面空间也大,摆放了几盆凉水,倒也不怕炎热。
高凤正准备开始下午的跳大神任务,眺目远望,忽然就觉得一股强光照射过来,眼前一片白茫茫,像是在直视太阳光,差点没晃瞎他的眼。
“这是什么?”
高凤只觉得头晕眼花,眼睛半天睁不开,摇摇晃晃,一个踉跄摔倒在了地上,好在塔楼有护栏,不至于让他摔死。
下面的波才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连忙向远处城楼看去。
就看到城楼之上,有一物体散发出炽烈的白光,形成一束强光,向着营寨塔楼的方向射来,将整个塔楼笼罩。
“这是何物?”
波才等人大惊失色,互相对视,面面相觑。
而在长社城楼上,陈暮还在调整角度,以便把光完美照在高凤身上。好在他让匠造令丞制作了两面铜镜,一面叫透光镜,另外一面叫阳燧。
这两样东西在汉代就有,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把巨大的两面镜子合在一起,用的时候打开下面的透光镜,这样当太阳在头顶的时候,透光镜吸收阳光,折射到阳燧上,再往黄巾兵营那边反射。
即便太阳的方向不对也没关系,他可以通过调整透光镜的角度,来达到太阳光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照射在阳燧上,从而照着黄巾营寨门口的塔楼。
至于这玩意儿的原理,读过初中物理,或者在上学的时候,有拿女生镜子在教室照别人经历的人应该会明白。
其实就是光的反射。
不过阳燧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用铜镜制作的阳燧取火,这东西就是一面凹面镜,可以聚光。
而凹面镜的直径越大,聚光的效果就越好。
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制作一面比地球还要大的凹面镜,在地球下方吸收太阳光,聚集的热量可以瞬间把焦点部分的地球射穿,就像是电影里的激光卫星武器一样。
唯一可惜的是,陈暮没办法完美地调节焦距,不管是凹面镜还是凸透镜都不行。
凹面镜的焦距接近球半径的一半,不过实际焦距还得测量,毕竟有误差,因此想把焦点弄到四百多米外,得要一面半径非常夸张的凹面镜。
至于凸透镜在理论上来说,焦距是可以无限调的。曲率半径越大,焦距就越远,可以无限大。
但这种工艺水平别说在东汉,就算是在后世,也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才能做到。
而且为了保持强光度,凹面镜的曲面还不能太弯,所以陈暮只能造一面接近平面镜的大镜子,有点类似于端菜的菜盘,焦距会稍微远一些,但聚热效果非常差。
不过饶是如此,聚集的强光照射过来,也足够把高凤射得头晕目眩,眼花缭乱,根本没办法振作精神,像往日一样跳大神施法咒。
陈暮远远眺望,发现高凤在塔楼上被射得东倒西歪,不由冷笑。
你拿奥利给扔我,我就拿光照你。
老子晃不死你。
那边高凤的确被晃得不行,按理来说,光在真空当中是可以无限传播的。
但在地球不行,因为会被空气中的颗粒阻拦。
可惜陈暮的镜子足够大,而且双方的距离也只有四百米,不算太远,完全可以聚集强光照射。
很快高凤就招架不住,在剧烈强光下,他几乎无法睁开眼睛。眼泪哗啦啦地掉,摇摇摆摆下,大喊着:“妖术,这是妖术。”
“高师,高师!”
波才等人在下面焦急的大喊。
“快救我。”
高凤一边大喊一边摸索着想要从塔楼上爬下去。
可他脑袋晕乎乎的,也看不清楚方向,摸索着脚下一空,一声惨叫,居然从塔楼上摔了下去。
下面的波才等人本能伸手想接,但临到即将要接住的时候,才想起来这塔楼有四五丈之高(汉代一丈2。3米),这高度摔下来,人要是在下面接的话,还不把人砸成肉饼?
因此连忙又把手缩了回去。
砰!
一声巨响,高凤重重地摔在地上。
众人急忙上去查看,波才将高凤扶起来,惭愧道:“对不起高师,计算错误少走了一步,没接到您。”
“你。。。。。。”
高凤口吐鲜血,睁大了眼睛看着波才,估计是想说句MMP。
但可惜五脏六腑被摔烂,已经说不出话了,眼睛瞪圆看向天空,脑袋一歪,魂归黄天而去。
“这。。。。。。”
波才等人面面相觑,在黄巾军中地位崇高的高师死了,他们罪过可就大了。
再回头看向长社城城楼上,只见高台之上有人道袍飘飘,似有谪仙降世,施展无穷法力,百丈之外取人性命。
众人看得胆寒,抱着高凤的尸体急匆匆回营,紧闭营门,再也不敢出来。
第五十九章 起风了
“真能杀人于百丈之外!”
皇甫嵩和朱儁看到塔楼上有人摔下来,瞪大了眼睛,愕然不已。
陈暮也心中惊讶,他原本是想利用阳燧微弱的聚热效果,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塔楼下方的稻草人点燃,没想到还有意外惊喜。
不过想也是,为什么电影里警察审犯人经常会用强光灯照犯人眼睛?就是因为普通人骤然被强光照射,脑袋会出现一定眩晕,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更容易被警察突破了心理防线。
高凤在被强光照射过后,如果闭上眼睛,就地趴伏,等待失明的状况慢慢恢复可能还没事。但他非要作死这个时候爬下塔楼,头晕目眩之下一脚踩空,不出事才怪。
不过这么好的积攒名望机会,陈暮当然不会错过,洒然一笑道:“二位将军如何?现在施术之人已死,巫蛊术自然破解,将军可高枕无忧矣。”
朱儁佩服道:“子归家学渊源,学识不凡。连这神鬼之物都能化解,真能神人也。此事之后,我当上报朝廷,予以表彰。”
陈暮微笑不语,说谦虚的话就不用了,但也不必自夸,有些东西,就让他自然酝酿就行。
只是虽然觉得自己的小命得救,皇甫嵩依旧忧心忡忡,问道:“子归啊,这术是破了,可这风还得什么时候来?”
陈暮轻摇羽扇,笑着说道:“皇甫将军不急,再等等。”
“还得等啊。”
皇甫嵩挠挠头,哪怕连日来已经打破了黄巾几次嚣张气焰,但毕竟人家十多万大军,城内满打满算不到两万,再不来风,都不知道还能顶住黄巾几次攻击。
“要等多久?”
朱儁也在忧心这个问题,他和陈暮关系越来越近,说话也没那么多顾忌,问道:“具体日子有什么推算吗?”
陈暮装模作样掐指,缓步走上高台边缘,眺目远望东面荒芜的田园,张开手臂,闭眼细细品味。
夏日炎炎,日头高晒,没有任何风吹的迹象。
过了片刻,远方的山岭上的树木枝桠忽然微微抖动,像是在向天空招手。
田园里的杂草轻轻弯了腰,狗尾巴草和蒲公英徐徐摇曳起来,耳侧有咻咻的声音呼啸而过。
陈暮抬起头看向天空,一缕微凉的清风拂面,他指着东南远方,笑了起来:“瞧,那风,不是来了吗?”
“风来了?在哪?”
皇甫嵩手搭凉棚张望,清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他什么都看不到。
呼呼呼呼!
下一秒,忽如其来的狂风就吹在了他的脸上,皇甫嵩猝不及防,闭上眼睛连退几步,却来不及扶住头上的官帽,将他平日戴的武将鹖冠都吹飞。
“将军。”
身边诸多士兵赶忙聚拢过去,也有士兵急匆匆要去追鹖冠。
然而皇甫嵩根本不在意飞走的帽子,几名士兵将他搀扶住后,皇甫嵩大喜过望,激动不已:“风,风真的来了,哈哈哈哈。”
陈暮感受着呼啸的东南风,心中却是在感谢自己当年的高中地理老师。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连日来看天色,诸多迹象表明,最近很快就有东南风来。
现在看来,地理老师诚不欺我也。
午后的东南风迅猛吹拂,吹得城头军旗猎猎作响,城下飞沙走石,尘土飞扬。
皇甫嵩被扶着进了城楼里,朱儁的衣衫上下翻飞,不得不以手抚衣遮面,对陈暮大喊道:“子归,进城楼来叙。”
陈暮身上的衣服同样被吹得飘飘如仙,抬头仰望天空。
午后阳光黯淡不少,大风将云层吹来,遮蔽了太阳,不过他知道现在这个天气属于大旱,不会下雨,早上也看过露珠,顷刻间就被蒸发得一干二净。
这真是个放火的好天气。
回到城楼里,皇甫嵩还在大笑,乐得合不拢嘴,指着陈暮道:“陈子归啊陈子归,一开始我以为你在说大话。万没想到你还真能借来东风,你先祖曲逆侯,恐怕也不过如此。”
陈暮拱手谦虚道:“将军过誉,比之先祖奇谋定江山,暮还差得远。”
“诶,休得过谦。你之功绩,我与公伟自当上表朝廷。”
皇甫嵩笑道:“如今大风已至,该当如何?”
其实皇甫嵩和朱儁当然知道该怎么办。
不过先问陈暮,就是在说明他们已经认可了陈暮的谋略,是尊重他的意思。
陈暮毫不犹豫回答道:“应当事不宜迟,今晚纵火。”
“好。”
皇甫嵩一拍城楼里的桌案,对传令兵道:“传令三军将士,今夜准备作战。”
“唯!”
士兵出去传达命令。
皇甫嵩又对陈暮道:“此计是你策划,火攻计划就由你实施。”
这是要把首功记在陈暮的身上。
其实对于皇甫嵩和朱儁来说,对于功劳已经没那么看重。
因为只要他们破了黄巾,就是他们的指挥有方,头功自然而然会落在他们身上。
至于命令实施之后,谁的功劳最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这种情况对